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濤
(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民醫(yī)院 154100)
消化性潰瘍(PU)歸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痞證”等范疇,多由于飲食不節(jié),胃失和降;或外感寒邪,內(nèi)客于胃,郁久化熱,寒熱錯雜;或情志所傷,肝郁氣滯,橫逆犯胃;或脾胃虛寒,胃陰虧虛;或久病瘀血,阻滯胃絡,而致脾胃(氣陰)虧虛,濕熱內(nèi)蘊,氣機失調,瘀血阻絡,內(nèi)瘍乃生。筆者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及其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擬定了具有理氣和胃消食、祛腐生肌止痛功效的基本方。其方中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理氣、和胃養(yǎng)陰、活血化瘀、生肌愈瘍之功。我科于2012年4月~2013年12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二聯(lián)療法(胃寧煎劑+德諾)治療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56例,并與單純西藥法莫替丁和奧美拉唑治療48例,進行臨床對比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104例該病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56例,對照組48例。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口服;奧美拉唑20mg,每日2次,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服自擬中藥湯劑。其中藥基本方由砂仁、木香、雞內(nèi)金、焦麥芽、白芨、浙貝母、丹參、白芍、甘草、烏賊骨、生龍牡所組成。在治療中隨證加減:肝胃郁熱型加川黃連、吳茱萸、柴胡;脾胃虛寒型加黨參、良姜、制附子;胃陰虧虛型加石斛、麥冬、生地;血瘀停滯型加三七粉、蒲黃、熟大黃。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溫服。2組均以20天為1療程,療程間停藥3天。2個療程結束后復查纖維胃鏡作療效判定。
1.2 治療及觀察方法
1.2.1 給藥方法 治療組,服用德諾0.12g,每日4次,連服2周,同時服用自擬胃寧煎劑;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連翹 9g,黃芩9g,黃連6g,石斛9g,丹參6g,延胡索9g,厚樸9g,三七 6g,黃芪20g,白芍6g,烏賊骨20g,烏梅 9g。每日 1劑,水煎日服2次,連服2周。對照組:口服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均每日3次,連服2周。
1.2.2 觀察方法 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4周由同一醫(yī)師行胃鏡檢查,胃鏡檢查過程中,于胃竇距幽門約3cm處取胃竇粘膜2~4塊,所有標本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及組織涂片Gram染色法檢測HP。治療前及療程結束作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檢測。詳細記錄臨床癥狀及藥物反應。
2.1 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癥狀緩解:消化系統(tǒng)癥狀程度以無、輕、中、重4段評定。服藥前后比較,每降低1級屬有效,降低2級或2級以上屬顯效,顯效率+有效率為總有效率。
2.2 治療結果56例患者中,治愈30例,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達91.1%。對照組48例中,治愈21例,顯效10例,有效 6例,無效 11例,總有效率達77.1%。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2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
消化性潰瘍(PU)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目前研究已表明,PU的發(fā)生及復發(fā)與幽門螺桿菌(HP)密切相關,現(xiàn)抗HP仍缺乏理想完善的治療方案。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自擬組方胃寧煎劑,經(jīng)論證篩選,此組方既有較強殺滅HP的作用,又具有清熱利濕、行氣化滯、健脾益氣、養(yǎng)陰和胃之功能,明顯減少了西藥的毒副作用,增強了療效,縮短了療程。HP相關性PU從臨床表現(xiàn)看多屬中醫(yī)學“胃痛”范疇,其多為飲食不節(jié)、寒熱不適、情志失和、脾胃虛弱等所致,病機變化為飲食積滯、損傷脾胃或寒郁化熱傷胃,或情緒失常、氣郁傷肝、肝郁化火、克脾犯胃。病程日久,脾胃健運失司,脾胃濕熱蘊結。因此,臨床上HP相關性PU證屬脾胃濕熱者多見,其次為肝胃不和,脾胃虛弱等證型。中醫(yī)學認為,脾喜剛燥 惡濕,胃喜柔潤,“濕困太陰,脾運不健,益氣化濁,脾經(jīng)積熱,陽郁不伸,治以苦寒清熱”。胃寧煎劑正是基于以上理論,采用白花蛇舌草,甘寒清熱,解毒利濕,消癰生肌;配連翹、蒲公英、黃芩、黃連增強清熱利濕,殺HP作用,丹參、延胡索、厚樸、三七意在病久入絡而行氣化瘀;黃芪、石斛、白芍健脾益氣養(yǎng)陰,烏賊骨制酸生肌。全方針對脾胃濕熱病機本質,共奏清熱利濕、行氣化滯、健脾益氣、養(yǎng)陰和胃,標本兼顧,恢復脾胃功能,并殺滅HP。上藥與德諾合用,能顯著提高機體殺滅HP的作用和胃粘膜防御能力,據(jù)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白花蛇舌草、黃芪、白芍、石斛、丹參等還具有雙向免疫調節(jié)作用、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環(huán)、增強細胞代謝、促進胃腸運動、減輕粘膜炎癥、加速粘膜修復、促進潰瘍愈合之功能??傊?,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該病,可取長補短,收到較好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