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民
(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張掖 734000)
【歷史文化研究】
邊疆視野中的清代陜甘綠營及其特點
楊軍民
(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張掖 734000)
在兵皆土著的清代綠營中,陜甘尚武之風影響下的陜甘綠營相比于他省綠營,具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陜甘地區(qū)作為邊疆行省,駐防綠營兵額遠多于腹內行省。陜甘地區(qū)作為經(jīng)營西北邊疆的戰(zhàn)略基地,陜甘駐防綠營在清前期西北邊疆的開拓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西疆軍事行動的主力。西疆底定以后,陜甘綠營參與新疆換防,陜甘總督與陜甘綠營又是西北邊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邊疆;陜甘總督;陜甘綠營;西北邊防
綠營是清代咸豐朝之前主要的經(jīng)制兵,與八旗兵一起,構成清代國家軍事力量的主體。類似八旗以色別旗,黃白藍紅各旗旗幟各異,因用綠色旗幟,所以稱之為綠營,亦稱綠旗兵。綠營制度是清軍入關以后,隨著軍事行動的推進逐步建立起來的。自康熙平定三藩以后至乾嘉時期鎮(zhèn)壓川陜五省白蓮教起義,綠營兵均為清軍中堅。咸同軍興以后,隨著綠營自身的嚴重腐敗和新興湘淮勇營軍事力量的興起,綠營逐漸為勇營所代替,不復國家軍事力量中堅的地位。歷經(jīng)洋務運動時期大規(guī)模的裁撤和編選練軍等改造活動,綠營之數(shù)額及地位均大幅下降。至清末新政改革時期,通過改編巡防隊及揀選巡警等改革措施,清廷最終徹底解決綠營問題。
因為綠營兵皆土著,即用本地人當兵,不得以外來無籍貫的人充當,駐地固定不移,與地方相維系,229因此,地域社會風氣對駐省綠營戰(zhàn)斗力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在兵皆土著的綠營建制原則下,陜甘尚武之風影響到陜甘綠營,陜甘綠營戰(zhàn)斗力明顯強于他省。有清一代,陜西、甘肅軍事人才所在多有,漢臣名將以陜甘為多。
從清代行省軍事力量體系的構成來看,一般包括兩個獨立的建置系統(tǒng),即駐防八旗系統(tǒng)和駐防綠營系統(tǒng)。駐防綠營系統(tǒng)以行省提督為最高長官,下轄各鎮(zhèn),從屬于以總督為首、包括兩至三省的區(qū)域軍事體系。行省駐防綠營建置包括八個綠營建制區(qū),即直隸區(qū)、兩江區(qū)、閩浙區(qū)、兩廣區(qū)、湖廣區(qū)、云貴區(qū)、四川區(qū)、陜甘區(qū),邊疆地區(qū)如新疆、西藏、烏里雅蘇臺等地屯戍綠營從屬于所派出省份。陜甘綠營建制區(qū)以陜甘總督為最高長官,包括以陜西提督為首的陜西綠營體系和以甘肅提督為首的甘肅綠營體系。
行省駐防綠營體系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即所謂督撫提鎮(zhèn)組成。綠營統(tǒng)帥,行省以總督為最高統(tǒng)帥,提督次之。不設總督的省份,例以巡撫兼提督銜。常設定制總督共八員,分領直隸、兩江、閩浙、兩廣、云貴、湖廣、陜甘、四川八個綠營軍區(qū),巡撫十五員。其中山西、河南、山東等不設總督的省份,都以巡撫兼提督。咸同軍興以后,隨著巡撫事權的擴大,至光緒時期,分省巡撫均取得本省綠營兼轄權。從綠營體系的組成來看,自從一品的總督、提督至正二品的總兵,均具“封疆之責”,[2]449同為封疆大吏。這個體系包括了文官系統(tǒng)的總督和巡撫與武官系統(tǒng)的提督和總兵,而作為武官的提督與總兵例受總督節(jié)制,體現(xiàn)了以文統(tǒng)武的原則??偠阶鳛樾惺≤娬嗔Φ暮诵?,事權最大,權威最重,即所謂“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也”。[3]68
作為行省綠營體系的最高長官,綠營提督“用資專閫,統(tǒng)率全省將士”,[3]71責任重大,是一省綠營的首領,雖例受總督節(jié)制,但作為封疆大吏,軍事方面仍均有相對的獨立權。而總兵官“上承督臣之節(jié)制,下樹將弁之表率,輯兵安民,厥任綦重”,[3]72是行省綠營體系的基干力量。督、撫、提、鎮(zhèn)組成行省綠營建制的基本架構,提督與總兵一起,構成行省軍事力量的中堅。
行省綠營建制以營為基本單位,依地位之高低、兵力之多寡、隸屬關系之不同而分為標、協(xié)、營、汛四級。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所轄為標,稱督標、撫標、提標、鎮(zhèn)標。標的任務,是在總兵官的統(tǒng)領之下,以資調遣作戰(zhàn),督撫提鎮(zhèn)所轄之標作用基本相同;副將所轄為協(xié),協(xié)守本鎮(zhèn)除總兵所駐城市之外的要害之地;參將、游擊、都司、守備所領為營,有標營與協(xié)營之別。營的任務,是分守鎮(zhèn)所轄地域內重要的城邑關隘;千總、把總、外委所轄為汛。汛的任務是分汛備御,凡是本鎮(zhèn)防守地域內較為偏僻的縣城或相對繁華的市鎮(zhèn),其重要性不足建營駐守,而又必須兼顧的地方,均設汛駐守。
(一)陜甘綠營建制演變
行省綠營營制因地而異、因事而變,清代各朝及各朝不同時期均有所調整和變化,不同綠營建制區(qū)營制亦有所不同。內外軍事需要及軍政形勢變化是推動綠營建制調整變化的主要原因。陜甘總督所轄陜甘兩行省作為西北邊疆省份,自順治初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歷順康雍乾四朝,內外戰(zhàn)事不斷,軍事需要推動的綠營建置調整相比于腹內省份更為頻繁,建制變化也較大。乾隆中期以后,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承平時期,除乾嘉之際因川陜五省白蓮教大起義所引起的相應建置調整外,陜甘綠營建制基本穩(wěn)定,不復有大規(guī)模的調整變化。
順治時期,是陜甘綠營體系的初建時期。順治二年(1645),隨著清軍向西北地區(qū)的進軍以及進軍西南的需要,初步建立了陜甘綠營體系。包括陜西總督督標,甘肅巡撫、延綏巡撫、寧夏巡撫、西安巡撫等巡撫撫標,延綏鎮(zhèn)、固原鎮(zhèn)、臨鞏鎮(zhèn)、鳳翔鎮(zhèn)、漢羌鎮(zhèn)、甘肅鎮(zhèn)等鎮(zhèn)標,各標均設中左右前后五營。順治三年,增設西安提督和寧夏鎮(zhèn),各設中左右前后五營。順治四年,增設興安鎮(zhèn),順治八年,裁漢羌鎮(zhèn),改設漢中城守協(xié)副將。順治時期的陜甘綠營建置重心位于陜西,除甘肅巡撫、寧夏巡撫與甘肅鎮(zhèn)外,其他提鎮(zhèn)建置均位于陜西。
康熙時期是陜甘綠營體系的進一步調整時期,也是甘肅綠營體系的完善時期。這一時期,陜甘綠營建置規(guī)模有兩個重大的變化:第一,與陜甘分治相適應,增設甘肅提督??滴醵?1663),陜甘綠營分治,增設甘肅提督,以張勇為首任甘肅提督,[4]151甘肅綠營體系初步建立??滴醵暧植酶拭C提督,仍設甘肅鎮(zhèn)總兵官。康熙三十年,復設甘肅提督駐甘州,又移原駐甘州之甘肅鎮(zhèn)總兵官駐涼州,為涼州鎮(zhèn)總兵官。乾隆二十四年,因甘肅總督由肅州移駐甘州,移原駐甘州之甘肅提督駐涼州,裁涼州鎮(zhèn)總兵官,而以原設甘州提標中左右前后五營為甘肅總督督標。乾隆二十九年,陜甘總督移駐蘭州,甘肅提督回駐甘州府張掖縣,復設涼州鎮(zhèn)總兵官。第二,增設西寧鎮(zhèn)、涼州鎮(zhèn),隸屬于甘肅綠營體系,甘肅綠營一提四鎮(zhèn)的建置體系初步形成??滴跏哪?。移臨鞏鎮(zhèn)總兵官駐西寧。為西寧鎮(zhèn)總兵官??滴跞?,移原甘州之甘肅鎮(zhèn)總兵官駐涼州。為涼州鎮(zhèn)總兵官。乾隆二十九年,復設涼州鎮(zhèn)總兵官,移甘肅提督駐張掖縣。
乾隆中期,隨著西疆軍事行動的結束,陜甘綠營兩提督八鎮(zhèn)的建制格局基本形成。陜西綠營此后的建制調整主要圍繞著西安提督和固原提督以及固原鎮(zhèn)和河州鎮(zhèn)的設置問題而進行,最終以陜西提督駐固原,為固原提督,單設河州鎮(zhèn),隸屬于陜西綠營體系而結束,陜西綠營建置至此形成。此后,嘉慶時期,陜西綠營小有調整。嘉慶五年,增設寧陜鎮(zhèn)總兵一人,嘉慶十三年又裁,改興漢鎮(zhèn)為陜安鎮(zhèn)。嘉慶十五年,以西安將軍軍標改設西安鎮(zhèn),道光二十三年又裁西安鎮(zhèn)。此后,陜西提督所轄為河州、陜安、延綏、漢中四鎮(zhèn)。
乾隆初年,因用兵西域和換防新疆的需要,甘肅綠營建置調整變化較大。乾隆中期,陜甘綠營兩提督八鎮(zhèn)的建置格局基本形成,其后間有小的調整,但再未出現(xiàn)大的變化。自乾隆初年至乾隆三十年,因西疆軍事需要,作為規(guī)取西疆的預備措施,甘肅綠營建置變化調整較大。其一是增設安西提督。雍正三年,設安西鎮(zhèn);乾隆十二年,改安西鎮(zhèn)為安西提督。乾隆二十四年,移安西提督駐巴里坤,為巴里坤提督。因此,自乾隆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四年間,甘肅綠營體系建制就出現(xiàn)了安西提督與甘肅提督并置的特殊建置形式。其二是因出防新疆而引起的陜甘駐防綠營建置調整。是年,移安西提督及提標中左右前后五營,駐巴里坤,改為巴里坤提督。甘肅綠營建置一提督四鎮(zhèn)的建置格局基本形成。此后,甘肅提督轄肅州、涼州、西寧、寧夏四鎮(zhèn)。寧夏鎮(zhèn)于光緒六年至光緒十一年間一度劃歸固原提督管轄,光緒十一年以后,復歸甘肅綠營建制,仍由甘肅提督統(tǒng)轄。
從職官上來看,陜甘綠營體系包括提督兩員,陜西和甘肅各一。陜西提督一人,駐固原,甘肅提督駐甘州??偙?員,其中陜西4員,甘肅4員。副將12員,其中陜西5員,甘肅7員。參將20員,其中陜西11員,甘肅9員。游擊63員,其中陜西27員,甘肅36員。都司75員,其中陜西38員,甘肅37員。守備100員,其中陜西44員,甘肅56員。千總177員,其中陜西72員,甘肅105員。把總420員,其中陜西174員,甘肅246員。另有數(shù)量不等的外委及額外外委,總計1201員。[5]
(二)陜甘綠營建制的邊疆特色
綠營建制以地形為原則,因“地理形勢而定營制的緩沖疏密,酌兵數(shù)的多少”。[1]202綠營營制、兵數(shù)既因地而異,則行省營制必因省不同,依行省之政治軍事地位不同而各具特點。在清代駐防綠營體系當中,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綠營建置模式,即邊疆地區(qū)綠營建置模式和腹內地區(qū)綠營建置模式,這兩種模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各軍區(qū)兵力的多寡及陸疆軍區(qū)和海疆軍區(qū)的不同建制。
邊疆綠營建置依地理位置之不同,分為陸疆省份和海疆省份。海疆省份如福建、廣東、江蘇(江蘇置江南提督兼督水師)、浙江(康熙十八年裁撤后,不再建置專門水師提督,以浙江陸路提督兼督水師),一般建置兩個綠營提督:一個陸路提督,統(tǒng)轄駐防綠營馬步兵;一個水師提督(或稱水路提督),專轄駐防綠營內河及外海水師。而陸疆省份(湖南、湖北、兩省因長江、洞庭之險,亦建置內河水師)無水師,一般建置一個提督,專轄綠營陸軍。特殊時期,亦出現(xiàn)過一個省份同時建置兩個陸路提督的建置模式??滴?、乾隆兩朝,甘肅綠營體系就曾兩次出現(xiàn)建置兩個綠營提督的建置模式。第一次是在康熙十五年至康熙二十年間并置甘肅提督與寧夏提督;第二次是自乾隆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四年間,并置安西提督和甘肅提督。另外,自順治至同治年間的長時期內,綠營不置專門水師提督,而以行省為單位,在海疆省份設置隸屬于行省綠營體系的水師提督。同治以后,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軍事需要,專置長江水師提督,轄瓜州、湖口、岳陽、漢陽四鎮(zhèn);提標中軍、安慶營、江陰營、田鎮(zhèn)營、荊州營五員副將;裕溪、金陵、吳城、饒州、沅州、篺州六員參將,受兩江總督與湖廣總督雙重轄治。光緒年間,隨著近代新式海軍的編練,至1888年,清廷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洋海軍,分別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閩浙總督及福建船政大臣管轄,并于1885年10月成立海軍衙門,統(tǒng)籌新式海軍編練事宜。北洋海軍則專置北洋水師提督,[6]統(tǒng)領北洋艦隊。咸同以后重新建置的長江水師提督及北洋提督與一般行省的綠營水師提督不同,均屬專門水師提督。
另外,邊疆軍府制地區(qū)除東北三將軍專有滿兵駐防外,其他如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qū)、科布多參贊大臣轄區(qū)、伊犁將軍轄區(qū)、西藏辦事大臣轄區(qū)、均派駐一定數(shù)量的綠營兵屯戍,但非單獨建置,而從屬于原派出綠營軍區(qū),受派出行省總督和派駐地方軍府將軍的雙重節(jié)制。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屯戍兵由直隸、山西駐防綠營派駐,西藏屯戍兵由四川駐防綠營派駐,而駐新疆各軍府屯戍綠營則有陜甘駐防綠營派出。
(三)陜甘綠營額兵
根據(jù)綠營兵制,以邊疆與內地及各省軍政地位之不同,配置規(guī)模不等的綠營兵駐守。一般邊疆省份駐防力量較腹內省份為多,甚至多達數(shù)倍。邊疆行省,包括陸疆和海疆省份,如甘肅、福建、廣東等省綠營駐防力量最為雄厚,而如河南、山東、安徽等腹內省份則較少。陜甘總督所轄之陜西、甘肅兩行省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邊疆行省,故駐防綠營力量最為雄厚。
關于陜甘綠營額兵規(guī)模,有“兵額較多”、[7]473“較各省多逾數(shù)倍”[2]236等說法,表明陜甘額兵規(guī)模相比于其他綠營軍區(qū),規(guī)模是較大的。陜甘駐防綠營營制規(guī)模各朝不同,各朝實錄及《清史稿·兵志》記載也不相同。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省綠營營制因時勢和軍政需要所做的調整。但從各建置區(qū)駐防額兵規(guī)模在整個綠營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來看,則大體是一致的,也是基本穩(wěn)定的。陜甘駐防綠營占綠營總額的比例在自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元年之間的長時期內,基本穩(wěn)定在16.8%~14.8%之間,平均為14.4%,而同期閩浙駐防綠營則基本穩(wěn)定在18.8%~17.2%之間,平均為17.3%。如單以兵額而論,閩浙區(qū)綠營額數(shù)最多,閩浙區(qū)駐防綠營兼陸疆和海疆防御雙重職責,設置陸路和水師兩個提督,與甘肅作為陸疆省份單設陸路提督不同。
從邊疆與內地兩種綠營建制模式的區(qū)別來看,邊疆綠營體系因其重要軍事地位,兼有邊防和國防的雙重任務,一般兵力配置較腹內省份為多,甚至高達數(shù)倍。閩浙區(qū)、陜甘區(qū)、云貴區(qū)、兩廣區(qū)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邊疆省份,綠營兵力配置較多。如以乾隆兵制來看,閩浙區(qū)108 095名,占17%;陜甘區(qū)97 267名,占15%;兩廣區(qū)96 731名,占15%;云貴區(qū)86 631名,占13%。最高為閩浙區(qū),占17%,陜甘次之,占15%。腹內省份如山東、河南、山西兵力配置則較少。山西28 707名,占4%;山東區(qū)20 052名,占3%;河南區(qū)10 436名,占2%。[1]203~207駐防綠營營制雖因時而變,引起相應的兵額變化,但各省兵額占綠營總額之比例則基本保持穩(wěn)定,自康熙時期至咸同時期,陜甘綠營額兵占綠營總額的比例大體上在15.9%~6.7%之間??滴醵迥?,綠營總額578 024名,陜甘85 878名,占14.8%;雍正五年,綠營總額584 899名,陜甘93 134名,占15.9%;乾隆二十三年,綠營總額648 345名,陜甘額兵97 267名,占15%;乾隆五十年,綠營總額599 174名,陜甘額兵84 496名,占14.1%;嘉慶十七年,綠營總額661 873名,陜甘額兵98 579名,占14.8%;道光元年,綠營總額638 215名,陜甘額兵101 528名,占15.9%;道光二十九年,綠營總額610 886名,陜甘額兵93 582名,占15.3%;光緒十三年,綠營總額467 133名,陜甘額兵31 635名,占6.7%。[1]62最高為乾隆五十年的16.8%,最低為光緒十三年的6.7%。
(四)甘肅駐防綠營的兩種特殊建置
從清代行省綠營建制的一般規(guī)制來看,行省一般只建置一個提督,統(tǒng)轄合省綠營力量,不設總督的省份,則以巡撫兼提督事。在康雍以后至道咸時期,總督兼轄省份的部分腹地行省的巡撫也相繼取得了提督兼銜,成為行省綠營的最高長官。在有水師的省份,如福建、湖北、浙江等省,則同時建置水師提督和陸路提督,一個行省同時建置兩個陸路提督的情況非常少見,而甘肅行省駐防綠營在康熙和乾隆兩朝出現(xiàn)了兩種特殊建制,即同時建置兩個陸路提督,這種建置形式在有清一代綠營建制中極為特殊。隨著安西提督移駐新疆,改巴里坤提督,逐漸演變成為烏魯木齊提督下轄的新疆綠營體系的一部分。至此,甘肅綠營一提督四鎮(zhèn)的常設定制形態(tài)初步形成。
1.甘肅提督與寧夏提督并置
在康熙二年至康熙二十年,陜甘駐防綠營體系同時建置兩個提督,即甘肅提督和寧夏提督,如果把在行政建制上仍屬甘肅行省的固原州算在內,那么固原提督仍建置于甘肅省內,則甘肅行省同時建置三個提督,可能與這一時期的三藩之亂有關?!肚迨犯濉飞踔琳J為這一時期還有平?jīng)鎏岫?,?]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亦有王輔臣與三藩之亂時任職平?jīng)鎏岫街f。[9]檢之《清圣祖實錄》和各朝《會典》,均未見有關建置平?jīng)鎏岫降挠涊d,疑為陜西提督之誤。
2.甘肅提督與安西提督并置
雍正三年,設安西鎮(zhèn),乾隆十二年,改安西鎮(zhèn)為安西提督。此次建置安西提督,增加肅州、安西的軍事力量,是為用兵西疆所做的建置調整,體現(xiàn)了綠營建置因時而變、因事而動的調整原則。乾隆二十四年,回疆底定以后,為加強新疆軍事力量,移安西提督駐巴里坤,為巴里坤提督。后改烏魯木齊提督,成為新疆綠營的組成部分。因此,自在乾隆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四年間,甘肅綠營體系建制就出現(xiàn)了安西提督與甘肅提督并置的特殊建置,包括兩提督、四鎮(zhèn),此為甘肅綠營建制的一種特殊情況。
綠營兵皆土著,即用本地人當兵,不得以外來無籍貫的人充當,駐地固定不移,與地方相維系,[1]229因此,地域社會風尚對駐省綠營戰(zhàn)斗力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在兵皆土著的綠營建制原則下,陜甘剛強的民風和尚武風氣對于陜甘綠營戰(zhàn)斗力的影響是必然的。
陜甘綠營,特別是甘肅綠營的戰(zhàn)斗力明顯強于其它行省,而“甘、涼兵為天下勁卒”,[10]康雍乾諸帝對此有明確的認識,康熙帝更是認為“天下綠旗兵,無如陜西強壯”。[4]1080此時,陜甘雖已分治,但仍以陜西指代陜甘。因此,康熙十八年十月辛未上諭中的“陜西綠旗兵”,當指陜甘駐防綠營無疑。從實錄資料來看,康雍乾諸帝及前敵將帥至少有四處提到各行省綠營戰(zhàn)斗力問題,涉及陜西、甘肅、湖北、云南等四省。認為陜西綠營為“邊方士卒,尤屬精銳”,[11]而云南綠營則“武藝平常,戰(zhàn)陣懦弱”,[7]740湖廣兵“素稱怯弱,不能適用”,[12]102比較而言,則“甘省較優(yōu)”。[12]760
在平準之役前后七十余年間,甘肅行省作為西疆軍事行動的糧餉基地和用兵通道,為平定準部“屢轉軍需”,[2]145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陜甘綠營作為主要參戰(zhàn)兵力,其表現(xiàn)獲得乾隆帝及西征將帥的一致肯定,乾隆帝認為“西陲自軍興以來,陜甘兵丁,備極勤奮。而甘省兵丁尤為出力”,[2]941對陜甘綠營贊賞有加。陜甘綠營的戰(zhàn)斗力也明顯優(yōu)于其他行省駐防綠營,這不僅表現(xiàn)在清前期對準噶爾的戰(zhàn)事中,也表現(xiàn)在乾隆朝兩次金川之役中。陜甘綠營在平定大小金川之役中,作為綠營勁旅,被大量征調出省作戰(zhàn),特備是甘肅兵以比陜西兵更為強悍的戰(zhàn)力,給乾隆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平定金川的重要力量。
在大小金川戰(zhàn)事中,陜甘綠營被大量征調入川,參與金川戰(zhàn)事,陜甘二省在兩次金川之役期間先后調派37 800、30 000名綠營兵赴川,分別占乾隆二十三年、乾隆五十年陜甘綠營兵總數(shù)的38.86%、35.50%。乾隆帝及前敵將帥對于陜甘綠營,特別是甘肅綠營兵丁的戰(zhàn)斗力評價很高,對于甘肅綠營給予很高期望,期望甘肅兵到,則“軍聲自當更壯”,[12]258認為陜甘綠營“兵多精壯”,[12]102戰(zhàn)斗力強,而“甘省較優(yōu)”。[12]760陜甘二省不論是援川綠營兵數(shù)還是援川八旗兵數(shù)均遠遠大于云貴、湖廣,在援川綠營總數(shù)中所占比例,也遠遠大于其它各省,足以說明陜甘綠營在兩次金川之役期間派兵最多、發(fā)揮的作用最大,是影響金川之役進程的決定性力量。在乾隆朝平定大小金川戰(zhàn)事中,陜甘綠營、特別是甘肅綠營的優(yōu)異表現(xiàn)獲得了乾隆帝及前敵滿洲將帥的一致贊賞。鑒于“陜甘之人,長于武事。其人材之壯健,弓馬嫻熟,較他省為優(yōu)”,[2]558乾隆帝決定通過增廣武闈鄉(xiāng)試解額,獎勵陜甘尚武之風。
陜甘地區(qū)先是作為西北邊防的前沿陣地,在與準噶爾長達百年的政治軍事較量中,長期作為邊防前沿和用兵之地,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擊敗準噶爾和平定南疆后,陜甘兩省作為西北邊防體系的戰(zhàn)略基地,支撐著以伊犁將軍為核心的西疆邊防體系,陜甘總督的軍事職能相比于其他常設定制而言,總督更為突出和重要,陜甘綠營也因此表現(xiàn)出邊疆綠營特點。在兵皆土著的綠營建制原則下,陜甘綠營,特別是甘肅綠營的戰(zhàn)斗力明顯強于其它行省,
陜甘區(qū)作為邊疆綠營建制區(qū),駐防綠營高達90 000余名,除閩浙區(qū)外,陜甘區(qū)在有陸疆防御任務的行省中,綠營駐防額兵最多,最多時達95 000余名。在康雍乾三朝持續(xù)的西北用兵過程中,陜甘總督及陜甘綠營均為西疆軍事行動主要力量,對于西域新疆的開辟,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乾隆以后的長時期內,無論是道咸時期的南疆叛亂,還是同光時期的阿古柏入侵,陜甘總督及陜甘綠營均是西北平叛的主要力量,在保衛(wèi)西北邊疆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羅爾綱.綠營兵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清高宗實錄(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清世宗實錄(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清圣祖實錄(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光緒朝.清會典事例[M].卷五五二.兵部.北京:中華書局,1991:147.
[6]趙爾巽.清史稿·兵志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042.
[7]清高宗實錄(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趙爾巽.清史稿·王進寶傳[M].卷二五五.北京:中華書局,1977:9769-9786.
[9]劉獻廷.廣陽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7:82.
[10]昭梿.嘯亭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29.
[11]清圣祖實錄(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946.
[12]清高宗實錄(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
[責任編輯 石曉博]
The Characteristic of Shangan G reen Banner Troops of Frontier
YANG Jun-min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Hexi University,Zhangye734000,Gansu,China)
The fight capacity of Shangan green banner troopswa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province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ustom.As the frontier region,the Shangan green banner troops were themain force for taking part in the all battles of exploiting the boundary in the early time of the Qing Dynasty.So Shangan Viceroy and Shangan green banner troopsw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 defence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frontier;Shangan Viceroy;Shangan green banner troops;The north-west frontier defence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K252
A
1008-777X(2015)02-0041-05
2014-11-08
楊軍民(1970—),男,甘肅寧縣人,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講師,史學碩士,主要從事清史及中國近代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