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麗
現(xiàn)代教學理念要求從關注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這種轉變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二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習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其所導致的教學行為是教師會不斷地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學習,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失去自主性;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相對而言則更為科學,因為對學習過程的關注,意味著會通過學習過程的優(yōu)化來達到一個期待中的學習結果。而對學習過程的關注,主要的就是對學生學習策略的關注。
在初語教學中,學生多會生成一些學習策略,這些學習策略一般并不為學生自己明確意識到,他們知道在語文課堂上應當做哪些事,在課后應當怎么完成語文作業(yè),這些過程中都受到學習策略的指導。但這種學習策略往往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因此只能發(fā)揮一種自然的作用。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夠就這些學習策略提出一些優(yōu)化措施,那學生的學習就會更為高效。下面就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的優(yōu)化,談談筆者的思考。
一、養(yǎng)成學習習慣,重在學習效率
習慣的養(yǎng)成依賴于長時間的堅持,而這與學習計劃的制定有關。制定學習計劃并不是所有學生的學習策略,但卻是重要的學習策略。雖然說現(xiàn)在的初中生只有兩到三門所謂的主要學科,但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如果沒有一個完備的學習計劃,確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對學生將來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也沒有好處,而語文學科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因此有必要借助于語文學習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學習計劃重在學習的效率,初中語文學習中,重要的有字詞的書寫、篇章的背誦,另外還有寫話、寫作文等等,除了課堂上完成之外,課后的基本習慣養(yǎng)成也很重要。我們向學生建議制定日學習計劃和周學習計劃,以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學習時間。
比如說我們建議學生早上起床后能夠誦讀一篇美文或一首詩,建議學生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看一些課外書籍,建議學生晚上回家后能夠回顧一下白天所學習的內容。早上的誦讀是符合智力發(fā)展的特點的,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記憶的能力;中午的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幫學生積累語文知識,這些知識往往不要求即時記住,但卻有可能隨著故事的情節(jié)等進入學生的持久記憶;晚上到家后對當天語文學習內容的回憶,本身就是學習心理中的一種重述,可以幫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這樣的日學習計劃如果能夠堅持,那就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而周學習計劃主要體現(xiàn)為對周末時間的有效利用,我們建議學生一是要回顧一周的學習情況,二是多進行課外閱讀,語文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積累,而課堂上的學習其實并不太注重積累,因此積累效果的好差多在于課余時間的分配。
我們曾經(jīng)對堅持執(zhí)行計劃的學生進行過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70%左右的學生通過兩個月以上的堅持,就可以形成比較好的學習習慣,而其余學生是因為計劃執(zhí)行不當,過于拘泥于計劃所規(guī)定的時間,結果實際效果并不好,這一結果與我們所強調的通過習慣來達成學習高效率其實是正相關的:只有養(yǎng)成好的習慣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
二、反思聽課方法,重在語文特點
筆者曾經(jīng)與多個數(shù)學教師進行過交流,對方總告訴我說語文課堂與數(shù)學課堂不同,數(shù)學課堂需要思考,語文課堂只要學生回憶回憶就行了,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即使學生用心思考了,答案也不一定正確。言下之意是語文這門學科沒數(shù)學嚴謹,答案常常是飄忽不定的。筆者并沒有把對方的評價當成笑話,而是進行了認真的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語文學科的答案確實不如數(shù)學結果那樣唯一與精確。而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確實有時不太敢回答問題,因為不知道怎樣才是正確的。
于是筆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上,學生到底應當怎么聽?而當筆者重讀《語文課程標準》時,答案似乎明晰了出來。語文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那我們就應當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語文學習對象常常有工具類的與人文類的。當然,這兩個概念不需要向學生說出來,但要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習的字的寫法與讀法、詞的組成方法與大意、句的通順與否等,其實均屬工具性內容,是需要精確掌握的;而人文性雖然看起來沒有精確的答案,但其實卻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文本進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準確地理解文本意思,并進行科學的聯(lián)想與想像,進而再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學生認識到這是一個復雜過程,那學生就會有相應的心理準備與學習心態(tài)。
從這樣的理解角度,實際上就已經(jīng)幫學生優(yōu)化了一種聽課策略,即不同的聽課內容要有不同的聽課方法,而不同的聽課方法就必須有不同的心理過程。談到心理過程,這里必須強調這樣的兩個注意點:
其一,要讓學生知道什么叫做“認真聽講”。學生其實并不太清楚。因此應當告訴學生,只要在語文課堂上不斷地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老師所說的話的意思,這樣就能讓自己進入認真聽講的狀態(tài)。語文學科的特點在于語言有特色,且語言量十分豐富,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理解力才能保證所謂的認真聽講,而什么是理解力呢?其實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去“翻譯”教師語言的能力。
其二,要讓學生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集中注意力”。從優(yōu)化學習策略的角度來看,筆者以為應當告訴學生,語文課堂上的集中注意力,應當是對字詞準確性的關注,與篇章含義理解的關注,在課堂上要思考一個生字應當怎樣寫,一個生詞應當怎樣記住,一篇新的課文怎樣才能讀懂……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注意力集中的過程。
三、注重作業(yè)態(tài)度,重在學習效果
從目前的教學需要來看,初中語文作業(yè)按照不同的分類,會有不同的類型結果。但筆者想從兩個角度來強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第一個角度是手寫的作業(yè)。到了初中高年級階段,課后尤其是周末會有一定的作業(yè),而學生對課后作業(yè)總是有些想法的,因此如果不注意作業(yè)策略的運用,那學生的作業(yè)效果就不會很好。筆者經(jīng)常跟學生探討一些話題,譬如“同學們希望課后做些什么書面作業(yè)呢”,這一問題有暗示的作用,告訴學生課后肯定會有書面作業(yè)的,但是可以自己提出想法,老師會盡量尊重他們的想法,而學生的想法尤其是多人支持的想法一旦被老師采納,學生的作業(yè)態(tài)度就會有明顯改變,這就是初中生的特點。策略的運用,要比簡單地布置作業(yè)效果好許多。
第二個角度是閱讀類的作業(yè)。這類作業(yè)由于時間不定、內容不定,因而學生的作業(yè)效果一般不會很好。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經(jīng)常說學生在課后閱讀《親近母語》,可事實上學生卻經(jīng)常難以高效完成,因為學生會感覺讀與不讀教師無法檢查。怎么辦呢?筆者的策略優(yōu)化思路是:提前對需要學生閱讀的內容進行一個梳理,尋找出其中與學生已有閱讀經(jīng)驗相關的內容,并提前一至兩天在課堂上進行滲透,并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一旦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告訴學生在哪些閱讀材料上可以進一步獲得這些知識,然后學生就有可能更高效地完成課外閱讀作業(yè)。
如果同行有經(jīng)驗,會發(fā)現(xiàn)這些策略大多不離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事實上,學習結果一定是學習動機的產物,任何有效的學習方法也都是學習動機的產物。因此,優(yōu)化學習策略,動機激發(fā)才是根本,這也是筆者行文的初衷。
(作者單位:南通市如東縣潮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