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忠
【摘 要】 目的:探討不同劑量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實施肌間溝臂叢麻醉下手術患者共120例,分為三組,分別為低劑量組、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三組均實施肌間溝臂叢麻醉。低劑量組注入0.375%羅哌卡因30ml;中劑量組患者注入0.375%羅哌卡因40ml;高劑量組患者注入0.375%羅哌卡因50ml。結果:三組患者在麻醉過程中,除了高劑量組發(fā)生2例輕度霍納氏綜合征外,其余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尺神經(jīng)、正中神經(jīng)和橈神經(jīng)的感覺阻滯完善所占比例分別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的運動阻滯完善程度完全阻滯所占比例分別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0.375%羅哌卡因40ml用于肌間溝臂叢麻醉時麻醉效果顯著,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值得借鑒。
【關鍵詞】 肌間溝臂叢麻醉;羅哌卡因;不同劑量
【中圖分類號】R61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6-0069-01
羅哌卡因在神經(jīng)阻滯應用中,其臨床效果顯著。但在臨床行臂叢麻醉過程中,受相關因素(麻醉醫(yī)師麻醉經(jīng)驗、手術時間、患者主觀感受等)影響導致麻醉完善程度存在差異。本文選擇在我院實施肌間溝臂叢麻醉下手術患者,觀察不同劑量羅哌卡因的麻醉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實施肌間溝臂叢麻醉下手術患者共120例,均為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病例。上述患者分為三組,分別為低劑量組、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低劑量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范圍為18~64歲(平均年齡為38.9歲);體重范圍為45~78kg(平均體重為65.21kg);ASAⅠ-Ⅱ。中劑量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19~66歲(平均年齡為39.4歲);體重范圍為46~79kg(平均體重為64.71kg);ASAⅠ-Ⅱ。高劑量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范圍為18~77歲(平均年齡為37.9歲);體重范圍為46~76kg(平均體重為64.01kg);ASAⅠ-Ⅱ。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組患者術前均給予阿托品、進入手術室后吸氧、建立靜脈通道、連接監(jiān)護儀。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患肢對側,在前中斜角肌平環(huán)狀軟骨水平處進針,對穿刺針的位置進行調(diào)整,而后注入羅哌卡因(AstraZeneca公司生產(chǎn),批號:090612)。低劑量組注入0.375%羅哌卡因30ml;中劑量組患者注入0.375%羅哌卡因40ml;高劑量組患者注入0.375%羅哌卡因50ml。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感覺阻滯情況(注入羅哌卡因30min后,每隔5min針刺觀察尺神經(jīng)、正中神經(jīng)和橈神經(jīng)支配皮膚感覺區(qū)域的痛覺消失情況,如果消失,提示感覺阻滯完善);觀察三組患者運動阻滯情況(患者手臂不能夠抬起以及手指不能夠運動,提示運動完全阻滯)。觀察三組患者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三組患者在麻醉過程中,除了高劑量組發(fā)生2例輕度霍納氏綜合征外,其余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尺神經(jīng)、正中神經(jīng)和橈神經(jīng)的感覺阻滯完善所占比例分別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的運動阻滯完全阻滯所占比例分別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羅哌卡因屬于局麻類藥物,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相比,前者的心臟毒性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毒性遠低于后者,所以羅哌卡因具有較好的神經(jīng)阻滯效果,同時其鎮(zhèn)痛作用較強。羅哌卡因在臂叢神經(jīng)麻醉中的應用較多[1,2]。研究認為,羅哌卡因在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中的效果可因劑量不同而麻醉效果有所差異。肌間溝臂叢麻醉是上肢手術的常用麻醉方式,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存在著阻滯不完善現(xiàn)象,特別是尺神經(jīng)阻滯不完全所占比例較高,影響到手術實施和手術效果[3,4]。在對局麻藥麻醉效果研究中發(fā)現(xiàn),局麻藥的給藥劑量小,其阻滯范圍也小。本文中,三組分別給藥高、中、低不同劑量的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麻醉,其中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的感覺阻滯和運動阻滯完善情況均優(yōu)于低劑量組,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均達到較好的麻醉效果,但高劑量組出現(xiàn)了霍納氏綜合征不良反應,根據(jù)本文結果,提示0.375%羅哌卡因40ml用于肌間溝臂叢麻醉時麻醉效果顯著,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黃振杰,彭 婷,李 杰,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jīng)阻滯效果的比較[J]. 吉林醫(yī)學,2014,08(1):1625-1626.
[2]袁帥,陳顯宇. 羅哌卡因在上肢尺橈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36(2):83-84.
[3]陳江,宣澤英,申燕. 不同濃度鹽酸羅哌卡因在臂叢腋路復合肌間溝阻滯法中的應用[J]. 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3,01(3):23-24.
[4]李挺,馬劍峰,劉若海.兩種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自控肌間溝持續(xù)臂叢神經(jīng)鎮(zhèn)痛的效果[J]. 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13,04(3):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