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霞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提醒我們的廣大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認識朗讀的價值,發(fā)揮朗讀的作用。做好了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大量反復地朗讀,不僅能讀出它的語氣、語勢、語調,讀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基礎;深刻了解文章中字詞間的關系;理解句子的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主次關系;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關鍵詞】朗讀 語氣語勢 意境美 思想感情 情感教育 價值 作用
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就非常強調朗讀、感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耙徽氯樽x,一句十回吟。”就是常用的讀書之道。當代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也曾撰文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笨梢?,語文教學中讀是第一要義,以讀為基礎,方能形成和提高語文的閱讀能力。當然,朗讀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自讀與范讀相結合,齊讀與個讀相結合,講前讀與講后讀相結合,朗讀與背讀相結合等等,不拘形式。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以朗讀為媒介,充分認識到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發(fā)揮朗讀的作用。
一、通過朗讀,提升語文基礎。
讀準字音,讀清句意,熟讀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前提。在朗讀的初始階段,對一些字、詞的認讀,能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同時這些文學作品作為朗讀材料被師生仔細分析,深入體會,并通過朗讀加以再創(chuàng)作。經過這樣的反復訓練,字詞搭配習慣,語言規(guī)律等問題都在潛移默化中迎刃而解,學生不但可以在說話中對照、應用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還可以在寫作時模仿、學習名家的文筆,從而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寫作水平。
二、通過朗讀,領略語氣語勢。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文章的感情基調是熱情奔放的,語言是氣勢磅礴的。這樣的文章不大聲朗讀,不用高亢激越的語調讀出來,就不足以讓人感受天下第一鼓的氣勢和力量,不足以感受黃土高原人民的激越、奔放和對生命的熱望。如第七段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為我們描繪了安塞腰鼓打起來的那種恢弘的場面。這時的朗讀語速要快、語調要高昂激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刻領略文字背后那激昂的氣勢和蓬勃的生命力。
三、通過朗讀,感受語言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文章運用大量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聲繪色地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我們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力求傳達出作品的意境、風格和美感。如在《春風圖》中,文章就寫出了春風溫暖、柔和的特點。而寫春風這一特點的時候,又是通過觸覺、嗅覺、聽覺把無形的春風表達的有形、有聲、有色、有香味,甚至還有情。而這些都只有讓學生多讀幾遍,才能讀出它的味道。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段時,不僅要讓學生注意停頓、速度、節(jié)奏,更要注意語調、語氣,在讀到“母親的手”“撫摸”這些詞語時要語重而情深,令人覺得溫煦而舒坦;在讀到“泥土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醞釀”這些詞語時應讀重音,給人嗅覺上的美感,仿佛能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氣息;還有“清脆”“宛轉”“應和”“嘹亮”這些詞語也要讀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春天交響曲。
四、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一般來說,語文課本上所選的文章感情都是比較豐富的。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課文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于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不但指課文整體,而且指一字一句。如《羚羊木雕》中的“那只羚羊哪兒去啦”一句,要讀出媽媽當時的心情,就要聯(lián)系全文好好體會。讀過全文會知道“那是多么名貴的木雕”,是“從非洲帶回來的”,是家里的一個寶貝,媽媽的脾氣又是那樣沉不住氣,一旦發(fā)覺女兒桌子上不見了羚羊,那是什么心情?是驚恐的、著急的,再調動生活經驗,假如丟了錢包,一個人是什么心情,這樣才能把這個句子的感情讀出來,以情帶聲。
五、通過朗讀,加強德育滲透。
現實生活紛繁復雜,現代學生也面臨著各種干擾,各種誘惑。因此學生的德育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教育工作者,大家都感到茫然失措。而語文教學在這方面就有它獨到的優(yōu)勢,因為語文的教學內容是和現實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語文課文的朗讀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大家知道,青少年對世界的認識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他們樂于接受在感性基礎上悟出的道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充分利用這個特點,通過朗讀,通過聲音的情感再現,讓學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讀朱自清的《背影》時,學生初讀課文可能對文章并沒有什么感觸,甚至可能有學生會對“那肥胖的,青布馬褂,黑布棉袍的背影”的描寫感到好笑。那好,我們就再指導學生調整情緒狀態(tài),進入角色去朗讀。對課文中父親背影的一段描寫,反復朗讀。讀著讀著,學生的思想感情就發(fā)生變化了,臉色莊重了,聲音低沉了,文章中父子情深就被讀出來了。學生們被這父子深情深深地打動了,有的學生想到了雨中家長為“我”送傘;有點學生想到寒冷的冬晨,母親為“我”準備的熱乎乎的早餐;有的學生想到炎熱的夏夜“我”在睡覺,母親在床邊為“我”搖扇納涼……他們原本以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理所應當的,現在才深刻的體會到這看似簡單的、平凡的一個個不經意的動作,無不包含著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關愛、憐愛、疼愛、慈愛。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油然而生了。相信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會常懷感激之心去對待父母、對待家人、對待社會、對待國家。再也不會覺得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再也不會覺得別人都對不住自己,而是主動地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分憂解難。
語文是詩,朗讀是歌。我們要充分認識朗讀的價值,發(fā)揮朗讀的作用。做好了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朗讀,深刻了解字詞間的關系,理解句子的含義,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主次關系,還能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