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彥風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鮮活的人,其本質上是為人服務的,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塑造人、完善人,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人文色彩很濃厚的學科,具有廣泛而深厚的人文關懷內涵。本文旨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目標向度及相應的實踐路徑,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呈現。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人的主體人格、主體地位和主體權利得到了尊重與肯定,簡言之,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就必須高度重視培養(yǎng)、提升、發(fā)展人的主體性。然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卻存在著忽視人的主體性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重施教主體,輕受教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應都是相對獨立的教育行為主體,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卻過分強調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賦予其至高無上的權威,教育者往往利用強制的說教方式向受教育者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把受教育者置于絕對被動的客體地位,強調對教育者的絕對服從,忽視了其主體意識。第二,重外部灌輸,輕內部誘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往往對受教育者進行理論灌輸,忽視對受教育者的內心誘導,沒能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事實上,受教育者具有能動性,并不是消極被動的客體,而是積極主動的、具有自主和自覺特征的個體。第三,忽視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過分追求理想化,忽視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從而降低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影響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實現。
促進人的主體性形成與發(fā)展,可行的實踐路徑如下: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只有兩者良性互動,各自發(fā)揮其主體性,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良好效果。要注重挖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構能力,發(fā)揮受教育者作為主體的自主性、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其主動地去接受教育者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將其內化于心并最終表現為外在行動。第二,教育者要積極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要以平等的原則正確處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反對教育者以絕對權威凌駕于受教育者之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友愛的新型關系,并且要廣開言路,鼓勵受教育者暢所欲言;在教育方式上,要從過去封閉式、灌輸式、強制式教育轉變?yōu)殚_放式、啟發(fā)式、疏導式教育。第三,教育者要關注并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要考慮到受教育者內心復雜的心理,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并對他們不合理的需要進行疏導和轉化,改變傳統(tǒng)教育只注重社會價值而忽略個人需要的傾向。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對象是個性存在差異的人,其重要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良好個性的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性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片面強調社會性,忽視個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教育者往往把人和社會對立起來,強調人對社會的絕對服從,而忽視了人的個性、個人價值和個人正當需要。第二,在教育方法上,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雖然承認個體先天素質的差異性,卻常常忽略后天教育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未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結果是受教育者個體特征難以彰顯,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發(fā)揮。第三,在教育內容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片面強調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的一致性,用統(tǒng)一的理想化目標去教育人,而不是根據不同個體內在思想道德水平和認識的差異性去設定具體的教育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人的個性發(fā)展日益凸顯,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人文關懷需要滿足和促進人的個性發(fā)展:第一,注重個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要特別注重個性教育,即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全面了解不同人之間的個性差異,挖掘個人良好的個性潛質,最終達到培養(yǎng)具有良好個性的個人的教育目標。當然,強調人的個性的發(fā)展,并不是盲目地推崇個人主義的教育,而是要整合教育內容,在堅持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指導的基礎上突出個性教育,以達到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tǒng)一。第二,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創(chuàng)新個性教育的方法,對受教育者不涉及原則性問題的思想行為給予寬容,鼓勵其獨特個性的發(fā)展;給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更多的選擇機會,使其在教育者指導下做出滿足自身個性發(fā)展需要的選擇;鼓勵受教育者創(chuàng)新人格的形成,讓受教育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按照自己的特點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講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比说暮椭C發(fā)展或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堅持的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追求的目標。確立人的和諧發(fā)展或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現實中人的發(fā)展程度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價值標準,除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人的和諧發(fā)展或自由全面的發(fā)展也是社會主義追求的重要目標。第二,“以人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同一命題的不同表述,其實質是完全一致的。以人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尊嚴和權力,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優(yōu)先的位置。而人作為現實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其利益追求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多個方面,但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第三,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是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和工作得失的最終標準和價值尺度?!耙磺腥说淖杂啥姘l(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任何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要體現生命力,必須以此為衡量標準。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培養(yǎng)的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有”公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在當代社會的具體形態(tài)。為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具體的實踐路徑在于: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目的,要大力弘揚其培養(yǎng)人、塑造人、發(fā)展人和提升人的價值取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人性化,充分考慮到受教育者的人格、主體需要和個性差異等等。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有全新的認識,受教育者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無個性的、聽話的人”,而是“具有自由個性的現代人”;同時,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第三,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生活實踐相融合。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反復強調實踐在教育人、培養(yǎng)人和提升人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每個人既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yǎng),又要通過自覺地參加社會實踐來改造自己、豐富自己和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有覺悟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人。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孫相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4]劉順厚.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人文關懷[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