阮棟燕
摘 要:文言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jié)合在一起,可以承載五千年中華文化,使文明的國粹發(fā)揚光大。
關(guān)鍵詞:文言文;工具性;人文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可高中生的古文底蘊到底如何呢?這是作為每一名教育實踐者和理論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一、人文的天空搖曳生姿
1.“興趣比天才重要”
對于學習文言文而言,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時代的久遠、空間的相隔,古人的很多常用詞匯,在今天都已不再廣泛出現(xiàn),學生有隔膜甚至隔閡,使他們感到困惑、失望,學習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tài)。
(1)知人論事——作者文采、人格魅力“光焰萬丈長”
現(xiàn)行高中語文課本選錄的文言文多屬文言名篇、百代生芳的美文佳作,而這些作品的作者大部分可謂婦孺皆知,他們的聲名如雷貫耳。因此,在學習作品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叵驅(qū)W生做必要的鏈接。
比如,“蘇教版”必修四中節(jié)選了王勃著名的《滕王閣序》一文,王勃才俊志雄、個性頗強?!缎绿茣酚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王勃前往交趾縣探望父親,中途正逢滕王閣大宴賓客,主人閻都督為了向大家夸耀自己女婿的才干,準備讓他完成一篇序文,沒想到王勃先“下手”了,當他寫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時,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立刻拍案叫絕,嘆為觀止,說了一句“此真天子,當永垂不朽”。
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對他本人才華產(chǎn)生無限的景仰,更讓我們領(lǐng)略了才子那桀驁不馴、放浪不羈的性格。學生對文本的語言、內(nèi)容、文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和興趣。
(2)“文章合為時而著”——洞悉背景時代,追根溯源
好的文章無論古文或是現(xiàn)代文,都是作者彼時彼地抑或悲痛難已的痛苦結(jié)晶,抑或心情曠達舒暢,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心靈歡唱,抑或憂國憂民、心系社稷的抱負與理想。
蘇教版必修二選錄了杜牧的《阿房宮賦》,讓人讀后不禁為之拍案叫絕。但作者杜牧僅僅贊美阿房宮建筑本身而已嗎?如果是那樣的話,此文也只會在作者的文筆、辭藻、才華上留下輝煌的一筆,這里有著作者更深切復(fù)雜的心情,更偉大、更高遠的旨趣。阿房宮越是寫得巧奪天工,驕奢淫靡,越可見作者的一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文人脊骨,赤子般的愛國之心??!
2.“為有源頭活水來”——延伸拓展,舉一反三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文言文也不例外,在課內(nèi)學習到的文言字詞、句式,對文章的理解、體悟以及這中間形成的方法等,不妨突破課文的單篇之限,延伸拓展到課外,將這些所學的知識在課外相關(guān)內(nèi)容上實踐起來,運用起來。教會學生暫時離開老師“攙扶的手”,大膽地嘗試自己“走路”。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必修二蘇洵的《六國論》時,可以同題比較蘇轍、李楨的《六國論》,雖然三位作者都是就六國滅亡的原因闡釋自己的觀點,但他們的見解大相徑庭,迥然不同。
蘇洵開篇便點宗明旨,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原本強盛一時,“合縱”對抗秦國的六國,最終未能逃脫亡國滅家的劫難,蘇洵歸因于“弊在賂秦”。
通過三篇的比較,正如學生所料,六國滅亡確實有其他原因,而作者蘇洵僅僅抓住“弊在賂秦”這一點,是他寫作的時代背景、寫作目的使然。蘇洵所處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
二、文言的功底堅如磐石
1.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情到深處義方明?!睆娬{(diào)誦讀,首先應(yīng)明確這種誦讀是飽含情感的,唯有以作者當時心情、處境再次承載于自身,感同身受,如出己口,才能走入文本,走進作者。
在蘇教版必修五中,專門開設(shè)了一個文言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下分三個板塊“如泣如訴”“執(zhí)子之手”“舊日時光”,分別從親情、愛情、友情這三種人生中至真至善之物,讓學生感受人世間最美的真情。
因此,在《陳情表》的誦讀中應(yīng)滿含深情,發(fā)自肺腑。當李密陳述自幼孤苦多病,慈父早亡,母被逼改嫁,門庭冷落,少有兄弟,晚有兒女,多虧祖母養(yǎng)育之恩時,可謂字字見血,句句滴淚?!鞍偕菩橄取?,更何況是養(yǎng)育多年,相依為命的唯一親人,更何況祖母年事已高,疾病纏身,命如已迫西山之日呢?此時在誦讀時,語速應(yīng)放慢,語調(diào)應(yīng)低沉,情感應(yīng)深沉。
2.變“平面”誦讀為“立體”誦讀
誦讀應(yīng)是立體的、逐層遞進的。這里的“立體”,既包括在初讀文言時,字音、字形等認知層面的障礙掃除,更包括當完成基本要求后更深層次的揣摩、把握,不僅是“會讀”,更是“讀懂”“讀透”。如果對文章的內(nèi)容、寫作技巧、思想精髓、主旨大意沒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那么這種誦讀哪怕背得滾瓜爛熟,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文言文學習可謂事倍功半,受益有限。
“落霞與孤鶩齊飛”,文言文的工具性完全可以與人文性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在一起,兩者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使得承載五千年中華文化、文明的國粹在我們這一代發(fā)揚光大。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中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