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瀟 都興宙
明代《羅江怨》類時調(diào)韻部分析
□吳怡瀟 都興宙
本文錄出刊刻于明萬歷年間的《詞林一枝》《八能奏錦》兩書中層之全部民歌小調(diào)作品,歸納其韻部系統(tǒng),通過對比,概括該時期江浙一帶的韻部系統(tǒng)特點,為近代漢語音韻研究提供一份參考材料。
時尚楚歌 羅江怨 韻部簡析
《詞林一枝》和《八能奏錦》為《善本戲曲叢刊》中的兩卷,該書于1984年由臺灣學(xué)生書局印刷出版。目前,學(xué)界對其語言學(xué)方面的研究甚少。而刊于《詞林一枝》《八能奏錦》兩書中層之內(nèi)容,絕大多數(shù)明顯有別于上下兩層的戲曲作品,即當時皖浙贛閩一帶的民歌小調(diào),包括《羅江怨》《續(xù)羅江怨》《新增羅江怨》《時尚楚歌》《時新耍曲》《哭皇天歌》等。由于此類作品純粹出自民間,其語料價值尤顯珍貴,特別是其用韻研究價值,對近代漢語音韻及漢語語音發(fā)展史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錄出刊刻于明萬歷年間的《詞林一枝》《八能奏錦》兩書中層之全部民歌小調(diào)作品,歸納建立其韻部系統(tǒng),通過與《中原音韻》及其他相關(guān)材料對比,概括探討該韻部系統(tǒng)的時代特點和方音特色,為近代漢語音韻研究提供一份參考材料。
經(jīng)過全面整理,共錄出民間小調(diào)作品119段。筆者首先進行句讀,其次確定押韻字,然后以系聯(lián)法歸納其韻部系統(tǒng),并進行力所能及的分析,最后總結(jié)概括出該韻部系統(tǒng)的時代特點及方音特色。
按上述方式整理全書的中層時調(diào)作品,共歸納出524個押韻字,然后再按系連法將這些整理出來的押韻字歸納為十二個韻部。其中,陰聲韻八部:支微、魚模、皆來、蕭豪、歌戈、家麻、車遮、尤侯;陽聲韻四部:東鐘、江陽、真文、寒山。
(一)陰聲韻
(1)支微部:支微部將《中原音韻》中的支思和齊微兩部合為一部(括號內(nèi)為《中原音韻》中的韻部,下同)。如:
西(齊微)、里(齊微)、地(齊微)、祈(齊微)、祭(齊微)、吉(齊微)、四(支思)、期(齊微)、意(齊微) (《詞》13頁)
(按:《詞》指語料出自《詞林一枝》;《八》指語料出自《八能奏錦》,下同。)
由此可以推測:在明代支思和齊微已有趨同合用的情況,且總體來說,原《中原音韻》中的“齊微”部,在該文獻中的使用頻率更高一些。而后到了清代,支微部再次二分,形成王力所歸納的明清十五韻部中的“衣期”和“灰堆”[1](P366)。
(2)魚模部:基本和《中原音韻》一致。該部韻腳字中的“囑”在《中原音韻》中并未收錄,而與其同聲部的“屬”歸于魚模部。其中的“燭”“宿”有兩讀,除了歸在魚模部外,同時也歸在尤侯部。例如:
珠(魚模)、燭(魚模、尤侯)、褥(魚模)、去(魚模)(《詞》166頁)
像“燭”“宿”“縛”這類一字兩讀的情況,按照王力在《漢語語音史》中的解釋,應(yīng)屬于文白異讀現(xiàn)象?!白x入魚模者,應(yīng)是文言音;讀入尤侯者,應(yīng)是白話音?!保?](P355)而在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的小調(diào)中,都歸入了魚模部。此外,三字原為入聲字,在該材料中入聲字均與陰聲韻相押,可見此時的浙江一帶也已出現(xiàn)入派三聲的新變化。
(3)皆來部:和《中原音韻》中的皆來部大致相當。皆來部中的押韻字,今讀為“皆韻(jiē[i?55])”的字在材料中出現(xiàn)較少,材料中共七首押“皆來部”的小調(diào)里只有兩首出現(xiàn)了“皆韻”的字,它們分別是:“諧、街、鞋”,且每首最多出現(xiàn)兩次,這也可能是“皆”和“來”有所分化的表現(xiàn)。如:
歪(皆來)、臺(皆來)、賴(皆來)、乖(皆來)、懷(皆來)、害(皆來)、呆(皆來、車遮)、釵(皆來)、怪(皆來)、帶(皆來)、諧(皆來)(《詞》27頁)
(4)蕭豪部:與《中原音韻》中的蕭豪部基本一致,少數(shù)字,如:閣、灼,原為蕭豪部,但此處歸入了歌戈部。
(5)歌戈部:多數(shù)和《中原音韻》中的歌戈部一致,少數(shù)來自于《中原音韻》的蕭豪部,例如:“閣、灼”等,其中也包括像“學(xué)、落、縛”這樣原同為蕭豪部和歌戈部的字,而現(xiàn)歸為歌戈部。
?。ㄊ捄?、歌戈)、陀(歌戈)、錯(蕭豪、魚模)、訛(歌戈)、學(xué)(蕭豪、歌戈)、呵(歌戈)、我(歌戈)、娥(歌戈)、羅(歌戈)、著(蕭豪、歌戈、魚模)、覺(蕭豪)、哥(歌戈)、破(歌戈)、閣(蕭豪)、果(歌戈)、婆(歌戈)、灼(蕭豪)、落(蕭豪、歌戈)、墮(歌戈)、活(歌戈)、縛(蕭豪、歌戈)(《詞》166頁)
蕭豪和歌戈存在少量混用現(xiàn)象,且有一個共同點:出現(xiàn)的混用字,在原蕭豪部中屬于入聲字派入其他三聲的條目下。如原為蕭豪部中入聲作上聲的“灼”,原為蕭豪部中入聲作上聲的“閣”,此處都歸在了歌戈部。而同屬蕭豪部和魚模部的“錯”,在《中原音韻》的蕭豪部中也歸在了“入聲作上聲”的條目下。該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入派三聲還處于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有關(guān)。由于語言發(fā)展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南方的語音發(fā)展比北方緩慢,加之南方方言音的影響,使得在《中原音韻》中屬于蕭豪韻的部分字,在明代的江浙一帶分屬歌戈部。
(6)家麻部:與《中原音韻》中的家麻部基本一致。其中有一例較為特殊。如:
下(家麻)、家(家麻)、詐(家麻)、斜(車遮)、打(家麻)(《八》42頁)
“斜”字在《中原音韻》中歸入車遮部,但是此處與家麻部的韻相押。根據(jù)《廣韻》的分類,“斜”字屬于麻部。同時該字的吳方言讀音為,與家麻部相近。
(7)車遮部:與《中原音韻》中的車遮部基本一致。
(8)尤侯部:與《中原音韻》中的尤侯部基本一致。
(二)陽聲韻
(9)東鐘部:與《中原音韻》中的東鐘部基本一致。例如:
弄(東鐘)、空(東鐘)、鳳(東鐘)、逢(東鐘)、涌(東鐘) (《八》34頁)
其中,東鐘韻里的“風(fēng)、鳳”等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轉(zhuǎn)為[??]韻,但在萬歷年間的江浙一帶,仍與《中原音韻》中的分類相一致,而這也與吳方言中的發(fā)音相一致。
(10)江陽部:與《中原音韻》中的江陽部基本一致。如:
光(江陽)、房(江陽)、腸(江陽)、行(江陽、庚青)、放(江陽)、膛(江陽)、床(江陽)、仗(江陽)、黃(江陽) (《詞》51頁)
(11)真文部:該部將《中原音韻》中的真文、庚青、侵尋三部合為一部。如:
①昏(真文)、聲(庚青)、問(真文)、心(侵尋)、今(侵尋)、定(庚青)、明(庚青)、存(真文)、稱(庚青)、盟(庚青)、云(真文)、證(庚青) (《詞》18頁)
②朦(東鐘)、門(真文)、進(真文)、心(侵尋)、忿(真文)、應(yīng)(庚青)、盆(真文)、棍(真文)、經(jīng)(庚青)、寧(庚青)、命(庚青) (《詞》20頁)
從上述的例證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的韻部系統(tǒng)中,前后鼻音是混用的。這與吳方言本身的特點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此外,其中出現(xiàn)一例“朦”在《中原音韻》中屬于東鐘部,但在該材料中與真文部相押,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朦”的韻母也為[??],因此,東鐘部在此時可能正出現(xiàn)一定的內(nèi)部變化,當然也不排除受到方言音或文白異讀的影響。
(12)寒山部:該部合并了《中原音韻》中的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和廉纖五部。如:
①圓(先天)、天(先天)、愿(先天)、單(寒山)、穿(先天)、辦(寒山)、肝(寒山)、山(寒山)、見(先天)、前(先天)、現(xiàn)(先天)(《詞》9頁)
②典(先天)、天(先天)、冉(監(jiān)咸)、涓(先天)、盤(桓歡)、遠(先天)、環(huán)(寒山)、繁(寒山)(《詞》85頁)
此時的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和廉纖五部已然合為一韻,其中,原為《中原音韻》中廉纖部的字在該材料中出現(xiàn)較少。
根據(jù)對比,可以歸納出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的韻部特點如下:
1.前后鼻音混用。真文和庚青中的前后鼻音、庚青部和侵尋部中的前后鼻音出現(xiàn)相混的情況,如在《詞》18頁“昏、聲、問、心、今、定、明、存、稱、盟、云”混押;《詞》20頁“朦、門、進、心、忿、應(yīng)、盆、棍、經(jīng)、寧、命”混押。由此可見,在萬歷年間江浙一帶的音韻系統(tǒng)中,庚青、真文、侵尋合為一部。
2.合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廉纖五部為一部。如《詞》9頁“圓、天、愿、單、穿、辦、肝、山、見、前、現(xiàn)”、《詞》87頁“欄、添、展、桓、然、箋、硯、拈、篇”混押,進而可以推斷出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廉纖五部在明萬歷年間已合為一部。
3.支思和齊微合為一部。如《詞》13頁“西、里、地、祈、祭、吉、四、期、意”,其中“四”屬《中原音韻》“支思”,其余均屬“齊微”?!对~》103頁“忌、至、知、意、廝、你”,其中“至、廝”屬 “支思”,其余屬“齊微”。由此可知,支思和齊微在明江浙一帶合為一部。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吳方言大部分地區(qū)不分平翹舌音有關(guān),因而[i][?][?]三聲沒有明顯的區(qū)分,趨于合用。
4.入聲韻大致與陰聲韻相押。該材料中出現(xiàn)的入聲押韻字有33個,其中有3個入聲字“缽、裰、粵”在《中原音韻》中并無對應(yīng),其余入聲字押韻情況與《中原音韻》“入派三聲”一致??芍喝肼曉诿鞔慕阋粠?,也已然也完成了入派三聲的變化。其中,在《詞》97頁,有一首時調(diào)通押入聲字且只出現(xiàn)一個陰聲字。由此,可以得知雖然入派三聲已在全國大部分范圍內(nèi)完成,但在明代的江浙地區(qū),入聲韻仍然具有它本身的一些特點,并未完全消失,仍處于變化的過程中。
筆者認為導(dǎo)致上述韻部音韻特點形成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方言因素的影響。如庚青、真文、侵尋三部混為一部,反映了吳方言前后鼻音不分的特點:“有[?n][in],無[??][i?]?!保?](P117)所以,庚青、真文、侵尋三部在明代的江浙一帶合為一部。支思和齊微在明萬歷年間的江浙一帶趨于混用,也是受方言特征的影響。由于吳方言平翹舌音不分,對于吳方言中區(qū)的人來說,[i][?]和[?]并無明顯區(qū)別,因而支思和齊微合為一部。
其次是當時語音發(fā)展特點的影響。如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廉纖合為一部。根據(jù)王力在《漢語音韻史》中對明清韻部分合轉(zhuǎn)移的歸納[1](P375),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其變化過程為:先是以-m結(jié)尾的監(jiān)咸和廉纖分別轉(zhuǎn)入寒山和先天[1](P375);再是寒山[an]和先天[?n]因其發(fā)音相近而合為一部。而語音發(fā)展較緩的江浙地區(qū)完成了該變化,也標志著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完成了閉口韻的消變與合流。
最后,吳方言中,現(xiàn)仍存在入聲字,而在該材料的歸納中入聲字大部分歸入了陰聲韻,只有一例與陽聲韻相押。這可能與北方曲律作品的影響、文白異讀的現(xiàn)象、入聲舒化等有一定的關(guān)系。
綜上所述,明代江浙一帶的音韻特征主要是受到吳地地方方言和整個時代音韻特征的影響造成的。
[1]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翟時雨.漢語方言學(xué)[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
[3]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唐作藩.音韻學(xué)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
[5]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1956.
[6]唐七元.從《度曲須知》看明末吳方言的語音特點[J].華北電力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6).
[7]馮法強.中古入聲在方言中的舒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1.
[8]崔廣利.元明韻書入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3.
[9]黃亮.《六十種曲》用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2.
(吳怡瀟 都興宙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