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晉誼
摘要:在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為彌補傳統(tǒng)法定代理人制度的不足,切實保障涉罪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在經(jīng)過一系列前期試點和探索之后,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第270條明確規(guī)定了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但立法在司法機關對合適成年人的通知義務、合適成年人的訴訟地位及在場的法律效率等方面均沒有明確規(guī)定,完善立法不僅可以更好的指導實踐,也是我國建立完善的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立法;完善
為加大對涉罪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彌補傳統(tǒng)法定代理人制度的不足,2012年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設立了特別程序,將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納入其中。由于該制度在我國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為了充分發(fā)揮出本制度應有的作用,筆者擬將對立法的現(xiàn)狀予以分析并提出改進的建議,以期更好的指導實踐,推動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在我國的發(fā)展。
一、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的理論溯源
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是西方刑事司法制度中維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權益的一項重要制度?!昂线m成年人”(appropriate adult)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由“肯費特案”促成的英國《1984年警察與刑事證據(jù)法》中。作為一項刑事訴訟中的特別制度,其最初的含義是指警察在訊問未成年或有精神錯亂、精神障礙的犯罪嫌疑人時,必須有合適的成年人在場?,F(xiàn)在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已經(jīng)從偵查階段擴展至審查起訴和審判等幾乎所有的刑事訴訟環(huán)節(jié)。
合適成年人在場權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中貫徹的要求,它體現(xiàn)了對涉罪未成年人身心發(fā)育特點的尊重,對未成年人的優(yōu)先保護性(兒童保護的價值追求優(yōu)先于發(fā)現(xiàn)犯罪真相)和特殊保護性;“國家親情理論”是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設計的另一重要哲理根基。根據(jù)該理論,國家負有保護未成年人的最終職責,因此應當在設計刑事訴訟程序時,充分尊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身心發(fā)育的特點和教育、矯正的需要。賦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適成年人在場權,并且保障這一權利的實現(xiàn),正是這樣一種需要的體現(xiàn)。
二、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可以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入偵訊程序,面對的是擁有強大司法權力的國家機關,司法機關為了查清事實,可能會采用一些比如刑訊逼供等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偵訊手段,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于身心發(fā)育不成熟、缺乏判斷力等原因,其合法權益很容易受到司法機關的侵害,如果警察在訊問時必須有合適的成年人在場監(jiān)督,那此類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必會得到遏制。
第二,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的設立也是司法民主的一大體現(xiàn)。司法民主意味著普通民眾參與司法,由此而對司法形成監(jiān)督力量。而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將非法律職業(yè)者引入了刑事訴訟程序之中,公眾可以借由充任合適成年人參與到刑事司法之中,進而監(jiān)督司法的運行,推進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
三、 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的立法現(xiàn)狀及其完善
(一)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在我國的前期試點及立法基礎
我國早在1962年公安部發(fā)布的《預審工作細則(試行草案)》第21條中就有關于成年人參與少年犯訊問的規(guī)定。之后在公安部1995年頒布的《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guī)定》第11條,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14條、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第 11條均有關于法定代理人到場的規(guī)定。在實踐層面上,為逐步引入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自2003年8月至今,上海、云南、福建、浙江、江蘇等省市以地方性文件的方式對該制度進行了本土化的試點。目前大體呈現(xiàn)出三種模式:盤龍模式、上海模式和同安模式。
(二)合適成年人制度的立法現(xiàn)狀及完善
前期的立法基礎和相關實踐探索總結出許多有益的經(jīng)驗和實踐模式,對理論研究和實務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更為重要的是促使了相關法律的出臺。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第270條明確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并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司法具有本土性,任何一項制度的構建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尤其是對于外國法律制度的借鑒。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已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做了初步的規(guī)定,但由于該制度仍處于探索的初期階段,因而存在很多問題亟待完善。從立法層面來看:
第一,法條對合適成年人通知義務的規(guī)定帶有彈性化和模糊化,應予具體明確。表現(xiàn)為:在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此處的“可以”表明辦案機關可自由裁量,這就極易導致在實踐中司法人員“憑心情”辦案,對合適成年人不予通知的情況。故應借鑒英國對辦案人員通知合適成年人到場絕對化義務的規(guī)定,以法律的強制力督促辦案人員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第二,對合適成年人的訴訟地位規(guī)定不明確,職責規(guī)定不全面。新刑事訴訟法只規(guī)定了合適成年人作為法定代理人的補充,并沒有訴訟參與人的地位。刑訴法賦予了法定代理人到場的相關權利,而對于合適成年人卻僅賦予了其對筆錄的閱讀權、對訴訟中的侵權提出異議、可以參與法庭教育,而法定代理人的其他程序性權利和實體性權利均不具備。此外,合適成年人的職責除了監(jiān)督以外,還應有與涉罪未成年人溝通、對其進行教育、安撫等。因此,為了保障合適成年人角色功能的發(fā)揮,避免其淪為可有可無的旁觀者,筆者建議法律應賦予合適成年人訴訟參與人的地位,并且在賦予其知情權、會談權、監(jiān)督權等其它法定代理人所享有的權利的同時明確賦予其監(jiān)督、溝通,教育以及安撫的職責。
第三,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合適成年人在場的法律效力。口供是“證據(jù)之王”,而根據(jù)前文的分析,未成年人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特點,在被訊問過程中容易恐慌、緊張而作出意思表示不真實的供述,但刑訴法并沒有規(guī)定合適成年人在場與否對證據(jù)的影響力,即就算沒有合適成年人在場,其證據(jù)只要滿足其它要件就具有可采性。因此,筆者建議法律應該規(guī)定在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沒有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合適成年人在場時取得的口供和其他證據(jù)應作為非法證據(jù)予以排除。(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姚建龍 《權利的細微關懷—合適成年人參與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的移植與本土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0頁
[2]常亮偉:《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研究》,[D],重慶 ,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3、梅文娟:《英國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及其借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