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啟福
摘 要: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應根據學生生理、心理和認識特征,遵循優(yōu)良情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從思想品德學科特點出發(fā),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 情感教育 教育方法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愿望、觀點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它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觀點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皮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與質量。教師應充分挖掘刺激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過恰當的途徑和方法,激起學生健康、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優(yōu)良的情感波及和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
一、以境育情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往往對情感的產生起綜合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觸發(fā)規(guī)律”。根據這一規(guī)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有直觀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濃烈的氛圍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動可以參與,觸“境”生情,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例如,我在講《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這節(jié)課時,讓學生觀察一幅漫畫《釣魚者的困惑》,結合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yè):“關于本鎮(zhèn)淀粉廠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調查報告”,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了我國環(huán)境問題,引導學生愉快“入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探索欲望,就可在好奇與欣喜中直觀地理解我國在環(huán)境方面的國情,為下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墊鋪。
二、以知育情
情感與認識存在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規(guī)律。一方面,認識是情感產生和發(fā)展的理性基礎,認識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認識越淺薄,情感也越淺薄;認識不正確,就會產生錯誤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認識。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識活動有動力、強化等功能。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改變和加強其情感的傾向性、深刻性和穩(wěn)定性,讓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師要善于以情促知,針對學生苦學、厭學現(xiàn)象,發(fā)揮情感的動力功能,增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學藝術,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苦學、厭學轉化為“樂學”、“好學”。例如在我教學七年級《正確認識自我》這節(jié)課時,選用了學生熟悉的《駱駝和羊》的故事導入新課,讓兩個學生以小品形式對這個故事進行模擬表演。通過小品表演,既能讓學生從感性上對教材形成初步認識,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對思品課的認識和態(tài)度,逐漸使學生對思品課的學習成為一種內在需要。通過小組討論對小品的體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通過互動話題、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感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體驗,從而為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做好了鋪墊。
三、以理育情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科學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愛科學的情感,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一點上,思想品德較其他學科有許多獨特優(yōu)勢。但必須采取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據,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學中,要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學習思想品德課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向學生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的各方面建設獲得了飛躍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以此激發(fā)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在講“祖國統(tǒng)一”內容時,我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把臺灣、香港、澳門問題制作成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引導學生分析“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及成功實踐,從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角度,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的熱情。
四、以情育情
情感活動具有泛化擴散的規(guī)律。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與此相關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遷移功能。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校長肩負的重大責任對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質、意志品質提出了許多要求。其中一個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質就是:深深熱愛孩子。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于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足交往、溝通、探索的欲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據理力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達到啟迪思路、發(fā)展思維,動情、曉理、端行。教師要盡力做到對學生不指責、不呵斥、不急躁,多給予熱情鼓勵和引導。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更加熱愛學習。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教學語言要飽含對學生的引導,凝聚對學生的期望。再次,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愛為基礎,時時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差生,更要注意對他們說話的語氣和態(tài)度,要盡力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友愛與理解中不斷成為樂觀、自信、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道德的、理性的、審美的高尚情感;這是和諧發(fā)展的一般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人的各種品質——智慧、勤勉、天才——都會獲得真正的意義,得到最光輝的發(fā)揚?!笨梢哉f,把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推向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