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臘寶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師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展現(xiàn)了新課改的理念、思想和方法,課堂教學方式豐富多彩,課堂上出現(xiàn)了小品表演、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等模式,許多公開課也是別開生面、熱鬧非凡,然而在熱鬧和自主的背后透射出的多是放任和浮躁。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依舊擺在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師的面前:這樣的課堂教學有效嗎?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與有效性,讓課堂真正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教學;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學”呢?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學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
1.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
2.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chǎn)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chǎn)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
3.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xiàn)。即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評價。
現(xiàn)代的有效教學比傳統(tǒng)的有效教學更注重社會性,更體現(xiàn)個體的主體價值。這正是有效教學、人性化的一次飛躍。
衡量教學是否有效關鍵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對學習和教
學的滿意程度、學生自我認識的改善程度以及確保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如何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性呢?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德國有位學者做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都難以下咽,但把這15克鹽放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時,把15克鹽給吸收了。教學中的情境對于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就如這湯中的鹽,鹽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要溶入情境中,才能體現(xiàn)出它的活力,學生才會樂于接受。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所學的知識本身是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的,但表征它的文字符號卻是很抽象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語言符號和實際生活積極聯(lián)系,理解教材所蘊含的知識。
教學情境就是用直觀的方式反映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的事物和相關背景。通過教師提供的真實的問題背景讓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有相應的感性認識,產(chǎn)生情感共鳴,完成知識的構建。思想品德課常用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競賽情境、生活情境等。
在講授初三的《燦爛的中華文化》時,筆者用了一段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視頻,學生通過畫面中的山水畫、象形文字、昆曲、京劇、太極拳,充分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當然學生對這一課內容就產(chǎn)生了很大的興趣。
實踐證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思想品德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它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勤思,創(chuàng)造善問的課堂氛圍
余文森教授在回答“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這個問題的時候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舉出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睆挠嘟淌诘脑捴形覀兛梢缘贸鲞@樣的結論: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把課堂建設成為一個學生學習的實驗室,教師可以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勤思、善問、積極的課堂氛圍。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滲透新課程“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中國的學生雖然很勤奮,但是普遍存在這樣的不良現(xiàn)象:上課不善于提問;不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善于運用質疑、設置懸念的教學技巧,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在一種認知沖突和民主和諧的課堂討論中獨立思考,獲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大膽質疑,在與組員的爭論中達成共識,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課堂上,提出問題很容易,但要提一個有效的問題卻很難。所以教師除了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興趣、教學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設計有效的問題,問題盡量與學生日常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力求有實用價值,具有開放性,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問題還要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在“跳一跳,摘果子”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學習的體驗。
三、利用人文資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思想品德課的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教學不能僅限于課堂傳授書本知識,教學要創(chuàng)造條件,根據(jù)教學的內容向社會延伸。教師要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學校周邊的人文資源,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體驗,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其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要與時俱進,時刻關注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思想品德課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
我們學校周邊的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雨花臺烈士陵園、鄭和墓、湯山溫泉、南唐二陵墓、陽山碑材等,學校經(jīng)常會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力量,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利用國慶長假讓學生收集與社會主義建設有關的資料和實物,做成展板和櫥窗展,讓學生積極感受中國的變化與發(fā)展,感受祖國繁榮富強的脈搏,激發(fā)愛黨愛國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四、反思課堂教學,更新課堂教學方法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苯處煈摮3徱暫头此甲约旱慕虒W理念和行為。學會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美國學者波斯納有一個關于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通過反思,教師能夠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問題所在,擺脫經(jīng)驗式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可以反思的內容很多,比如,學生的課堂反應如何?學生接受的情況怎樣?教學目標實現(xiàn)否?教學結構合理否?有無閃光點?有無改進之處?等等。教師要不斷反思、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教學低效和無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才能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向有效教學。
總之,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課程應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本著“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在教研上下功夫,積極實踐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行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釋放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課堂真正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