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摘 要: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已成為今天琵琶學習者必演奏的曲目,但筆者感覺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對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將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繪江南優(yōu)美風光的樂曲,有的則演奏得過度渲染愁苦的情緒而忽略了阿炳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與追求。在此,筆者通過自己多年的演奏經(jīng)驗并結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處理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琵琶學習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浪淘沙》;演奏技法;主題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2-0191-02
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已成為今天琵琶學習者必演奏的曲目,其優(yōu)美的旋律以及簡單但不失音樂神韻的風格令人陶醉?!洞罄颂陨场肥菍Π⒈部酪簧枋?,反映了舊社會生活的不幸以及阿炳對社會的憤慨與不滿。
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筆者感覺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對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將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繪江南優(yōu)美風光的樂曲,有的則演奏得過度渲染愁苦的情緒而忽略了阿炳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當然這些偏差與演奏者自身的年齡、藝術修養(yǎng)、演奏功底有一定的關系。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指導教師在教學時對該曲的理解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演奏。因此,筆者認為在教授《大浪淘沙》時,首先指導教師自身應對樂曲要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同時要幫助學生了解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阿炳那個時代他的內心感受。關于阿炳的身世,眾所周知,歷盡磨難,飽受欺侮,一生坎坷。他對舊制度有著強烈的不滿,想要抗爭,但又無能為力。為了盡可能地保留住原作者演奏此曲的神韻,筆者主要通過自己多年的演奏經(jīng)驗并結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處理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和分析,總結出認為比較貼近原作創(chuàng)作意圖的演奏情調。
一、第一段——往事的回憶
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慢板,其婉轉流暢的旋律初聽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在描繪江南精致秀美的景色,其實細細品味曲子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段其實是阿炳在將聽者帶入那段辛酸往事的回憶,音樂中隱含著江南的繁華與底層人民生活窮苦的對比。想要在演奏中準確表達此種意境,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技法上下功夫。對樂曲的前三個音,筆者認為應演奏的沉而有力,尤其“2”和“1”的雙彈,應該借助手臂力量將弦推出,而不是采用普遍的演奏方式,即運用手腕和手指的配合彈奏出較有彈性、音色柔和的雙彈。此處的雙彈應猶如兩聲嘆息,沉重而深沉,音量應用“mf”,左手按音要結實,余音盡可能保持。第二小節(jié)的“1”時值可延長至兩拍,用這三個音將聽者帶入那段塵封已久的痛苦的往事。接下來是作者對那段歲月的陳述,應演奏的較輕,四指輪不可演奏得過快,應顆粒飽滿、清晰。而
是作者的第一次情緒的爆發(fā),作者運用九度的大跳以及從舒緩節(jié)奏突變?yōu)槿忠舴拿芗凸?jié)奏來傳達作者的第一次控訴。因此此處音量需用“f”,左手按音結實,右手運用龍眼手型的彈挑,指尖觸弦略深,右手中關節(jié)發(fā)力,以達到音色的厚實飽滿。尤其此小節(jié)的兩個“6”,筆者仔細觀摩了劉德海、吳玉霞、章紅艷等演奏家的演奏,大部分演奏家都在第二個“6”彈奏上加上左手拉弦。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提升了音樂的張力,并且此處的拉弦應是快速果斷的剛性拉弦,如此更能準確地向聽眾傳遞阿炳內心的情緒。在長音“5”的兩次由強漸弱之后,音樂開始回歸之前的主題,這是阿炳內心糾結情緒慢慢平復的過程,因此,在用輪指演奏“5”時,要將兩次由強漸弱的對比演奏得鮮明突出,而在“5”之后的旋律應演奏的略輕。在第25小節(jié)和第27小節(jié)處的兩次由強漸弱的處理也應該這樣處理。而 又是九度音程的大跳以及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節(jié)奏,此處是音樂的第二、第三個高潮。從譜面不難看出,音樂的每一次高潮都相比之前持續(xù)時間更長,感情更強烈,這是阿炳內心的控訴,是與命運相抗爭的寫照。演奏者在演奏這三處高潮時需仔細比較其中的微妙差別,做到在力度、速度上層層推進。在34小節(jié)“”的處理,筆者觀察劉德海、楊靖、趙聰?shù)妊葑嗉业难葑?,他們采用先將弦拉至的音高,再運用輪指演奏的同時左手慢慢將弦松回到“”的音高,而不是直接演奏“”。筆者認為這樣處理更有利于突顯第三次高潮的沖擊感,將三次高潮很好地拉開層次。從樂譜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每次高潮之后,音樂都漸漸恢復平靜,因此演奏時應注意在強音之后弱音的處理。從53小節(jié)開始,筆者認為這是作者內心對生活仍心存希望的積極心態(tài)的表達,因此在演奏時應注意不要過分沉重,相較之前的演奏可略顯輕快。
是音樂的第四次高潮,也表達了阿炳對改變命運的決心。最后 部分是四個低音,音樂漸慢,逐漸收尾,第一段結束,也是作者對往事回憶的結束。從 至結束的這四小節(jié),筆者認為應演奏應該強而有力,每個音應干凈果斷,義甲觸弦時間不宜長,按音結實,因為阿炳仍不愿對命運低頭。
二、第二段——內心抗爭
此曲的第二段是阿炳內心抗爭的開始。此段篇幅較短,屬于過渡段,音樂色彩相對明朗。主要運用的演奏技法是彈摭和雙彈摭,在力度的把握上要逐漸加強,開始時右手可在22品處演奏,隨著力度的增強,右手逐漸下移至24品到復手的1/2處,速度逐漸加快,以表現(xiàn)作者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自由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此段單彈與雙彈力度的控制。此段單彈和雙彈是交替出現(xiàn)的,在演奏時不可出現(xiàn)單彈過輕,雙彈力度過重的問題,應保證整體在音效上是逐漸加強的。為了保證演奏時音色的統(tǒng)一和流暢完整,演奏時左手應盡量放松,不可因力度的加強以及速度的加快出現(xiàn)手臂夾緊、手腕僵硬的情況。此外,筆者注意到劉德海與楊靖演奏此段時在“7”和“3”上加入了揉弦,運用揉弦來強調音頭,這種柔中帶剛的音色既達到了強調強拍強音的作用,又沒有破壞過渡段的整體基調。筆者認為此種處理更符合音樂語言的需要,更彰顯了阿炳內心的倔強與不屈,預示阿炳邁向光明的步伐逐漸加快。
三、第三段——內心堅定,向往美好生活
第三段相較前兩段基調逐漸高亢,表現(xiàn)的是阿炳內心堅定,不向命運低頭,對生活充滿向往和希望。因此這段速度較快,強弱交替出現(xiàn),音量對比明顯,因此雙彈演奏應結實有力。彈奏此段要特別注意前半拍空拍的切分節(jié)奏以及復點節(jié)奏,這兩種節(jié)奏出現(xiàn)多次且不易掌握,它們使音樂更加強烈和具有推動力。樂曲進入尾聲的 這四個音逐漸放慢,應盡量在時值上拉開距離,運用單彈,使其在音色力度上統(tǒng)一,用“ff”的力度,按音結實,尤其“6”音可加入左手剛性拉弦。在樂曲末尾倒數(shù)第五小節(jié)的“5”,有的演奏家處理成輪帶劃的長輪,有的運用掃弦加長輪,筆者更傾向后者。力度應逐漸減弱,接下來的四個輪音的時值應逐漸拉長,但每個音的音頭都應有重音,使音樂的思路從憧憬回到現(xiàn)實,以便使美好愿景與現(xiàn)實社會形成強烈對比。
《大浪淘沙》既不是激烈豪放也不是愁苦哀怨的琵琶曲,它優(yōu)美的江南曲調中傳遞著作者堅強樂觀的個性,此曲是阿炳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解金福,葉緒然,謝家國.中國琵琶考級曲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2〕李佳.浪淘沙盡見“真”“實”——讀阿炳的《大浪淘沙》[J].北京:中國音樂(季刊),2012,(3).
〔3〕趙承紅.彈琵琶曲《大浪淘沙》有感[J].沈陽: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6).
(責任編輯 姜黎梅)endprint
摘 要: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已成為今天琵琶學習者必演奏的曲目,但筆者感覺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對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將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繪江南優(yōu)美風光的樂曲,有的則演奏得過度渲染愁苦的情緒而忽略了阿炳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與追求。在此,筆者通過自己多年的演奏經(jīng)驗并結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處理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琵琶學習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浪淘沙》;演奏技法;主題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2-0191-02
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已成為今天琵琶學習者必演奏的曲目,其優(yōu)美的旋律以及簡單但不失音樂神韻的風格令人陶醉?!洞罄颂陨场肥菍Π⒈部酪簧枋?,反映了舊社會生活的不幸以及阿炳對社會的憤慨與不滿。
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筆者感覺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對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將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繪江南優(yōu)美風光的樂曲,有的則演奏得過度渲染愁苦的情緒而忽略了阿炳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當然這些偏差與演奏者自身的年齡、藝術修養(yǎng)、演奏功底有一定的關系。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指導教師在教學時對該曲的理解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演奏。因此,筆者認為在教授《大浪淘沙》時,首先指導教師自身應對樂曲要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同時要幫助學生了解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阿炳那個時代他的內心感受。關于阿炳的身世,眾所周知,歷盡磨難,飽受欺侮,一生坎坷。他對舊制度有著強烈的不滿,想要抗爭,但又無能為力。為了盡可能地保留住原作者演奏此曲的神韻,筆者主要通過自己多年的演奏經(jīng)驗并結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處理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和分析,總結出認為比較貼近原作創(chuàng)作意圖的演奏情調。
一、第一段——往事的回憶
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慢板,其婉轉流暢的旋律初聽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在描繪江南精致秀美的景色,其實細細品味曲子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段其實是阿炳在將聽者帶入那段辛酸往事的回憶,音樂中隱含著江南的繁華與底層人民生活窮苦的對比。想要在演奏中準確表達此種意境,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技法上下功夫。對樂曲的前三個音,筆者認為應演奏的沉而有力,尤其“2”和“1”的雙彈,應該借助手臂力量將弦推出,而不是采用普遍的演奏方式,即運用手腕和手指的配合彈奏出較有彈性、音色柔和的雙彈。此處的雙彈應猶如兩聲嘆息,沉重而深沉,音量應用“mf”,左手按音要結實,余音盡可能保持。第二小節(jié)的“1”時值可延長至兩拍,用這三個音將聽者帶入那段塵封已久的痛苦的往事。接下來是作者對那段歲月的陳述,應演奏的較輕,四指輪不可演奏得過快,應顆粒飽滿、清晰。而
是作者的第一次情緒的爆發(fā),作者運用九度的大跳以及從舒緩節(jié)奏突變?yōu)槿忠舴拿芗凸?jié)奏來傳達作者的第一次控訴。因此此處音量需用“f”,左手按音結實,右手運用龍眼手型的彈挑,指尖觸弦略深,右手中關節(jié)發(fā)力,以達到音色的厚實飽滿。尤其此小節(jié)的兩個“6”,筆者仔細觀摩了劉德海、吳玉霞、章紅艷等演奏家的演奏,大部分演奏家都在第二個“6”彈奏上加上左手拉弦。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提升了音樂的張力,并且此處的拉弦應是快速果斷的剛性拉弦,如此更能準確地向聽眾傳遞阿炳內心的情緒。在長音“5”的兩次由強漸弱之后,音樂開始回歸之前的主題,這是阿炳內心糾結情緒慢慢平復的過程,因此,在用輪指演奏“5”時,要將兩次由強漸弱的對比演奏得鮮明突出,而在“5”之后的旋律應演奏的略輕。在第25小節(jié)和第27小節(jié)處的兩次由強漸弱的處理也應該這樣處理。而 又是九度音程的大跳以及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節(jié)奏,此處是音樂的第二、第三個高潮。從譜面不難看出,音樂的每一次高潮都相比之前持續(xù)時間更長,感情更強烈,這是阿炳內心的控訴,是與命運相抗爭的寫照。演奏者在演奏這三處高潮時需仔細比較其中的微妙差別,做到在力度、速度上層層推進。在34小節(jié)“”的處理,筆者觀察劉德海、楊靖、趙聰?shù)妊葑嗉业难葑?,他們采用先將弦拉至的音高,再運用輪指演奏的同時左手慢慢將弦松回到“”的音高,而不是直接演奏“”。筆者認為這樣處理更有利于突顯第三次高潮的沖擊感,將三次高潮很好地拉開層次。從樂譜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每次高潮之后,音樂都漸漸恢復平靜,因此演奏時應注意在強音之后弱音的處理。從53小節(jié)開始,筆者認為這是作者內心對生活仍心存希望的積極心態(tài)的表達,因此在演奏時應注意不要過分沉重,相較之前的演奏可略顯輕快。
是音樂的第四次高潮,也表達了阿炳對改變命運的決心。最后 部分是四個低音,音樂漸慢,逐漸收尾,第一段結束,也是作者對往事回憶的結束。從 至結束的這四小節(jié),筆者認為應演奏應該強而有力,每個音應干凈果斷,義甲觸弦時間不宜長,按音結實,因為阿炳仍不愿對命運低頭。
二、第二段——內心抗爭
此曲的第二段是阿炳內心抗爭的開始。此段篇幅較短,屬于過渡段,音樂色彩相對明朗。主要運用的演奏技法是彈摭和雙彈摭,在力度的把握上要逐漸加強,開始時右手可在22品處演奏,隨著力度的增強,右手逐漸下移至24品到復手的1/2處,速度逐漸加快,以表現(xiàn)作者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自由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此段單彈與雙彈力度的控制。此段單彈和雙彈是交替出現(xiàn)的,在演奏時不可出現(xiàn)單彈過輕,雙彈力度過重的問題,應保證整體在音效上是逐漸加強的。為了保證演奏時音色的統(tǒng)一和流暢完整,演奏時左手應盡量放松,不可因力度的加強以及速度的加快出現(xiàn)手臂夾緊、手腕僵硬的情況。此外,筆者注意到劉德海與楊靖演奏此段時在“7”和“3”上加入了揉弦,運用揉弦來強調音頭,這種柔中帶剛的音色既達到了強調強拍強音的作用,又沒有破壞過渡段的整體基調。筆者認為此種處理更符合音樂語言的需要,更彰顯了阿炳內心的倔強與不屈,預示阿炳邁向光明的步伐逐漸加快。
三、第三段——內心堅定,向往美好生活
第三段相較前兩段基調逐漸高亢,表現(xiàn)的是阿炳內心堅定,不向命運低頭,對生活充滿向往和希望。因此這段速度較快,強弱交替出現(xiàn),音量對比明顯,因此雙彈演奏應結實有力。彈奏此段要特別注意前半拍空拍的切分節(jié)奏以及復點節(jié)奏,這兩種節(jié)奏出現(xiàn)多次且不易掌握,它們使音樂更加強烈和具有推動力。樂曲進入尾聲的 這四個音逐漸放慢,應盡量在時值上拉開距離,運用單彈,使其在音色力度上統(tǒng)一,用“ff”的力度,按音結實,尤其“6”音可加入左手剛性拉弦。在樂曲末尾倒數(shù)第五小節(jié)的“5”,有的演奏家處理成輪帶劃的長輪,有的運用掃弦加長輪,筆者更傾向后者。力度應逐漸減弱,接下來的四個輪音的時值應逐漸拉長,但每個音的音頭都應有重音,使音樂的思路從憧憬回到現(xiàn)實,以便使美好愿景與現(xiàn)實社會形成強烈對比。
《大浪淘沙》既不是激烈豪放也不是愁苦哀怨的琵琶曲,它優(yōu)美的江南曲調中傳遞著作者堅強樂觀的個性,此曲是阿炳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解金福,葉緒然,謝家國.中國琵琶考級曲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2〕李佳.浪淘沙盡見“真”“實”——讀阿炳的《大浪淘沙》[J].北京:中國音樂(季刊),2012,(3).
〔3〕趙承紅.彈琵琶曲《大浪淘沙》有感[J].沈陽: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6).
(責任編輯 姜黎梅)endprint
摘 要: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已成為今天琵琶學習者必演奏的曲目,但筆者感覺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對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將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繪江南優(yōu)美風光的樂曲,有的則演奏得過度渲染愁苦的情緒而忽略了阿炳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與追求。在此,筆者通過自己多年的演奏經(jīng)驗并結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處理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琵琶學習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浪淘沙》;演奏技法;主題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2-0191-02
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已成為今天琵琶學習者必演奏的曲目,其優(yōu)美的旋律以及簡單但不失音樂神韻的風格令人陶醉?!洞罄颂陨场肥菍Π⒈部酪簧枋?,反映了舊社會生活的不幸以及阿炳對社會的憤慨與不滿。
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筆者感覺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對阿炳傳譜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將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繪江南優(yōu)美風光的樂曲,有的則演奏得過度渲染愁苦的情緒而忽略了阿炳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當然這些偏差與演奏者自身的年齡、藝術修養(yǎng)、演奏功底有一定的關系。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指導教師在教學時對該曲的理解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演奏。因此,筆者認為在教授《大浪淘沙》時,首先指導教師自身應對樂曲要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同時要幫助學生了解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阿炳那個時代他的內心感受。關于阿炳的身世,眾所周知,歷盡磨難,飽受欺侮,一生坎坷。他對舊制度有著強烈的不滿,想要抗爭,但又無能為力。為了盡可能地保留住原作者演奏此曲的神韻,筆者主要通過自己多年的演奏經(jīng)驗并結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處理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和分析,總結出認為比較貼近原作創(chuàng)作意圖的演奏情調。
一、第一段——往事的回憶
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慢板,其婉轉流暢的旋律初聽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在描繪江南精致秀美的景色,其實細細品味曲子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段其實是阿炳在將聽者帶入那段辛酸往事的回憶,音樂中隱含著江南的繁華與底層人民生活窮苦的對比。想要在演奏中準確表達此種意境,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技法上下功夫。對樂曲的前三個音,筆者認為應演奏的沉而有力,尤其“2”和“1”的雙彈,應該借助手臂力量將弦推出,而不是采用普遍的演奏方式,即運用手腕和手指的配合彈奏出較有彈性、音色柔和的雙彈。此處的雙彈應猶如兩聲嘆息,沉重而深沉,音量應用“mf”,左手按音要結實,余音盡可能保持。第二小節(jié)的“1”時值可延長至兩拍,用這三個音將聽者帶入那段塵封已久的痛苦的往事。接下來是作者對那段歲月的陳述,應演奏的較輕,四指輪不可演奏得過快,應顆粒飽滿、清晰。而
是作者的第一次情緒的爆發(fā),作者運用九度的大跳以及從舒緩節(jié)奏突變?yōu)槿忠舴拿芗凸?jié)奏來傳達作者的第一次控訴。因此此處音量需用“f”,左手按音結實,右手運用龍眼手型的彈挑,指尖觸弦略深,右手中關節(jié)發(fā)力,以達到音色的厚實飽滿。尤其此小節(jié)的兩個“6”,筆者仔細觀摩了劉德海、吳玉霞、章紅艷等演奏家的演奏,大部分演奏家都在第二個“6”彈奏上加上左手拉弦。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提升了音樂的張力,并且此處的拉弦應是快速果斷的剛性拉弦,如此更能準確地向聽眾傳遞阿炳內心的情緒。在長音“5”的兩次由強漸弱之后,音樂開始回歸之前的主題,這是阿炳內心糾結情緒慢慢平復的過程,因此,在用輪指演奏“5”時,要將兩次由強漸弱的對比演奏得鮮明突出,而在“5”之后的旋律應演奏的略輕。在第25小節(jié)和第27小節(jié)處的兩次由強漸弱的處理也應該這樣處理。而 又是九度音程的大跳以及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節(jié)奏,此處是音樂的第二、第三個高潮。從譜面不難看出,音樂的每一次高潮都相比之前持續(xù)時間更長,感情更強烈,這是阿炳內心的控訴,是與命運相抗爭的寫照。演奏者在演奏這三處高潮時需仔細比較其中的微妙差別,做到在力度、速度上層層推進。在34小節(jié)“”的處理,筆者觀察劉德海、楊靖、趙聰?shù)妊葑嗉业难葑?,他們采用先將弦拉至的音高,再運用輪指演奏的同時左手慢慢將弦松回到“”的音高,而不是直接演奏“”。筆者認為這樣處理更有利于突顯第三次高潮的沖擊感,將三次高潮很好地拉開層次。從樂譜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每次高潮之后,音樂都漸漸恢復平靜,因此演奏時應注意在強音之后弱音的處理。從53小節(jié)開始,筆者認為這是作者內心對生活仍心存希望的積極心態(tài)的表達,因此在演奏時應注意不要過分沉重,相較之前的演奏可略顯輕快。
是音樂的第四次高潮,也表達了阿炳對改變命運的決心。最后 部分是四個低音,音樂漸慢,逐漸收尾,第一段結束,也是作者對往事回憶的結束。從 至結束的這四小節(jié),筆者認為應演奏應該強而有力,每個音應干凈果斷,義甲觸弦時間不宜長,按音結實,因為阿炳仍不愿對命運低頭。
二、第二段——內心抗爭
此曲的第二段是阿炳內心抗爭的開始。此段篇幅較短,屬于過渡段,音樂色彩相對明朗。主要運用的演奏技法是彈摭和雙彈摭,在力度的把握上要逐漸加強,開始時右手可在22品處演奏,隨著力度的增強,右手逐漸下移至24品到復手的1/2處,速度逐漸加快,以表現(xiàn)作者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自由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此段單彈與雙彈力度的控制。此段單彈和雙彈是交替出現(xiàn)的,在演奏時不可出現(xiàn)單彈過輕,雙彈力度過重的問題,應保證整體在音效上是逐漸加強的。為了保證演奏時音色的統(tǒng)一和流暢完整,演奏時左手應盡量放松,不可因力度的加強以及速度的加快出現(xiàn)手臂夾緊、手腕僵硬的情況。此外,筆者注意到劉德海與楊靖演奏此段時在“7”和“3”上加入了揉弦,運用揉弦來強調音頭,這種柔中帶剛的音色既達到了強調強拍強音的作用,又沒有破壞過渡段的整體基調。筆者認為此種處理更符合音樂語言的需要,更彰顯了阿炳內心的倔強與不屈,預示阿炳邁向光明的步伐逐漸加快。
三、第三段——內心堅定,向往美好生活
第三段相較前兩段基調逐漸高亢,表現(xiàn)的是阿炳內心堅定,不向命運低頭,對生活充滿向往和希望。因此這段速度較快,強弱交替出現(xiàn),音量對比明顯,因此雙彈演奏應結實有力。彈奏此段要特別注意前半拍空拍的切分節(jié)奏以及復點節(jié)奏,這兩種節(jié)奏出現(xiàn)多次且不易掌握,它們使音樂更加強烈和具有推動力。樂曲進入尾聲的 這四個音逐漸放慢,應盡量在時值上拉開距離,運用單彈,使其在音色力度上統(tǒng)一,用“ff”的力度,按音結實,尤其“6”音可加入左手剛性拉弦。在樂曲末尾倒數(shù)第五小節(jié)的“5”,有的演奏家處理成輪帶劃的長輪,有的運用掃弦加長輪,筆者更傾向后者。力度應逐漸減弱,接下來的四個輪音的時值應逐漸拉長,但每個音的音頭都應有重音,使音樂的思路從憧憬回到現(xiàn)實,以便使美好愿景與現(xiàn)實社會形成強烈對比。
《大浪淘沙》既不是激烈豪放也不是愁苦哀怨的琵琶曲,它優(yōu)美的江南曲調中傳遞著作者堅強樂觀的個性,此曲是阿炳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解金福,葉緒然,謝家國.中國琵琶考級曲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2〕李佳.浪淘沙盡見“真”“實”——讀阿炳的《大浪淘沙》[J].北京:中國音樂(季刊),2012,(3).
〔3〕趙承紅.彈琵琶曲《大浪淘沙》有感[J].沈陽: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6).
(責任編輯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