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留枝
摘要:古代官辦高等教育是我國當代公立高等教育的雛形,而古代官辦高等教育中的洛陽太學是我國古代官辦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我國古代的洛陽太學及其概況,對我國當代的公立高等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古代;官辦高等教育;洛陽太學
中圖分類號:G63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276-02
教育興國,教育強國。教育是當今國際公認的戰(zhàn)略性問題。我國是世界文化教育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教育問題自古至今都受到特別重視。我國古代高等教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教學內(nèi)容蘊涵醇厚,教學方式獨具一格,意義深遠,澤被后世。通古知今,鑒古興今。沒有我國古代高等教育就沒有我國現(xiàn)代的高等教育,要抓好現(xiàn)代的高等教育,就必須對我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淵源——我國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綜合的了解和探析。
我國古代高等教育按辦學性質分為官辦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兩種類型,太學是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過官辦高校的代表——洛陽太學,可以窺視出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和概況,以史為鑒,以期對當代民辦高等教育有所啟發(fā)。
一、漢代之前太學概況
“太學”即現(xiàn)代我們說的大學,這里“太”意為極大,古時多與“大”相通?!疤珜W”即由“大學”一詞衍生出來。夏商周時期的“庠”、“序”、“右學”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jīng)具備高等教育的一些屬性,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雛形。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學官”,這里的“學官”即大學。所以,夏商至西周時期可視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萌芽時期。秦“以吏為師”窒息了文化教育的發(fā)展。
二、漢代太學的概況
漢代的官學由于受到當權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發(fā)展。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經(jīng)濟逐漸恢復,文化教育被提上日程。文帝時,賈山首倡建太學,提出“定明堂,造太學,修先王之道”(《漢書·賈山本傳》),“太學”二字始見于史冊。漢武帝時,董仲舒建議設立太學,他說:“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涞劢邮芏偈娴慕ㄗh拉開了興辦太學的序幕。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詩》、《書》、《易》、《禮》、《春秋》五經(jīng)博士,罷黜諸子各家博士,定儒術為一尊。隨后,為五經(jīng)博士置弟子員(太學生),制定設立太學的具體方案,內(nèi)容有:依原有博士官基礎,正式建立博士弟子員制度,規(guī)定了博士弟子的限額、身份、選送方法、太學的管理以及博士弟子的出路等。從此,博士從一種備朝廷顧問之官轉化為一種以教授為主要職能的學官,太學也以官方為博士置弟子員為標志,從此建立。
西漢初建太學時,每經(jīng)博士弟子10人,五經(jīng)博士弟子僅50人,由太常擇民十八以上,儀狀端正,無疾病者充當。除這些正式博士弟子外,又增設跟博士“受業(yè)如弟子”的旁聽生,由郡國縣官選擇“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钡纳倌辏S正式博士弟子都到太學受業(yè)。五經(jīng)博士僅需各自傳授,分散進行,不需要統(tǒng)一施教的場所,因而沒有統(tǒng)一固定的施教授經(jīng)的校舍。后來學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至平帝時擴為1 000人,成帝時為3 000人。平帝時王莽輔政,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為太學修建專門的校舍,“為學者筑舍萬區(qū)”(《漢書·王莽傳》)。
東漢光武帝劉秀重視太學,建武之初,戎馬未歇,公室未飾,便先興文教興建太學。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起營建太學于洛陽城南開陽門外,距皇宮8里。由此,洛陽學者云集,諸生橫巷,教育中興。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建造太學講堂,“長十丈,廣三丈”。劉秀還駕車親臨,尋博士官為天下宗師。置博士祭酒一人統(tǒng)領十四家博士,太學成為一個有校舍、有組織領導的教育機構。劉秀曾多次親幸太學欽鑒諸博士相互論難,考究諸生學業(yè),觀看學生的“雅吹擊磐”等娛樂活動,并物質獎勵博士弟子以勸學。及他兒子明帝時,尊師重造,提倡教道,昌明經(jīng)學。據(jù)《后漢書》儒林傳和樊準傳載:明帝“游意經(jīng)藝,每鄉(xiāng)射禮畢,正坐自講,諸儒并聽,方欣欣?!币淮蚊鞯蹫橹T儒生講論經(jīng)典,“諸儒執(zhí)經(jīng)問難于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而觀聽者蓋億萬計”,盛況空前,洛陽太學聲譽日高,達到太學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匈奴亦派人來洛陽學習。順帝時,修繕太學,擴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執(zhí)政期間,太學更獲得迅速發(fā)展。她曾詔令自大將軍以下至六百石官員皆遺子受業(yè),為官宦子弟打開方便之門。同時,她規(guī)定每年以春三月、秋九月舉行兩次鄉(xiāng)射大禮,以太學生充當禮生,各地負書來學者云集于京師洛陽,盛況空前。至此,游子日盛,太學生猛增至3萬人。由于學生人數(shù)眾多、師承不同,所授經(jīng)書難免章句有誤。另外,學生之間互相攻擊,甚至為了爭等地高下,“相互爭訟,無復廉恥”,以至于鬧到官府去爭訟。也有私行賄賂太學校書機構而增添書經(jīng)文字以令私文者的。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發(fā)生用賄賂改蘭臺漆書經(jīng)典情況。為此,靈帝命當時名儒蔡邕寫定五經(jīng)之文,以八分隸書刻石碑46塊,立于太學門外,史稱“熹平石經(jīng)”。碑落成之時,觀視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蘇軾曾贊譽道:“學莫盛于東漢”。自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至東漢,太學生由50人擴到3萬人,達到極盛,如此發(fā)達的太學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稱奇跡。
三、漢代以后太學概況
自董卓之亂,太學被毀;魏文帝曹丕稱帝后,才又重整太學;至晉武帝時,再次“廓開太學,廣延群生,天下磷萃”。太學再次進入發(fā)展高潮時期。西晉滅亡之后,太學復又被毀。自孝文帝遷都洛陽,才又重建太學,直到北魏分裂,太學在洛陽才告衰落。之后歷朝太學雖有所發(fā)展,但從總體上看,再沒有達到漢代的盛況。隋唐時期,國子監(jiān)統(tǒng)領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屬國子監(jiān)。遼南京(今北京)學有南京太學之稱。金亦有太學及太學博士。元、明、清只設國子監(jiān)。
洛陽太學自漢代興盛,到北魏衰竭。從其經(jīng)歷的興盛過程可以看出,一方面,國家的繁榮富強是其得以發(fā)展壯大的必要社會條件和基礎;另一方面,國家的支持是其能夠發(fā)展興盛的堅強后盾。
參考文獻:
[1]韓養(yǎng)民.秦漢文化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蔣方.中國文化史九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鮑風.儒家智謀[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5]孫培青.中國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孟昭德.孟云浦集[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7.
[7]胡青.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古代教育[J].江西社會科學,2000,(10).
[8]郭洪紀.儒學的教育倫理與官學治教的承傳[J].山西師大學報,1996,(1).
China ancient government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Luoyang Imperial College
XIE Liu-zhi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
Abstract:The ancient government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mbryonic 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ublic higher education,while the ancient official in higher education,Luoyang university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ncient government run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study on China's ancient Luoyang Taixue and survey,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ancient ;government run higher education;Luoyang Imperial College
[責任編輯 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