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恩
一、語境教學及其實踐的必要性
語境在我國的發(fā)展源于“修辭要適應情景和題旨”,語境可以理解為文章中時間、地點、季節(jié)、天氣等自然客觀環(huán)境和人物的背景、經歷、職業(yè)、境況等人物環(huán)境對文章主旨的相對應性和暗示性。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對語境分析,可以加強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活動和背景語境分析中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突破了灌輸式的語言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動態(tài)掌握語言的知識。從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說,語境教學在初中階段就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的理解和思考,注重了實際的知識運用和交際功能。加深語境聯(lián)想的應用,對學生閱讀理解有著重要的關系和引導作用。
二、語境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語境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理論運用
語境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認知語境。語文教學就是要在語境中思考上下文關系,體會文章背后的社會意義,以理解文章和詩詞中的深刻內涵,體驗出作者寫文章的良苦用心,如: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對廣大勞苦民眾水深火熱生活的體恤,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對人們麻木現(xiàn)狀的控訴的啟發(fā)的愛國情懷等等。在語文課后思考題中,常有“根據(jù)上下文理解……”這便是語境理論的一個運用。語境理論不僅是在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培養(yǎng)上的運用,還是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的調節(jié)良方。語境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出引導課文中語境的有關情景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就有了互動,在知識上更在情感上。教師創(chuàng)設的語言實踐情境,建立起對話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對社會語言文化的理解和社會的有效接軌。此外,語境教學有助于對學生積極情感觀和正確世界觀形成的培養(yǎng),加強學生的認知和素質。
2.語境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實際運用
語境教學具體到實踐中,對課堂教學深度提高有很大意義。教師在講朱自清的《背影》時,首先要對文本的語境進行分析,“背影”在文章中的四次出現(xiàn),第一次在開頭以濃厚的親情氛圍設下基調,第二次描寫了父親拖著年邁的身軀極不方便地爬過鐵道給兒子買橘子,第三次是父子的告別,催人淚下,最后是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再次浮現(xiàn)父親的背影。教師還可分析兩次轉身在語境中的作用,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其次,教師要聯(lián)系文章中朱自清和其父親的關系和狀況對文章語境創(chuàng)設進一步分析,對其父在家境慘淡、北上謀職仍不放心、不割舍兒子,兒子對父親的誤會解除到心疼后悔。要在課堂隨時間軌跡拓展朱自清及其父的真實故事,探討這對父子關系真實的變化。最后,教師要結合文章當時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軍閥割據(jù)期間,廣大人民群眾的水深火熱境遇,作者在“慘淡光景”下投入思想、民族的斗爭中。這樣對語境有結構性的分析,讓學生對文章有立體的了解。
語境教學的開展化語文教學的抽象為具體的語境體驗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師在語境教學中更加體現(xiàn)了閱讀與語境關系的核心內容,發(fā)展了對話式教學新思路。語境教學創(chuàng)造式地使用了虛擬教學的方法,擺脫了課堂的局限性,其發(fā)展方向關系著語文教學的進一步成長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宋冬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榮維東.交際語境寫作:我國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方向[J].語文教學通訊,2013(4).
[3]陳劍峰.中學語文語境教學管窺[J].語文教學通訊,2011:18-2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