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會平
(西藏日喀則地區(qū)第一高級中學 日喀則地區(qū) 857000)
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在《創(chuàng)造的秘密》一書中說,“想象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guī)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屏治榈略凇端囆g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遍喿x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筆者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境相比較,而這種情境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境?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象,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fā)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fā)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fā)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清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耙蝗~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象,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的秋的清、靜以及悲涼的韻味。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在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以及語言修養(yǎng)等方面都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和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筆者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了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的回答是而又不完全是。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了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暗羨之情,神往閣子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
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庇型瑢W用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故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梢?,筆者的此種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fā)現。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思想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
讓學生放飛思緒,展開聯想與想象的雙翼,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