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義務教育二十多年來,特別是對于偏遠的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來說,學生來源相對于城鎮(zhèn)學校各方面的素質差距都較大。學生采集信息和知識積累都相對落后,加之家長在引導教育子女方面無法提供相應的督促和指導,就單憑教科書中學點知識,無法使子女的知識面擴大。知識儲備量少而單一,語言表達能力差。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活動,又是教師在校本教研和茶余飯后經常談論的話題。大家都知道“講”是為了少“講”或不“講”。那么,如何把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培養(yǎng)起來呢?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通過不斷的探索、總結、實踐、改進。對指導學生怎么樣自學好語文有了一些膚淺的認識,因此,不妨談一談自己的一點體會與大家一起互勵互勉,相互提高。
一、應當注意激發(fā)學生自學語文的興趣
學習興趣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它是已有知識經驗,尤其是社會快樂體驗與積累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而樂于積極持久地去接觸新知識、新問題,并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思維、觀點、方法、原則去實施行動,去實現自己的某個目標而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可見學生自學好語文,并非一日之功。
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對怎樣激發(fā)學生自學語文的興趣做了一些努力。
首先,教者在深鉆教材和課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自學的主動性。每天在布置自學任務時,設計好與自學有關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維空間。如,我在布置《濟南的冬天》的自學任務時,是這樣設疑的:濟南的冬天,北京的冬天,哈爾濱的冬天,我們的冬天都很冷??杀疚膮s以濟南的冬天為題,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雖然是一個簡單而普通的問題,卻激發(fā)了學生自學這篇文章的興趣。
其次,教者要設置好激勵機制:指表揚與批評,獎勤與罰懶相結合。對自學好的學生每人每次給一個笑臉,并張貼在班級學習園地每人的名字后面,期末累計并總結。對獲得笑臉多、自學能力優(yōu)秀的學生每人獎一個精裝筆記本,并在扉頁寫上老師的寄語。對獲得笑臉少或自學能力差的學生,以鼓勵為主,每人獎一個作業(yè)本,并在首頁寫上老師的激勵語,使他們都能享受到學習的成功和亮點。我想,許許多多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在對表揚與批評,獎勤與罰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方面都做了較多的論述;同時我國的一些優(yōu)秀教師經驗也告訴我們,對恰當的鼓勵與批評,獎勤與罰懶的靈活運用,有助于學生提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而在好的學生中形成了一種榮譽感和成就感;對自覺性差、自學能力差的學生在批評時注意策略,要注意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和進步,并請同學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這樣能夠起到行之有效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只要做到了及時、有效、實事求是、公平地對學生有效評價,就會起到激發(fā)學生自學興趣和求知欲的作用。
再次,在班級中適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這不是一種激發(fā)學生自學積極性的手段之一。它是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勇往直前、探究實踐、主動作為的靈丹妙藥。這樣會使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更強烈,自學的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更加增強,從而達到更好的自學效果。如,教者擬定某些題目,先在小組中人人談感想、心得體會、收獲了什么,使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和獲得獎勵的機會。然后評選小組中的優(yōu)秀學生上講臺,參與全班競賽,評出競賽的優(yōu)勝者。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語文能力方面,注意選擇好自學的目標和掌握好自學的方法,這是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想到的。自學的方法是每一個學生達到自學目標應采取的有效途徑和措施,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是自學的核心。如,聽、說、讀、寫、做筆記等,就是獲得語文知識的有效形式。只要堅持,就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自學活動模式。
選擇好自學目標,對部分學生來說是一件較難的事。教師要及時地為學生確定好自學目標。大家都清楚,不論哪種類型的文章,都離不開這些自學目標:字的形、音、義,詞、句、段、篇、語法、修辭以及文章的思想主題、寫作技巧、文體特點。這些都是學生自學的基本目標。當然要使學生做好這些工作是較難起到行之有效的效果的,也不現實。為此可通過三個步驟來逐步實施。第一步:教者讓學生通過工具書來完成。如,對文章中所呈現的字、詞、句提出明確的要求,并作好記載。第二步:對文章的段、篇、文體特點、作者的寫作技巧,教師應做詳細的指導、點撥。如,記敘文分段,一般采用按時間、空間、表達方式、材料性質,或按作者的寫作思路、認識過程來分;議論文一般按引論、本論、結論的方式劃分,或以總—分—總的方式來分。第三步:語法、修辭要求學生在文章中找出、分析并形成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這樣寫道: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二十天就形成習慣,重復九十天就形成永久習慣??梢姡粋€人的習慣是長時間里的反復而逐漸形成的、一時很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
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在自學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從而達到受益終生之目的。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認為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1)養(yǎng)成做筆記和善于在文章中勾畫的習慣,它可使自學活動形成條理化,自學目標明確化。使雜亂無章的思維活動逐漸清晰起來,基本上能提高鞏固記憶的效果。(2)養(yǎng)成定時自學,確定自學內容的習慣。這樣可使自學活動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得到克服,使自學活動有頭有序,又有緊迫感,從而提高自學效率。由于我校是偏遠的鄉(xiāng)村學校,家長多數外出務工,基本是留守學生,部分學生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隨意性大,想起來時,便去學一下,沒有想起來時就算了,逐漸丟掉了自學的好習慣。(3)逐步養(yǎng)成復習、歸納、總結的習慣。教師在指導時,要及時指導學生總結、復習、歸納已自學的內容,并逐漸積累,有利于將知識轉化成自身的能力。只有每一個學生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之后,教師才能從復雜的教學活動中解放出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才有較大的收獲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才有質的飛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談起自學是一個簡單的話題,而實際上它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學習活動。在現代社會,影響自學活動的因素來自方方面面。多年來的探索、實踐證明,要抓好以上幾方面工作,持之以恒,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教學活動才顯得輕松而愉悅。
作者簡介:張庭龍,男,1978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四川省仁壽縣鳳梧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