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晉南北朝以淝水之戰(zhàn)為界,大致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使得江左政權(quán)得以延續(xù)。在這場戰(zhàn)役中,北府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且在東晉政治軍事等方面均有較大影響。北府兵在謝玄之時名聲斐然,然而北府兵并非謝玄首創(chuàng),其早期創(chuàng)建者應(yīng)為郗鑒。郗鑒以流民平定王敦,蘇峻等叛亂,迫于形勢以流民組軍鎮(zhèn)守京口,拱衛(wèi)建康。本文主要對郗鑒與流民、北府兵之淵源作以簡要探討。
關(guān)鍵詞:郗鑒;流民;北府兵
一、郗鑒其人與流民之間的關(guān)系
郗鑒,字道徽,屬高平郗氏。高平郗氏在郗慮之時成為山東地區(qū)的望族,《魏氏春秋》曰:“當(dāng)世知名郗慮”。郗鑒是郗慮之玄孫,“少孤貧,博覽經(jīng)籍,躬耕隴畝,吟詠不倦?!?故而在西晉之時就已是當(dāng)時名士,受到趙王倫、東海王越等司馬氏執(zhí)政者的青睞。但是在江左東晉之朝,郗鑒并不是以其出身而受到江左司馬皇室的重視,相反在東晉時高平郗氏只是一個二流世族.其一:郗鑒“以儒雅著名” 沿承其祖父郗慮之學(xué),屬于東漢儒學(xué)。但東晉士族標(biāo)準(zhǔn)之一是精通玄學(xué),故而郗鑒之時高平郗氏并未成為門閥世家。其二:郗鑒東渡,并不屬于早期東渡的士族,《晉書》載“及京師不守,寇難鋒起……共推鑒為主,舉千余家俱避難于魯之嶧山?!?也就是說在永嘉五年 (311年),洛陽城破晉懷帝被俘虜之時,郗鑒并未東渡。郗鑒并不屬于早期東渡士族。故此,高平郗氏未成為門閥世家也與郗鑒東渡時間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
然而時人對于郗鑒的評價還是頗高的,例如:《世說新語》記載:“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郗鑒?”周曰:“鑒方臣, 如有功夫 ?!?`陶侃:“司空鑒簡素貞正,內(nèi)外惟允?!?等等,這與郗鑒本人對于穩(wěn)固東晉政治形勢的貢獻密不可分。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亂爆發(fā),此時郗鑒正率領(lǐng)流民東渡。晉元帝因此亂抑郁而亡,太子司馬紹即位是為晉明帝,東晉此時兵力虛弱,明帝只得依靠外援,求助于流民帥郗鑒。太寧元年,明帝任命郗鑒為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jié),鎮(zhèn)合肥?!拌b遂與帝謀滅敦” 太寧二年明帝討伐王敦時以郗鑒為尚書令領(lǐng)諸屯營,后聽取郗鑒建議,平定王敦之亂,郗鑒因功被封為高平侯,明帝對其有一定的信任,據(jù)《晉書》載“尋而帝崩,鑒與王導(dǎo)、卞壸、溫嶠、庾亮、陸曄等并受遺詔,輔少主,進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咸和二年蘇峻和祖約發(fā)動叛變,進攻建康。此時東晉把持朝政為潁川庾氏庾亮,但是朝政對于流民帥一直處于不信任的態(tài)度,故而當(dāng)蘇峻、祖約之亂興起之時,《世說新語?容止》注引《晉中興書》:“溫嶠及三吳欲起兵衛(wèi)帝室,亮不聽,下制曰:‘妄起兵者誅?!臂b于時欲率廣陵之眾赴難,“詔以北寇,不許?!?后因戰(zhàn)事吃緊,才進郗鑒為司空,平定叛亂。
郗鑒此人,對于東晉初期的政治形勢影響頗大,這和郗鑒與流民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稌x書.郗鑒傳》記載:“及京師不守,寇難鋒起……鑒復(fù)分所得,以恤宗族及鄉(xiāng)曲孤老,賴而全濟者甚多,咸相謂曰:‘今天子播越,中原無伯,當(dāng)歸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鑒為主,舉千余家俱避難于魯之嶧山?!?郗鑒成為嶧山塢的塢主,避難者有千余家,主要是郗鑒的宗族和部曲,當(dāng)然也有一些庶姓。在這段時間中,郗鑒以其自身的實力和信譽,逐漸在流民中有所威望,故而其出身世家,但在永嘉之亂后成為東晉初期一大重要的流民帥。郗鑒率流民東渡,永昌元年時因后趙逼近的壓力退守合肥,之后其一直往來于合肥和建康之間,大致是因為其主要的支持力就是駐守合肥的流民。早期流民不得過江,是東晉一朝的慣例,祖狄,蘇峻等流民帥亦然。并且因為流民帥的身份,郗鑒即使有平定王敦之亂和蘇峻、祖約之亂的功績,也無法進入到東晉中樞,擔(dān)任重職。東晉對于流民帥的態(tài)度是變化不定的,主要還是因為缺乏信任,當(dāng)然流民對于東晉來說也是一大隱患。
二、郗鑒時流民被重用
東晉初期,郗鑒作為一位流民帥兼有二等世族的出身,卻歷仕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三朝,從中不可否認(rèn)的是流民的巨大作用。東晉初期重用流民之因:
(一)東晉初期政治形勢:
西晉自八王之亂后開始衰弱,政治混亂,經(jīng)濟凋敝,社會動蕩。邊境內(nèi)的各少數(shù)名族因暴政而起兵反抗,五胡亂華始現(xiàn),大批北方百姓和世族開始東渡,東晉王朝就是建立在北方僑姓世族和南方原著世族政治聯(lián)合的基礎(chǔ)之上?!凹涝谒抉R,政在士族” 的政權(quán)組成模式貫徹在東晉一朝始終?;蕶?quán)的衰微和門閥士族的強勢使得東晉司馬皇室時刻處在危機之中。《晉書.王敦轉(zhuǎn)》載“時劉隗用事,頗疏間王氏,導(dǎo)等甚不平之……帝以劉隗為鎮(zhèn)北將軍,戴若思為征西將軍,悉發(fā)揚州奴為兵,外以討胡,實御敦也。” 永昌元年王敦以清君側(cè)——誅劉隗為出兵借口,在武昌起兵叛亂。此時晉元帝手中并無重兵,朝政孱弱,而外有強藩環(huán)伺,陶侃、祖約等人因一定的因素與東晉朝廷有所間隙。而其他的北方或是江左的門閥士族則對于王敦之亂采取不干涉態(tài)度,有的甚至與其合作叛亂,晉元帝抑郁而終。
太子司馬紹即位后,求靠于外援,這里的外援指的是門閥士族以外的,擁有一定兵力的,對朝廷忠誠的勢力。恰巧此時郗鑒東渡不久,勢力未扎根,朝廷還可以有所依托,而郗鑒本人的身份較為特殊,他既出身士族,又是一位流民帥,更為重要的是高平郗氏在東晉并沒有成為門閥士族,與司馬皇室的立場并不對立,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郗鑒是此時晉明帝可以求助的最佳人選?!稌x書.桓彝傳》載晉明帝“拜彝散騎常侍,引參密謀” 這里的“密謀”同明帝與郗鑒之謀一樣,應(yīng)該是采取郗鑒的建議,以流民組兵,作為抵制王敦叛亂的主力。
(二)東晉初期社會形勢:
自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起,社會混亂,人民流離失所。五胡亂華后,百姓世族舉家南遷,永嘉之亂使得大批流民遷徙,形成一大浪潮。對于早期流民問題,東晉朝廷僑置郡縣,安置流民,以擴充南方賦稅來源,后期逐漸禁止流民渡江,滯留在江淮一帶,有些較大的流民團體還帶有武裝,有流民帥統(tǒng)領(lǐng)。這一大批滯留在江淮一帶的流民作為東晉朝廷的屏障,處于南北之間的緩沖地帶。
而東晉初期國力較弱,倉糧不足,據(jù)《晉書.食貨志》載:“元帝為晉王,課督農(nóng)功,詔二千石長吏以入谷多少為殿最。其非宿衛(wèi)要任,皆宜赴農(nóng),使軍各自佃作,即以為廩?!?更重要的是東晉初期,兵源極少,《晉書.丁潭傳》載:“今之兵士或私有役使,而營陣不充?!?倉糧和兵源不足,極大的影響了東晉國力,無以保衛(wèi)朝政,故而只得借助于流民集團。流民編成軍隊,既可以解決糧食問題,又可以解決兵源問題,即使有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的阻礙,也只能是東晉朝廷迫于形勢的上上之選了。
三、北府兵的重要作用和北府兵與郗鑒之淵源
提及北府兵,就不得不提到陳郡謝氏?!稌x書》載:“建元之際,時政多虞,巨猾陸梁,權(quán)臣橫恣。其有兼將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負(fù)扆資之以端拱,鑿井賴之以晏安者,其惟謝氏乎!” 謝氏能夠得此贊譽,兼系內(nèi)外,更多的依靠謝玄手中強大的北府兵,內(nèi)能安政,外能御敵?!疤?,謝玄北鎮(zhèn)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 以備敵入侵。《通鑒》太元二年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shù)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lǐng)精銳為前鋒,戰(zhàn)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
北府兵在謝玄時名聲斐然,但是北府兵并不是謝玄首創(chuàng),而是東晉初期郗鑒鎮(zhèn)京口時所創(chuàng)。郗鑒對于京口的苦心經(jīng)營,使得京口成為長江下游拱衛(wèi)建康的重鎮(zhèn),然而這一重鎮(zhèn)的形成有其必要的政治形勢和流民條件來支撐。首先是政治形勢:郗鑒之時,長江上游兵力集中在荊州、江州,王敦、陶侃、溫嶠等相繼鎮(zhèn)守于此。然而上游兵強威脅著下游建康的安全,例如王敦之亂,重兵從上游順江而下,直搗建康,所以長江下游急需建立重鎮(zhèn)以拱衛(wèi)建康。郗鑒鎮(zhèn)守京口最初是出于蘇峻叛亂之時為形成有利于建康的戰(zhàn)略形勢,而后經(jīng)過郗鑒苦心經(jīng)營,成為長江下游一大重鎮(zhèn),在協(xié)調(diào)長江上下游兵勢、維持各大門閥氏族相對和平、支撐東晉司馬皇室的統(tǒng)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郗鑒鎮(zhèn)京口的主要條件就是流民?!岸矶寰﹥A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可見南下的流民人數(shù)之多。陳寅恪先生認(rèn)為在南下的流民里中層階級或次等士族的人數(shù)較當(dāng)時南下的上下兩級人數(shù)為多,并且其在政治文化地位上不顯,故無需居住在建康或其附近,也無法進入?yún)侨藙萘姶蟮膮强さ鹊?。那么?jù)建康不甚遠而又較為安全、地廣人稀的京口晉陵一帶就成為恰當(dāng)之選了。 士族流民大舉南遷,但也心有復(fù)國之志,故而未深入南方,有不少流民選擇遷到長江南岸京口晉陵一帶,據(jù)《宋書.州郡志一》載“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陵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
郗鑒在京口晉陵一帶僑置郡縣以安流民,并且利用京口地多人少之便吸引他地流民,逐漸充實此地蕭條之勢。居住在京口晉陵一帶的流民具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世說新語.捷悟》“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惡其居兵權(quán)”條劉注引《南徐州記》曰:“徐州民勁悍,號精兵,故桓溫常曰‘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由此觀之,支撐郗鑒鎮(zhèn)京口的正是這一股流民武裝兵力,并且在東晉一朝這股兵力名聲較盛,使得郗鑒在調(diào)和各個門閥世族之間矛盾和司馬皇室與門閥大族之間矛盾的時候有一定的話語權(quán),在拱衛(wèi)京口、平衡長江上下游之間兵勢的政治形勢上有重要影響。
郗氏鎮(zhèn)京口,后桓溫逼走郗愔,此地影響力減少。時至東晉孝武帝初年,因北方前秦強大,謝玄鎮(zhèn)廣陵之時,招募驍勇之士組建軍隊,此時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之民參軍,多原為郗鑒鎮(zhèn)京口時組建的兵力?!暗门沓莿⒗沃葦?shù)人,以劉牢之為參軍”由此觀之,謝玄此時招募的一大特點募將少兵。流民勢力之初就帶有半武裝性質(zhì),很多都有流民帥統(tǒng)領(lǐng),謝玄此時募將大多自帶兵力,也有郗鑒當(dāng)時的就屬帶兵而來。故此謝玄募得兵力,組建北府兵,大多是建立在郗鑒鎮(zhèn)京口時組建流民兵力基礎(chǔ)之上的,謝玄復(fù)組北府兵也由此而來。
【注釋】
[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6頁
[2][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6頁
[3][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7頁
[4]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品藻第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一版,第455頁
[5][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六《陶侃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77頁
[5][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8頁
[7][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9頁
[8]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容止》注引《晉中興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一版,第561頁
[9][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97頁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10][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九八《王敦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2558頁
[1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七四《桓彝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940頁
[12][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二六《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791頁
[13][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七八《丁潭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2062至2063頁
[14][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七九《謝安傳》史臣曰,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2090頁
[15][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八四《劉牢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2188頁
[16]《通鑒》胡注:“晉人謂京口為北府。謝玄破俱難等,始兼領(lǐng)徐州。號北府兵者,史終言之。”
[17][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五《王導(dǎo)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746頁
[18]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107頁
[19][梁]沈約撰:《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一版,第1038頁
[20]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捷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一版,第5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