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瑛芬
摘 ? ?要: 教學活動作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形式,是所有英語老師深知的。但多數(shù)老師在設計時往往出現(xiàn)只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忽視活動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我們從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入手,使活動形式有語言知識支撐,同時還考慮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和延伸性等多種因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小學英語 ? ?“效”能觀 ? ?有效學習策略
小學生初學英語時普遍積極性都很高,要使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持久,把教學活動巧妙地穿插進英語課堂教學中,但由于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而兒童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不強,如果老師課堂組織不好,就會給教學任務的完成產(chǎn)生負影響,因而課堂活動的安排與組織的有效性顯得十分重要,教師在活動中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效”能觀呢?
新課程標準倡導“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diào)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在學習和實踐中,我體會到如下幾點。
一、關注“效”量,使效能最大化
有效性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兩個方面,如果不能預見活動所需的時間,就會出現(xiàn)一“玩”不可收拾的局面,雖然有效果,但沒有效率,而教師務必做到兼顧設計任務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突出重點難點。為了驗證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備課、上課和課后經(jīng)常反思如下四個問題:(1)我要教什么?——重點如何強化?難點如何突破?(2)學生學到了什么?——教學效果如何?(3)我所教的學生學到了多少?——哪些內(nèi)容學生沒有學好?為什么?(4)學生在重點難點上花了多少時間?——是不是玩過頭了而本末倒置?
例如在教完《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 3水果類單詞后,一位老師在鞏固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把全班分成8個小組,分別用8種水果給小組命名,然后在小組間展開拔河比賽,最后評出“大力水果獎”,獎勵他們各種水果,并一一上臺用英語展示他們的獎品,如“This is my apple/orange...”整堂課氣氛熱烈,但活動后學生還是不能熟練地說出各種水果名稱。這位教師并不是缺少先進的教學理念,活動形式很好,但忽視語言知識的訓練。如果教師在學生拔河時,讓臺下的學生用英語為他們吶喊助威,如:“apple、apple加油!”這樣學生邊拔河邊鞏固單詞,語言知識目標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得以順利實現(xiàn),還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
二、提升“效”質(zhì),使效能最優(yōu)化
課標要求“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一定要始終關注活動和游戲是否能達到促進全體學生思維的參與的目的。如在操練新詞組時教師經(jīng)常將這些新詞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兩位學生指出所聽到的新詞,但這種設計所操練的學生數(shù)量比較有限。其實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進行如下改進:把全班分為兩組,每組選擇五位學生參與聽詞接力,最后計算小組累計得分,這樣可以達到全體思維參與的效果。教師應該牢記:If I teach you,you will remember.If I in volved you,you will learn.
是否能夠促成全體學生思維參與的另一個方面是提問質(zhì)量的高低。“提問的質(zhì)量不在問題本身的難度而在于對學生的適應度”。為達到全體思維參與的目的,在設問時教師應該注意區(qū)分和選擇三種類型的問題:一是陳述性問題(是什么);二是理解性問題(為什么);三是開放性問題。由于開放性問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例如:
What should I do when I have a cold?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good / poor at English?
What do you think of ...?
同時,要促成全體學生思維的發(fā)散需要教師的激情投入。情感因素的微妙作用往往被人們忽視,教師是否激情投入,其課堂效果是大相徑庭的。
三、把握“效”度,使效能最實化
課堂上有些內(nèi)容,學生通過練習很快可以掌握,但距學以致用還有一段距離。這就要讓啟發(fā)學生將活動內(nèi)容擴展或延伸。那么教師可以在學生熟練掌握的基礎上,鼓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改編,自導自演,作如下處理:
1.將學完的對話改編成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場景進行表演。例如:牛津英語6A《Holidays》一課,可以讓學生根據(jù)中國人的風俗習慣編一段精彩的新年party。
2.將學完的單詞串成故事講出來。比如:學完了一些動物單詞后,可以讓學生編一個森林里發(fā)生的故事,將所學單詞全用上。這樣既能鞏固單詞,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而對于這部分擴展開來的內(nèi)容,我要求優(yōu)等生在小組內(nèi)書寫答案,并準備口頭回答,然后在小組內(nèi)練習時發(fā)揮小老師的作用,這樣做使得優(yōu)等生在思維和語言的訓練上得到更多的訓練。在進行這種擴展練習時,往往不能清楚表達。而在相互練習時,他們從同學處得到幫助。
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只有真正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到實處,努力研究學生和課堂教學方法,就可以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及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人民教育,2001(6,7).
[3]郝建平.英語教學與評價設計.課程·教材·教法,2006(3).
[4]黃和斌.外語教學理論[M].譯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