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忠翰《遺山詩髓》及所附《元詩備考》《補(bǔ)遺》發(fā)微
李清華
(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上海200444)
摘要:溫忠翰,山西太谷人,清代詩人。牡丹江市圖書館藏其未刊稿本《遺山詩髓》十四卷、《元詩備考》二卷和《補(bǔ)遺》一卷,世所稀見?!哆z山詩髓》皆摘自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或?yàn)樵脝栐娢脑?,或?yàn)槭┦纤鞴{注之語,擇取精審,并附有考證按語?!对妭淇肌氛浭蟆陡戒洝贰堆a(bǔ)載》兩部分,順序與原書頗有出入?!堆a(bǔ)遺》則主要記錄了關(guān)乎汪古直重修元遺山墓之諸多文獻(xiàn),皆是名家名作,頗具價(jià)值。
關(guān)鍵詞:溫忠翰;稿本;《遺山詩髓》;《元詩備考》及《補(bǔ)遺》;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項(xiàng)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xiàng)目“清詩話全編”(12&ZD160)
作者簡介:李清華(1989- ),男,山東棗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清代詩學(xué)文獻(xiàn)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hào):I206.2
溫忠翰,是晚清時(shí)山西詩人,名幾湮沒無聞。其所著《遺山詩髓》十四卷、《元詩備考》二卷、《補(bǔ)遺》一卷,蔣寅先生《清詩話考》著錄,亦未得見原本。本文爬梳文獻(xiàn),略述溫氏其人生平、行跡以及著作,對溫氏稿本作細(xì)致介紹,述其與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之關(guān)系,窺其優(yōu)劣之處。
一溫忠翰其人
溫忠翰(1835-?),字味秋(一說號(hào)味秋),號(hào)西林,山西太谷人。據(jù)《太谷縣志》載,溫忠翰生于官宦之門、書香之家。曾祖常綬官給事,祖父承惠官總督,父啟封以舉人官刑部郎中,著有《綠云仙館詩集》行世。[1]690
《吏部尚書全慶等奏呈順天鄉(xiāng)試舉人等第名次片(附單)》,溫忠翰赫然在一等十四名之列,遂知其為咸豐八年舉人。[2]205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徐郙榜進(jìn)士一甲第三,即探花?!段掏樔沼洝酚邢嚓P(guān)記載,云:
初四日(5月31日) 晴朗無風(fēng),熱甚。到各師處送節(jié)敬。入內(nèi)送十本引見,須臾傳宣,徐郙第一,何壽金(金壽)第二,溫忠翰第三,二甲一名陳彝也。[3]206
有清一代,山西科舉疲敝,溫氏名列探花,出其右者屈指可數(shù)。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初一,以翰林院編修提督湖南學(xué)政。[4]60光緒初,由詹事府左中允升洗馬。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初九日,任浙江溫處道員,九月二十四日到任。①光緒六年十一月,曾作《〈(光緒)玉環(huán)廳志〉序》。在浙時(shí),延請英律師哈華當(dāng)庭辯詰,中華知用律師自溫氏始。
光緒十一年(1885年),溫忠翰任湖北按察使。十二年(1886年)二月八日在浙江具折恭謝天恩,旋即北上。行至江蘇上海縣,得批旨“著來見”。四月二十日,承輪船抵達(dá)天津。五月,溫忠翰未及赴任,以病乞休。李鴻章光緒十二年五月初八日所作《代陳溫忠翰病假片》。十一日,批復(fù)賞假三月。八月十二日,李鴻章又有《代奏溫忠翰乞病開缺折》,[5]416,483后則準(zhǔn)其開缺,養(yǎng)病津沽。與溫忠翰《遺山詩髓》自序“丙戌、丁亥間(即光緒十二、十三年),忠翰乞骸解職,養(yǎng)疴津沽之上”數(shù)語契合。《遺山詩髓》成書即在此間。
其夫人一為毛鴻賓第三女,陸心源《儀顧堂集》卷九《誥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銜、都察院右都御史、原任兩廣總督歷城毛公神道碑銘》載;一為劉書年(劉書年,字仙石,直隸獻(xiàn)縣人,道光丙戌翰林)女,張之洞撰《貴陽知府劉君墓碑》載。
溫忠翰為趙樹吉(字沅青,宜賓人,道光庚戌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門人,趙樹吉詩有《端午節(jié)前三日,門人溫味秋、王艾堂、譚序初、曹朗川諸子招引龍樹寺,分韻得佳字》,乃是其人詩歌交往為數(shù)不多的記載之一。王懿榮《王文敏公遺集》卷四《誥封宜人元配蓬萊黃宜人行狀》,可略知溫氏在京師交游之大概。迻錄于下:
居京師久,交游既廣,每以春秋佳日,與長沙周閣學(xué)、吳縣潘侍郎、遵義景閣學(xué)、洪洞董研樵檢討、太谷溫味秋、儀征陳六舟、巴陵謝麐伯、余姚朱肯夫、南皮張香濤、吳縣吳清卿六編修,會(huì)稽李莼客、甘泉秦誼庭、績谿胡荄甫、光山胡石查、遂谿陳逸山五戶部,大興劉子重、儀征陳研香、鄒縣董鳳樵三刑部,元和顧緝廷工部,歙縣鮑子年、長洲許鶴巢兩舍人,遞為詩酒之會(huì),壺觴幾無虛日。②
另,王闿運(yùn)《湘綺樓全集》詩卷八有《董二兵備同年兄文渙餞集龍樹寺,溫編修忠翰作《兼葭送別圖》,張?jiān)乐莸氯荨⒅軐W(xué)士壽昌、徐侍郎樹銘、張編修之洞及主人皆有賦贈(zèng),輒成長句,贈(zèng)董兼別諸公》亦可窺一角。溫忠翰生平事跡記載無多,也可參考丁竹《有關(guān)溫忠翰的幾件文物》一文。[6]
溫忠翰名列探花,其學(xué)識(shí)自然不凡,所涉頗廣,工詩善畫,與周少白結(jié)琴畫會(huì)。一生著述多種,有《紅葉庵詩文集》《名翰賞心集》《古詩欣賞集》《蠶桑問答》《東甌九說》《兩漢石續(xù)》七卷等。
關(guān)于溫忠翰著作稿本諸書的流轉(zhuǎn),鄧之誠《鄧之誠文史札記》“一九五六年”的一段記載,值得注意,可作參考,云:
三月十一日 四月二十一日 星六 陰 下午聞雷 微雨數(shù)點(diǎn)
像片張(中略)攜來溫忠翰稿本《兩漢石續(xù)》六卷,《漢石》十二卷,《人名錄》《漢刻志余錄》三卷,《遺山詩髓》十四卷,則不欲留之矣。袁良義來。
三月十二日 四月二十二日 星期 陰雨淅瀝
招同舍(聶崇歧)來看溫稿。亦不欲留。[7]930
可知《遺山詩髓》等諸種著作由鄧之誠、聶崇歧二先生經(jīng)眼,但未收藏。至于如何轉(zhuǎn)徙牡丹江市圖書館,成其鎮(zhèn)館之寶,頗難知悉。
溫忠翰對于古籍也多整理之功,魏野《東觀集》七卷清抄本由宋筠錄、金侃題識(shí),溫忠翰校并跋。卷末有溫氏所輯前人詩話十則,分別為《司馬溫公詩話》六則,《玉壺詩話》《載酒園詩話》《郡齋讀書志》《南濠詩話》各一則。
二《遺山詩髓》及《元詩備考》《補(bǔ)遺》
《遺山詩髓》十四卷附《元詩備考》二卷《備考補(bǔ)遺》一卷,稿本,一函四冊,溫忠翰纂輯,藏于牡丹江市圖書館?!稏|北地區(qū)古籍線裝書聯(lián)合目錄·集部·詩文評類》著錄。[8]3670
此書寫于綠格紙上,半頁8行,行23至27字不等,四周雙邊,書心處有“紅葉庵未刊稿”字樣。每冊封面皆有題簽,有“紅葉庵纂輯第二書”??芍獪厥献爰幸惶锥喾N,惜不知悉。前有光緒十五年徐士鑾序、光緒十四年溫氏自序,后鈐印兩方,白文“溫忠翰印”、朱文“味秋”。據(jù)其自序可知,此書是溫氏解職養(yǎng)病于津沽?xí)r所作,光緒十四年書乃成。至于全書內(nèi)容,自序亦云“詩中驅(qū)役《史》《漢》諸書,如數(shù)家珍。其所交當(dāng)時(shí)賢哲,多見于《中州集》,惜其書無從購置,僅于施注中見之,因隨手錄其注釋。即以詩句注于典下。金代人才間有所取,皆折衷于《中州集》”??芍藭耸菧厥陷嬩涀允﹪睢对z山詩集箋注》。
施國祁,字非熊,號(hào)北研,烏程人,與邢典、楊鳳苞稱“南潯三先生”。施氏精于金史之學(xué),與張鑒、楊鳳苞皆曾講學(xué)于阮元所筑詁經(jīng)精舍,有《金源札記》《禮耕館詩文集》《元遺山詩集箋注》十四卷。施國祁所注遺山詩,在當(dāng)時(shí)已經(jīng)頗有影響,可謂是施氏的代表之作。《元遺山詩集箋注》十四卷,有《四部備要》本,收錄詩歌一千三百六十二首,卷首有《原序》《例言》《本傳》《墓志銘》《世系》《年譜》,卷末附《元遺山全集附錄》《元遺山全集補(bǔ)載》,其中包括《中州集》十四則以及歷代以來關(guān)乎元好問詩歌的評語。
溫忠翰《遺山詩髓》有例言五條,論其體例、內(nèi)容出處,又及卷次安排、論斷按語,可窺全書概要,迻錄于下:
1.是集以錄典為先,選句次之。有一詩連用數(shù)典者,則擇句抄錄;有奇警之句,則連錄四五句或六七句;五七絕之佳者,則錄全詩。
2.同時(shí)人才見于集中箋注、錄有小傳者,皆擇存之。冗長者,刪繁就簡,折衷于《中州集》《夷堅(jiān)志》等書,取其真切。
3.是集均按原集編次分為十四卷,其附錄補(bǔ)載,偶有選擇,另為上下二卷,附于末,曰《元詩備考》。
4.事有未合于意及注釋須詳明者,偶有論斷解釋,書于每段之后,低一格,以“謹(jǐn)按”二字冠其首。
5.《備考》二卷皆錄自原集,先文后詩,其文或無關(guān)典要、詩或率爾唱酬未極精雅者,概從割愛。
參之例言,縱觀本書,《遺山詩髓》的內(nèi)容是按照《元遺山詩集箋注》的順序摘錄,或?yàn)樵脝栐娢脑?,或?yàn)槭┦纤鞴{注之語,有所擇取,并非每篇皆有摘錄。纂輯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摘錄元遺山詩文篇章,諸如《蒲桃酒賦》《箕山詩》等。第二,考證地理、名物。此類主要引用其他書籍關(guān)于對象的記錄。例如,地名諸如轅、安邑、陽城、杜曲,清涼山,名物諸如西域蒲桃、切云冠等。第三,人物傳記。人物傳記一類,在箋注中較多出現(xiàn),也是溫忠翰摘引的重要內(nèi)容,其中既有古代歷史、傳說人物,又有金代詩人(多出現(xiàn)于元好問所著《中州集》中),諸如劉光甫、馮叔獻(xiàn)、李仁卿、王子正、張伯玉、長告、劉云卿、劉京叔等,不勝枚舉。
《遺山詩髓》某種程度上可看作施氏箋注的摘錄單行本,因?yàn)槭﹪睢对z山詩集箋注》一書頗為著名,刊本、點(diǎn)校本較為常見,故其文獻(xiàn)價(jià)值并不顯著。重要的是,溫氏對于施國祁箋注內(nèi)容的不妥之處,皆按以論斷考證之語加以補(bǔ)充說明,可作施書補(bǔ)注,頗有補(bǔ)益之功。其按語內(nèi)容可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名詞、音韻考證。諸如“稗官”,溫氏征引《說文》《漢書·藝文志》《后漢書》來說明;“蓮花白”,酒名,補(bǔ)充李仁卿同賦詩“情知天上蓮花白,壓盡人間竹葉青”句加以補(bǔ)充。卷二“僧夏”條,“《韻書》二十六宥,留,力救切,停待也?!?/p>
第二,讀書心得偶感而發(fā)。如卷一“箕山詩”后按語,“且如‘降衷’四語”,自漢魏以迄唐宋,名大家中亦所常見,詩以言志,未足以為腐也。竊謂北研論世未免太刻。披讀至此,心為不平,附識(shí)數(shù)語為遺山一雪此恨?!薄肮格!睏l后,溫忠翰案“讀先生是詩,知寄慨于世道者深矣。后人謂先生箕山詩曲售時(shí)好,以博才名,亦即索瘢之意。論古者或過便,或太刻,皆是文人之弊?!笨梢?,溫氏對于后人誤解元好問之論,頗為不滿,多有辯駁。
《元詩備考》二卷附于《遺山詩髓》之后,雖曰“太谷溫忠翰西林纂輯”,實(shí)際是溫忠翰摘錄施書后《附錄》《補(bǔ)載》兩部分而成,內(nèi)容順序與原書頗有出入。原書《附錄》乃明儲(chǔ)巏輯、清華希閔增,《補(bǔ)載》則是施國祁補(bǔ),既有墓志銘、祭文、挽詩、他人和詩以及贈(zèng)詩,又有元遺山著作序跋以及與元遺山相關(guān)的筆記、詩話等文字資料,摘錄近四十家,尤以郝經(jīng)、王惲為多。溫氏所輯,由于疏漏或者體例的原因,與施書相比,尚有諸多不同甚至是不足之處,如下:
第一,一些篇目未標(biāo)明作者。如《題中州詩集后》,只注明出自《元文類》,缺作者“家鉉翁”。
第二,諸多條目本出自一書,而溫氏抄錄時(shí)則前后顛倒。諸如施書有《〈中州集〉十四則》,溫氏摘錄五則,順序略有變化。至于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當(dāng)是例言所說的“先文后詩”的體例安排。
第三,體例不一,有的詩抄錄出處,諸如耶律楚材《和太原元大舉韻》,注明出處《湛然居士集》。其中更多條目未錄出處,諸如《四賢祠堂記》,未標(biāo)明出自《名臣事略引》,而原書則明。此類漏載現(xiàn)象還諸如:白君舉《酬遺山》出自《茅亭詩》,《楊鵬飛卿送詩》出自《陶然集》,《浮生一首送裕之詩》出自《還山剩稿》,《獲鹿新居哭元遺山》出自《陵川集》。《先輩讀遺山集題詩》中何季穆詩出自《列朝詩集》,王士禛詩出自《精華錄》,趙翼詩出自《甌北詩鈔》。其中《先輩讀遺山集題詩》三詩漏載可視為抄錄美觀的需要,則前面諸詩則是疏忽之舉了。
第四,更施書原題,改頭換面。這方面并不都是妄改,溫氏之題有時(shí)似乎更為妥帖。諸如施書《唐詩鼓吹序六則》,溫氏摘錄四則,名之《唐詩鼓吹雜說》?!稐铢i飛卿送詩》更為《贈(zèng)遺山》;《吳道輔景文詩題〈續(xù)夷堅(jiān)志〉一則》更為《題〈續(xù)夷堅(jiān)志〉》,都頗為合理,有助于閱讀。此外,溫忠翰還將何季穆《讀遺山集詩》、王士禛《讀金元詩》、趙翼《題遺山詩》合為一題,名之《先輩讀遺山集題詩》,則較為不妥,因?yàn)橹T詩在詩題以及內(nèi)容上就有些許差別,明顯王士禛詩不是專論元遺山。
而溫忠翰對趙翼《題元遺山集》“詩家幸”一語頗有微詞,耐人尋味,云:
忠翰謹(jǐn)按:甌北以一代詩家題遺山集,語極蒼涼沉郁,惟“詩家興”三字未免失言,是豈忠君愛國者所忍出哉!使遺山有知,必不樂聞此語。夫甌北生在國朝鼎盛之時(shí),論古而出此言,只求語句翻新而傷千古臣節(jié),亦不思之甚矣。
可見溫氏論詩亦持溫柔敦厚之旨,其自序也說“讀先生(元遺山)詩而心顏為開,沉疴頓失,其溫柔敦厚之旨,怡人性情”。這與其仕途順利而無坎坷不無關(guān)系。
《元詩備考》二卷后,有溫氏光緒十四年題記,《輯〈遺山詩髓〉既成,敬題四絕句》,鈐印兩方,白文“太谷溫生”朱文“無阝見詩樓吟客”。此四詩其一推許元好問詩及其所蘊(yùn)含的故國之思,比之庾信、杜甫。其二則指出其對后世的深遠(yuǎn)影響。其三言三晉詩學(xué)代表人物前有白居易、元遺山,后有祁寯藻《谷曼谷九亭集》繼之。其四點(diǎn)明《遺山詩髓》纂輯之意旨。謹(jǐn)錄于下,以備參考:
生逢離亂庾開府,老更傷時(shí)杜拾遺。白發(fā)凋零禾黍感,天教幽憤寄公詩。
野史亭邊墨汁新,讀書山下黯風(fēng)塵。殘稿剩髓詩家筆,沾溉猶能到后人。
太原今古幾詩翁,前有香山后有公。三晉名流豈衰歇,谷曼谷九終許繼清風(fēng)。(注:吾鄉(xiāng)近代詩家推谷曼谷九亭集》)。
歲暮天寒一卷開,病懷相對亦佳哉。此編即是鄉(xiāng)賢傳,頂祝心香日幾回。
繼之又有溫忠翰十四年戊子除夕題記,述《元詩備考補(bǔ)遺》一卷之由來:
是書既成,津門徐沅青先生以北平翁氏編《遺山年譜》暨《古歙汪氏修墓記》并前賢題詩見示。年譜自有成書,毋庸備錄。修墓則千秋義舉,足慰遺山于九原者。因增補(bǔ)一卷于后,擇錄記贊歌詩,并留余紙,以待訪錄于他書焉。
《補(bǔ)遺》一卷主要記錄了汪古直重修元遺山墓之諸多文獻(xiàn),《重修元遺山先生墓記》《遺山先生世系略》《碑碣》《碑陰》《五花墳》,錄之甚詳。又有閩中陳學(xué)穎《詩人元遺山墓圖贊》以及乾嘉諸老題詩,皆是名家之作,諸如紀(jì)昀、翁方綱、法式善、吳省蘭、何道生、張問陶、李鑾宣、王芑孫、湯運(yùn)泰九人十五首。溫氏在讀湯運(yùn)泰《功德碑》詩后有按語,實(shí)乃為元好問辯白之語,入情入理,可為元氏知音。
溫忠翰乃是晚清山西名家,仕途順利,后世則幾于湮沒無聞,其《遺山詩髓》十四卷雖為摘錄,尤可窺其詩學(xué)旨趣,亦可探知元遺山詩學(xué)在清代的深遠(yuǎn)影響。所附《元詩備考》二卷、《補(bǔ)遺》一卷,收錄內(nèi)容皆是名家名作,其文獻(xiàn)價(jià)值尤為矚目,可謂是元好問詩學(xué)資料的匯編,也是研究元好問不容忽略的參考資料。是書因系未刊稿本,世所罕見,今作述略,以備參考。
注釋:
①此觀點(diǎn)源于對《光緒朝朱奏折》第二、三輯的整理,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書局,1995年版。
②見王懿榮的《王文敏公遺集》,南林劉氏求恕齋刊本,卷四,第十八頁。
參考文獻(xiàn):
[1]劉玉璣,仇曾祜修.太谷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三九七號(hào).1931年鉛印本影印.臺(tái)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四輯[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翁同龢著.陳義杰整理.翁同龢日記: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田伏隆.湖南近代百年史事日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十一冊奏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6]丁竹.有關(guān)溫忠翰的幾件文物[J].文物世界,2007(1):74-76.
[7]鄧之誠著.鄧瑞整理.鄧之誠文史札記: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8]王榮國,等.東北地區(qū)古籍線裝書聯(lián)合目錄:集部:詩文評類:第三冊[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
〔責(zé)任編輯:王露〕
An Outline of Wen Zhonghan’s Yi Shan Shi Sui and
Yuan Shi Bei Kao and Bu Yi
LI Qinghua
(CollegeofLiberalArt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Wen Zhonghan, borned in Taigu of Shanxi province, is a famous peot in Qing dynasty. Holding in Mudanjiang Library, Wen Zhonghan’s unpublished works named Yi Shan Shi Sui, Yuan Shi Bei Kao and Bu Yi are very rare. The content of Yi Shan Shi Sui is Yuan Yishan’s Poetry and Shi Guoqi’s annotations, extracting from Yuan Yishan Shi Ji Jian Zhu of Shi Guoqi. Its research notes are accurate and meticulous. Yuan Shi Bei Kao extracts from appendix of Shi Guoqi’book with different order. Bu Yi is very valuable, because it collects many famous poet’s works about Wang Guzhi’s rebuilding of Yuan Yishan’s grave.
Key words: Wen Zhonghan; manuscript copy;YiShanShiSui;YuanShiBeiKaoandBuYi; Shi Guoqi;YuanYiShanShiJiJian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