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霞 李瓊珍 李 玲 胥琳璟
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一[1]。研究發(fā)現(xiàn)[2],宮頸癌患者的預后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臨床分期、淋巴結轉(zhuǎn)移等,但觀點不一。本研究分析宮頸癌患者的遠期預后狀況并探討影響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
選取2003年6月-2006年6月在我院診斷為宮頸癌的患者97例,平均年齡(47.4±18.9)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jīng)病理證實為原發(fā)性宮頸癌;②采用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FIGO標準確定臨床分期;③患者病歷資料完整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確診后未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②有其他醫(yī)院治療史的患者;③病理診斷為原位癌的患者;④不提供聯(lián)系電話或者住址的患者;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
根據(jù)宮頸癌患者的臨床分期確定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對宮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單純手術治療,即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合并盆腔淋巴結清除術;單純放療;綜合治療。綜合治療是指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合并盆腔淋巴結清除術后再進行放療或(和)化療。手術后根據(jù)患者情況確定是否進行術后輔助治療。
對患者的預后相關因素進行隨訪,隨訪方式主要包括電話隨訪、上門隨訪和醫(yī)院門診復查,個別患者采用信訪方式。隨訪時間為3~85個月,隨訪截至2013年7月。
將本組研究涉及數(shù)字錄入SPSS 13.0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應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圖。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宮頸癌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
本次共有6例失訪(6.2%),失訪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搬遷、手機號碼變更、患者拒絕回復等。隨訪時間截止后仍然有78例患者存活(80.4%)。3年存活例數(shù)82例,3年總體生存率為84.5%;5年存活例數(shù)78例,5年總體生存率為80.4%。
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高齡、臨床分期晚、腺癌、有淋巴結轉(zhuǎn)移、單純放療、術后無輔助治療的宮頸癌患者預后差。經(jīng)檢驗,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淋巴結轉(zhuǎn)移與預后有關(P<0.05)。見表1。
表1 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淋巴結轉(zhuǎn)移是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隨著大多數(shù)國家開展宮頸癌普查手術,宮頸癌的發(fā)病率有所降低,但在全球女性惡性腫瘤中仍然排名第二位,僅次于乳腺癌。研究表明宮頸癌的發(fā)病主要與早婚[3]、HPV感染[4]、多產(chǎn)、性生活衛(wèi)生不良等因素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宮頸癌患者的3年總體生存率為84.5%,5年總體生存率為80.4%,與Lassen等[5]研究結果相符。由于宮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高,普及宮頸涂片防癌檢查顯得尤為重要,特別對于高危人群,對預防宮頸癌的發(fā)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是宮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Monk等[6]研究表明,35歲以下的宮頸癌患者5年生存率比35歲以上的低,其分析原因為35歲以下的宮頸癌患者腫瘤直徑較大、非鱗癌比例較高和術后病理危險因素較高等,腫瘤容易發(fā)生復發(fā)和轉(zhuǎn)移,使患者的預后變差。本研究與其結果不符,可能原因是較多年輕宮頸癌患者臨床分期早,且年輕患者更加重視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治療過程。
大多數(shù)研究表明臨床分期與宮頸癌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分期越晚的宮頸癌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臨床分期是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之一。臨床分期越晚的宮頸癌患者,其淋巴結轉(zhuǎn)移率越高,患者的預后越差。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病理類型的宮頸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所差異,由高至低分別為腺鱗癌、鱗癌、腺癌。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病理類型是宮頸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赡茉蚴窍侔┮詢?nèi)生型為主,此型多發(fā)生在更年期婦女,與內(nèi)分泌激素的紊亂有著密切的關系[7]。與鱗癌和腺鱗癌相比,腺癌更容易浸潤宮頸深層組織和侵犯淋巴管、脈管間隙,使患者的預后變差。研究表明[8],腺癌與HPV18的相關性相對于鱗癌更強,而感染HPV18的宮頸癌患者比感染其他類型HPV的預后更差。普查發(fā)現(xiàn)宮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鱗癌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而腺癌的發(fā)病率沒下降反而有升高的趨勢。
宮頸癌主要轉(zhuǎn)移到盆腔淋巴結,其中以閉孔淋巴結和髂內(nèi)淋巴結轉(zhuǎn)移率最高[9]。目前認為盆腔淋巴結轉(zhuǎn)移與宮頸癌的預后密切相關。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有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明顯低于無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χ2趨勢檢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zhuǎn)移是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說明宮頸癌患者發(fā)生盆腔淋巴結轉(zhuǎn)移后預后明顯變差。因此,淋巴結轉(zhuǎn)移可以作為宮頸癌患者預后判斷的重要指標。在治療前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和腫瘤標志物綜合判斷患者的病情和評估淋巴結轉(zhuǎn)移的風險在宮頸癌治療中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淋巴結轉(zhuǎn)移是其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由于本研究例數(shù)較少,宮頸癌預后新的相關因素和機制的發(fā)現(xiàn)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李 霓,鄭榮壽,張思維,等.2003~2007年中國宮頸癌發(fā)病與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2,21(11):801-804.
[2] 楊越波,曾海濤,唐 虹,等.影響子宮頸癌預后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8):1145-1148.
[3] Vesco KK,Whitlock EP,Eder M,et al.Risk factors and other epidemiologic consideration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a narrativ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Ann Intern Med,2011,155(10):698-705.
[4] 楊 娟,肖 蘭,楊繼洲,等.高危型 HPV 負載量與宮頸癌前病變發(fā)展的相關性〔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6):656-657.
[5] Lassen P,Eriksen JG,Hamilton-Dutoit S,et al.Effect of HP-V-associated p16INK4A expression on response to radiotherapy and survival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J Clin Oncol,2009,27(12):1992-1998.
[6] Monk BJ,Sill MW,McMeekin DS,et al.Phase Ⅲ trial of four cisplatin-containing doublet combinations in stage IVB,recurrent,or persistent cervical carcinoma: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J Clin Oncol,2009,27(28):4649-4655.
[7] Nout RA,Smit VT,Putter H,et al.Vaginal brachytherapy v-ersus pelvic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of high-intermediate risk (PORTEC-2):an open-label,non-inferiority,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10,375(9717):816-823.
[8] Bignotti E,Ragnoli M,Zanotti L,et al.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mpact of serum HE4 detection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patients〔J〕.Br J Cancer,2011,104(9):1418-1425.
[9] Liao SY,Darcy KM,Randall LM,et al.Prognostic relevance of carbonic anhydrase-IX in high-risk,early-stage cervical cancer: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Gynecol Oncol,2010,116(3):45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