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以來的新詩教育研究

2014-11-14 06:01:58黃曉東
當代作家評論 2014年5期
關鍵詞:詩史講義新文學

黃曉東

“民國”以來的新詩教育研究

黃曉東

一、 新詩教育:政治與美學的對抗與共存

新詩教育對新詩的傳播以及新詩經(jīng)典的確立和新詩史的建構(gòu)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討論的對象主要集中于新詩教育中所使用的新詩教材,因為教材是新詩教育的重要依據(jù)和參照?!敖滩摹币辉~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指“有關講授內(nèi)容的材料,如書籍、講義、圖片、講授提綱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主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第65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故本文所謂的新詩教材具體為“民國”以來的大中小學在新詩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學大綱、課本、講義、教參等教學材料。新詩教材從新詩出現(xiàn)之后就迅速參與到新詩的傳播及其合法性的獲取等進程之中。例如,從現(xiàn)在所能收集到的“民國”時期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來看,早在一九二三年在黎錦暉、陸費逵編輯的《新小學教科書國語讀本》(中華書局)中,就選入了李大釗的《山中落雨》及周作人的《樂觀》。而在“民國”十一年傅東華、陳望道主編的中學課本《基本教科書國文》(上海商務印書館)中,也已經(jīng)選入了周作人的《兩個掃雪的人》、沈尹默的《生機》、劉半農(nóng)的《一個小農(nóng)家的暮》和劉大白的《渴殺苦》。而這正是胡適等人利用新文化運動所賦予的話語權(quán),以及當時“民國”政府的教育部強令從一九二二年元月起,“小學各科教材一律采用白話文,中學和大學教材中的文言內(nèi)容也要相應漸次減少,與這些改革相適應的教材編纂工作也相應展開”這一機會,讓現(xiàn)代白話文體中最為“弱勢”的新詩進入現(xiàn)代語文教材,并將其和現(xiàn)代教育機制相結(jié)合,將新詩轉(zhuǎn)化為“知識”,再通過書寫、考試等教學實踐手段,最終使白話新詩得以經(jīng)過不斷的誦讀、闡釋、傳播,從而逐漸確立起它的合法性。

當然,新詩進入教材之后,對中小學新詩教育來說,主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哪些文本能夠入選,入選的標準是什么;二是如何對這些入選的文本進行闡釋。而在大學的新詩教材中則另外還存在著如何對新詩的發(fā)展史進行闡釋這一問題,其中要更多地涉及到新詩發(fā)展過程中的思潮、流派等內(nèi)容。如果只是上述這些問題也并不算過于復雜。但是,新詩誕生、發(fā)展、嬗變的過程卻又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相伴隨,而在這個進程中“救亡”和“啟蒙”這兩個主題交相變奏,政黨政治和左右翼文學等實際問題又穿插其中。因此,如何從這些紛繁的因素中理出頭緒并找到研究的關鍵性切入點?通過對大量新詩教材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其實是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影響到了新詩教育中對文本的選擇和闡釋。這也并不奇怪,因為新詩寫作和近百年的充滿了政治意味的歷史進程相始終,是個人生活與社會現(xiàn)實的記錄,是時代情緒與個人情感的傳達。

我在今日,和過去許多人說過的不同,認為他生前出版過的三本詩集當中,《翡冷翠的一夜》并非他全盛時期的高峰,而是開始走的下坡路, 盡管其中和《猛虎集》以及死后別人為他編集出版的《云游》里確有些更爐火純青的地方,最可讀的詩還是最多出之于他的第一個詩集。*卞之琳:《徐志摩詩重讀志感》,《詩刊》1979年第9期。

同樣由于政治的原因,從艾青一九四○年代開始的政治抒情詩寫作中亦可看出其藝術(shù)個性的減弱。因為構(gòu)成艾青詩歌的特色應該是:富有修飾詞的繁復的句式的使用,以及具有繪畫美的具體形象的細節(jié)性的刻畫和飽含憂郁的詩歌情緒。但是艾青在一九四二年(尤其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詩歌大多為句式簡約、情緒舒暢、風格明快的時代頌歌,如《國旗》、《呼喊》以及《十月的紅場》、《寶石的紅星》等。從詩人“新時期”偶或的一點“沉思”中,我們仿佛再次看到了那個憂郁的靈魂:

土地是肥沃的/人是勤勞的/天在下小雨/人還在地里/……土地愛人/人也愛土地/但,我為什么這樣不安/人民啊,/請告訴我,/你還需要什么,/大地啊,/請告訴我/你還需要什么?/為什么……/為什么……/我的心還是這般憂郁?

——《沉思》*艾青:《艾青詩選》第一卷,第399頁,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由此看出,由于新詩寫作中本身就蘊含著政治的因素,因此這為日后人們解讀文本中的政治因素,或者用政治的眼光來解讀詩歌文本,都埋下了伏筆。抑或可以說,為人們尋找其文本中的政治性質(zhì)的“微言大義”提供了資源,尤其是在“政治掛帥”以及上綱上線的年代。再如,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的幾卷詩集的具有權(quán)威性的“序言”中,也可以看出朱自清、艾青、臧克家、謝冕等人在對詩歌文本選擇及闡釋時,所持有的或隱或顯的政治視角,及政治所決定的對“大系”中詩歌文本的選擇標準。如朱自清的相對的自由主義立場、臧克家及艾青的“革命”、“斗爭”立場及情緒化和意氣用事,謝冕則是一種含蓄委婉的政治表達和力求公允和學理化的學術(shù)立場等。而這些自然也都會影響到在政治風云變幻的不同時代的新詩教育,尤其是教材對詩人、文本的選擇與解讀及對新詩發(fā)展史的闡釋。

當然,同時也要承認新詩的美學因素是支撐新詩合法性的重要保障,而這個使命是靠新詩史上的天才詩人來完成的。天才詩人的關鍵性作用必須得到重視。他們不僅使新詩得以奠基、發(fā)展、延續(xù),而且為新詩史提供了大量富有美學內(nèi)涵、得到交口稱贊的詩歌文本,為新詩獲取合法性做出了貢獻,并為其得以進入新詩教育提供了保證,盡管這些天才詩人的寫作中往往也不可避免地抹上了濃淡不一的政治色彩。因此“天才”、“政治”、“美學”等可以概括新詩發(fā)展的主要進程。

二、肇始與勃興:“民國”時期的新詩教育

在“民國”時期的新詩教材中,無論是對文本的選擇還是闡釋都是相對學理化并符合新詩史實際的?!懊駠痹缙诘闹行W語文教材中,文本的選擇盡量考慮到其在新詩史上的價值、地位和文學史意義,并照顧到各種詩歌寫作的路向及不同的美學風格。例如,胡適、劉半農(nóng)、周作人、徐志摩、聞一多、李大釗、冰心、朱湘、沈尹默、陳衡哲、陳夢家等人的詩歌文本在當時的課本中入選的頻率極高,當然像李金發(fā)等象征派的文本未能入選,可能更多的是考慮到中小學文學教育的實際,過于晦澀和“陌生化”的詩歌特征應該是其落選的主要原因。因為在當時大學的新詩講義中,李金發(fā)則是必須要被提到和論及的。

“民國”時期尤其是朱自清等人在高校授課所編的新文學講義,在對新詩史進行闡釋和建構(gòu)的過程中,能夠盡量如實記錄新詩誕生、發(fā)展過程中的論爭以及新詩流派的多元,“政治”并未使他們表現(xiàn)出更多敘述上的偏頗和有意的褒貶,包括對左翼詩人創(chuàng)作的敘述。盡管其中也有編者個人各自的“偏好”。朱自清一九二九年春在清華大學開課所編的“中國新文學史研究綱要”,對新詩史的敘述最為細致和“面面俱到”,尤其是對新詩發(fā)生期的詩論及論爭文章的解讀,非常具有文學史家的眼光和史料價值。沈從文一九三○年上半年在中國公學開設的“新文學”課程內(nèi)容為“新詩的發(fā)展”,他在講義中為學生所提供的“史料”部分,力圖通過材料來敘述新詩史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嬗變。如“參考資料一”中,為“第一期后半期詩由文體的形式影響及于散文發(fā)展”;而“參考資料三”中,為“從嘗試中求解放仍然成就于舊形式”;“參考資料四”為“第二期轉(zhuǎn)入恍惚朦朧的幾個作者的作品”;“參考資料七”則為“在文字中無節(jié)制的一些作品引例”。另外,沈從文的新詩講義中,還有“創(chuàng)作論”和“文本論”,分別為:《論汪靜之〈蕙的風〉》、《論徐志摩的詩》、《論聞一多的〈死水〉》、《論焦菊隱的〈夜哭〉》、《論劉半農(nóng)〈揚鞭集〉》、《論朱湘的詩》。這幾個論述對象的選擇也透露出沈從文本人的“新詩觀”,即他對當時不同的詩歌發(fā)展路向和審美風格的體認。因為徐志摩和聞一多、劉半農(nóng)、汪靜之代表的分別為格律化、自由體等不同的文體追求,以及各自不同的或現(xiàn)實主義或浪漫主義的詩歌主題和詩歌情緒。而其后廢名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在北京大學開設的《現(xiàn)代文藝》課程的“談新詩”中,則表達出他對徐志摩的詩歌路向的大批判的態(tài)度。他在講義中甚至對徐志摩的新詩拒絕專章論述,而只在論述其他詩人時捎帶論及。廢名認同和欣賞的是劉半農(nóng)的自由體及其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廢名認為徐志摩為首的“新月派”的“出世”不僅阻礙了劉半農(nóng)這一路詩歌的發(fā)展,而且還使新詩的發(fā)展走上了“邪路”,最終也走向了“死路”,廢名認為劉半農(nóng)式的自由體新詩以及對社會的寫實的特色,才是新詩發(fā)展的正途。當然,廢名的觀點透露出的是他的詩學理念,基本與政治無關的。蘇雪林一九三二年在武漢大學開設的“新文學研究”課程的講義“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的第一編即為“新詩研究”。在蘇雪林的講義中,胡適、徐志摩是其高度評價的對象。她認為胡適對新詩的肇始有篳路藍縷之功,而徐志摩則奠定了新詩的基礎并使新詩獲得了合法性。在蘇雪林的新詩教學中,經(jīng)??梢娖洫毜降膫€人觀點,但是卻并不“出格”。講義的內(nèi)容主要為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歷程的梳理,以及對詩歌文本的主題和藝術(shù)性做出有條理性的歸納。同時,該講義亦未浸染多少政治的因素,她對當時最主要的具代表性的詩歌流派及詩人悉數(shù)論及,未見有多少偏頗之處,并且富有學理性。這可能跟她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或聽眾有很大關系,導致其論述才“中規(guī)中矩”,有褒而無貶。因為,蘇雪林去臺灣后寫作的《我所知道的詩人徐志摩》一文中,對幾個主要新詩人的評價與她一九三二年授課講義中的作比,則大相徑庭。文中充滿了個人化的觀點,并指出了每個詩人的缺點,其中對胡適的評價是:

首先,假設信標節(jié)點前后兩次發(fā)送廣播消息的時間分別是t2n-3和t2n-1,傳播時延分別是τn-1和τn(見圖2),則可以得到

……況且詩之為物,“感情”、“幻想”等等為唯一要素,像胡先生那樣一個頭腦冷靜,理性過于發(fā)達的哲學家,做詩人是不合條件的。*沈輝主編《蘇雪林文集》第2卷,第327頁,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對冰心的評價是:

冰心深受印度泰戈爾的影響,《春水》、《繁星》兩本詩集,以哲理融入詩中,句法又清雋可愛,難怪出版后風靡一時,不過她只能做十幾字一首的小詩,而且千篇一體,從無變化,取徑又未免太狹。*沈輝主編《蘇雪林文集》第2卷,第327頁,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對郭沫若的評價是:

郭沫若的《女神》,一意模仿西洋,并且不但多用西洋詞匯,字里行間又嵌滿了外國字,滿紙饾饤,非驢非馬。而且他的詩大都是自由詩,自命豪雄,實則過于粗獷,……。*沈輝主編《蘇雪林文集》第2卷,第327頁,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對其他“二流以下詩人”的評價則是:

至于那些二流以下的詩人像俞平伯、康白情、汪靜之、成仿吾、王獨清、錢杏邨……雖努力作詩,卻都沒有什么可觀的成績。*沈輝主編《蘇雪林文集》第2卷,第327頁,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不過,蘇雪林對郭沫若的新詩一直都是不以為然的,在一九三二年的授課講義中,她將郭沫若與蔣光慈、成仿吾、王獨清、錢杏邨排在一起,只列在第五章,名為“郭沫若與其同派詩人”。在講義的第四章“冰心女士的小詩”中更是認為郭沫若一些“叫囂性”的詩歌則連冰心的小詩都比不上的,等等。最后,王哲甫一九三二年在山西省立教育學院教授新文學課程時編寫的講義《中國新文學運動史》,按照新詩發(fā)展階段的順序推進敘述,同時也論及了當時眾多詩歌流派中的代表性詩人。

相對而言,倒是大陸“民國”晚期的中小學教材,由于時代和政黨政治的原因,擁有相對較小的“自由度”,并要遵從“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來編寫,因此出現(xiàn)了“黨化”教育的情況。如要求在教學內(nèi)容中融入國民黨的“黨義”以及歌頌國民黨的領袖等內(nèi)容。但是教材中這方面的詩歌的文本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也只有胡適的《四烈士冢上的沒字碑歌》等文本。在“民國”時期共產(chǎn)黨的“解放區(qū)”的新詩教材中,政治的色彩則更為濃厚,政黨革命史和歌頌領袖的詩歌文本出現(xiàn)得更多,如《毛澤東之歌》、《朱德將軍歌》、《翻身歌》等等。在“民國”時期的中小學也有教師自編新詩教材并出版,來補充教學材料不足的情況。例如,孫俍工曾編寫《新詩作法講義》(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四年)供初中三年級使用,而胡懷琛也曾為中等教育的“藝術(shù)師范”短期班編寫《新詩概說》(商務印書館,一九二五年)。這些中學自編的新詩教材和當時高校的新詩講義并不同,其中更多介紹的是新詩的基本知識,例如“詩歌的體式與范例”,“新詩與舊詩的分別”。上述自編講義中甚至還包括新詩作法的教學內(nèi)容,例如“新詩怎樣作法”及“關于作詩應該讀的書”等,寫作教學的具體的內(nèi)容既包括對詩人個人的要求,如“感受力”、“想象力”、“完成自我語言的選擇”,語言上則要求注意“文字的精煉”、“比喻”、“象征”、“音節(jié)”等問題。

三、由政治回歸審美: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新詩教育

一九四九年之后,“十七年”中國大陸的新詩教育很大程度上延續(xù)了之前“解放區(qū)”新詩教育的特征。中小學的新詩教材中左翼詩人、革命領袖成為入選詩歌文本的主要作者,政黨革命史則成為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其他的例如右翼詩人的文本則根本無入選的可能。而且當時教材中對現(xiàn)代詩人及文本的選擇一直具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按照當時“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中小學教材中的詩人主要包括毛澤東、郭沫若、艾青、臧克家、何其芳、李季等。而文本則主要為毛澤東的“革命詩詞”,賀敬之《回延安》、臧克家《有的人》、艾青《黎明的通知》等。多個版本的大綱中甚至具體規(guī)定了如何對入選的新詩文本進行規(guī)定性的解讀。大陸中小學新詩教育中的這種情況甚至一直延續(xù)到了一九九○年代。高校的新文學教材在一九四九年之后,也開始了對自胡適開始的新詩史的重新敘述和闡釋。這些“史”的敘述同樣為政治視角之下的左翼文學史,而新詩史上曾經(jīng)與左翼對立的,與革命無關的詩人與流派,或者被忽視,或者被批判。大陸高校的第一本新詩“教學大綱”是一九五一年老舍、李何林、王瑤、蔡儀四人應教育部的委托共同起草的《〈中國新文學史〉教學大綱》?!按缶V”中對新詩史敘述的規(guī)范已經(jīng)做出具體的限定:

學習新文學的目的:1.了解新文學運動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關系;2.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接受新文學的優(yōu)良遺產(chǎn)。

學習新文學的方法:1.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2.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毛澤東的文藝思想。

新文學的特性:1.新文學不是白話文學、國語文學、人的文學或者平民的文學;2.新文學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學。

新文學發(fā)展的特點:1.無產(chǎn)階級思想領導的發(fā)展;2.新文學運動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3.大眾化(為工農(nóng)兵)方向的發(fā)展;4.新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發(fā)展。

新文學發(fā)展階段的劃分:1.五四前后至新文學的倡導時期(一九一七-一九二一);2.新文學的擴展時期(一九一七-一九二一);3.左聯(lián)成立前后十年(一九二七-一九三七);4.由“七七”到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一九三七-一九四二);5.由“座談會講話”到“全國文代大會”(一九四二-一九四九)。*該大綱具體內(nèi)容見李何林:《中國新文學史研究》,第1-18頁,北京,新建設雜志社,1951。

因此,當時高校的新詩史教材雖然可以“一綱多本”,但是都不可能超越“大綱”的規(guī)定,稍有超越則會招致批判,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開明書店、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五一-一九五四年)就是如此?!笆吣辍庇绊戄^大的幾部主要新文學史教材除了王瑤的,還有張畢來的《新文學史綱》(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丁易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略》(作家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劉綬松編寫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六年)。這些教材都在“大綱”的規(guī)范內(nèi)對新詩史進行闡釋。這幾部教材中的有些敘述極為左傾,對非左翼詩人由否定最終甚至發(fā)展為謾罵和人身侮辱。只有較早的王瑤的“史稿”反而顯得相對理性和學理化。而在“文革”期間,為了進一步突出政治為中心,語文課也要進行文化大革命。當時有人把政治、語文、歷史統(tǒng)合在一起,名為“政文課”,也有的把政治、語文、音樂、美術(shù)統(tǒng)在一起,名為“革命文藝課”?!拔母铩逼陂g的有些新詩教材中的詩歌部分,除了古代的詩詞,只剩下了“毛主席詩詞”。

“新時期”以來,由于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新詩教材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逐漸的和緩慢的。中小學的新詩教育如前所述,由于大綱的規(guī)定,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變化尤為緩慢。而一九八九年“天安門風波”之后的一九九一年八月,國家教委制定頒布了《中小學語文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突出強調(diào)語文教育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jié)合,這也是導致文學教育和新詩教育表現(xiàn)出持續(xù)“保守”姿態(tài)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十七年”中小學新詩教育的現(xiàn)狀以及新詩教材中所存在的選篇等問題,居然一直延續(xù)到一九九○年代末。一九九○年代末在社會各界要對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強烈呼吁之下,中小學語文教材才開始正式實行“一綱多本”。而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進一步寬松和新詩史的發(fā)展及當代新詩寫作中美學因素的嬗變,新的美學因素開始融入,新詩教材的篇目也開始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其中需要提及的是,一九九九年《星星》詩刊從一月號開始開設專欄,名為“下世紀學生讀什么詩?——關于中國詩歌教材的討論”,專門討論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新詩教育,時間持續(xù)了一年多。這是詩歌界、詩評界對當代的新詩教育所進行的一種持續(xù)的和強力的介入和干預。那些曾經(jīng)被視為“反動詩人”、右翼詩人的文本,及至后起的“朦朧詩人”的文本、后新詩潮詩人的文本甚至港臺詩人的詩歌文本逐漸開始進入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同時,“新時期”高校的新詩史教材也在逐步進行敘述上的調(diào)整。我們通過對唐弢、黃修己等人各自的新文學史教材前后版本的比較,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新詩史上右翼詩人、非主流詩人、“為藝術(shù)派”詩人的評價逐漸地發(fā)生著改變,并開始恢復他們在新詩史上應有的地位和本來的面目,其中主要包括胡適、周作人、徐志摩、李金發(fā)、馮至等人的新詩寫作。唐弢一九七九年開始出版的三卷本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壓縮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簡編》(人民文學出版社),二者在新詩史中對胡適、徐志摩等人的敘述上就變化巨大,甚至可謂判若兩人,后者對右翼及“反動”詩人明顯開始了一種“撥亂反正”式的平反活動。上述這些變化同樣表現(xiàn)在另一位文學史家黃修己的一九八四年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和一九八八年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史》(中國青年出版社)中。

這樣,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史著作一道,眾多的文學史教材都逐漸開始還原新詩發(fā)展史原本豐富的內(nèi)容與多元的路向。高校的新詩史教材在一九八○年代后期基本完成了新詩史敘述上的“撥亂反正”。不僅如此,隨著新詩潮的興起,新的詩歌美學元素開始融入新詩創(chuàng)作,并不斷發(fā)生變化。高校的教材逐步將這些新的詩歌現(xiàn)象與詩歌文本納入新詩史的敘述,并參與到新詩的發(fā)展和新詩史建構(gòu)的進程中去。一九九八年,當時的國家教委高教司也編輯出版了《中國當代文學史教學大綱》(高等教育出版社版),對教材中一九四九年之后的新詩史及其敘述框架和規(guī)范做出了“限定”,其中“十七年”的詩歌教學從“新生活的頌歌”開始,代表詩人包括臧克家、田間、阮章競等人。“十七年”詩歌的“主潮”為當時的“政治抒情詩”和敘事詩,前者的代表為郭小川、賀敬之,后者為李季、聞捷等人。另外“新時期”之前的新詩史敘述還要包括“天安門詩歌”。該大綱中“新時期”新詩的教學要求從艾青以及曾卓、綠原等“歸來的詩人”開始,然后是李瑛、張志民、雷抒雁等人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及其后崛起的“朦朧詩”。該大綱中安排的新詩教學的最后一個內(nèi)容則是余光中、洛夫、鄭愁予、紀弦、痖弦為代表的“臺灣詩歌”。這本大綱的編寫者為當時一些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和文學史家,編寫的目的是“為了高等學校教學的需要”。這樣,高校的新詩史教學的內(nèi)容基本確立并被固定下來。上游高等學校的新詩教學情況的變化,自然又會影響到屬于“下游”的中小學的新詩教育。

結(jié)論:新詩教育中話語權(quán)力的新變

綜上所述,將新世紀之前的新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抽象出來,可見政治的影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一九九○年代晚期直至新世紀以來,在政治環(huán)境逐漸變得寬松之后,新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政治”這一關鍵詞已經(jīng)不足以解釋新世紀前后新詩教育和新詩教材中產(chǎn)生的所有現(xiàn)象了。盡管新詩教育中本來就一直存在著話語權(quán)與闡釋權(quán)的問題,而在決定這種“權(quán)力”及其變化的因素中,政治也只是其中一種,并且其影響力也存在著強弱的變化??傊舱沁@種話語和闡釋“權(quán)力”的存在與變化,才導致了新詩的歷史有時候會變得“任人打扮”。

而當下的新詩教育在基本疏離了政治的情況下,卻一樣可以塑造經(jīng)典。淡化了政治內(nèi)涵的權(quán)力話語,一樣可以通過權(quán)力主體在現(xiàn)代教育機制中所擁有的話語權(quán),將詩人與詩歌文本變成“知識”,再通過介紹、誦讀、書寫、考試等手段,不斷對詩人的人格精神與詩歌藝術(shù)進行闡釋與塑造,從而最終確立其“經(jīng)典”地位。穆旦在近些年的重新“出現(xiàn)”就是如此(當然這里關于經(jīng)典建構(gòu)的分析,并沒有否定穆旦詩歌成就的意思)。一九八七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關于穆旦的評論與紀念文集《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懷念詩人翻譯家穆旦》,一九九七年另外一部紀念文集《豐富和豐富的痛苦》出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兩部文集基本完成了穆旦“英雄史”與“受難史”的建構(gòu)。而王佐良、謝冕的《談穆旦的詩》、《一顆星亮在天邊——紀念穆旦》等論文從穆旦的創(chuàng)作史、中國新詩發(fā)展史的角度著眼,并結(jié)合穆旦創(chuàng)作的語境,對其新詩創(chuàng)作做出了細致而又到位的分析。再如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詩歌卷》出版(海南出版社),其中穆旦又被排在二十世紀十二位詩歌“大師”之首,排在穆旦之后才依次是北島、馮至、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聞一多、郭沫若、紀弦、舒婷、海子、何其芳等十一位“大師”??傊@一切都為穆旦新詩史地位的建構(gòu)以及最終進入大中小學的新詩教材并成為經(jīng)典詩人奠定了基礎。而能夠擁有這種新形式的話語權(quán)的,就是當下的新詩界以及一些專業(yè)或非專業(yè)的新詩“研究者”。

(責任編輯 韓春燕)

黃曉東,安徽銅陵學院文傳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文學博士。

猜你喜歡
詩史講義新文學
語言、文學與認同:論臺灣新文學的“跨語實踐”
百年詩史巨著——《百年詩頌》
中華詩詞(2021年12期)2021-12-31 09:05:42
魯迅的“立人”與中國新文學“為人生”創(chuàng)作理路
“東亞漢詩史(多卷本)”簡介
東疆學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0:18
以道致君:程俱“經(jīng)筵講義”研究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0
十八而志 初心講義
意林(2017年16期)2017-09-01 08:12:28
十八而志 初心講義
意林(2017年10期)2017-06-06 10:25:47
新見黃淬伯《文字學講義》述評
東方論壇(2015年2期)2015-12-29 23:23:10
《胡適·魯迅·莫言:自由思想與新文學傳統(tǒng)》序
試論杜甫“詩史”在宋代的接受
虎林市| 都昌县| 博罗县| 莎车县| 中西区| 乌审旗| 德惠市| 那曲县| 台山市| 安义县| 平南县| 姜堰市| 永定县| 衡阳县| 汶川县| 长顺县| 桂东县| 筠连县| 毕节市| 云龙县| 措勤县| 江油市| 永仁县| 宁明县| 蒲江县| 夏津县| 延寿县| 莎车县| 宜丰县| 大港区| 清镇市| 涡阳县| 株洲市| 宜良县| 涞水县| 芜湖市| 夹江县| 边坝县| 绥阳县| 辰溪县|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