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飛
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和使成式的區(qū)別
□陳玉飛
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和使成式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于,使成式一定具有致使義,而動結式則未必具有致使義,這在生成語法中看得很清楚。兩者所帶的補語類型也有不同,使成式中可有趨向補語、狀態(tài)補語、可能補語,動結式中則不可有這些類型的補語。
使成式;動結式;義素分析
王力先生1944年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首先提出使成式這一概念,認為:“敘述詞和其品末補語具有因果關系者,叫做使成式”。如:“眾雛爛熳睡,喚起沾盤飧。”(杜甫詩)。而后1980年他又在《漢語史稿》中對其進行了一些修改,認為使成式的第一個動詞應該限于外動詞(及物動詞),不能是內(nèi)動詞(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但這個修改還是存在問題的,如:“他累病了”就是使成式。針對使成式的定義和界定問題,祝敏徹先生1963年又對王先生的定義稍加修改,認為:“凡把行為施及于對象,使對象產(chǎn)生的結果在一個動補式的復合動詞(古漢語是詞組)中表達出來者,叫做使成式”。后來研究使成式/動結式的人就更多了,但他們爭論的焦點都是其產(chǎn)生的時代,代表人物如梅祖麟、太田辰夫等。動結式是呂叔湘先生(1980)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首先提出來的,學界常常將動結式和使成式混用或等同看待。蔣紹愚(1984)在《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產(chǎn)生的時代》一文中將動結式定義為動詞+結果補語。這個定義后來又逐漸被擴展開去,范曉和王紅旗先生(1996)對其都有過劃分。
就現(xiàn)在人們對使成式和對動結式的研究來看,它們的內(nèi)涵并不完全相同。因為有的動結式往往沒有致使義,它強調(diào)的是結果。我們先看下幾個例子:
(1)孩子跑到屋里了
(2)我來到教室
例1~2的核心動詞“跑、來”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受事賓語,如“跑步,來人了”。它們在例子中沒有致使義,即不是“跑致使到,來致使到”;也不能擴展成“把孩子跑到屋里,把我來到教室”?!暗健笔莻€結果補語,只是單純地陳述“跑、來”所達到的結果。句法格式是主語+不及物動詞+結果補語+賓語。
(3)奶奶變矮了
(4)小李長大/胖了
例3~4的核心動詞“變、長”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受事賓語,如“變紅,長大”。它們在例子中沒有致使義,即不是“變致使矮,長致使大/胖”。也不能擴展成“把奶奶變矮了,把小李長大/胖了”。“矮、大/胖”是個結果補語,只是單純地對“變、長”結果的客觀陳述。句法格式是主語+不及物動詞+結果補語。
(5)他去晚/早了
(6)他睡醒了
(7)我聽懂了
例5~7的核心動詞“去、睡、聽”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受事賓語,如“去家,睡地板,聽課”。它們在句中并無致使義,不是“去致使晚/早,睡致使醒,聽致使懂”。這三個例子也不能受到“把”字句的擴展,如:例9*“把我聽懂了”?!巴?早、醒、懂”,只是側重對動作結果的陳述。句法格式是主語+不及物動詞+結果補語。
(8)花落完了
(9)鳥飛盡了
(10)樹葉掉光了
例8~10的核心動詞“落、飛、掉”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受事賓語,如“落淚,飛下雪花,掉色”。它們在句中沒有致使義,不能表達“落致使完,飛致使盡,掉致使光”。這里的“完、盡、光”更側重對動作自然狀態(tài)的描述。句法格式是主語+不及物動詞+結果補語。
(11)字寫慢了
(12)東西買貴了
例11~12的核心動詞“寫、買”是及物動詞,可以帶受事賓語,如“寫信,買衣服”;但在這兩個例句中仍然沒有致使義,不是“寫致使慢,買致使貴”。它們也不能擴展成“把字寫慢了”,“把東西買貴了”?!奥?、貴”也只是對“寫、買”的動作行為的客觀陳述或主觀評價。句法格式是主語+及物動詞+結果補語。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這些例子的補語類型都相同。其句法結構很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的區(qū)別;但從句法生成來看并無大的差別。我們知道動結式中的第一成分可以是不及物動詞,也可以是及物動詞。故有無致使義,不在于動結式的第一成分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關鍵在于它有沒有受到Caus的擴展。當它們都沒有受到Caus擴展時,就不是使成式。這在生成語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以例“他睡醒了”為例:
[BecP[DP他][Bec'[Bec][VP[醒][睡]]]]
這里的“睡”只受到了Bec的擴展,但沒有受到Caus的擴展,所以它不是使成式。
上面舉的例子是動結式而不是使成式,下面我們再舉些是使成式但不是動結式的例子;因為動結式結合得很緊密,中間不能插入“得”這樣的補語標記詞。
(1)大門關得很牢
(2)紅旗升得很高
(3)雞肉燒得很爛
例1~3的核心動詞“關、升、燒”是及物動詞,可帶受事賓語,如“關門,升旗,燒菜”。它們可以擴展成“把大門關得很牢,把紅旗升得很高,把雞肉燒得很爛”。其中“關得很牢,升得很高,燒得很爛”是狀態(tài)補語形成的使成式。句法格式是主語+及物動詞+狀態(tài)補語。
(4)能做得完作業(yè)
經(jīng)典的行為不同于普通的行為,一方面,經(jīng)典的行為可以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狀態(tài)或是價值取向;另一方面,經(jīng)典的行為也是文本中人物所生活的年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狀況的體現(xiàn)。模仿經(jīng)典的行為可以喚起人們對原文本的記憶,使原文本和戲擬文本瞬間聯(lián)系起來。
(5)能搬得起這塊石頭
(6)能捉得住他
例4~6的核心動詞“做、搬、捉”是及物動詞,可帶受事賓語,如:“做飯,搬書,捉麻雀”。它們能擴展成“能把作業(yè)做完,能把這塊石頭搬起,能把他捉住”。其中“做得完,搬得起,捉得住”是可能補語形成的使成式。句法格式是能愿動詞+及物動詞+可能補語+賓語。
(7)攆進雞窩
(8)拿出課本
(9)掛起簾子
例7~9的核心動詞“攆、拿、掛”是及物動詞,如:“攆雞,拿東西,掛畫”。它們都有致使義,可以擴展成“把它攆進雞窩,把課本拿出,把簾子掛起來”。整個例子都是趨向補語形成的使成式。句法格式是及物動詞+主兼賓+趨向補語。
(10)把他怒得毛發(fā)倒豎
(11)把我喜得手舞足蹈
(12)把她樂得眉笑顏開
例10~12的核心動詞“怒、喜、樂”是不及物動詞都,這三個都不能帶賓語。但句子本身都受到了“把”字的擴展。其中“怒得毛發(fā)倒豎,喜得手舞足蹈,樂得眉笑顏開”是情態(tài)補語形成的使成式。句法格式是“把”字+主語+不及物動詞+情態(tài)補語。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這些例子的補語類型各不相同,其句法格式也不相同。但從句法生成來看并無多大差別,因為我們在此突出的不是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的差別,也不是補語類型的差別;而是它們有沒有受到Caus的擴展,這是使成式和動結式的最大差別之一。所以使成式的第一成分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有沒有受到Caus的擴展。以“大門關得很牢”為例,其擴展以后變成“把大門關得很牢”,如下圖:
[Caus'[Caus(把)][BecP[DP大門][Bec'[Bec得][VP[很牢][關]]]]]
這里的“關”不僅受到了Bec的擴展,還可以受到Caus的擴展。Caus所表示的就是致使義。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采取義素分析法就其致使和達成這兩個義素表示如下:
使成式[+致使,+達成]
動結式[±致使,+達成]
+表示必須具有,±表示可有可無。這是使成式和動結式最主要的區(qū)別,如:“他睡醒了”中“睡”就沒有致使義。
我們再通過義素分析法對其所帶補語的類別表示如下:
使成式[+結果補語,+程度補語,+狀態(tài)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
動結式[+結果補語,+程度補語,-狀態(tài)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
+表示可以帶,-表示不能帶。使成式和動結式能帶什么樣具體的補語,細講起來很復雜。我們這里只是大致地作了區(qū)分,目的是讓人們知道使成式和動結式所帶的補語類別是有所不同的。若深究起來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和使成式并不完全相同,在名稱的使用上應當謹慎。首先,使成式最明顯的特點是具有致使這個因素;而有些動結式并不具有這個因素,其中的補語只是側重對動作結果的陳述,這便不是使成式了。其次,從它們所帶的補語類型來看,也有很多差別。
[1]胡敕瑞:《動結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標準》,《中國語文》2005(3)。
[2]蔣紹愚:《漢語動結式產(chǎn)生的時代》,《國學研究》1999第6輯。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
[4]王紅旗:《動結式述補結構的語義》,《漢語學習第》1996(1)。
[5]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55年。
[6]熊仲儒、劉麗萍:《漢語動結式的核心》,《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4)。
[7]熊仲儒:《當代語法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8]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年。
[9]祝敏徹:《使成式的起源和發(fā)展》,《蘭州大學學報》1963(2)。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研究生)
[責編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