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玲
摘 要: 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fā)展。由于學生差異性的客觀存在,每個學生的自身差異決定他們以不同方式學習數學。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多種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品質。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方法多樣化 思維水平 思維品質
學生的知識水平、家庭背景和思維方式等自身差異決定著他們是以不同方式學習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中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然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同學生會使用不同方法,需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和指導,對多種方法進行分析與利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品質。
一、“方法多樣化”再認識
方法多樣化指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切實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水平和經驗獨立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在班級的個體或群體中就有可能出現不同方法。一些教師認為:方法多樣化就是你一種方法,我一種方法,拼湊到一起就有多種方法呈現出來,在眾多方法中學生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哪一種方法。而我覺得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滿足于自己已有的一種方法,鼓勵學生思考、分析問題解決的各種條件、不同方案,找到第二種甚至第三種方法。[1]
二、“方法多樣化”育人價值再分析
《課標》在“問題解決”這部分內容的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尋求合理簡潔的途徑解決問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觀念。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指出: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問題有不同解決方法。在第二學段中提出更高要求:能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2]
以上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其實意味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面對問題的機會、時間和空間,從而在課堂中充分經歷問題探究的過程,尊重學生的基礎性資源,進而進行多種方法的溝通比較,找到簡便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多樣化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理念,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學生親身經歷,有利于學生充分體驗,有利于學生有效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利于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發(fā)展。
三、真正實現“方法多樣化”
解決問題是數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切實參與到活動中,讓他們在過程中體驗,在體驗中獲取,在獲取中提升,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
1.經歷體驗過程,鼓勵多種方法。
數學學習是觀察猜想、嘗試操作、推理驗證、問題解決等實踐和思維活動。教師如果把這樣的活動過程“放下去”,讓每一學生充分參與、親身經歷,學生就會對學習內容有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2.分析優(yōu)化多種方法,提高思維品質。
只要教師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堅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那么來自不同層次的思維、不同生活經驗的感悟都是課堂教學的再生資源。在這樣互動生成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一定會有所提升。
3.溝通比較不同方法,形成解題策略。
學生關注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就不一樣。當學生面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是否具有策略意識,是否具備多種策略儲備,是否能夠做出正確的策略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哪種做法好,哪種不好,應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方法的思維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如《倒推的策略》:甲乙兩個杯子中共有果汁400毫升,從甲杯中倒40毫升到乙杯中,兩杯的重量相等。原來甲、乙兩個杯子中各有多少果汁?學生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一是倒過來推算:最后兩杯一樣多,可得到400÷2=200(毫升),甲原有200+40=240(毫升),乙原有200-40=160(毫升);第二種是順推:從甲杯中倒40毫升到乙杯中,兩杯的重量相等,甲就比乙多40×2=80(毫升),400-80=320(毫升),這時每杯有320÷2=160(毫升),甲原有160+80=240(毫升)。又如:有一個面積是32㎡的池塘,放入0.5m2的浮萍,每天長1倍,7天長滿。問第6天時長到多少㎡?有兩種方法,一是倒過來想:每天長1倍,7天長滿,那么第6天時應長到池塘的一半,是30÷2=15m2;第二種是順著算:第一天:0.5m2,第二天:0.5×2=1㎡,第三天:1×2=2m2,第四天:2×2=4m2,第五天:4×2=8,第六天:8×2=16m2?,F在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有什么異同。學生明白了這兩個問題都可以倒過來推算,而且倒過來推算比較簡潔,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解決這一類“知道現在求原來的問題”可以運用倒推策略。
數學中有解不完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問題的類型進行梳理,幫助學生形成“類”意識,找到每一類問題解決的共性,那么一類問題也就都會解決了。
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把問題放下去,鼓勵學生勇于面對,敢于挑戰(zhàn)。
綜上所述,方法多樣化并不是大家拼湊出來的多樣,可以實現一個人的多樣。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尋求合理簡潔的有效途徑解決問題的途徑,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吳亞萍.“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
[2]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