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與昆德拉的小說美學相似性
陳曲在《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撰文指出,卡爾維諾與米蘭·昆德拉都是當代享譽世界的小說家,他們的小說獨樹一格,顛覆了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傳統;他們都傾心于小說美學的構建,且二者的小說美學在各具特色的同時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首先,認為小說是“輕”的藝術,卡爾維諾提出“輕”的概念是一個作家面對堅硬世界的一種反思,這也是米蘭·昆德拉所認同的,相較于二者厭棄的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真正的小說應該與政治遠離,不是充滿惰性的,它應該逸出政治話語之外,從另一種角度去反觀世界,用另一種認識和檢驗方法去看世界,卡爾維諾和米蘭·昆德拉都在倡導小說的另一種邏輯和角度,與這個充滿惰性沉重的世界形成一種相反的張力;其次,認為小說是“思”的藝術,米蘭·昆德拉在對小說提出另一種召喚——思想的召喚,卡爾維諾對這個概念極為推崇,并付諸于實施,這種小說書寫方式是對19世紀帶有強烈描述與敘述氣質小說的一種反抗,19世紀的小說建立在嚴謹的理性大廈和因果律之中,人物永遠是小說的主線,但米蘭·昆德拉和卡爾維諾認為這樣的一種人物與故事的設置似乎將小說最有意味的東西割除了,那便是思考,可見卡爾維諾與昆德拉都在強調思想的召喚,思想不再是拒斥在小說之外的東西,而是本該屬于小說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為核心的部分;第三,認為小說是“雜糅”的藝術,雜糅這個概念也許可以被認為是對小說最為一勞永逸的定位,而這個特質也受到了昆德拉與卡爾維諾的關注,并有著自己的發(fā)展,他們對小說發(fā)展方向的規(guī)劃極為相似,由于小說雜糅的特性,他們推崇百科全書,或者說多元歷史主義,然而由于雜糅所帶來的混雜性,未完成性是他們無法忍受的,他們都在致力于一種簡潔的藝術,一種省略的藝術,形式的輕盈卻包蘊著內容的駁雜。在同樣的時代滋養(yǎng)下的兩位小說家,其小說美學有太多相似之處。小說經歷了尷尬的被邊緣化的境地后,卡爾維諾與米蘭·昆德拉這兩位有著理論自覺的小說家都在思索小說未來的發(fā)展走向,打開了有關小說書寫的新的可能性。
(孫琦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