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健兒
【摘 要】正視“研學后教”地理題材品德課堂的背景,通過準確定位學習目標,正確解讀品德教材,研學課堂自主學習,可構建“研學后教”地理題材品德課堂,煥發(fā)地理題材品德課堂的活力。
【關鍵詞】研學后教;品德課堂;地理題材
一、構建“研學后教”地理題材品德課堂的背景
在日常教學中,不少品德教師把地理題材品德課上成純粹的地理專業(yè)課,或者一味地道德說教。在番禺區(qū)“研學后教”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筆者開展了一系列地理題材的品德課堂教學改革,致力于通過構建“研學后教”的品德課堂,讓學生每一個學習行為更有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
二、構建“研學后教”地理題材品德課堂的策略
(一)準確定位學習目標,體現知情和諧統(tǒng)一
地理題材品德課的教學目標不只是機械記住一些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進而產生熱愛地理、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如《俯瞰祖國大地》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A. 知道祖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域,知道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 學會觀察地圖,通過識圖發(fā)展空間思維的能力;提高探究和收集資料的能力。C. 感悟祖國的遼闊疆域和壯麗河山,激發(fā)學生為祖國感到自豪的情感??梢钥吹?,整個教學目標中既有知識目標,又有情感目標,體現了知識性與情感性的和諧統(tǒng)一。其實,“認識祖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域”既是地理方面的落腳點,更是德育的出發(fā)點。只有充分認識祖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域,學生才能有主動了解祖國遼闊疆域和壯麗河山的欲望,產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正確解讀品德教材,讓地理知識活起來
1. 善于挖掘生活資源,讓地理知識與生活同構
品德教材有統(tǒng)一的教學資源,可是有些教學資源的時代背景、人物事件距離現在過于遙遠,難以和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讓地理類品德課堂成為生活化、趣味性的品德課堂。教學《俯瞰祖國大地》時,我們可以借助學生的想象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定位能力,如“把我們祖國的版圖想象成一只邁著闊步的雄雞,那么你的家鄉(xiāng)在這只雄雞的什么部位呢?”“遺憾的是,作為我們祖國這只雄雞邁出的前腳——我們的寶島臺灣還沒有回歸……”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記住祖國版圖的形狀和快速定位某個城市在祖國的具體位置,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這樣的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同構,這樣的課堂更具情趣性,地理自然就成了生活的地理。
2. 靈活呈現教學內容,讓課堂學習更具趣味性
地理教學內容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圖、地球儀、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視頻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技術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引起學生的興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吸納與理解。如教學《認一認祖國的政區(qū)》,筆者準備了五顏六色的中國地圖拼圖,讓研學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玩拼圖游戲。在拼圖的過程中,學生有的說先找大的拼,有的說按形狀拼,有的說找最邊上的,再往中間邊拼邊找。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讀圖的興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使教學增加了趣味性。
(三)研學課堂自主學習,體驗合作共同探究
1. 課前分工,合作初探
學習活動前,教師應根據學生性格、性別、學習狀況、語言表達、家庭背景等搭配成立固定的研學小組,6人左右一組,組長輪流擔任,負責組織、分工和組內的資料統(tǒng)計和整理工作,每一個活動后將評出優(yōu)秀的小組和優(yōu)秀的小組長。課前初探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可在上一節(jié)課結束時布置,也可提前一周或數周進行,組長根據實際對組員進行分工,共同完成相關地理知識資料的搜集、整理,為課中的互動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生在合作初探的過程中實現了與家長、社會人士的交流,有了初步的體驗和發(fā)展。最后各個研學小組匯總、整理資料,填寫表格,實現組內、組間的交流,體驗更深。
2. 導思導練,研學探究
這是“研學后教”品德課堂的核心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探究問題,獲取問題解決的結論和方法,獲得情感的體驗,提高了探究能力,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1)創(chuàng)設情境,導趣樂學
導入要根據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并為本節(jié)課的研究課題服務。主要方法有:①復習、提問、故事等語言描述性引入;②直觀畫面或教具導入;③聯(lián)系實際或實地觀測引入;④課堂演示、室內實驗引入。如教學《認一認祖國的政區(qū)》,筆者通過猜車牌激趣導入 。2012年10月×日在我市×路段,發(fā)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交警在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掃了一眼車牌,很快判斷出肇事車輛是哪個省的,你知道他們是如何判斷的嗎?(生困惑地答:不知道)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生異口同聲答: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認一認祖國的政區(qū)》,來看他們是如何判斷的。筆者通過聯(lián)系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巧妙導入,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欲望。
(2)提出問題,導思善學
教師通過有意制造矛盾、提出問題指導研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設計的研學問題應具有科學性、嚴密性、啟發(fā)性和趣味性,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主動研究問題、學習新知識的良好氛圍。如教學《俯瞰祖國大地》,筆者讓學生通過尋秘祖國海域活動、漫游中華活動、漫游祖國海域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動手、動腦,去認識我國遼闊的海域,認識我國最北、最南、最東、最西的地方,了解從大連乘船到海南島經過的海域、海峽和島嶼,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新知。
(3)引導探究,互動研學
在課堂教學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為學生設置和提供一些提示性、引導性的問題,便于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在參與中逐層分析問題,尋求解決辦法,最終解決問題。探究問題雖源自教材內容,卻往往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與之相關的事實和現象,因而老師只須稍加提點,學生就能在還沒有學習相關地理知識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探究問題。這樣不僅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探究活動,更能激起學生學好地理的興趣和信心。
(4)提升認識,導練活學
在學生充分匯報展示、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簡要進行反思、評價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深化學生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如補充資料,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探究,運用形成的觀點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目的在于進一步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認識。如《俯瞰祖國大地》導練活學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唱一唱《我愛你,中國》抒發(fā)愛國之情,在新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后談學習收獲,提升學生的認識;然后分組填寫研學案的激勵評價表,讓學生獲得成功激勵。
3. 課外實踐,研學拓展
課外實踐活動的內容要與課內知識緊密結合,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應根據學校所在地區(qū)可能提供的條件,開展適當的課外活動。如《俯瞰祖國大地》研學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中了解有關祖國和鄰國的新聞,發(fā)現祖國和鄰國的變化。通過課內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強調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
雖然《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內容給教師的執(zhí)教帶來了許多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努力構建“研學后教”品德課堂,深入探討地理題材教學,準確把握學習目標,正確解讀教材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探索地理,探究事物的根源,我們的品德課堂就一定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是,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