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國強
?
國內(nèi)、外特殊體育教師研究現(xiàn)狀述評及展望
桑國強1,2
對國內(nèi)、外特殊體育教師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綜述和討論,研究表明,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少且零散,多偏重宏觀,視角較為單一且深度的理論分析不足;國外研究議題廣泛、成熟而深入,研究方法多樣,視角多維而新穎,并注重了發(fā)展性、時代性、人文性、區(qū)域性等特點。我國在該領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應在:1)我國特殊體育教師需求數(shù)量及估算方法的研究;2)影響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因素的研究;3)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研究;4)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標準和資格認證制度的研究;5)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 6)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課程的研究。
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角色;專業(yè)素質(zhì)
特殊體育教師是指在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中從事體育教學的教師,他們是特殊體育教育活動最終實效的關鍵因素,是特殊體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力,肩負著促進殘疾人全面發(fā)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責任,也是特殊體育教育得以持續(xù)改進的最重要的變革力量。2012年《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加大特殊教育教師培養(yǎng)力度,制定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yè)標準,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的要求。目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培養(yǎng)體系尚不完善,特殊體育教師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質(zhì)量上,還是操作系統(tǒng)層面和理念認識層面,都難以與我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格局匹配,無法滿足當前特殊教育的需求。因此,加強理論研究,理清國際、國內(nèi)特殊體育教師的研究現(xiàn)狀,總結(jié)其發(fā)展經(jīng)驗和不足,了解其發(fā)展趨勢,提出我國今后在該領域要努力的方向,不僅有助于完善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理論,為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制度建設、專業(yè)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也有利于國家和教育行政部門準確把握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的改革方向,有力推進特殊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基于此問題,作者通過中國知網(wǎng)、維普、Wiley Online Library、JSTOR西文過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EBSCO綜合學科學術資源大全等數(shù)據(jù)庫(截止日期為2014年12月),運用多關鍵詞交叉檢索的方法,并結(jié)合已檢索文獻后的參考文獻進行了二次檢索,共篩選出了與特殊體育教師相關的中文文獻72篇,其中包括碩士論文20篇,英文文獻共163篇,并通過對文獻的閱讀進行了進一步的分類。
1.1 需求日增:特殊體育教師的需求分析
有多少殘疾人,他們受教育的狀況如何,需要多少特殊體育教師,直接關系到國家教師教育政策制定、調(diào)整、專業(yè)設置以及培養(yǎng)的方式。1967年,美國90-172法案的實施,為其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yǎng)和研究提供了法理依據(jù)和相關機構的資金支持,許多高等院校和教育學院設立了培養(yǎng)適應體育師資的專業(yè)和選修課程,并逐步設立了適應體育碩士和博士研究點,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的一套完整的職前培養(yǎng)體系。對在職的體育教師,則進行適應體育方面的培訓,但依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有研究表明,自1975年以來,美國現(xiàn)有的適應體育教師職位空缺和現(xiàn)有的合格教師數(shù)量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76];美國教育部的Annual Reports to Congress也表明(1998), 1984—1996年間,全美國平均每年有403個適應體育教師職位由未取得適應體育教師資格的教師來擔任[91]。
在高等院校中,這種情況依然不太樂觀,在1975-1997[94]年、1991-1998[79]間,大學中對適應體育教授的需求是直線上升的,但對適應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卻跟不上社會的需求[53]。有調(diào)查顯示[94],1975-1976年間,美國高校中缺少297位適應體育教授, 1997-1998年則缺少263位。就對適應體育教育博士的需求來講,1981-1989年間,高等院校對具有博士學位的適應體育教師的職位需求數(shù)為173個,而這期間培養(yǎng)的適應體育方向的博士只有87個[66]。如果從美國公立學校中適應體育教師的職位空缺和殘疾學生對適應體育教師的需求兩個維度來看,2000年,美國基于資金資助的公立學校中適應體育教師職位需求為640個(短缺率為9.15%),而從殘疾學生對適應體育教師需求來看,則缺少20 087(短缺率為75.96%)位適應體育教師[95]。如果按照一個學校中有4%的學生需要適應體育教育服務,全國適應體育生師比為104∶1來看的話,美國還需要22 116位[70]。
在特殊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方面,美國相關法律的制定以及相關的資金支持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影響下的有關對特殊體育教師需求的調(diào)查研究為適應體育的政策制定者、特殊體育教師培養(yǎng)機構和雇傭機構提供了現(xiàn)實參考,但對幼兒及私立學校中特殊體育教師的調(diào)查卻少有涉及。面對特殊體育教育的快速發(fā)展,美國的特殊體育教師依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這一現(xiàn)實,進一步研究如何加強特殊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以及哪些因素影響了特殊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從業(yè)意向、流失原因、需求數(shù)量、估算方法等,則是值得再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2 角色多元:特殊體育教師角色、職責的研究
特殊體育教師是體育教育的實施者,其工作的性質(zhì)和角色決定了其需要擔負的職責。對此,很多研究通過對其工作性質(zhì)進行分析,指出適應體育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經(jīng)歷、扮演了5種不同的角色,即倡導者、教育者、信息傳遞者、支持/幫助者和資源協(xié)調(diào)者[60]。在學校里,他們不僅是殘疾學生的健康教育者和體育指導者,而且,還擔任了護理員、身體理療師的職責[77]。但并非所有的特殊體育教師在施教過程中都經(jīng)歷或扮演了這些角色,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生人數(shù),他們之間也表現(xiàn)出來很大的差異。盡管如此,他們都擔任了適應體育顧問這一角色[86]。與這一顧問角色對應的是一種咨詢服務,有些研究中稱其為一種針對殘疾人的服務遞送模式[86]。鑒于這一角色的職責重要性,Martin E.Block和Philip Conatser[57]具體研究了適應體育教育者作為顧問的角色職責和整個咨詢服務過程,并指出整個咨詢過程適應體育教師扮演了4個最普通的角色,即倡導者、培訓者、事實發(fā)現(xiàn)者和咨詢過程的專家。
適應體育教師所扮演的具體角色對應了相應的職責,但這些角色和職責并非特殊體育教師所獨有的。有研究比較了物理治療師與適應體育教師角色職責的共同點與差別,總結(jié)出了二者共有的8項角色職責指標,10種不同的角色指標[39]。但他們是如何扮演這些角色和實施這些職責的呢?一項針對都市學區(qū)巡回適應體育教師的調(diào)查表明,適應體育教師首先把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作為了一種義務,而他們承擔了這種職責[33]。另外,為了保證殘疾學生體育鍛煉、休閑娛樂的連續(xù)性,教師還需要扮演學校特殊體育教育到社會后進行鍛煉、娛樂與休閑之間的轉(zhuǎn)換者的角色,這時他從一個適應體育的服務提供者轉(zhuǎn)換成了社區(qū)運動、娛樂機構人力資源的培訓者和環(huán)境分析師[82]。
上述對適應體育教師角色職責的研究,使我們深入認識、理解了特殊體育教育、特殊體育教師這一職業(yè),也對特殊體育教師培養(yǎng)、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方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這些研究大都基于融合教育這一大背景展開,面對目前我國分隔式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各級各類學校學生類型、人數(shù)、教師數(shù)量差異較大這一現(xiàn)實,特殊體育教師的角色、職責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如何合理定位,則是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
1.3 能力多維: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研究
1.3.1 教師態(tài)度
國外發(fā)達國家多提倡融合教育,對殘疾學生的主要安置方式是隨班就讀。大部分對適應體育教師態(tài)度的研究也多是從融合教育的角度展開的。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適應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核心素質(zhì)之一是態(tài)度[90]。1975年以來,教師的態(tài)度受到了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因為人們相信態(tài)度決定了教師所創(chuàng)造的班級環(huán)境質(zhì)量(Tumbull和Shultz,1979),是決定融合體育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和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項針對普通體育教師和適應體育教師對待殘疾學生態(tài)度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二者對殘疾學生的態(tài)度的得分值都低于中等水平,而在接受意向上,二者都易于接受身體殘疾學生[35]。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種意向與體育教師自身的教學經(jīng)歷以及對殘疾學生的熟悉度有關[51]。但在實施融合教育大背景下,并非所有的普通體育教師都接受了足夠的針對殘疾學生的訓練,擁有足夠的特殊體育教育知識和能力[36,52,71,73,74,87,89]。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體育教師對殘疾學生持負面的態(tài)度[38],而學習過適應體育課程的體育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的適應體育教師或持有適應體育教師資格證書的體育教師對殘疾學生的態(tài)度表現(xiàn)的更為積極,對殘疾學生的關注度也更高[54]。
所以,在對普通體育教師的在職培訓當中,應當鼓勵他們修習有關特殊體育方面的課程內(nèi)容,以培養(yǎng)普通體育教師對融合教育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捷克的馬丁教授[78]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他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修訂了ATIPDPE-R態(tài)度量表的結(jié)構,并以4+1模式(修4年體育專業(yè)+1年適應體育課程)的職前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析出了測量態(tài)度的3種主要指標。希臘的Agapi Doulkeridou等[33]也修訂了ATIPDPE-R量表的結(jié)構,以期能適應希臘的適應體育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
顯然,專家們相信態(tài)度是特殊體育教師從事特殊教育事業(yè)的前提,并提出了修習特殊體育課程以改變態(tài)度這一解決辦法,但這種方法是否足夠,是否還有其他改變態(tài)度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師的性格以及成長經(jīng)歷、環(huán)境等因素是否也影響了他們對殘疾學生的態(tài)度以及我們?nèi)绾握_利用態(tài)度測量工具來選擇具有特殊體育教師特質(zhì)的從業(yè)者?這些問題則需進一步深入探討。
1.3.2 專業(yè)能力
特殊體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由許多其他學科融合而成的。由于特殊人群的復雜性和所具有問題的多樣性,決定了從事特殊體育教育的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來源于眾多學科, 如病理學、康復學、心理學、體育學、測量學、鍛煉學、教育學等。為此,對于特殊體育教師應該具有哪些具體的能力和素質(zhì),成為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熱點,他們從不同維度、運用不同的理論對其進行了廣泛研究,形成了3種主要研究模式:1)基于能力的模式;2)基于學習效果的模式;3)基于管理要素的模式。但普遍認為,后兩種模式是基于能力模式的深化和發(fā)展。到目前為止,以能力模式為基礎的研究仍占據(jù)主導地位,很多的協(xié)會組織、體育團體發(fā)布的與特殊體育教師能力相關的指導性文件都是基于這種模式而制定的。如1967-1974年間,美國健康、體育教育和娛樂聯(lián)合會發(fā)布了4個與適應體育教育相關的指導文件(1967,1973a,1973b,1974),其中都對適應體育教師的能力進行了描述。1978-1995年間,相關組織和研究人員則出版、發(fā)布了基于能力模式的5種適應體育教師職業(yè)準備的文件和相關研究,這為培養(yǎng)特殊體育教師提供了一個方向性的引導。但在美國,各州、各地區(qū)的社區(qū)、文化、價值觀等情況差異較大,相對統(tǒng)一的相關文件可能并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197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就根據(jù)本州特殊教育的具體情況,頒布了自己的適應體育教師培養(yǎng)指南,規(guī)定了適應體育教師所應具備的10項知識、能力標準(表1)[58]。1981年,Dianne Hurley[50]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總結(jié)了適應體育教師專業(yè)人員所應具有的6種能力:1)生物學基礎;3)心理學基礎;4)歷史與哲學基礎;5)評估與評價;6)課程的計劃、組織與實施。
表 1 適應體育教師能力標準一覽表(加利福尼亞,1978)Table 1 The Compentence Standard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但專家們認為,城市社區(qū)和農(nóng)村地區(qū)對特殊體育教師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針對美國當時大約有67%的學校在農(nóng)村地區(qū)(1990年數(shù)據(jù))這一現(xiàn)實情況,有些研究[49]則把重點放在了農(nóng)村適應體育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上,這些研究指出,在農(nóng)村學校教學的適應體育教師,應了解當?shù)氐纳鐓^(qū)環(huán)境、文化以及當?shù)厝巳旱膬r值觀體系,并具備對當?shù)氐南嚓P人員進行培訓的能力等。
雖然,對特殊體育教師的能力研究描述的較多,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這些文件都忽略了對適應體育方向的博士所應具有的能力的界定與描述,盡管以Rarick和Sherrill為代表的研究人員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就已開始了對適應體育方向博士能力的研究。1995年,Paul Jansma和Paul Surburg對適應體育博士的專業(yè)能力進行了深入研究,析出了適應體育博士所應具有的18項能力標準(79個子能力指標)和4個能力領域(管理、運動科學、倡導和教育)。同年,《美國適應體育國家標準》制定完成,具體規(guī)定了適應體育教師所應具有的15條能力標準(2005年又對其進行了修訂)。而在歐洲,捷克的馬丁在雪瑞兒的研究基礎上,聯(lián)合其他研究者并借鑒美國的適應體育國家標準,制定了歐洲融合體育教育環(huán)境下適應體育教師專業(yè)標準。
但社會是發(fā)展的,特殊教育領域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為適應體育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愛滋兒童的增多、伊斯蘭文化、非洲文化的特點,有研究提出適應體育教師要充分了解這一狀況,并具有針對這些兒童的獨特的交流、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對這類人群進行體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加以修改或調(diào)整。另一方面,面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并不僅僅局限在學校層面,殘疾學生的父母、家庭、社區(qū)等也對他們的體育教育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因此,適應體育教師還必須具有有效的和他們進行交流、協(xié)作的能力,以共同完成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41]。2002年,《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頒布,對適應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安全且有效為殘疾學生提供體育教育服務,美國健康、體育教育和娛樂聯(lián)合會(2008)發(fā)布了“高素質(zhì)適應體育教師”培養(yǎng)指南,規(guī)定了適應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的4條最低標準,同時,還規(guī)定了適應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等[59]。
在對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研究及界定中,國家法律和專業(yè)團體組織起到了巨大作用,很多研究特別注意了文化、價值觀、家庭等與殘疾兒童相關的影響因素,而這些因素都對特殊體育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教育的發(fā)展,面對一些新問題、新情況研究者也及時作出了反應,并把他具體反饋到了特殊體育教師的教育當中。
1.4 內(nèi)容豐富:教師教育培養(yǎng)課程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教育者逐漸意識到教育應該服務包括殘疾學生在內(nèi)的所有學生。受這種意識的影響,很多大學體育教師培養(yǎng)計劃中都增加了適應體育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但當時的課程很少,只有一門[83]。1975年,美國PL94-142法案的頒布,促使大學的體育師資培養(yǎng)計劃和體育教師在職培訓計劃必須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對合格的特殊體育教師的需求,其中,特殊體育課程的設置是這種改變的核心內(nèi)容。由于體育教師缺乏對殘疾學生、教授殘疾學生的方式方法的了解和對殘疾學生的負面態(tài)度,極大阻礙了他們對殘疾學生服務的質(zhì)量,所以,必須增加與殘疾人相關的課程以增加體育教師對殘疾人的了解,并且這些知識必須由不同的部門加以協(xié)作來提供。這其中對殘疾學生進行正確的評鑒是有效開展特殊教育的基本前提,應該成為特殊體育教師培養(yǎng)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80]。Patrick Dirocco (1978)為此設計了一套具體程序,并設計了相關課程及內(nèi)容(表2)。WALTER F.ERSING[92]則從課程提供的性質(zhì)、交叉課程的類型、實踐課程發(fā)展的趨勢、本科課程的要求、相關學科的支持、科學研究、學生注冊狀況以及特殊體育教師的職位需求方面,對以后適應體育課程的發(fā)展進行了論述,提出了適應體育課程發(fā)展的11種趨勢。
表 2 適應體育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一覽表(Patrick Dirocco ,1978)Table 2 Possible Course Content Additions Regard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
如今,大部分的職前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課程中具體包含哪些內(nèi)容?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這些課程內(nèi)容是否滿足了特殊體育教師的教學需求?一項針對美國41個州的129個不同的學院或大學的學生調(diào)查顯示,多數(shù)學生(72%)只修習了5個學期課時的適應體育教師課程,其中只有84%的課程中包含了實習課程[48]。也有調(diào)查顯示,特殊教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課程主要突出了多元文化主義或多樣性(84%),但適應體育教育方面指導課程和實踐課程卻十分有限,還不到總課程量的25%[37]。更具體地說,適應體育課程的內(nèi)容偏少,只包括了對課程內(nèi)容的討論、方法學、學生能力[55,56]。 Cynlhia Schroeder等[46]曾對大學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做了定量調(diào)查,其中85%的學生認為,他們在適應體育理論、實踐經(jīng)驗方面極度缺乏,而這并不能保證他們有效的指導殘疾學生;針對愛爾蘭的一項研究也說明了這一點,只是調(diào)查對象包括了碩士層面[45]。而職前體育的實踐教學經(jīng)驗和所修專業(yè)是決定適應體育教師對特殊體育教育認識的重要因素[34],特定的實踐經(jīng)歷更易于影響職前體育準備教師的態(tài)度[40]。許多研究表明[84,88],實踐課程的教學,能使職前學生或在職體育教師對殘疾學生表現(xiàn)出更大的支持度、更強的關愛、照護傾向,并可能影響他們對待殘疾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所以,他們都提出,適應教育教師培訓項目中應多增加一些與實習經(jīng)歷相關的課程和通識課程內(nèi)容[61-63]。
盡管融合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通的教育政策,但許多的適應體育教師并沒有接受良好的適應體育專業(yè)訓練以滿足殘疾學生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的體育教育需要[89]。在職后培訓階段,雖然美國大部分普通體育教師和適應體育教師都接受了一般的融合教育的在職培訓,但有調(diào)查顯示,只有4%的教師接受了與體育相關的課程內(nèi)容,且主要集中在知覺動作發(fā)展和有關身體的內(nèi)容方面[68]。故培養(yǎng)適應體育職前教師的機構應該把融合教育作為他們課程的一部分,以使職前適應體育教師認識到融合教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課程,而這種不足可以通過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適應體育教師教育課程來得以提高。為此,Jin J等[67]基于跨理論模式提出了一個課程設計框架,系統(tǒng)重構了適應體育教師教育課程,即專注于講解的階段、專注于實習課程的講解階段、實習階段,并提出了與這3個階段相對應的基于跨理論模式的實施策略。另一方面,職前適應體育教師準備課程的設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職業(yè)取向。一項對影響非洲裔學生進行職業(yè)選擇的研究表明,職業(yè)暴露(是指由于職業(yè)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情況)是影響其職業(yè)選擇的重要因素,且所有主修體育教育的本科生都認為需要增加非裔美國人從事適應體育教育的角色模型展示[64]。
上述眾多研究為未來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提供了多維度、多層面的理論思考,從中也可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的關注度主要集中在了職前體育教師和在職體育教師培訓兩個方面,對入職教育的內(nèi)容設置以及碩士、博士層面培養(yǎng)課程設置的研究卻少有涉及。且特殊體育教育課程的設置目前仍然不能滿足特殊體育教師的職業(yè)需要這一現(xiàn)實,其實施的難度在哪里,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其具體課程的實施,還需進一步調(diào)查研究。
1.5 方法多樣:教師教育方式方法的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特殊體育教師短缺的問題,美國從20世紀60年開始逐步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體系,對體育教師特別是偏遠的農(nóng)村地區(qū)的體育教師實施在職培訓[43],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特殊體育師資短缺的問題,但仍不能滿足特殊體育教育發(fā)展的需要。鑒于特殊體育教育的學科綜合性,為了更有效的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有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其他相關學科優(yōu)勢,實施多學科或聯(lián)合其他學科共同培養(yǎng)的模式[44]。進一步的研究指出,這一模式可能成為未來適應體育教師特別是碩士階段的主要培養(yǎng)模式[92]。而另一些研究則從適應體育教育對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出發(fā),為碩士階段的適應體育教師構建了一種以解決問題為本的概念學習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65]。但在職前培養(yǎng)過程中,無論采用哪種教育模式,其最終的目的都是保證學生走入社區(qū)、學校等機構以服務殘疾人群,于是,另一種針對職前適應體育教師的典型教育方式——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模式出現(xiàn),不僅為職前適應體育教師提供了進一步認識了解甚至研究殘疾人的機會,還改變了他們對待殘疾人的態(tài)度、提高了他們的文化意識、多學科的學識以及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2,72]。同時,這種和殘疾人的近距離接觸,還有利于密切師生間的關系。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這種互惠模式為大學和社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起到了很大作用[81,93],開展服務-學習模式課程的高等教育機構也大大增加[85]。
1995年,美國殘疾人體育教育與娛樂聯(lián)合會實施了特殊體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盡管很多州沒有實施,但大部分的州都基于此制度,按照其規(guī)定的標準來培養(yǎng)適應體育教師。關于適應體育教師需不需要通過其規(guī)定的科目考試的問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47],大部分人持肯定的態(tài)度,盡管持有適應體育教師資格證書并不能保證他有足夠的能力來為殘疾學生服務。而職后的充實完善,團隊和協(xié)作、視頻反饋方法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自我提高方式[69,75]。
可見,怎樣培養(yǎng)一名合格的特殊體育教師,采用何種方式方法來培養(yǎng),需不需要制定實施統(tǒng)一的標準,國外的研究還存在著爭議,這也為我國需不需要單獨開設特殊體育專業(yè)及運用何種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來培養(yǎng)提出了研究課題。
2.1 專業(yè)化程度有待提高:特殊體育教師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對我國特殊體育師資進行調(diào)查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對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和對特殊體育學校的體育師資進行的單獨調(diào)查當中(占相關文獻總數(shù)的58.3%)。從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較早的為艾萍[1]。2004年以后,對特殊體育教師的調(diào)查逐漸增多,調(diào)查的范圍也逐步增大。段輝濤[4]、何敏學[6]、劉美奮[11]、肖麗琴[24]等眾多研究者分別對湘鄂渝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河南、京、津、滬地區(qū)、晉北、湖南、山東、浙江、安徽、山西、廣西、河北、貴州、遼寧、江蘇等地的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育狀況進行了調(diào)查,其中都包含了對體育教師狀況的描述和分析。同時,趙志榮[31]、周坤[28]等研究者則對河南、安徽、黑龍江、北京、河北、山西、江西、福建等地特殊學校的體育師資進行了專門的調(diào)查,雖各地區(qū)體育師資結(jié)構、學歷、職稱等略有差異,但其整體情況卻存在一些共同特點:1)專職體育教師數(shù)量少,生師比較高,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甚至沒有體育教師,且教學任務重;2)具有特殊體育教育專業(yè)背景的教師較少,大部分教師為普通體育專業(yè)畢業(yè);3)很大一部分地區(qū)存在著非體育專業(yè)教師兼職現(xiàn)象;4)特殊體育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低,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對特殊體育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有所欠缺;5)男、女體育教師性別比列失衡,女教師較少,且以中青年教師為主;6)學歷、職稱結(jié)構不盡合理,高級職稱教師較少;7)科研能力較弱,缺乏教學反思;8)職后接受培訓的機會少,很大一部分教師甚至根本沒有接受過特殊教育、特殊體育教育的相關培訓。另外,吳燕丹[23]對我國100多所高等院校的調(diào)查,肖樹新[25]等對貴州、遼寧、內(nèi)蒙古高等院校和郝傳萍[5]對北京市隨班就讀學生體育教育狀況的調(diào)查,都得出了與上述相似的結(jié)論。
可見,對特殊體育教師的調(diào)查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學校,而針對高等院校、隨班就讀特殊體育師資的調(diào)查較少,針對農(nóng)村和普通學校的特教班的特殊體育師資的調(diào)查則基本沒有涉及。隨著高校對殘疾學生入學條件的放寬以及提倡融合教育理念的今天,普通高校、隨班就讀和普校特教班特殊體育教師的配備情況理應成為調(diào)查、研究的重點之一,但目前卻是最為薄弱的部分。面對特殊體育師資緊缺這一現(xiàn)象,這些調(diào)查都提出了要加強特殊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的建議,但對如何具體實施則都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辦法。另外,對“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程度較低”這一結(jié)論主要是基于對其學歷、職稱、專業(yè)背景、科研能力這幾個方面的調(diào)查得出的,但僅從上述幾個方面就得出上述結(jié)論,略顯得牽強,盡管上述調(diào)查的幾個方面能部分說明特殊體育教師素質(zhì)專業(yè)化較低這一客觀事實,但不是最核心的部分,特殊體育教師素質(zhì)的高低應該表現(xiàn)在其專業(yè)知識、能力和專業(yè)倫理和態(tài)度等幾個方面。
2.2 專業(yè)化培養(yǎng)的可行性探討:培養(yǎng)特殊體育教師的可行性和必然性的研究
殘疾人體育教育是特殊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特殊教育、體育教育的迅速發(fā)展及我國對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視,對特殊體育教師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我國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的機構少,專業(yè)的特殊體育師資無論在質(zhì)量上還是在數(shù)量上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基于這樣的思考,莊茂花等[30]最早探討了在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中開設特殊體育教學課程來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的可行性;王建欣[17]、金梅[8]等人,或基于本校的實踐、或基于全國、各省的調(diào)查,分析了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資源優(yōu)勢等情況,認為依靠現(xiàn)有的體育院系的辦學力量,使一部分體育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掌握特殊體育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具備特殊體育教學能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特殊體育教師是可行的。
但特殊體育是一個集特殊教育、體育教育、醫(yī)學康復等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在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方面,各個學科都有其各自的優(yōu)勢,高等中醫(yī)院?!褒R全的學科門類;優(yōu)秀的師資資源;深厚的中醫(yī)理論體系;先進的實驗設備和高水準的附屬醫(yī)院”,為特殊體育專業(yè)(康復方向)的開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優(yōu)越的人文環(huán)境和實踐平臺?;诖耍诟叩戎嗅t(yī)院校開辦特殊體育專業(yè)(康復方向)也是可行的,并相較于其他院校更有優(yōu)勢[27]。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特殊教育的發(fā)展也差異較大,像云南這樣特殊教育發(fā)展相對落后的地區(qū),特殊體育師資的需求更加緊迫,特殊教育體育教師培養(yǎng)與培訓顯得更為必要,故因地制宜,依托地方高等院校開展特殊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與培訓,以滿足當?shù)氐奶厥饨逃l(fā)展的需求,也是一種比較可行的發(fā)展策略[19]。
我國特殊體育師資培養(yǎng)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缺乏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高層次人才的系統(tǒng)和機構,這不僅是時代發(fā)展及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特殊體育人才培養(yǎng)、殘疾人體育實踐和特殊體育學科發(fā)展的需要,所以,有些研究者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提出了在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開設碩士研究生適應體育專業(yè)方向的設想。目前,我國相關的殘疾人體育法律法規(guī)也為特殊體育師資提供了政策導向和法律保障,國內(nèi)穩(wěn)定的特殊體育人才需求及高等體育院校的人員、課程設置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為高等體育院校開設碩士研究生適應體育專業(yè)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財力和智力資源[15]。目前這一設想已成為了現(xiàn)實。
總的來講,這些研究通過對世界,特別是我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及時代需求的分析,結(jié)合高等院校的資源優(yōu)勢,從理論角度分析了在高等院校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為開展特殊體育教師教育奠定了前瞻性的理論基礎。但對于特殊體育教師與普通體育教師之間的具體差別以及需不需要單獨設置一個專業(yè)方向來專門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等這些基本問題沒有做深入的分析,這使得在探討設置特殊體育專業(yè)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時缺少了更為充分、有效的依據(jù)。
2.3 專業(yè)化培養(yǎng)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方面的研究
特殊體育教師之所以要專業(yè)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體育教師“增強其競爭力的戰(zhàn)略選擇”和保障殘疾學生體育教育權利的重要實現(xiàn)途徑。一名合格的特殊體育教師所擁有的專業(yè)知識結(jié)構、技能、能力是沒有受過特殊體育教育專業(yè)訓練的其他教師所不具備的,普通體育教育專業(yè)教師、特殊教育教師或其他科目教師則不能為殘疾學生提供適宜的、高質(zhì)量的體育教育服務,這種不可替代性是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的基礎前提,也是“由特殊體育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目的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特殊教育是一項“人道主義事業(yè),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職業(yè)修養(yǎng)”、“較高的專業(yè)康復理論知識和康復指導能力”、“多元復合的知識和能力結(jié)構”和“綜合素質(zhì)”。特殊體育教育作為體育教育的一種類型,既要有體育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個性即特色,特殊體育教師應具備對特殊體育教育特性的適應性,才有存在的必要, 才會有生命力[9]。吳雪萍[20]等從教師個體專業(yè)化的角度研究了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問題,認為“特殊體育教師具備完善的專業(yè)道德、 專業(yè)知識、 專業(yè)能力以及自我專業(yè)發(fā)展意識的專業(yè)素質(zhì)是其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內(nèi)涵的所在”。隨后,她又進一步闡明了全納教育背景下體育資源教師應具有的素質(zhì)結(jié)構[21]。
但特殊體育教師各類素質(zhì)之間以及各素質(zhì)層面之間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其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能力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專業(yè)知識各層面之間、各能力層面之間、教師的責任心與其專業(yè)的思想之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10]。因此, 在提高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過程中,要注重各方面的均衡、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的專業(yè)化程度如何?有研究指出,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在體現(xiàn)專業(yè)化這一層面上還存在很大差距,不僅 “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觀念滯后”[18];專門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的院校少,國家經(jīng)費扶持力度??;而且還存在課程設置不適應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要求,且與實踐脫軌;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意識薄弱;專業(yè)化模式滯后;教師資格制度對推進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不力[26];“教師專業(yè)組織力量薄弱”;“在職培訓較少且流于形式,培訓理念與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致使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知識水平偏低,專業(yè)能力發(fā)展不平衡”[21,29]。美國在保障專業(yè)化的特殊體育教師方面的優(yōu)勢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體系、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模式、權威性的國家標準、多樣化的專業(yè)組織、嚴格的資格認證、專項的經(jīng)費資助等多種保障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的措施。但我國的國情與美國不同,在學習他們在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先進經(jīng)驗的同時,必須結(jié)合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來探索一條適合我們的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之路[3]。
因此,更新教育觀念;鼓勵高等院校開辦特殊體育專業(yè);加強特殊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研究,制定特殊體育教師行業(yè)標準;完善特殊體育專業(yè)課程設置體系;建立特殊體育教師資格制度;建立自適應專業(yè)化發(fā)展體系;進行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模式改革[26];合理安排體育教師崗前培訓[16,18],對提高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有著積極意義。這其中,建立特殊體育教師行業(yè)標準,并進而制定特殊體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對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起著基礎性作用。對此,李群力[14]、李沛力[13]對美國《國家適應體育標準》進行了介紹和研究,指出“美國適應體育國家標準涵蓋了專業(yè)與通識的范疇;以法律為依據(jù),強調(diào)對身心障礙者的評量”是其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在我國推行特殊體育教師標準建設,建立職后培養(yǎng)機制,啟動‘全納性’體育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工作”的建議。在此基礎上,何敏學[7]重點研究了我國的特殊教育體育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分析了我國實施特殊教育體育教師資格準入制度的必要性;并依據(jù)國家相關政策闡述了我國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的前期基礎,論證了我國實施特殊教育體育教師資格準入制度的可行性,著重提出了“研究制定國家統(tǒng)一的特殊教育體育教師資格標準”的建議。
可見,我國學者已對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進行了初步理論探討,并對其專業(yè)化水平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指出了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為我國要提高、保障特殊體育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必須制定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標準,實施特殊體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但對一位合格的或理想的特殊體育教師到底應該具備什么素質(zhì)這一核心問題還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這恰恰是進行特殊體育專業(yè)課程設置、完善特殊體育教師教育體制和實施特殊體育教師認證制度的前提和基礎。
2.4 培養(yǎng)方式方法的初步探索:特殊體育教師教育方式方法及策略的研究
特殊體育教師的教育是一個連續(xù)、動態(tài)的過程,不僅包括職前的培養(yǎng),還包括入職的培訓和在職的培訓以及教師的自我反思這樣一個提高的過程。當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職前專業(yè)培養(yǎng)的院校少,專門培養(yǎng)特殊體育教師的師資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而且還偏離了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的方向。在課程的設置上,特殊體育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不足,實踐課程少,課程模式較單一,入職培訓和職后培訓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且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還存在著脫節(jié)現(xiàn)象。為此,有學者認為,在提倡融合教育的今天,為解決我國特殊體育師資數(shù)量少、殘疾人體育相關知識不足這一現(xiàn)實問題,可對已有的受過4年體育專業(yè)教育的老師,通過加修3~4門殘疾人體育的相關課程,以引導他們擔負起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任務[2]。但從長遠來看,要想給予殘疾學生高質(zhì)量的體育教育,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仍是主要的發(fā)展趨勢,所以,在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中和在高等體育院校中設立特殊教育專業(yè)以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職前教育模式,或者在各省(市)教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通過繼續(xù)教育的形式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都是比較可行的教育模式[12]。另外,通過增加殘疾人體育課程附修專項,實行“雙證制”,或3(4)+X 成長模式、校本培訓模式也是不錯的選擇[2]。
同時,為了保證特殊體育教師的持續(xù)成長,提高其專業(yè)化水平,不能忽略特殊體育教師的職后培訓,注重實現(xiàn)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的一體化,校際聯(lián)動的培訓模式尤其值得提倡,這種模式比較注重特殊學校和培養(yǎng)單位之間的互助協(xié)作,共同擔負特殊體育教師的培訓與提高,使職前、入職和在職培訓形成一個連續(xù)的整體[22]。在培養(yǎng)的層次上,除本科水平的培養(yǎng)之外,還必須增加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增設特殊體育研究方向,培養(yǎng)具有科研能力的特殊體育教師,使之能把自己對教學的反思提煉出來,形成理論,不僅有利于其他教師的學習,而且也有利于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
這些研究對如何培養(yǎng)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方式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占相關文獻總數(shù)的7%),提出了多種設想和策略,但這些構想和策略是否可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實踐調(diào)查論證。另外,面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在質(zhì)和量兩個方面都不足、社會需求緊迫的現(xiàn)實,并沒有從戰(zhàn)略角度加以考量,制定中、長、短期的培養(yǎng)策略。
對特殊體育教師的研究已引起了我國國內(nèi)部分學者的關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們通過調(diào)查基本摸清了我國特殊體育教師的現(xiàn)實狀況,找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特殊體育教師培養(yǎng)可行性和必然性的探討,開啟了專業(yè)化培養(yǎng)的步伐,但對如何培養(yǎng)、特殊體育教師應該具備何種專業(yè)素質(zhì)、相關的課程設置以及教育培養(yǎng)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還處在初步的摸索期,仍處于爭論和探索階段。整體上看,我國對特殊體育教師的研究還基本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較少,零散且集中于對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并且這些研究多是從宏觀角度展開的,視角相對比較單一且深度的理論分析不足,盡管很多研究都指出了我國要加強特殊體育教師教育這一現(xiàn)實而緊迫的問題,但如何加強特殊體育教師教育、如何保障其專業(yè)化的研究很少,且缺乏系統(tǒng)性、完整性。另外,在融合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如何有效解決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還需要深入的探討。
國外針對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的相關研究議題廣泛而深入,既有宏觀的理論分析和調(diào)查,也有微觀的實踐求證,且研究方法多樣、觀察視角多維而新穎,無論是對特殊體育教師角色職責的分析,還是對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研究,都注重了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性、時代性、人文性、區(qū)域性等特點。整體上看,國外發(fā)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對特殊體育教師的研究已進入了系統(tǒng)而成熟的階段,他們的經(jīng)驗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國外各個國家的國情與我國不同,如殘疾學生的安置方式、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程度、人們對待殘疾人的人文理念、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相關法律基礎等,所以,結(ji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借鑒國外發(fā)達國家經(jīng)驗的基礎上,來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體育教師教育之路,這既需要理論層面的深入分析,也需要實踐層面的實際論證。
4.1 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需求數(shù)量及估算方法的研究
特殊教育發(fā)展的需求是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發(fā)展的動力。我國的特殊教育現(xiàn)階段和未來一個階段的發(fā)展到底需要多少特殊體育教師,需要實踐調(diào)查以及用正確、恰當方法來估算。我國存在多種形式的殘疾學生安置方式,有特殊學校、特教班、隨班就讀等,這些學校中專職體育教師需要多少,師生比為多少是合適的,融合教育背景下是否所有體育教師都必須具備特殊體育教育方面的知識能力等,都會對特殊體育教師的需求數(shù)量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實際上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而這方面的調(diào)查、研究會為特殊體育教師教育部門及相關機構提供一個方向性的參考,在教師教育規(guī)模預測、培養(yǎng)、培訓的方式,甚至普通體育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方面,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4.2 對影響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因素的研究
多年來,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的規(guī)模、專業(yè)設置、課程設置、培訓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從事特殊體育教育的教師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殘疾學生的健康、娛樂和休閑需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幾種常見的原因外,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其中哪些又為主要因素,哪些又為次要因素?對這些問題的清晰認識,將為我們制定相關政策、進行有效決策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4.3 對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研究
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是與其在教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擔負的職責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獨特性是其區(qū)別于普通體育教師以及其他相類似專業(yè)教師的主要特征,對其進行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特殊體育教師及特殊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性。國外相關研究較多,也比較深入,有許多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我國相關的研究剛剛開始,對于專職特殊體育教師和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普通體育教師應具備哪些知識、能力、思想道德等基本素質(zhì)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教育方式的針對性,有效性。同時,特殊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還是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標準的主要內(nèi)容,是進行特殊體育教師資格認證的基礎。
4.4 對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標準和資格認證制度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主要國家,甚至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紛紛把制定教師教育標準作為教師教育改革和保障教師教育質(zhì)量的一個基本前提,這已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就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標準來講,其以規(guī)范并塑造具有良好教學素質(zhì)和教學技能的特殊體育教師為宗旨,勢必會體現(xiàn)特殊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客觀需求和特殊體育教師現(xiàn)有水平和期望達到的能力水平,既具有現(xiàn)實性和操作性,又具有未來性和發(fā)展性,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創(chuàng)設了目標,而且架構了路徑。在此基礎上的資格認證制度,則起著把關的作用。在我國其他學科紛紛在研究制定教師專業(yè)標準的現(xiàn)實趨勢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標準的制定也應該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實施的資格認證制度也應該成為深化研究的一部分。
4.5 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
我國特殊人群基數(shù)較大,如何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nèi),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兩個方面有一個大的提高,以保障他們對體育教育的需求,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而又緊迫的問題。而從中、長期的發(fā)展來看,如何應對這一狀況?就需要我們研究未來教師教育、特殊教育和體育教育的大趨勢,總結(jié)、借鑒、創(chuàng)設新的教師教育方法,改進現(xiàn)存的教師教育方式,去快速適應這一形式。而廣大研究者必須擔負起這一職責,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
4.6 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課程的研究
教師教育課程是教師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其質(zhì)量高低將關系到整個教師教育質(zhì)量的高低。我國現(xiàn)存的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課程在很多方面還不完善,如目標不明確、課程結(jié)構不合理、課程中特殊體育方面的內(nèi)容偏少、課程實施與實踐脫節(jié)等,還不能適應我國對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的需求。這需要研究者加強課程的目標、結(jié)構、內(nèi)容、評價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完善特殊體育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使特殊體育教師經(jīng)過專業(yè)化教育而成為具備專業(yè)化能力的人才,實現(xiàn)教師群體的專業(yè)化,更好的發(fā)揮體育教育對殘疾人的積極功能。
[1]艾萍.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xiàn)狀的分析與建議[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1,(9):25-26.
[2]陳適暉.殘疾人體育在中國的發(fā)展及師資培訓[C]//南京:首屆全國殘疾人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選編,2004:220-225.
[3]曹烴,劉珍,曾建明,等.美國適應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的路徑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2,145(7):30-35.
[4]段輝濤.對湘鄂渝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特殊體育教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73(7):62-65.
[5]郝傳萍.北京市隨班就讀學生體育教育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84.
[6]何敏學,王佳.遼寧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2):252-254.
[7]何敏學,宋強.我國特殊教育體育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初探[J].體育學刊,2011,18(5):82-85.
[8]金梅,孫延林,陳適暉.對高等體育院校設立特殊教育專業(yè)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6,69(3):93-96+88.
[9]盧春宏.特殊體育教師的教育特性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26(3):121-122.
[10]盧春宏,王宏.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間的關聯(lián)性分析[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7(2):170-174.
[11]劉美奮,張華,劉健,等.山東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5):113-114.
[12]劉美奮,陳統(tǒng)軍,劉建軍,等.我國特殊教育體育師資隊伍培養(yǎng)體制與模式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62(8):78-80.
[13]李沛力.美國適應體育教師認證標準及教育標準研究[J].2011,25(3):55-60
[14]李群力,羅智波.美國適應體育課程國家標準對我國特殊體育教育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9(7):28-32.
[15]穆興麗.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開設碩士研究生適應體育專業(yè)方向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06:57.
[16]王保軍.論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專業(yè)化發(fā)展策略[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10):70-71.
[17]王建欣,陳潔敏.對高校培養(yǎng)特殊體育師資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8):1116-1118.
[18]王平,陳琳.全納教育視野下我國特殊體育師資培養(yǎng)現(xiàn)狀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5):88-91.
[19]王世芳,金鵬.云南特殊教育體育教師培養(yǎng)與培訓的必要性研究[J].昆明學院學報,2013,35(3):106-109.
[20]吳雪萍,金昌龍,周李莉.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內(nèi)涵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3):72-75.
[21]吳雪萍.全納教育背景下我國體育資源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2011,27(5):82-86
[22]吳雪萍,周李莉.對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研究[C]//北京: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07:902-903.
[23]吳燕丹.中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思考[J].體育科學,2007,27(1):41-50.
[24]肖麗琴.浙江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05:75.
[25]肖樹新.貴州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9):101-104.
[26]謝陶.我國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3):80-84.
[27]鄭健.論高等中醫(yī)院校開設特殊體育專業(yè)(康復方向)的優(yōu)勢[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5(4):105-106.
[28]周坤,董滿秀.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現(xiàn)狀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7,28(3):69-72.
[29]周李莉,吳雪萍,司虎克.上海市特殊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5):102-106.
[30]莊茂花,劉宇剛.哈體院體育教育專業(yè)開設特殊體育教學課程的可行性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3):51-53.
[31]趙志榮,高鳳山,殷紅,等.河南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5,64(10):88-90.
[32]DOULKERIDOU A,EVAGGELINOU C,KUDLACEK M.Components of attitudes toward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ATIPDPE-GR Instrument for greek physical educators[J].Acta Univ.Palacki.Olomuc,Gymn,2010,40:463
[33]AKUFFO P B,HODGE S R.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J].Edu Urban Society,2007,40(2):243-268.
[34]KOKARIDAS A A.Perceptions of educators regarding level of knowledg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 pilot study[J].Int Health Care,2012,4(1):25-33
[35]TRIPP A.Comparison of attitudes of regular an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ors toward disabled individuals'[J].Perceptual Motor Skius,1988,66:425-426.
[36]AYERS S F,HOUSNER L D.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PETE programs[J].J Teach Physical Edu,2008,27:51-67
[37]AYNERS S F,HOUSNER L D.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PETE programs[J].J Teach Physical Edu,2008,27:51-67
[38]BLOCK M E,OBRUSNIKOVA I.Inclus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1995—2005[J].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2007,24:103-124.
[39]BLUMENKOPF M,LEVANGIE P K,NELSON D L.Perceived role responsibilities of physical therapists an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ors in the public school setting[J].Phys Ther,1985,65(7):1046-1051.
[40]STEWART C C.Effect of practica types in preservic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opulations[J].J Teach Physical Edu,1990,10:76-83
[41]CHAAPEL H,COLUMNA L,LYTLE R,etal.Parental expectations about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s[J].J Special Edu,2013,47(3):186-196
[42]CHABOT J M,HO LBEN D H.Integrating service-learning into dietetics and nutrition education[J].Topics Clin Nutr,2003,18:177-184.
[43]CHASE,JAYNE,BUTTERFIELD,STEPHEN A.Rural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n inservice training approach[J].Pa laestra,1990,9:22.
[44]COW DEN J E,EASON B L.Pediatric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infants,toddlers,and preschoolers:Meeting IDEA-H and IDEA-B challenges[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1,8:263- 279
[45]CRAWFORD S,An examination of curren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provision in primary and special schools in Ireland[J].Eur Physical Edu Rev,2011,17(1):91-109.
[46]CYNTHIA,SCHROEDER,TAMMY BURD.Disposi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fessionals following an inclusive physical activity lab[J].Res Q Exe Sport,2005,76(1):118.
[47]LORENZI D A,MOHAMMED R,SCHNEIDER H Y.Shoul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ors be required to pass the Adapted[J].J Physical Edu,Rec Dance,2009,80:3.
[48]DAVIS C K P.A profil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within undergradu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J].ICHPER-SD J Res Health,Physical Edu,Rec,Sport Dance,2010,5(2):26.
[49]DEMPSEY S D.Teacher competencies for rural special educators:Implications for special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Rural Special Edu Q,1990,10(3):3-15.
[50]HURLEY D.Guidelines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J Physical Edu Rec,1981,52(6):43-47
[51]?ZER D,NALBANT S,AGˇLAMIS 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The impact of time in service,gender,and previous acquaintance[J].J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2013,57:1001-1031
[52]DUCHANE K M,FRENCH R.Attitudes and grading practices of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ors in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ed Physical Activi Q,1998,15:370-380.
[53]DUNN J M,MCCUBBIN J A.Preparation of leadership personnel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ed Physical Activi Q,1991,8:128-135.
[54]FOLSOM-MEEK S.L.Licensure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undergraduates' 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J].Percept Mot Skills,1998.86(3):1117-1118.
[55]FOLSOM-MEEK S L,NEARING R J,GROTELUSCHEN W.Effects of academic major,gender,and hands-on experience on attitud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J].Adapted Physical Activi Q,1999,16:389-402.
[56]FOLSOM-MEEK S L,NEARING R J,KALAKIAN L.Effects of 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changing attitudes[J].Clin Kinesiol,2000,54:52-58.
[57]ADAMS G,YOUNGER T.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counseling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ed Physical Activi Q,1984,1:185-193
[58]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raining for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Z].Commission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Licensing (77-7847),Sacramento,California,1978.
[59]Highly Qualifie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creation & National Consortiu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Z].2007
[60]HODGE S R,AKUFFO P B.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cerns in teach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an urban public school District[J].Int J Disability,Develop Edu,2007,54(4):399-416.
[61]HODGE S R,DAVIS R,WOODARD R,etal.Comparison of practicum types in changing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2002,19:155-171.
[62]HODGE S R,JANSMA P.Effects of contact time and location of practicum experiences on attitud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9,16:48-63.
[63]HODGE S R,TANNEHILL D,KLUGE M A.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practicum experiences for PETE students[J].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2003,20:381-389.
[64]HODGE D W.Factors that influence career choice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o enter th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J].Physical Edu,2003,60(3):134.
[65]HOGAN I P.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personnel preparation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0,7:205-218.
[66]MCCUBBIN J A,DUNN J M.Preparation of leadership personnel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 follow-up study[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2000,17:371-380
[67]JIN J,YUN J,WEGIS H.Chang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promote inclusion[J].Quest,2013,65(3):372-383.
[68]CHANDLER J P,GREENE J L.A statewide survey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delivery and teacher in-service training[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5,12:262-274
[69]HAEGELE J A,KOZUB F M.A continuum of paraeducator support for utilization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Teach Excepti Children Plus,2010,6(5):18-27
[70]KELLY L E,GANSNEDER B.Preparation and job demographic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8,15:141-154.
[71]KOZUB F M,SHERBLOM P R,PERRY T L.Inclusion paradigms and perspectives:A stepping stone to accepting learner divers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J].Quest,1999,51:346-354.
[72]KOZUB F M.Perceptions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by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ors:A preliminary study[J].Physical Edu,2002,59:104-112.
[73]LAMASTER K,GALL K,KINCHIN G,etal.Inclusion practices of effective elementary specialists[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8,15:64-81.
[74]LIENERT C,SHERILL C,MYERS B.Physical educators’concerns about integrati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2001,18:1-17.
[75]LYTLE R,LAVAY B,ROBINSON N,etal.Teaching collaboration and consultation skills to preservic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J].J Physical Edu,Rec Dance,2003,74(5):49-53.
[76]MANGER D K.An aging faculty poses a challenge for challenges[J].Chronicle Higher Edu,1997,48:10.
[77]KUDLACEK M,JESINA O,STERBOVA D,etal.The nature of work and roles of public school adapted physical edu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J].Eur J Adapted Physical Activ,2008,1(2):45-55
[78]KUDLACEK M.Components of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physicaldisabilit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vised “ATIPDPE-R” instrument/scale for prospective czech educators[J].Acta Univ Palacki Olomuc,Gymn.2007,37(1):113
[79]MC CUBBIN J A,DUNN J M.Preparation of leadership personnel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 follow-up study[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2000,17:371-381.
[80]MICHAEL,KALAKIAN,LEN.Assessment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rapeutic Recreation[M].2nd.Horvat,Dubuque,IA:Brown & Benchmark,1996
[81]MOSER J M,ROGERS G E.The power of linking service to learning[J].Tech Directors,2005,64:18-21.
[82]KREBS P L,BLOCK M E.Transi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to community recreation:The role of th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or[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2,9:305-315
[83]DIROCCO P.Preparing for the mainstreamed environment:A necessary addition to preservice curriculums[J].J Physical Edu Rec,1978,49(1):24-25
[84]PEDERSEN S J,COOLEY P,HERNANDEZ K.Are Australian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epared to teach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J].Australian J Teacher Edu,2014,39(8):245-249
[85]PRENTICE M,GARCIA R M.Service learning:The next generation in education[J].Community College J Res Practice,2000,24:19-26.
[86]LYTLE R K,COLLIER D.The consultation process: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sts’ perceptions[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2002,19:261-279
[87]RIZZO T L,BROADHEAD G D,KOWALSKI E.Changing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y infusing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J].Quest,1997,49:229-237.
[88]RIDER R A,IMWOLD C H.Change in control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after 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um[J].Perceptual Motor Skills,1993,76:1274
[89]RUST R,SINELNIKOV O.Practicum in a self-contained environment:Pre-service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J].Physical Edu,2010,67:33-45.
[90]SHERRILL C.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Recreation and Sport: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M].6th Dubuque,IA:Brown & Benchman,2004,512-514
[91]USDE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Eleventh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Z].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9.
[92]ERSING W F.Current directions of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J Health,Physical Edu,Rec,1972,43(8):78-79.
[93]WATSON D L,CRANDELL J,HUEGLIN S,etal.Incorporating service-learning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J].J Physical Edu,Rec Dance,2002,73(5):50-55.
[94]ZHANG J,JOSEPH D,HORVAT M.Marketable features of 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areer in higher education[J].Adapted Physical Activ Q,1999,16:178-186.
[95]ZHANG J.Quantitative analyses about market- and prevalence-based needs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ublic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J].Physical Edu,2011,68(3):140.
Review and Prospects on Teacher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SANG Guo-qiang1,2
This paper makes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and abroa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of China is still short in the field,related research few and scattered,more emphasis on the macro,perspective is relatively single and insufficient depth in theoretical analysis;foreign researches are widely,mature and deeply,research methods are varied,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novel,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imes,such as humanism,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o this end,we should strive to the direction:1)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number of China's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needs and the estimation method;2) 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3)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4)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qualif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5) study on methods and education mode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6) research on curriculum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ofspecialphysicaleducation;education;role;professionalquality
2015-02-28;
2015-09-1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5BTY071)。
桑國強(1978-),男,山東菏澤市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E-mail:sdhzsgq1978@126.com。
1.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2.溫州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1.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2.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1002-9826(2015)06-0044-11
10.16470/j.csst.201506006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