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
摘 要: 地方文化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資源,文章針對淮安當地的特有紅色文化資源——新四軍“鐵軍”精神,深入進行挖掘,提出充分利用“鐵軍”精神,開發(fā)學校管理課程;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開發(fā)德育電子課程;充分依托“鐵軍”文化,開發(fā)文化藝術課程。
關鍵詞: 鐵軍 小學語文教學 校本課程
地方文化不僅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資源,而且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之所在。我校所在地在抗戰(zhàn)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新四軍軍部曾在這里停留長達兩年零八個月之久,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如今,這里成為紅色旅游勝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新四軍“鐵軍”精神和文化已經成為我們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是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傳統、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意義所在。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在學校構建新四軍“五鐵”特色學校的基礎上,為了將“鐵軍”文化融入課堂,筆者努力挖掘地方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
一、充分利用“鐵軍”精神,開發(fā)學校管理課程
人類學家指出,地方文化不但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聯系,而且本身就是一種對他們的成長、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的真正的生活。“鐵軍”文化的精髓是“五鐵”精神,即“聽黨指揮,忠于人民,堅貞不渝的鐵的信念;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百折不撓的鐵的意志;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鐵的團結;令行禁止,執(zhí)紀嚴明,秋毫無犯的鐵的紀律;勇猛頑強,英勇善戰(zhàn),所向無敵的鐵的作風”。依托“五鐵”精神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利用,不僅可以充分挖掘“鐵軍”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地方課程資源真正回歸學生生活,而且可以為個體的發(fā)展打好精神底色。為此,我們開發(fā)了一套指導學生日常在校生活的課程——《管理篇》。
這套類似于“少先隊手冊”的課程,以“軍隊化的形式,人性化的要求”建立少先隊大隊部和中隊管理體系。學校的制度和要求都通過少先隊大隊部傳達下去,發(fā)揚“鐵的紀律”精神,做到“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對問題采取人性化的處理。各中隊的管理還借鑒新四軍大生產時的作風,不怕困難,努力拼搏,搞競爭、競賽,如:以“每天一件好事”為底限,看哪個少先隊隊員、哪個中隊做的好事多,有意義。除了在學期評價中評出“英雄中隊”以外,還評出不定數量的“小英雄”稱號,對突出的中隊和隊員給他們“記功”。
二、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開發(fā)德育電子課程
黃花塘在抗戰(zhàn)中是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建立了卓越功勛,留下了濃郁而深厚的文化遺產。如:陳毅、饒漱石、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黃花塘的抗戰(zhàn)故事——中央電視臺曾以這里為基地,拍攝了電視劇《華中人民的長城》;“中國保爾”吳運鐸在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創(chuàng)辦兵工廠,研制武器的感人故事——電影《把一切獻給黨》(又名《九死一生》)正記錄了這一切;1944年,中共中央華中局在盱眙創(chuàng)辦了新型大學——華中建設大學;新四軍文工團演出了《李闖王》等多部劇作;陳毅等在黃花塘留下《淮河遠眺》等許多不朽的詩篇;戰(zhàn)地小音樂家、音樂小天才劉鵬及他的作品《白菜謠》……這一切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和區(qū)域特色的德育資源,可以讓我們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挖掘和開發(fā)。
這些凝重而寶貴的地方文化正好被我們用來匯編電子教材。多媒體手段作為社會進步的產物,其在教育教學中作用的特殊性和靈活性,使我們不得不單獨提出來,它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
三、充分依托“鐵軍”文化,開發(fā)文化藝術課程
為了逐步將地方傳統文化和藝術納入學校德育校本課程范疇,使之與時俱進,成為學校德育的新載體,使學校德育摒棄空洞的說教,更顯文化底蘊,更具親切感,更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我們開發(fā)了新四軍文化藝術課程,成立了與之配套的“小黃花藝術團”和“小黃花文學社”。
我們制訂了“小黃花藝術團”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確定了明確的項目、發(fā)展的目標、詳細的實施步驟和周密的組織保證體系?!靶↑S花”這一稱謂,體現了地方特色和小學生的特點。我們計劃將“小黃花藝術團”建成以民樂、話劇、演唱、朗誦、書畫、攝影為主要特色的藝術團。目前,我校民樂興趣小組已經有多年的基礎,書畫、朗誦也有一定特色,話劇的指導及演唱、攝影的教學,我們計劃在今后的工作中配備專門的教師進行教學,我們的目標是把“小黃花藝術團”建成一個能拿得出、打得響的團隊,為宣傳和弘揚“鐵軍”精神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一種文化繼承,更是學校開展豐富的德育活動的有效載體,有利于大范圍推廣。“小黃花文學社”主要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我們要求社員們學習新四軍當年創(chuàng)辦《拂曉報》的精神,艱苦奮斗,努力拼搏,將黃花塘的人和事、景和情、我們的傳統、我們的精神記錄下來,介紹給世人,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另外,“小黃花文學社”開辟以賞析革命傳統詩歌、愛國主義文章為主的欄目,像陳毅同志的《淮河遠眺》、《手莫伸》、《青松》、《紅梅》、《秋菊》、《幽蘭》,葉挺的《囚歌》,袁國平的《東進歌》,等等,在賞析的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鐵軍”文化的內涵遠不止于此,它對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對學校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