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瑩
摘 要: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來說,中職教育是基礎,高職教育是中職教育的拓展和深入,中高職銜接的關鍵是課程的有效銜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從課程性質和任務、目標和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及評價方法設計等方面進行有效銜接,構建中高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銜接體系,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其他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中高職教育銜接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課程銜接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基礎是專業(yè)設置的銜接,關鍵與核心問題在于中高職課程銜接,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統(tǒng)籌安排專業(yè)教學計劃,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為例,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中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專業(yè)核心課程。該課程以設計并實施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為任務驅動,從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方法與途徑的分析和運用、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三個模塊進行課程設計。課程應當以實踐問題為中心,盡可能結合教學案例,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高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作為學前教育五大領域課程之一,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職業(yè)技能必修課,為其他課程提供內在價值觀方向。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當樹立科學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觀,進一步明確社會領域的特殊教育意義,熟悉幼兒園社會領域的教學內容,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方法,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實踐。
中職課程注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把握,高職教育對于中職教育起到深入學習和提升的作用,課程銜接應體現(xiàn)總體設計、分段實施、合理銜接、避免重復、提高實效的設計思路。
二、課程目標比對
(一)中職課程教學目標
1.總目標
中職社會教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實施的方法,練就扎實的從教技能,承擔社會領域教育教學活動的工作任務。
2.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了解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因素;理解社會教育目標的含義,學習在活動中分解社會領域的目標;學會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及掌握相應的指導策略。
(2)情感目標:增強積極主動關愛社會的強烈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發(fā)揚不斷探索的積極態(tài)度和學習精神。
(3)能力目標:根據社會教育目標選擇適當的社會教育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方案,并初步實施。
(二)高職課程教學目標
1.總目標
高職社會教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樹立科學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觀,進一步明確社會領域的特殊意義,熟悉社會領域教學內容,掌握基本教學方法,運用理論指導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實踐。
2.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及其特點;影響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因素;社會教育的基本原則、方法及途徑;社會認知的定義及內容;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定義及內容;社會行為的類型及內容;社會規(guī)則教育的基本內容及意義;幼兒歸屬感的含義及意義;社會教育評價的類型和項目。
(2)情感目標:培養(yǎng)熱愛幼兒、關心幼兒、尊重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具有誠信品質、敬業(yè)精神、團隊精神、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
(3)能力目標:根據社會教育相關理論獨立設計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能夠目標明確、內容準確、方法得當、過程完整地組織實施社會教育活動;根據所學教法和組織實施情況正確進行評課并寫出活動反思;具備處理幼兒問題行為的能力;具備觀察幼兒,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進行分析及評價的能力。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工作的本質即由基礎性向實踐性、操作性過渡,由注重培養(yǎng)知識型人才向培養(yǎng)管理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轉型。
三、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一)中職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中職社會教育必修內容包括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目標、內容、原則、方法及途徑,學前兒童社會領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評價等。
每個部分分設若干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由領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組成。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教育,旨在促進幼兒的社會化,使幼兒從剛出生時的自然人,成長為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在其中發(fā)展社會性。
(二)高職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按照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三年制)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通過教學與實訓,使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與指導、評價的基本方法與技能,具備從事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盡快滿足幼兒教育一線實際需要。
四、教學模式與方法
(一)實踐性教學模式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是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應采用實踐性強的教學模式,呈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服務型教學體系,給學習者在專業(yè)實踐中指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1.實訓操作
通過情景判斷、材料分析、實訓場等方式,為學習者提供技能學習的途徑。
2.幼兒園實習
根據教學目標,學習者參與幼兒園教學實踐,完成相應的實訓任務、項目探索任務和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觀察和評價。
(二)具體教學方法
在職業(yè)院校的教學法教學中,授課教師可以根據中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心理狀況和表達能力選擇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法。
1.講解法
教師以口頭語言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進行系統(tǒng)和生動的解釋,使學生較系統(tǒng)地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掌握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以便于學生較好地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2.體驗法
該方法主要是將學習者置于情景及材料中,通過學習者與材料、環(huán)境和情景的互動,學習者更好地領悟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理論,掌握組織游戲的各種實踐能力。
3.探究法
該方法主要是指導學習者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進行階段性探究,通過擬寫項目實施方案、開展項目實踐、完成項目報告和匯報PPT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獲得更深層次的社會教育認識。
4.案例分析法
該方法指向學生提供幼兒生活中的事例,讓他們用所學理論知識加以分析和解決,從而培養(yǎng)他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五、評價考核
(一)通過改革課程的手段和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考核可采用過程考核和能力考評相結合,多元評價的方式進行。
(二)學生成績評定,可綜合平時作業(yè)、模擬試教成績及考試等情況進行。
(三)在考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應給予特別鼓勵和評價。
(四)在考核過程中,平時作業(yè)、考勤占學期成績的40%,試教考核占20%,學期考試占40%,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
通過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從性質到任務、目標到內容的初步探索,正確處理中職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銜接關系,確保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在制訂中高職銜接的專業(yè)教學計劃時,還要處理好中職與高職學生的升學與就業(yè)問題,從而使兩者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Z].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Z].
[3]周梅林.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Z].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基金項目:“2012年貴州省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十大招標課題——促進貴州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的關鍵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JYZB2012-8)。endprint
摘 要: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來說,中職教育是基礎,高職教育是中職教育的拓展和深入,中高職銜接的關鍵是課程的有效銜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從課程性質和任務、目標和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及評價方法設計等方面進行有效銜接,構建中高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銜接體系,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其他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中高職教育銜接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課程銜接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基礎是專業(yè)設置的銜接,關鍵與核心問題在于中高職課程銜接,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統(tǒng)籌安排專業(yè)教學計劃,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為例,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中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專業(yè)核心課程。該課程以設計并實施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為任務驅動,從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方法與途徑的分析和運用、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三個模塊進行課程設計。課程應當以實踐問題為中心,盡可能結合教學案例,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高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作為學前教育五大領域課程之一,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職業(yè)技能必修課,為其他課程提供內在價值觀方向。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當樹立科學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觀,進一步明確社會領域的特殊教育意義,熟悉幼兒園社會領域的教學內容,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方法,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實踐。
中職課程注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把握,高職教育對于中職教育起到深入學習和提升的作用,課程銜接應體現(xiàn)總體設計、分段實施、合理銜接、避免重復、提高實效的設計思路。
二、課程目標比對
(一)中職課程教學目標
1.總目標
中職社會教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實施的方法,練就扎實的從教技能,承擔社會領域教育教學活動的工作任務。
2.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了解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因素;理解社會教育目標的含義,學習在活動中分解社會領域的目標;學會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及掌握相應的指導策略。
(2)情感目標:增強積極主動關愛社會的強烈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發(fā)揚不斷探索的積極態(tài)度和學習精神。
(3)能力目標:根據社會教育目標選擇適當的社會教育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方案,并初步實施。
(二)高職課程教學目標
1.總目標
高職社會教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樹立科學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觀,進一步明確社會領域的特殊意義,熟悉社會領域教學內容,掌握基本教學方法,運用理論指導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實踐。
2.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及其特點;影響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因素;社會教育的基本原則、方法及途徑;社會認知的定義及內容;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定義及內容;社會行為的類型及內容;社會規(guī)則教育的基本內容及意義;幼兒歸屬感的含義及意義;社會教育評價的類型和項目。
(2)情感目標:培養(yǎng)熱愛幼兒、關心幼兒、尊重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具有誠信品質、敬業(yè)精神、團隊精神、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
(3)能力目標:根據社會教育相關理論獨立設計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能夠目標明確、內容準確、方法得當、過程完整地組織實施社會教育活動;根據所學教法和組織實施情況正確進行評課并寫出活動反思;具備處理幼兒問題行為的能力;具備觀察幼兒,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進行分析及評價的能力。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工作的本質即由基礎性向實踐性、操作性過渡,由注重培養(yǎng)知識型人才向培養(yǎng)管理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轉型。
三、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一)中職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中職社會教育必修內容包括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目標、內容、原則、方法及途徑,學前兒童社會領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評價等。
每個部分分設若干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由領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組成。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教育,旨在促進幼兒的社會化,使幼兒從剛出生時的自然人,成長為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在其中發(fā)展社會性。
(二)高職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按照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三年制)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通過教學與實訓,使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與指導、評價的基本方法與技能,具備從事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盡快滿足幼兒教育一線實際需要。
四、教學模式與方法
(一)實踐性教學模式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是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應采用實踐性強的教學模式,呈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服務型教學體系,給學習者在專業(yè)實踐中指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1.實訓操作
通過情景判斷、材料分析、實訓場等方式,為學習者提供技能學習的途徑。
2.幼兒園實習
根據教學目標,學習者參與幼兒園教學實踐,完成相應的實訓任務、項目探索任務和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觀察和評價。
(二)具體教學方法
在職業(yè)院校的教學法教學中,授課教師可以根據中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心理狀況和表達能力選擇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法。
1.講解法
教師以口頭語言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進行系統(tǒng)和生動的解釋,使學生較系統(tǒng)地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掌握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以便于學生較好地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2.體驗法
該方法主要是將學習者置于情景及材料中,通過學習者與材料、環(huán)境和情景的互動,學習者更好地領悟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理論,掌握組織游戲的各種實踐能力。
3.探究法
該方法主要是指導學習者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進行階段性探究,通過擬寫項目實施方案、開展項目實踐、完成項目報告和匯報PPT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獲得更深層次的社會教育認識。
4.案例分析法
該方法指向學生提供幼兒生活中的事例,讓他們用所學理論知識加以分析和解決,從而培養(yǎng)他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五、評價考核
(一)通過改革課程的手段和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己丝刹捎眠^程考核和能力考評相結合,多元評價的方式進行。
(二)學生成績評定,可綜合平時作業(yè)、模擬試教成績及考試等情況進行。
(三)在考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應給予特別鼓勵和評價。
(四)在考核過程中,平時作業(yè)、考勤占學期成績的40%,試教考核占20%,學期考試占40%,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
通過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從性質到任務、目標到內容的初步探索,正確處理中職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銜接關系,確保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在制訂中高職銜接的專業(yè)教學計劃時,還要處理好中職與高職學生的升學與就業(yè)問題,從而使兩者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Z].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Z].
[3]周梅林.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Z].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基金項目:“2012年貴州省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十大招標課題——促進貴州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的關鍵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JYZB2012-8)。endprint
摘 要: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來說,中職教育是基礎,高職教育是中職教育的拓展和深入,中高職銜接的關鍵是課程的有效銜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從課程性質和任務、目標和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及評價方法設計等方面進行有效銜接,構建中高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銜接體系,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其他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中高職教育銜接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課程銜接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基礎是專業(yè)設置的銜接,關鍵與核心問題在于中高職課程銜接,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統(tǒng)籌安排專業(yè)教學計劃,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為例,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中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專業(yè)核心課程。該課程以設計并實施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為任務驅動,從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方法與途徑的分析和運用、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三個模塊進行課程設計。課程應當以實踐問題為中心,盡可能結合教學案例,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高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作為學前教育五大領域課程之一,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職業(yè)技能必修課,為其他課程提供內在價值觀方向。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當樹立科學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觀,進一步明確社會領域的特殊教育意義,熟悉幼兒園社會領域的教學內容,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方法,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實踐。
中職課程注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把握,高職教育對于中職教育起到深入學習和提升的作用,課程銜接應體現(xiàn)總體設計、分段實施、合理銜接、避免重復、提高實效的設計思路。
二、課程目標比對
(一)中職課程教學目標
1.總目標
中職社會教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實施的方法,練就扎實的從教技能,承擔社會領域教育教學活動的工作任務。
2.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了解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因素;理解社會教育目標的含義,學習在活動中分解社會領域的目標;學會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及掌握相應的指導策略。
(2)情感目標:增強積極主動關愛社會的強烈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發(fā)揚不斷探索的積極態(tài)度和學習精神。
(3)能力目標:根據社會教育目標選擇適當的社會教育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方案,并初步實施。
(二)高職課程教學目標
1.總目標
高職社會教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樹立科學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觀,進一步明確社會領域的特殊意義,熟悉社會領域教學內容,掌握基本教學方法,運用理論指導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實踐。
2.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及其特點;影響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因素;社會教育的基本原則、方法及途徑;社會認知的定義及內容;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定義及內容;社會行為的類型及內容;社會規(guī)則教育的基本內容及意義;幼兒歸屬感的含義及意義;社會教育評價的類型和項目。
(2)情感目標:培養(yǎng)熱愛幼兒、關心幼兒、尊重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具有誠信品質、敬業(yè)精神、團隊精神、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
(3)能力目標:根據社會教育相關理論獨立設計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能夠目標明確、內容準確、方法得當、過程完整地組織實施社會教育活動;根據所學教法和組織實施情況正確進行評課并寫出活動反思;具備處理幼兒問題行為的能力;具備觀察幼兒,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進行分析及評價的能力。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工作的本質即由基礎性向實踐性、操作性過渡,由注重培養(yǎng)知識型人才向培養(yǎng)管理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轉型。
三、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一)中職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中職社會教育必修內容包括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目標、內容、原則、方法及途徑,學前兒童社會領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評價等。
每個部分分設若干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由領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組成。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教育,旨在促進幼兒的社會化,使幼兒從剛出生時的自然人,成長為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在其中發(fā)展社會性。
(二)高職課程教學要求與內容
按照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三年制)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通過教學與實訓,使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與指導、評價的基本方法與技能,具備從事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盡快滿足幼兒教育一線實際需要。
四、教學模式與方法
(一)實踐性教學模式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是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應采用實踐性強的教學模式,呈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服務型教學體系,給學習者在專業(yè)實踐中指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1.實訓操作
通過情景判斷、材料分析、實訓場等方式,為學習者提供技能學習的途徑。
2.幼兒園實習
根據教學目標,學習者參與幼兒園教學實踐,完成相應的實訓任務、項目探索任務和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觀察和評價。
(二)具體教學方法
在職業(yè)院校的教學法教學中,授課教師可以根據中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心理狀況和表達能力選擇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法。
1.講解法
教師以口頭語言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進行系統(tǒng)和生動的解釋,使學生較系統(tǒng)地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掌握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以便于學生較好地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2.體驗法
該方法主要是將學習者置于情景及材料中,通過學習者與材料、環(huán)境和情景的互動,學習者更好地領悟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理論,掌握組織游戲的各種實踐能力。
3.探究法
該方法主要是指導學習者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進行階段性探究,通過擬寫項目實施方案、開展項目實踐、完成項目報告和匯報PPT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獲得更深層次的社會教育認識。
4.案例分析法
該方法指向學生提供幼兒生活中的事例,讓他們用所學理論知識加以分析和解決,從而培養(yǎng)他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五、評價考核
(一)通過改革課程的手段和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己丝刹捎眠^程考核和能力考評相結合,多元評價的方式進行。
(二)學生成績評定,可綜合平時作業(yè)、模擬試教成績及考試等情況進行。
(三)在考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應給予特別鼓勵和評價。
(四)在考核過程中,平時作業(yè)、考勤占學期成績的40%,試教考核占20%,學期考試占40%,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
通過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從性質到任務、目標到內容的初步探索,正確處理中職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銜接關系,確保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在制訂中高職銜接的專業(yè)教學計劃時,還要處理好中職與高職學生的升學與就業(yè)問題,從而使兩者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Z].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Z].
[3]周梅林.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Z].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基金項目:“2012年貴州省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十大招標課題——促進貴州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的關鍵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JYZB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