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娥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教學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講授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如何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所在,又是英語新課程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下面我談談幾點自己對有效教學的體會。
一、靈活處理教材,認真?zhèn)湔n
靈活處理教材,充分備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課標給我們帶來了全新教學理念。面對新課標,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教學目標,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時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新課標理念強調(diào),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由于面對新高考,多數(shù)教師不知如何把握高考的難度和深度,一些教師認為課堂教學容量大,學生即使只記住了課堂內(nèi)的一半內(nèi)容,學習效率也相當高。這樣就導致英語課成為“壓縮餅干”。這種認識主要是受以往高考這一“指揮棒”的影響,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樣考就怎樣教,英語課唯“考”是從。那種“滿堂灌”容量雖大,但就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而言,沒有什么效率可談。教材只是一種教學工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教材,束縛在教材規(guī)定的內(nèi)容里,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特別是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材內(nèi)進行挖掘、編排和再創(chuàng)造,并有的放矢地進行教材知識與能力的拓展,設計新課程標準概念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在用中學”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將教材與社會熱點、日常生活有機結合,恰當?shù)剡M行教學情景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促使學生在聽中學、在讀中學、在合作中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吸收知識、活化知識,形成學習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課標”,活化教材,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充分備課,注意細節(ji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
有效教學中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就英語教學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日常英語教學當中,學生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就是無效或低效教學的表現(xiàn)之一。二是指明學生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和學習的內(nèi)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要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英語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英語課堂語言使用的適度性,教師過于流利地使用過于深奧的語言都不便讓學生理解,反而會導致英語教學無效或低效。
三、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
首先,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所以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
其次,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程度,這是評價有效教學與否的重要依據(jù)。學生的“參與”意味著處于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狀態(tài),是主體發(fā)揮能動性的過程,是能力和傾向的統(tǒng)一。所以,主體參與不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種狀態(tài)。
四、要注重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更不能簡單地把“效率”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nèi)容”。教學效率不同于生產(chǎn)效率,它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nèi)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nèi)學生英語學習結果與英語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量化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便是檢驗教師工作效率的量化標準之一。但是,并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于量化。有效教學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業(yè)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xiàn)。
五、有效教學的策略
1.針對英語學科特點,全面、具體、明確地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并實施目標。日常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具體教學內(nèi)容,對教材進行認真裁剪,確定教學重點,把握難點,分散疏導,使教學教有目標、學有目標,課堂教學在有的放矢中進行。以必修4 Unit 5 “Theme Parks”為例,在閱讀課課堂教學中,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Ss are helped to develop their listening,reading abilities,especially reading ability,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
②Ss are given chances to learn certain kinds of theme parks.
③Ss are trained to cultivate their creativities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Train the Ss reading abilities——skimming and scanning.教學難點為:Make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theme parks and design a fantasy theme park.整個教學過程圍繞目標展開,教學內(nèi)容的增減,教學方法的設計、應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都始終如一地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另外,還要注意到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流程,教學目標存在生成性和不可預知性,讓課堂在動態(tài)生成中進行。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能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學生思維的張力,活躍教學氣氛,大大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2.巧設活動,使課堂教學落到實處。巧設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每一項任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保障。教師既要考慮到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又要考慮到實效性。要設計出可行的課堂教學任務,必須先對自己的學生做調(diào)查。譬如學生的水平如何?所提出的任務他們能完成嗎?有一次上課,我曾讓他們做一個interview。就是先給出他們一些interview會問到的問題,再讓他們根據(jù)這些問題運用學到的一些短語,在小組中進行采訪的一個角色扮演,最后抽幾組當堂演示。結果學生結結巴巴、說不清楚;要么就是看著黑板,說出幾個句型,可是也不成句子。最后這節(jié)課雖然上完了,但是感覺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這樣的教學仍算是失敗的。經(jīng)過思考后,我決定采取另一種方式,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讓一個學生扮演被采訪者——周杰倫,而其他學生全都是記者,可以自由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可以用他們熟悉的詞匯發(fā)問,而且內(nèi)容有想象空間,學生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由此看來,設計一個行之有效的課堂任務是決定一堂課成敗的關鍵。
在教學實踐中我意識到,英語教學打的就是一場持久戰(zhàn)。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需要我們從自身出發(fā),采用全方位的教學手段,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期待我們的學生有所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