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芽
【摘要】我國的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這給農村教育建設提出了新的難題,即如何培養(yǎng)全面高素質的社會人才成為了農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給廣大農村教師安排了一個重大考驗。作為歷史這一學科,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需要依次做到以下方面:提高教師素質、優(yōu)化教學內容;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關注農村留守學生成長,采取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農村 初中歷史 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 教學策略
隨著時代經濟的發(fā)展,當今的學校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為社會培養(yǎng)真正具有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農村基礎教育領域的當務之急。主要措施是針對初中教學階段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就歷史學科而言,務必將素質教育貫徹到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
一、教師的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
1.應學識淵博,眼界寬闊,視野豐富,對各學科都略通一二,才能駕輕就熟地使用教材,才能用精簡生動的語言文字為學生們展現(xiàn)一幅幅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 用語言將舊景重現(xiàn),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馳騁萬里。歷史簡單可解釋為記錄過去的經歷和事跡所留下的痕跡,它總結的是已經過去的諸多事實,它不受后人的知情與否和褒貶評價影響,都會客觀存在著。而對于學科知識涉及面不寬廣的老師,可能就只會依葫蘆畫瓢,索然無味地念課本,甚至將錯誤的歷史知識傳輸給學生,最終導致學生對歷史課程感到枯燥乏味乃至厭惡,更不用談所謂的素質教育。
2.教師還要有全面綜合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行文舉止對每一個學生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細致的說,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形成通過自我理解而整理出的準確清晰的歷史框架,將眾多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都能夠有條不絮地一覽無余,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增強其記憶能力以及自我思考能力,進一步體現(xiàn)出歷史教學計劃的可行性、創(chuàng)造性。
二、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1.我們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歷史不能靠死板的記憶,而應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選擇性記憶。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掌握知識要點和學習方法,進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將以教師為中心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將以教為中心變?yōu)橐詫W為中心,將以掌握知識為中心變?yōu)橐宰⒅貙W生個體全面發(fā)展為中心。
2.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占據整個課堂時間,而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不再一味地被灌輸式學習。
3.就是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謂學史以明志,知古而鑒今,我們只有真正地學會歷史才能實現(xiàn)“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目標。對于師生而言,教學或學習歷史僅靠乏味的說教和枯燥的背誦是沒有什么成效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脫離實踐的知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通過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和提出新問題,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自身的展現(xiàn)提供機會和平臺,以此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體會到學習中的樂趣。
三、注重農村留守學生的成長
農村大多是窮鄉(xiāng)僻壤、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經濟落后型地區(qū),村民無法僅僅依賴土地來維系生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量的農村夫妻選擇到城市打工,他們把子女交給父母或親戚代管。老人對孫子比較“溺愛”“管不住”,因此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斯曾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這句話也引起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鳴。師生可以在日常的交往及在課堂教學中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建立起和諧共處的新型師生關系。當學生在認知或行為上有錯誤時,教師不應當對其進行責怪、諷刺或變相體罰,而應該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思想教育方式,以此換來他們的心服口服。同時,我還在學生的生活方面投以關注,為患病學生墊付醫(yī)藥費,發(fā)動全班乃至全校師生為貧困學生進行捐款。愛是教育的橋梁,學生從教師的愛中學到了知識與品德;愛是理解的紐帶,學生從教師的愛中得到心靈的溫暖并學會換位思考;愛是進步的階梯,愛如同催化劑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在充滿愛的師生氛圍中,其學習態(tài)度、紀律意識等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學習道路上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會缺乏自信,缺少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特別是當個人在面對不盡人意的學業(yè)成績,往往表現(xiàn)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覺得黔驢技窮,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雖然每個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能力和學習效果及生活方面有諸多問題,但是這些缺點無法遮擋住他們青少年朝氣蓬勃、光芒耀眼的另一面,在他們身上具備許多閃光點,他們熱情奔放、敢愛敢恨、奇思妙想;他們對老師充滿敬意,希望和老師溝通,對事物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們會從老師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真善美,并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我們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尋找閃光點,尊重個性差異,追求差異發(fā)展,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鋪就一條“成人”至“成才”之路。
參考文獻:
[1]任寶良.素質教育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4).
[2]萬健.淺論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施[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