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熙鳳對比下的劉姥姥:人物話語翻譯與身份重塑研究

2014-09-09 02:54··
明清小說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霍譯楊譯劉姥姥

· ·

王熙鳳對比下的劉姥姥:人物話語翻譯與身份重塑研究

·傅悅·

本文以《紅樓夢》中劉姥姥的人物話語翻譯與身份重塑為研究對象,以語料庫輔助下的文本比讀為主要研究手段,通過與王熙鳳的話語進行定性和定量對比分析,發(fā)現劉姥姥話語的四大特征,即與農民階層相關的詞匯較豐富,口語化和世俗化程度更高,佛教相關表達出現頻率較高,以及用詞較豐富多樣。這種話語特點塑造了劉姥姥出身鄉(xiāng)野、受教育程度較低、受佛教影響較大和能言善辯的身份特征。通過對比楊譯和霍譯在劉姥姥與王熙鳳的話語差異再現,以及劉姥姥話語翻譯上的顯著差別,本文得出以下結論:楊譯較好地重塑了劉姥姥和王熙鳳之間的社會身份差距、以及她受佛教影響較深的主體身份,而霍譯則更成功地再現了劉姥姥能言善辯、欲與賈府親近的個人身份。這一差異正是兩位譯者在東、西方價值觀影響下,不同思維模式的體現。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必須重視原作人物的身份定位,在話語翻譯過程中重塑復雜多變的人物身份。

《紅樓夢》 劉姥姥 話語翻譯 身份重塑 語料庫

一、引言

作為中國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紅樓夢》刻畫了眾多鮮活的人物,其中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多情的寶二爺、尖酸的林姑娘、潑辣的鳳姐和鄉(xiāng)野的劉姥姥等等。這些身份不同、性格有別的人物形象,是《紅樓夢》永恒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之一。

小說中的人物刻畫離不開身份的塑造。我們之所以對劉姥姥印象深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與眾不同的身份。劉姥姥出身鄉(xiāng)野,四進賈府(共一百二十回計),最終成功解救巧姐,她由開始的被接濟者,中間的討巧賣乖者變?yōu)樽詈蟮氖┚日撸詷O具個性化的語言襯托了賈府的豪奢生活,同時她身份的變化貫穿了整部小說,也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人物身份塑造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身份對語言風格和行為模式的決定作用。眾多當代身份研究理論認為,身份是統(tǒng)領行為的要素,涉及認知、社會學、現象學和心理學等各個層面①。因此,對于人物身份塑造的探討不僅僅局限于語言領域,而是具有更廣泛意義的社會現象研究。

此外,人物身份的塑造往往反映了時代現實,也體現了作者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透過劉姥姥的身份及其細微變化,我們不難得見清朝中后期以農民為代表的普通大眾的生活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更可窺見曹雪芹和高鶚對于勞苦大眾的態(tài)度和寄予的希望。

因此,小說原作如何通過話語塑造不同的人物身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在通過話語的翻譯重塑人物身份的過程中,譯本展現了哪些特點,不僅反映了譯者的翻譯風格,也能幫助我們了解譯者的思維趨向、價值取向和人生態(tài)度。

基于劉姥姥在塑造人物、推動情節(jié)和豐富主題上的顯著作用,本文以劉姥姥的話語翻譯和身份重塑為研究對象,選擇與劉姥姥接觸次數最多,身份迥異、性格鮮明的王熙鳳為比較對象。以劉姥姥出場的第六、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一一三、一一九回為基準,選取了劉姥姥的全部話語②和王熙鳳在以上各回中的全部話語,以及兩個全譯本③的對應譯文。以定性分析為主線,輔助以Wordsmith6.0、ICTCLAS漢語分詞、MyZiCiFreq字詞頻率統(tǒng)計工具和ReadabilityScore等軟件進行定量分析。

需要說明的是,《紅樓夢》的版本較多,楊譯和霍譯在原著版本的選擇上不盡相同,本文所選原文全部出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的《紅樓夢》,譯文選自外文出版社2003年版的漢英對照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外教社2012年出版的漢英對照The Story of the Stone。經對比發(fā)現原著版本在所選人物話語上的差異并不明顯,下文的示例中如果原著存在顯著差異的,會在所引原文中加以說明。

二、人物身份的概念意義

關于身份的概念,埃里克森(Erikson)一直強調自我與環(huán)境、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依存④。而崔西(Tracy)則將話語中的人物身份區(qū)分定義為“主體身份”(性別、階層、種族等)、“互動身份”(不同語境中的角色)、“社會身份”(社會角色)和“個人身份”(教育背景、個性特征等)⑤。語言,特別是話語,被公認為身份塑造的主要媒介。

本文采取崔西對于話語中人物身份的分類標準,并且認為人物身份就社會階層而言是相對固定的,而相較情節(jié)發(fā)展和不同場景而言,則是動態(tài)互動的。下文將以語料庫輔助的方式,探尋楊譯和霍譯在重塑劉姥姥的人物身份上各自呈現的特點。

三、劉姥姥:話語特點與身份特征

我們選取劉姥姥的全部話語,共3,660個詞,對應章回里王熙鳳的全部話語共1,433個詞,這幾回中劉姥姥的話語總長度是王熙鳳的2.5倍多,可見,相較王熙鳳,劉姥姥是這幾章重點刻畫的人物。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劉姥姥話語的標準類符型符比(STTR)為43.47,略低于王熙鳳話語的44.30,顯示了她們的話語在用詞豐富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同樣能言善辯。

此外,經過Wordsmith6.0的關鍵性分析,劉和王兩者在關鍵詞上的區(qū)別,在于“你”這一人稱代詞,其中p值小于0.01,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意義。因此,我們推斷在人稱代詞等稱呼語的使用上,兩者可能具有顯著區(qū)別。

而“你們”一詞在劉和王的話語中出現的頻次和頻率分別是:

經過總結,發(fā)現劉和王的話語在人稱代詞上的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你”和“他們”的使用上:

劉姥姥在對話中八次提到“他們”,在其四進賈府中依次指代賈府所有人、鄉(xiāng)鄰和巧姐的“狠舅奸兄”。與王相比,充分體現了劉直言不諱、心懷他人、同時也善于拉攏關系的個性特征。此外,劉使用“你”的頻率明顯低于王,這是因為她使用了諸如“你老”(4次)、“姑奶奶”(26次)、“姑娘”(30次)和“嫂子”(9次)等表示身份的替代詞匯,避免直呼賈府上下為“你”;此外,除了頻率較高的“我們”(39次),劉還使用了“俺們”(2次)這樣的獨特詞,指代劉自己、家人和鄉(xiāng)鄰等下里巴人。

劉在指稱賈府和自稱時的涇渭分明,建立和強化了她對自己出身鄉(xiāng)野的身份認同。在特定場合對于自己樸實身份的刻意強化,更是對比出賈府的陽春白雪和豪奢生活。

劉話語中里出現了五次及以上的獨特詞中,“姑奶奶”(26次)、“你老”(11次)、“老爺”(6次)等體現了她的與賈府在社會地位上的巨大差別,“村莊”和方言的“俺們”則凸顯了她屬于農民階層的主體身份,“阿彌陀佛”等顯示了她可能受佛教影響較深的個人特點,“愛”、“打”則是她直言不諱、討巧賣乖的寫照。

在稱呼語的使用上,王出于晚輩的禮貌,稱呼劉為“老人家”、“姥姥”,卻也有34次(2.39%)直呼其“你”;而相比之下,劉無一次僅稱呼王“你”,而是用“姑奶奶”、“你老”等尊稱,劉和王在稱呼語上的這種差異,體現了社會階層的身份差異,也成功維系了劉“鄉(xiāng)野農民”這一相對穩(wěn)定的主體身份。

除了人稱代詞在內的稱呼語外,劉還用了二十五個頻次達到或超過5的特色詞,頻率為王的兩倍及以上。其中“死”再次體現了她直言不諱的特點、“莊家人”再次顯示了她作為農民的主體身份特點,“弄”相對口語化程度更高。

通過與王熙鳳話語的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劉姥姥的話語具有以下四大特點:

首先,在社會階層上頗具代表性的詞匯較豐富,如“地”、“莊家人”(楊譯原文為“莊稼人”)和“村莊”,顯示了作為農民,劉與自然更加緊密的關系;同時稱呼語上也凸顯其社會身份較低,如相較王頻繁直呼其“你”,劉頻繁使用的“你老”、“姑奶奶”、“姑娘”和“嫂子”等稱呼,顯示了她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和強化,反映了劉和王在社會階層上的差異,塑造了劉較低的社會地位。

其次,口語化和世俗化程度更甚,劉比較頻繁使用的“倒”、“家去”、“今兒”、“便”和“得”(如“村里算過得的了”)都反映了這一特點。這顯示了劉相較王教育水平更低的身份特點;特定場景比較世俗甚至低俗的表達,諸如“打”和“死”等,以及頻次較低的“硬屎”、“肏攮”、“下作黃子”等,非常有力地塑造了劉比較世俗的語言特點和教育程度低的主體身份特征。

再次,有著佛教淵源的詞匯較多,除了“阿彌陀佛”(8次),劉還用了“菩薩”(2次)、“求神許愿”(1次)、“齋僧敬道”(1次)、“吃齋念佛”(1次)、“觀音”(1次)、“佛祖”(1次)、“神佛”(1次)、“高香”(1次)、“燒香”(1次)、“許愿”(1次)和“念佛”(1次)等,而這些詞在王的話語中一次都未出現,體現了劉受佛教影響較大的特點,也為她因受賈府接濟,最終救了巧姐的情節(ji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最后,整體用詞的豐富度較高,不亞于伶牙俐齒的王熙鳳。從劉姥姥的特色詞和高頻詞可以得見,她對賈府不同的人都采用了不盡相同的稱呼,所涉及的話題廣泛,所用詞匯區(qū)分度也較高。

因此,劉姥姥顯著區(qū)別于王的話語特征,成功塑造了劉的身份。就主體身份而言,她是出身鄉(xiāng)野的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就互動身份而言,她能言善辯,卻在不同場合強化自身下里巴人的特點;就社會身份而言,她是勞動者,同時受佛教“因果”論影響較深;就個人身份而論,她能言善辯,豪爽仗義,但說話世俗。這些都和王熙鳳以及賈府構成了強烈反差。

基于以上的分析,下文主要研究楊譯和霍譯在通過話語的翻譯重塑劉姥姥的身份特征這一過程中,各自表現出哪些特點,以及由此反映出的譯者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差別,以期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

四、楊譯與霍譯中的劉姥姥

(一)楊譯和霍譯中劉姥姥與王熙鳳的差異:話語與身份

經過Wordsmith6.0詞頻分析,得出楊譯和霍譯中劉姥姥和王熙鳳的話語長度(詞數)、詞匯豐富度(STTR,即標準類符型符比)、平均詞長與平均句長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原文中劉姥姥和王熙鳳的話語長度差異,在楊譯中得到稍高程度的強化;用詞豐富程度上的差異,在楊譯中得以較為忠實的還原,而霍譯中的劉姥姥用詞豐富度稍高于王熙鳳,能言善辯的程度接近甚至略勝伶牙俐齒的鳳姐。下文將在楊譯與霍譯的劉姥姥對比中,結合大量例證來做定性分析。

此外,楊譯劉和王在詞語的關鍵性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原文中劉和王在關鍵詞上的差異,即王頻繁地使用“你”和劉絕少直呼“你”的差異,在霍譯中得到了數量上的再現。以下是Wordsmith6.0對霍譯劉姥姥和王熙鳳話語中詞語關鍵性的分析結果:

當然,譯作中的“you”也涵蓋了原作中的“你們”,但由于原作中的“你們”,在兩部譯作中都基本翻譯成為“you”,所以基本不會對統(tǒng)計結果有顯著影響。

楊譯中“you”的出現頻次和頻率與霍譯對比如下:

結果表明,霍譯再現了劉和王在人稱代詞“you”的使用中,頻率上的顯著差別,主要源于其在王熙鳳語言中出現的更高頻率。我們來看劉姥姥話語中的“你”和譯作中“you”在各回中的分布和指代:

相比楊譯,霍譯頻繁使用的“you”多出現在第六回。除去劉姥姥稱呼自己女兒女婿的“你”,我們來看看楊譯和霍譯的劉姥姥如何稱呼王熙鳳和周瑞家的。

例一

原文:論理今兒初次見姑奶奶,卻不該說;只是大遠的奔了你老這里來,也少不的說了。⑥

楊譯:By rights, I shouldn’t bring this up at our first meeting, madam. But as I’ve come all this way to ask your help, I’d better speak up……⑦

霍譯:By rights I ought not to mention it today, seeing that this is our first meeting: but as I have come such a long way to see you, it seems silly not to speak……⑧

例二

原文:今日我?guī)Я四阒秲簛?,也不為別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連吃的都沒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沒個派頭兒,只得帶了你侄兒奔了你老來。⑨

楊譯:The reason I brought your nephew here today is that his parents haven’t a bite to eat. And winter’s coming on, making things worse. So I brought your nephew here to ask for your help.⑩

霍譯:The real reason I have brought your little nephew here today is because his Pa and Ma haven’t anything in the house to eat, and the weather is getting colder, and - and - I thought I’d bring him here to see you……

例三

原文:好呀,周嫂子!

楊譯:Sister Zhou! How are you?

霍譯:How are you, my dear?

例四

原文:原是特來瞧瞧嫂子你,二則也請請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領我見一見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轉致意罷了。

楊譯:I came specially to see you, sister, and also to inquire after Her Ladyship’s health. If you could take me to see her, that would be nice. If you can’t, I’ll just trouble you to pass on my respects.

霍譯:Well, of course, first and foremost we came to see you,…but we were also hoping to pay our respects to Her Ladyship. If you could take us to see her, that would be very nice; but if that's not possible, perhaps we could trouble you just to give her our regards.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霍譯第六回中明顯高頻的“you”,主要源于其將反映劉社會階層和身份的“你老”這一稱呼語翻譯也成了“you”。而相比之下,楊譯第六回中都避免了將“你老”譯成“you”,不得已之處,也用了“madam”和“sister”這樣的補充說明,顯得禮貌程度更高,從而重塑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劉姥姥來自于農民階層,地位較低的社會身份,以及她與王熙鳳之間的社會身份差異。

在第三十九回中,相比霍譯,楊譯使用了特別多的“you”,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you”多數和一些表示尊稱的詞語,如“mistress”、“l(fā)adies”、和“my lady”和“sir”等連用。以下列句子為例:

例一

原文:所以說來奇怪。老壽星當個什么人?

楊譯:That’s what was so strange. Who d’you think it was, my lady?

霍譯:That was the strange thing about it. Now who do you think it was, my old soul?

例二

原文:幸虧哥兒告訴我。我明兒回去,攔住他們就是了。

楊譯:I’m glad you told me, sir. When I go back tomorrow I’ll stop them.

霍譯:Now I am glad you told me that. When I get back, I shall do my best to stop them.

例三

原文:若這樣,我托那小姐的福,也有幾個錢使了。

楊譯:If you do that I’ll have a few cash to spend too, all thanks to this young lady!

霍譯:I shall certainly be grateful to her for the money.

(二)劉姥姥身份的嬗變:東西方思維模式下的不同側重

1. 教育背景上的細微差別

楊譯的劉姥姥話語共4,268個詞,標準類符型符比(STTR)為42.13,單詞的平均長度為3.92,平均句長12.44個詞;對應的霍譯文本共5,384個詞,標準類符型符比(STTR)為39.96,單詞的平均長度為3.87,平均句長為15.04個詞。以上數據表明,霍譯的劉姥姥話語長度是楊譯的1.2倍多,STTR則低于霍譯,因此,整體而言,楊譯的劉姥姥用詞豐富度更高,話語更加簡潔的概率更大。

我們將單詞分別按1-5、6-9、10個字母以上分為短詞、中等長度的詞和長詞,并且假設字母越長,全文難度增加的概率越高。我們發(fā)現單從單詞的長度出發(fā),不能說明楊譯和霍譯劉姥姥話語在難度概率上的差異。

為了進一步量化兩者的難易度,我們以ReadabilityScore輔助分析它們的易讀性,得出的數據如下:

上表結合用詞豐富度和平均句長可以看出,楊譯劉姥姥的話語較為簡潔易懂,而霍譯則對讀者的受教育水平有相對稍高的要求。因此,我們不妨推斷楊譯通過使用一些較為簡單的詞,重塑劉姥姥教育程度較低這一主體身份的機率更高。下面略舉兩例:

例一

原文:只要他發(fā)一點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們的腰還粗呢。

楊譯:If she’s at all willing to help, one hair from her body would be thicker than our waist.

霍譯:She only has to feel well disposed and a hair off her arm would be thicker than a man’s waist to poor folks like us!

例二

原文:我白吃了這半日。姑奶奶你再喂我些。這一口細嚼嚼。

楊譯:All this time I’d no idea. Give me some more, madam, to chew more carefully.

霍譯:Well, I couldn’t have had my mind on it properly while I was eating it. Give me a bit more, Mrs. Lian, and this time I’ll chew it more carefully.

2. 楊譯:情態(tài)動詞“must”的使用削弱了禮貌程度

此外,通過語料庫的詞頻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楊譯非常頻繁地使用了“must”這個情態(tài)動詞,其頻率(0.35%)是霍譯(0.06%)的近六倍。經過檢索,所有相關句子如下:

另外使用了“mustn’t”的句子共有四句:

楊譯本著忠實原文語義的目的,凡是“必定”、“必”、“斷乎”、“定要”和“(說)定”等都譯成了“must”,而 “不敢(多破費了)”、“不要(折煞我了)”、“別(嗔著我多嘴)”和“(眾位)別(笑)”全部譯為“mustn’t”。因為“must”一詞語氣強烈,表示最強程度的肯定推測或者態(tài)度非常強硬的勸告,所以楊譯的劉姥姥較頻繁地使用“must”,沒有霍譯中的劉姥姥在這些場合顯得隨和謙恭。下面是對照原文的對比示例:

例一

原文:…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這個吃個野意兒,也算是我們的窮心。

楊譯:…You young ladies must be tired of the delicacies you eat every day, and you may care to try our country fare. This is just our poor way of showing our gratitude.

霍譯:…We thought that mayhap eating the rarities of earth and sea every day of their lives they might sometimes tire of delicate food and fancy a bit of plain country stuff for a change. Anyway, there you are! It’s a poor gift, but it’s given with a warm heart!

第三十九回的開場,劉姥姥來謝恩,對著平兒滿臉謙卑地提到孝敬賈府的姑奶奶和姑娘,用“must”稍顯語氣強硬,幸好后半句的“may”緩和了語氣,但仍沒有霍譯的古語“mayhap”既顯得更加謙卑,又通過很正式的語氣傳達了她來謝恩的誠意。

例二

原文:我們莊家人,不過是現成的本色,眾位別笑。

楊譯:We country people can only talk about the things we know. You mustn’t make fun of me.

霍譯:You young people shouldn’t laugh at me. I’m a countrywoman born and I can’t help my country talk.

第四十回中,劉姥姥為了取悅賈府尤其是賈母,加入行酒令的游戲。她深知自己下里巴人和賈府陽春白雪的巨大差異,預料自己的答案可能被取笑,所以先給自己設個臺階,同時也為她即將脫口而出、具有喜劇效果的話語做了鋪墊。這里,楊譯用“mustn’t”反映了劉姥姥不想被取笑的強烈心情,而原文的上下文語境中,可以看出相對于保住自己的面子,劉姥姥更想強化自己莊家人的本色。

再看第四十一回中,劉姥姥將妙玉所泡之茶一飲而盡之后,所作的評價:

例三

原文: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

楊譯:Quite good, but a bit on the weak side. It should have been left to draw a little longer.

霍譯:Hmn. All right. A bit on the weak side, though. It would be better if it were brewed a little longer.

與楊譯較為強硬的“should have been”相比,霍譯的“would”使得劉姥姥的口氣謙遜,也較為貼合她的身份。

因此,較頻繁地使用語氣強烈的情態(tài)動詞“must”使得楊譯的劉姥姥增加了莫須有的話語權,削弱了稱呼語翻譯上塑造的主體身份。劉姥姥作為農民較為卑微的社會身份和自持鄉(xiāng)土的個人身份,正是原文刻畫的重點。也正是劉姥姥的謙卑恭敬和樸實無華,得以凸顯出賈府的驕淫豪奢。因此,楊譯的劉姥姥在語氣詞的使用上過于強硬,不利于當時特定時代背景下,其農民這一被統(tǒng)治階級身份的重塑。

3. 霍譯:宗教信仰趨向被弱化

楊譯中的劉姥姥頻繁呼出“Amida Buddha”和“Buddha”,反映了原文中她動輒“阿彌陀佛”、“菩薩”的特點,較好地重塑了劉姥姥深受佛教信仰影響的主體身份。而霍譯則借用西方基督教色彩濃重的表達,如“Bless you”、“Bless us and save us”、“Holy Name”、“Holy Precious Name”,而“菩薩”有時則變成了“the good Lord”,增加了西方讀者的親近感,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劉姥姥的這一身份。

楊譯和霍譯在處理與佛教相關的其他表達時,分別采取了以下其他處理方法:

從上表中,我們看到,霍譯在處理一些正式的佛教用語,如“佛祖”、“神佛”、“念佛”和“吃齋念佛”時很忠實地使用了“Buddha”,所以霍譯在重塑劉姥姥身份時,并未將她全盤西化。此外,楊譯和霍譯在處理劉姥姥口中的“觀音”時,兩者都沒有用“Bodhisattva”這一來源于梵語的表達。楊譯的“the Goddess of the Mercy”充分體現了對西方讀者接受程度的考量,而霍譯采用“Guanyin”的音譯法,也顯示了其忠實塑造劉姥姥身份和介紹原作文化特色的目的。

就劉姥姥的主體身份而言,受何種宗教影響較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在這一身份的重塑上,楊譯和霍譯都沒有忽視,只是霍譯較為弱化和淡化。結合其他一些相關表達的翻譯,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楊譯和霍譯分別將“天”譯作“heaven”和“god”,都切實體現了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兩位譯者在價值取向和思維趨向上的明顯差異。

4. 霍譯:稱呼語中更貼切的口語化程度

經過Wordsmith6.0詞頻對比和關鍵性分析,madam為楊譯的獨特詞,也是其相對于霍譯的關鍵詞,共出現21次,頻率為0.49%, 關鍵性為34.29,P值為0.0000000018,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意義。楊譯用了比較正式的“madam”,而霍譯則是以“ma’am”(10次)來表達敬意,再現了劉姥姥話語的高度口語化特點。

兩個譯本在其他稱呼語的翻譯上差異不大。除了翻譯“哥兒”和“好姑娘”時,霍譯的“sonny”和“missie”比楊譯的“brother”和“miss”更加口語化,較好地體現了劉姥姥討巧賣乖,拉近與賈府關系的身份特點。

下表中歸納了楊譯和霍譯在處理劉姥姥的世俗化語言時的處理方法:

可以看出,在稱呼語上,兩位譯者都注意避免了使用正式的表達,而霍譯比楊譯更加口語化,更加有利地重塑了劉姥姥說話世俗的特點。相比之下,在這些場合,楊譯中劉姥姥的話語比較正式,此處有兩處例證如下:

例一

原文:告訴我是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

楊譯:Tell me how you prepared this, so that I can cook some for myself.

霍譯:Tell me the recipe, so that I can make it for myself.

例二

原文:即刻叫我女婿弄了人,……

楊譯:I’ll get my son-in-law to find a messenger,……

霍譯:I’ll tell my son-in-law to send a man with a letter.

而在下面這個例子里,楊譯的結果明顯可能是理解的偏差,北方方言“肏攮”意思是“吃”,可能楊譯出于重塑劉姥姥比較粗俗的特點,用了“fxxk”一詞,并不能表達“吃”之意,可能會引起讀者的不解,而且過于粗俗?;糇g中的“have / get something under one’s belt”是口語化的形象表達,表示“填肚子”。

例三

原文:我且肏攮一個。

楊譯:Well, let me ‘fuck’ one of them.

霍譯:I must see if I can’t get one of these under me belt!

五、結論

囿于時間和篇幅原因,本文未能分析楊譯和霍譯在句法上的差異,修辭和譯者風格的篇章分析也不夠深入,亦無法比較劉姥姥與賈母、焦大等其他相關人物,但文中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結果足以說明,楊譯和霍譯都較好地重塑了劉姥姥的身份特點,同時顯現出不同的側重點。

楊譯劉姥姥話語的突出特點是其所用稱呼語的禮貌程度高于霍譯,重塑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她所代表的農民階層較低的社會身份,以及與王熙鳳等賈府之人身份的差距。但較頻繁地使用意義過于肯定的情態(tài)動詞“must”,在某些場合,削弱了這一主體身份重塑的效果。

相較楊譯,霍譯劉姥姥話語的特別之處在于其稱呼語中更貼合原文的口語化程度,重塑了劉姥姥出生鄉(xiāng)野,對賈府說話親昵的主體身份。同時,霍譯更好地再現了劉姥姥在稱呼語上因人而異的特點,重塑了劉姥姥能言善辯的個人身份和互動身份。但霍譯中諸如“dear”和“dear soul”等稱呼過度拉近了劉姥姥與賈府的距離,在社會身份的區(qū)分度上略遜一籌。

此外,我們發(fā)現原文劉姥姥話語中與佛教相關的詞匯和表達較多,而楊譯以直譯為主的翻譯,雖然不如霍譯能使西方讀者產生更多親近感,但就身份重塑而言,較好地再現了劉姥姥受佛教影響較大的特點,為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了伏筆,也更好地再現了原文中的文化特質。

因此,這一發(fā)現證明在翻譯過程中,兩位譯者重塑劉姥姥身份的側重點不同。楊譯更著力于重塑劉姥姥主體身份中較低的社會地位,和她受佛教影響較深的主體身份特點;霍譯則將更多筆墨傾注于刻畫劉姥姥這一人物說話世俗和八面玲瓏、能言善辯的個性特點,突出了她在不同場合的互動身份。

這一差異,顯示出兩位譯者分別所處的東西方文化對于“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的不同傾向。正是價值觀上的本質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左右了譯者的思維模式。

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要完全擺脫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影響,對于每位譯者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要較好地完成一部翻譯作品,原文中人物身份的重塑,不僅關乎譯作語言、形式和思想表達上的“信、達、雅”,也影響了其刻畫人物上的“傳神”和情節(jié)再現上的“化境”,是每一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不應忽視的問題。因此,翻譯過程中對于原作人物的主體、社會、互動和個人身份的定位和再現,以及如何通過話語的翻譯來重塑復雜多變的人物身份,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注:

① Benwell, Bethan & Stokoe, Elizabeth. Discourse and Identit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6: 3.

② 全部話語,指所有對話中這一人物所言所講,不包括思忖、異口同聲和“某某說道”,譯文選取原則一致。

③ 兩個全譯本指楊憲益夫婦的譯本和霍克斯與閔福德的譯本,以下簡稱楊譯和霍譯。

④ [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序言,第7頁。譯者將“identity”(身份)翻譯為“同一性”。

⑤ [英]Benwell, Bethan & Stokoe, Elizabeth. Discourse and Identit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6: 70.

責任編輯:倪惠穎

*本文系安徽大學青年科學研究基金(文科類)項目“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優(yōu)選論分析”(項目編號:SKQN1007)和“第二批安徽大學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資助項目(項目編號:02303301-0242)的階段性成果。衷心感謝上海外國語大學馮慶華教授在本文撰寫期間給予的指導。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

猜你喜歡
霍譯楊譯劉姥姥
劉姥姥吃鴿子蛋
淺析楊譯《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劉姥姥
淺析《紅樓夢》中“黃”系詞的類型及其翻譯策略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文化語境視閾下的《紅樓夢》詩詞曲賦翻譯策略的選擇
論譯者的翻譯個性
——以霍克思英譯《紅樓夢》為例
論文學翻譯中的形貌修辭*——以霍譯《紅樓夢》為例
楊譯:以信仰的高度去敬業(yè)
劉姥姥的公關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