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園
摘 ? 要: 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視語言的使用視為一種行為,開拓了從行為角度來研究語言的道路。塞爾發(fā)展和完善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并且強調(diào)語言交流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意向性。J.Mey提出的語用行為理論把使用語言看作一種交際行為,從情景出發(fā),考察使用者如何達到交際目的。可以說言語行為理論是從微觀角度考察人們?nèi)绾巍耙匝孕惺隆?,而語用行為理論實際上是一種行為理論或者宏觀的人際交往理論。本文試從發(fā)展的角度對這兩種理論進行評述,并試圖構(gòu)建一個更為理想的模式。
關鍵詞: 言語行為 ? ?語用行為 ? ?微觀語用行為 ? ?宏觀語用行為
日常語言學派代表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破天荒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使用上,把語言的使用視為一種行為,開拓了從行為角度來研究語言的道路。塞爾發(fā)展和完善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并且強調(diào)語言交流的意向性。J.Mey提出的語用行為理論把使用語言看作一種重要的交際行為。可以說言語行為理論是從微觀角度,即人們的日常語言人手考察人們?nèi)绾巍耙匝孕惺隆保Z用行為理論實際上是一種行為理論或者宏觀的人際交往理論。那么言語行為理論和語用行為理論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二者孰優(yōu)孰劣?
一、微觀語用學與宏觀語用學
語用學可分為宏觀語用學和微觀語用學兩個方面。宏觀語用學從語言使用者和社會角度研究語用,關注語言使用的社會語境或機構(gòu)語境,如警察局、保險機構(gòu)、移民局等政府部門和其他各種機構(gòu),而微觀語用學則探討一些傳統(tǒng)的語用課題,如指示語、會話含義和言語行為等。
宏觀語用學以歐洲大陸的一些學者為代表,如J.Mey和Jef Verschuere認為語用學不是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考察語言的功能性視角是結(jié)合語言運作的認知社會和文化因素的一種研究思路,“它從語用角度探索語言的功能,并考察人類交際所必需的社會背景信息”,宏觀語用學把語言研究和經(jīng)濟、社會、政治及文化狀況聯(lián)系起來,關心的是社會因素和意識形態(tài)對人類言語行為的限制,如處于強勢地位的社會群體如何利用語言手段控制和操縱弱勢群體。
與宏觀語用學不同的是,“微觀語用學把語用研究看作是語言學的一部分,是和音系學、形態(tài)學、句法學和語義學平行,其范圍局限于英美語言哲學傳統(tǒng)領域內(nèi)的課題,如會話含義和言語行為預設、指示以及會話結(jié)構(gòu)等”。微觀語用學的分析大都是脫離語境進行的,并不關心真實的話語及其交際效果。
二、言語行為理論
1.言語行為的概念。言語行為是語用學中重要的研究課題。言語行為不僅指“言之所述”,而且指“言之所為”,以及“所述”、“所為”之后給言語對象帶來的影響和后果。言語行為的特點是說話人通過一句話或若干句話來執(zhí)行一個或幾個行為,而這些行為的實現(xiàn)還可能會給聽話人帶來某些后果。比如下面這個例子,客人A在朋友B家做客,A感到B家有點兒冷,于是就問B:Do you feel cold?客人說這句話是為了向主人傳達某種信息,這個信息就是言語行為?!澳阌X得冷嗎?”可能是一個“詢問”,問B是杏也覺得冷,因為B懷疑自己感冒了;這句話也可能是個“請求”,即B覺得房間溫度低,希望主人能打開空調(diào)取暖。這些“詢問”、“請求”就是B說出這句話的可能用意,即言語行為。
2.奧斯汀和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奧斯汀對言語行事的研究首先是從提出施事話語和記事話語的區(qū)分開始的。他認為施事話語是指人們使用語言實施許諾、打賭、命名、致謝、祝賀等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語言的施事方式與使用語言對世界中的事實做真假的判斷(記事話語)相對照,所以施事話語和記事話語是兩類不同的話語。他還認為施事話語不能有真假意義區(qū)分的同時,它有合適和不合適之分,簡言之,它必須符合“合適條件”。比如:I sentence you to ten years of hard labor。這句話不是在任何場合下說出來都有效的,只能在法庭宣判時才有法律效力。
奧斯汀還指出記事話語涉及句法和邏輯一語義問題,而施事話語卻以語境為轉(zhuǎn)移,是語用問題,目的在于以言行事。例如:(1)I go to school by bus.(2)I apologize.(1)句是在陳述事實,而(2)句是說話人在說話過程中實施了道歉這個行為。奧斯汀對施事話語和記事話語的區(qū)分是因為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凡不能被證明其真假的陳述都是偽陳述,是毫無意義的,奧斯汀反對無真假值就等于無意義這個實證觀點,他指出施事話語雖無真假值卻有意義??梢哉f,施事話語和記事話語的區(qū)分是他言語行為理論的直接來源。
奧斯汀認識到“我們所要闡釋的唯一現(xiàn)象是在完整的言語環(huán)境中所做的完整的言語行為?!痹诖嘶A上,他發(fā)展了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三分說,即人們說話的同時在施事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他還強調(diào)“我們在關注語言的施事使用時是關注說話者為表達其意圖而在說話中顯示出來的力量?!?/p>
奧斯汀首要關心的是對一個完整的言語行為如何進行分析。他所重視的語言是實際中運用的語言,即現(xiàn)實中的話語,可見奧斯汀是從微觀的角度出發(fā),對言語進行分析,把言語當作“整體的行為”看待,這樣他就把對語言的研究變成對人的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研究,可以這樣理解,在說話中我們就是在做事。
塞爾繼承和完善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塞爾認為“言語行為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構(gòu)造出或者說出一個語句標記,言語行為......就是語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單位?!边@里塞爾的“一定條件”指的就是特定的語境。同時,塞爾還強調(diào),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它具有意向性。塞爾對奧斯汀理論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語言分析方面。
關于以言行事行為,塞爾也認為表示主語在被說出時帶有某種力量,用一個典型的公式可表示為F(p)。命題的優(yōu)點是中立于言語行為力量,不同的話語可以表示同一命題,但卻可以具有不同的言語行為力量。塞爾認為,話語的意義與意向和慣例或規(guī)則有關。當我們分析以言行事行為時,必須同時抓住意向和慣例這兩個方面。他認為要完成以言行事行為,就必須遵守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而言語行為不同,其各自規(guī)則也不同。這些規(guī)則的總和就構(gòu)成言語的本質(zhì)(語言的社會性)。同時,在實施言語行為時,存在著雙重意向性即意向狀態(tài)和意圖。
由此可見,塞爾也是從微觀的角度出發(fā),通過解釋話語的命題成分和以言行事成分來分析言語以言行事的力量。從他強調(diào)語言環(huán)境以及語言的意向性和規(guī)約性更可看出他的微觀分析方式,即強調(diào)個體的意向-說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意圖讓聽者理解“話外玄機”,而且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說者和聽者都懂得特定語境下的語言的規(guī)約性。
三、語用行為理論
1.語用行為。J.Mey指出“語用學研究由社會各利條件所決定的人類交際中的語言使用”。這里的“社會條件”主要指社會制度性的內(nèi)容,而不僅僅指社會環(huán)境。從中可以看出使用語言實際土是一種社會行為,人們在交際時是“社會在通過適當?shù)臈l件、規(guī)約、文化、社會結(jié)構(gòu)等方式發(fā)揮作用”。Mey把使用語言看作重要的交際行為,從情景出發(fā),考察使用者如何在言語交際的外部因素影響下互相作用,達到交際目的。實際上,這是從宏觀的角度提出的一種人際交往理論。它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說語言”不是“個人的特權(quán)”,而是以置于社會語境中的社會群體的成員之一的身份,以語言為手段,調(diào)節(jié)自身以適應社會,并隨時改變情景以適應自身,這就是Mey的“語境化調(diào)適性交際行為”??梢姡Z用行為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社會人際行為。
所謂語用行為即個人與社會的用語行為,它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社會人際行為,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方面,帶有公眾影響性。Mey認為語用行為是一種宏觀的人際交際行為理論,以行為對交際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為中心,把言語交際看作社團成員間的社會——文化行為。語用效果應包括表達效果,交際效果和社會效果。表達效果就是言者運用言辭努力做到充分達意。交際效果是針對特定的交際目的的而言的,力求以最有效的話語手段去促使受話人(聽者)做出相應的交際反應,從而實現(xiàn)說寫者的交際用意,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社會效果是針對話語的社會影響與效益而言的,是語用社會性的本質(zhì)反映,它以符合特定的社會要求和規(guī)范,營造良好的社會語用環(huán)境為己任。
2. J.Mey的語用行為理論。Mey把語用行為分為兩部分,行為活動部分和語篇部分。換句話說,語言行為既包括言語交際中的說寫過程,也包括聽讀過程。它把交際中聽者和說者緊緊地統(tǒng)一起來。Mey十分強調(diào)語境特別是社會語境的作用,這可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Mey在語用行為理論中提到“語用行為位”、“語用行為素”和“語用行為變體”。一個交際行為算何種語用行為素“完全由參與者對情景的理解和語用行為素在給定的語境中產(chǎn)生或可能產(chǎn)生的效果決定”。這就是說,在具體情景中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許諾、請求等。
第二,Mey“構(gòu)建語境”的提出為我們明確了語境的動態(tài)性。他認為“應該把語境理解為不斷變化著的環(huán)境,它使交際參與者相互作用并理解彼此的言語”。這個概念強調(diào)了交際者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行為主體,交際者主導交際的進行,而不是被動地受語境的制約。
第三,Mey還用“共同場景”來說明交際的社會文化背景。語用行為的共同場景就是廣泛的社會語境,其中存在一些“專橫的勢力”,決定社會歸屬權(quán)的問題,影響言語的交際活動,并通過言語交際活動得到強化,因此研究分析這些勢力對于理解共同場景是必需的。
此外,Mey在解釋“交際自由”和“交際制約”中也強調(diào)了語境的作用。他借用“交際自由”指由共同場景提供的語用行為的可能性,這種“自由”由其社會屬性決定,這種“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要受到必要的“制約”,這里的“制約”代表著廣泛的社會結(jié)構(gòu)。交際者的社會屬性在交際研究中常被稱作背景知識。
表面看來,言語行為和語用行為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被歸于微觀語用學,后者屬于宏觀語用學。Mey的語用行為理論把言語交際看作社團成員間的社會一—文化行為,更強調(diào)語境,尤其是社會文化語境的重要性。他認為言語行為是以話語為中心,考察語言的使用和理解,試圖將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分析為各種特征化的言語行為,消除其中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而這不能解釋具體情境中語言使用者的行為。奧斯汀從日常語言出發(fā)的語言現(xiàn)象學方法考察的是“什么時候我們會說什么話,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會用什么詞”,這種考察所注意的不僅是我們的話,它還關注說話的境況以及我們用語詞意指的東西。這表明奧斯汀重視“實在問題”。此外,他還關注日常話語的雙重作用:其一,它對日常語言的反思能使人們認識到世界中的區(qū)分;其二,語言本身是世界的一部分,哲學應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去制造大量過分簡單化的理論。這樣看來,奧斯汀并沒有要消除語言的多樣性,相反,他更關注世界的多樣性和不確定因素。
作為人類交際的主要方式,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運用宏觀語用行為理論和微觀言語行為理論?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中則提出語用學關心的是極其復雜的語言行為,是把語言現(xiàn)象置于與應用的關系之中,以行為的形式對其從認知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的綜合研究。Verschueren也把語用學分為宏觀的和微觀的,并認為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微觀語用學的研究離不開宏觀的社會環(huán)境,而宏觀語用學的研究也必須通過對微觀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來進行”。
這樣看來,微觀言語行為理論和宏觀語用行為理論應該蘊含這樣的“依存”關系,言語行為作為語用行為的核心概念反應世界的多樣性,語用行為從宏觀的角度解釋和指導作為社會的個體應該如何運用言語和其他輔助行為來實現(xiàn)最終目標(作為說話者)和理解他人的意圖(作為聽話者)。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固日國.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詮釋與批判[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1).
[3]劉思.語篇的語用宏觀結(jié)構(gòu)[J].外語學刊,2005(1).
[4]梁子,吉云.談語用行為的社會效果[J].修辭學習,1999(3).
[5]王欣.語用學:人類調(diào)試性交際學[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3).
[6]向明友.論經(jīng)濟分析的可行性[J].外語教學,2000(3).
[7]徐盛桓.導讀[A].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8]楊玉成.奧斯汀.語言現(xiàn)象與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張紹杰.言語行為與施為動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