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梅
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落腳點是學生有意義的學習。而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因此,地理教學從根本上講,不僅僅是傳授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有效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呢?
一、例題示范,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習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課堂形式,也是我們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具體的習題教學課堂上,筆者往往會選取一些與我們日常的思維習慣相悖的例題,在解決的過程中施與學生們一定的懸念,引導他們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讓他們的思維更寬闊。譬如,青藏高原氣候寒冷,但最近科學家卻在青藏高原發(fā)現了一定數量的喀斯特地形。眾所周知,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首先要具備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這顯然與青藏高原的氣候特征不相吻合,試分析這種現象的原因。按照慣常的思維定勢,學生們顯得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從那一部分的知識入手進行分析。這時,筆者引導他們積極進行逆向思維,從青藏高原地形的發(fā)展歷史進行分析。我們知道,青藏高原在歷史上曾是一片汪洋,這一點從青藏高原的許多魚龜化石中可以得到答案。后來地殼上升,但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是很大,于是在青藏高原形成了高溫多雨的特征。或許,正是在這個時期,青藏高原形成了喀斯特地形。如此娓娓道來,學生們很快便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角度,順利解決了本道例題。同時,筆者強調,我們更需要學習的是,從這道題中,我們要看到克服定向思維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試著以積極、活躍、開放的地理思維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注重聯(lián)想,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與其它學科的知識一樣,地理學科知識也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lián)系。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僅憑死記硬背、機械練習是遠不能取得理想學習成績的,就更不要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了。筆者以為,我們應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多方聯(lián)系,積極聯(lián)想,由此及彼,將地理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有條不紊的知識體系,它們縱橫交錯,但又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譬如,筆者在講解地形的時候,就高原的相對高度、絕對高度、地表起伏,還有坡度的陡緩與平原、山地、丘陵都進行了有效地比較,還聯(lián)系了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在這四個方面的具體情況。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們利用表格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了展示,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識脈絡,引導他們在縱橫聯(lián)想之際,無形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思維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地理素養(yǎng)。在課堂臨近結束的時候,筆者又采用一項聯(lián)想活動:要求學生們就云貴高原的氣候特征與我們所在地區(qū)的氣候特征進行分析,對于不同的季風影響有了深刻的了解,還有效地將地形知識與季風氣候知識聯(lián)系了起來,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全面性,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三、開展課外活動,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廣闊天地
中學地理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認真完成教材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應在課堂外應用地理知識開展地理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所以,地理課程是包括課外課程資源在內的開放性課程,地理課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圍以及教師的束縛獨立自主的發(fā)展,在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靈活性、趣味性的活動中去考察課堂教學中不曾弄清的道理,去領悟課堂教學所未涉及的奧妙,去觸摸課堂教學無法獲取的東西,從而達到實現對書本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和檢驗提高。教師要根據當地實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天文、氣象、地震、環(huán)保、軍事地理等)、舉辦專題講座、開展演講和知識競賽、參觀調查、結合實際撰寫地理小論文、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去接觸新問題、新知識和新境界,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可增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觀。學生經常參加這些活動可以開拓知識視野,擴大知識容量,陶冶道德情操,深化智能訓練,啟迪思維,不斷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地理意識。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
同許多學科一樣,地理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是僅靠一系列地理概念、事實材料的堆積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學生在不斷地判斷與推理過程中達到悄然質變的目的。這里,我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因果推導,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目的。譬如,我們不僅要記住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產,而且還要理解為什么牦牛多生長在青藏高原:在師生合作中,我們會了解到是因為高原上空氣稀薄,透明度較好,而且日照強烈,這種地形氣候契合了牦牛的生長特點,所以牦牛多生長于青藏高原。又如,在我們一般人看來,應該是中午12點太陽輻射最為強烈,但為什么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是下午2點呢?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這里面還有一個太陽輻射轉化為地面溫度的過程,太陽輻射最強是在中午12點,但經過將地球熱量由盈余轉化為虧損的時間之后,才能夠形成一天中氣溫的最高值,這便是下午2點。
總之,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