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福建廈門361021;哈爾濱體育學院社會科學部,黑龍江哈爾濱150008)
《資本論》的邏輯藝術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經典性課題。以往我國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既取得了大量寶貴成果,又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按照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的大圓圈套小圓圈的思維模式來體認《資本論》的邏輯,從而將其簡化為自然辯證法的推演和應用;二是盡管承諾《資本論》的邏輯也就是概念辯證法,但停留于用列寧《哲學筆記》的相關命題來闡釋《資本論》的邏輯,卻相對弱化了對《資本論》原著本身的研究 (這里應指出的是,英文、德文、日本學術界的大量文本研究成果亟待引入我國)。有鑒于此,按照列寧關于《資本論》的邏輯與辯證法一致的重要提示,沉入到《資本論》文本中進行邏輯 (辯證法)的探討,就成為一項有待深入開展的學術任務。
關于《資本論》的邏輯問題,列寧有過經典的判斷:“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1]151。此判斷的主旨揭示了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內在繼承性,因此,深刻地把握黑格爾《邏輯學》的本質特點,是馬克思《資本論》邏輯探究的首要前提?!哆壿媽W》從“純粹存在”這個最無內容的概念開始,經過概念的自我發(fā)展,最后達到“絕對理念”這個最為豐富的概念。“純粹存在”概念在哲學史上對應巴門尼德,“絕對理念”對應黑格爾自己,因此他的邏輯學也就是整個一部哲學史邏輯化。黑格爾盡管以歷史作為自己哲學的骨架,但由于他所理解的歷史只是思想史,所以最終形成的邏輯是思想的內涵邏輯。思想的內涵邏輯,其含義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首先它是“內涵”邏輯,即區(qū)別于傳統(tǒng)外延 (形式)邏輯的、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邏輯;其次是“思想”的內涵邏輯,即這種邏輯運動的主體是思想,而不是客觀的人類歷史,因此在本體論上是唯心主義的。
這正是馬克思《資本論》批判繼承黑格爾的出發(fā)點。其表征為:1.《資本論》肯定了《邏輯學》對邏輯的內涵式理解,堅持以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方式探討真理。與《邏輯學》一樣,《資本論》也是由概念自身的矛盾來推動而向另一概念發(fā)展的知識體系。如果用符號來表達,《資本論》的科學體系表現(xiàn)為:W→G→C→m→P→…… (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轉化為剩余價值,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等等)?!顿Y本論》與《邏輯學》都可以寫成范疇的轉化圖示。前一范疇內在地、必然地生成后一范疇,后一范疇既蘊含在前一范疇之中,又豐富和揚棄了前一范疇。2.《資本論》否定了《邏輯學》對邏輯的純粹思想式理解,堅持以非概念的歷史來規(guī)定概念。在黑格爾那里,概念是自足的東西,是永動機;概念發(fā)展是“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運動。這種神秘主義的東西為馬克思所嚴厲批判。馬克思認為,概念的發(fā)展不過是人的思維以辯證運動的形式來表現(xiàn)的現(xiàn)實歷史而已;黑格爾“無人身的理性”雖有其深刻性 (因為它歪曲地表征了個人受抽象資本統(tǒng)治的事實),但絕沒有一個超自然的“理性”客觀存在著。總之,把概念運動置于感性活動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資本論》的歷史的內涵邏輯。
以上側重于對“思想的內涵邏輯”與“歷史的內涵邏輯”之間異質性的界定;二者的同一性在于“內涵邏輯”,進一步說,也就是概念辯證法。由于只有概念的辯證運動才能構成內涵邏輯,因此無論黑格爾還是馬克思,其內涵邏輯都是概念辯證法。關于這一點,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寫到:“如果一切都發(fā)展著,那么這是否也同思維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疇有關?……如果有關,那就是說,存在著具有客觀意義的概念辯證法和認識辯證法?!保?]215黑格爾與馬克思概念辯證法的區(qū)別,在于前者陷入唯心主義的幻覺,認為概念的發(fā)展是思想自身的運動,而后者始終自覺到概念發(fā)展只是現(xiàn)實歷史的思維再現(xiàn)。盡管思維再現(xiàn)不同于現(xiàn)實表象本身,但它絕不能脫離現(xiàn)實表象而自存。
由于《資本論》的邏輯是歷史的內涵邏輯,因此不能脫離現(xiàn)實歷史 (資本的運行)來抽離出所謂邏輯一般;不存在一個獨立于資本運動思維再現(xiàn)之外的“自然辯證法”或“普適邏輯”。因此,無法要求馬克思、列寧回答究竟什么是《資本論》的邏輯。因為這種提問方式,就是把《資本論》歷史的內涵邏輯混同于牛頓的力學公式,混同于可以脫離具體內容而單獨存在的自然定律?!顿Y本論》的邏輯是人的歷史活動的邏輯,而不是物的運動的邏輯。正因如此,馬克思除了在《資本論》一卷二版跋中集中地闡述了辯證法及其與黑格爾邏輯學的關系之外,很少述及辯證法、邏輯等字樣。這種現(xiàn)象不僅發(fā)生在《資本論》文獻群中;在馬克思的全部文獻中,除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專題討論外,馬克思都鮮有關于邏輯、辯證法的專門論述。馬克思最重視邏輯、辯證法而又最少提及邏輯、辯證法,這就是全部問題關鍵之所在。因為經過黑格爾改造之后的內涵邏輯,已經不能再用抽象公式的途徑來表達;經過馬克思改造之后形成的歷史的內涵邏輯,已經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來表達。所以說,《資本論》全書都在展現(xiàn)它的新邏輯。關于這一點,恩格斯有一個極好的解讀:“這個 (黑格爾的——引者注)劃時代的歷史觀……為邏輯方法提供了一個出發(fā)點……這就是從黑格爾邏輯學中把包含著黑格爾在這方面的真正發(fā)現(xiàn)的內核剝出來,使辯證方法擺脫它的唯心主義的外殼并把辯證方法在使它成為唯一正確的思想發(fā)展形式的簡單形態(tài)上建立起來。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是以這個方法作基礎的?!保?]42-43在時刻不脫離內容而探討真理方面,《資本論》的邏輯 (辯證法)也就與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完全合流了。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唯物主義不是“解方程式”;“歷史唯物主義”不能作為“套語”或“標簽”而“貼到各種事物上去”,而是要“作進一步的研究”。[3]500,496-497
現(xiàn)在我們梳理一下《資本論》“歷史的內涵邏輯”的構成要點:其一,它是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邏輯,這是對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的革命;其二,它是以非概念的歷史來規(guī)定概念的邏輯,這是對黑格爾思辨邏輯的革命;其三,作為前兩點的合題,它是由人的歷史活動來推動的概念辯證法,這是對形式邏輯與思辨邏輯的雙重革命,同時也是對舊唯物主義脫離思存關系來直觀世界運動的素樸辯證法的革命?!皻v史的內涵邏輯”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最深刻的方法論,對于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首先,它在歷史研究上克服了歷史編纂學家、國民經濟學家機械堆砌材料與直觀既存現(xiàn)實的根本缺陷,從而為歷史運動找到了內在的發(fā)展線索。其次,這一內在發(fā)展線索又擺脫了唯心主義哲學的神秘主義桎梏,以人的歷史活動的現(xiàn)實性揚棄了概念自我運動的抽象性。再次,“歷史的內涵邏輯”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真正特質:它是“屬人”的世界觀而非“觀物”的世界觀,是歷史唯物主義 (以歷史運動為解釋原則)而非“辯證唯物主義”(以物質運動為解釋原則)。
在這一認識基礎之上,就不能像一些學者那樣——滿足于用列寧的凝縮判斷來代替對《資本論》的研究 (見本文小引中提及的“存在問題之二”),而必須要沉入《資本論》的行文當中,從經濟范疇的運動節(jié)奏中來洞察概念辯證法的奧秘。當然,我們也能夠給予《資本論》的內涵邏輯以一些提煉和原則說明,正如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所概括的那樣。但這樣做只是“閱藏知津”,它代替不了邏輯運動本身,這些規(guī)律和原則絕不能夠脫離知識內容而獨立存在。這種本質特征,就決定了我們探討《資本論》歷史內涵邏輯的思路:一定要進入《資本論》范疇體系中來。以下,我們就從宏觀和中觀兩個維度,解讀《資本論》歷史的內涵邏輯。
作為一個完美的藝術品,《資本論》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從宏觀上看,《資本論》全四卷呈現(xiàn)出概念上升為科學體系的知識外觀。第一卷標題為“資本的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研究的基點。這里的“生產”屬于狹義,系商品制造之意,與之相對應的是流通 (商品出售,價值的實現(xiàn))。馬克思將“生產”從生產與流通的現(xiàn)實統(tǒng)一中抽象出來,這是一種邏輯上的以退為進。因為只有先行懸置流通等環(huán)節(jié),才能在相對封閉的研究域中分析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資本的生產過程目的在于剩余價值生產,資本主義生產規(guī)律就是剩余價值生產規(guī)律,剩余價值生產的秘密則在于工人的勞動時間,勞動時間物化在商品的價值當中。因此,馬克思從最簡單的商品范疇出發(fā),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秘密和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胚胎。第一卷的范疇演進主要是商品W、貨幣G、資本C、剩余價值m的演化,這些范疇的出場為解開資本主義經濟活動之謎奠定了初始范疇的基礎。
《資本論》第二卷標題為“資本的流通過程”,這里流通的涵義是非常廣泛的。首先,它是資本流通 (公式為G—W—G',G'=G+△G)而不是商品流通 (公式為W—G—W)。其次,它是產業(yè)資本,并且主要是工業(yè)資本的流通,以英國為主要案例。再次,它是廣義的流通,是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與資本狹義流通過程 (買賣)的統(tǒng)一。復次,流通既包括個別資本的流通,又包括社會總資本的流通,因此已經超越了第一卷的相對封閉式探討,而以現(xiàn)實的復雜經濟生活為研究背景。最后,流通不僅包括商品的運動,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對商品運動的分析去揭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其目的是揭示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問題??梢姡顿Y本論》第二卷是第一卷提出的剩余價值規(guī)律研究的必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第一卷的范疇已經從抽象走向具體,從邏輯上的封閉式研究走向了接近現(xiàn)實歷史的生動再現(xiàn)。
在第三卷即“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當中,前兩卷的內容得到了更高程度的綜合??傔^程指的是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tǒng)一。同時,總過程既是上一生產過程的結果,又是下一生產過程的開端;既是商品 (物)的生產總過程,又是社會關系 (人)的生產的總過程。第三卷不僅將第一卷的生產與第二卷的流通納入到現(xiàn)實經濟運行之中來理解,而且開展了對資本主義分配的研究,從而徹底揭示了資本家集體剝削工人階級的途徑。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的是社會各種資本形式 (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農業(yè)資本、土地所有者、借貸資本等)運動的總過程,馬克思對各種資本增殖的秘密進行了總揭示:產業(yè)利潤、商業(yè)利潤、地租、利息等等多種利潤形式,全部源于對無產階級剩余勞動的瓜分。這就雄辯地證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對抗,不是某個資本家與某個工人的對抗,也不是某個部門的資本家集團與該部門的工人集團的對抗,而是整個社會的兩大階級的對抗。
在當今學界,一些喜歡關注“現(xiàn)實”的研究者只看重《資本論》的歷史結論,而對《資本論》的邏輯不以為然,認為邏輯是經院哲學的東西,對研究現(xiàn)實沒什么用?!顿Y本論》從第一卷到第三卷的邏輯構建給了這種浮躁的學風以嚴厲的反駁。沒有《資本論》從抽象到具體的概念辯證運動,沒有歷史的內涵邏輯的藝術展現(xiàn),就不可能徹底地回答“全世界無產者”為什么必須“聯(lián)合起來”的革命總問題。正如盧森堡所闡釋的,表面與工人無關的《資本論》第二、三卷,卻揭露了工人階級整體受壓迫的根源。[4]489
第二、三卷在馬克思生前并未出版,因為馬克思對其作品有著極其苛刻的自我要求。在恩格斯整理出版第二、三卷后,研究者們沿著馬克思的思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從而看到“資本在社會表面上”或“通常意識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一步一步地接近了”[5]30,進而迅速被馬克思強大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在歷史的內涵邏輯——以概念辯證運動來推進的歷史的自身理解中,馬克思以鐵的范疇鏈條證明了現(xiàn)代社會兩大階級的整體性對立,從而為工人運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顿Y本論》成為工人階級的圣經。
以往對《資本論》研究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第四卷,即剩余價值理論史部分。如果從歷史的內涵邏輯角度看,我們必須努力扭轉這種局面,大量開展《資本論》創(chuàng)作的思想史背景研究。剩余價值學說雖然是由馬克思提出的,但其思想萌芽早已孕育在古典經濟學當中。正如我們對照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研究其《邏輯學》一樣,在研究《資本論》第一至三卷 (理論部分)的同時,也應對照《資本論》第四卷 (理論史部分)。第四卷是以經濟思想史批判的形式,深化了剩余價值規(guī)律問題的研究。
綜觀全書,《資本論》的邏輯范疇演化,始終以經濟活動作為現(xiàn)實基礎和真實內容。結合對全書整體邏輯的研究,我們可以這樣再概括歷史的內涵邏輯:這種邏輯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概念的辯證演進,在內容上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經濟運動的規(guī)律,馬克思通過對具體內容的研究,打破了概念的自身封閉性,在概念的自我生成當中理性再現(xiàn)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
如前所述,歷史的內涵邏輯只能在研究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而無法公式化。所以,我們就應通過“有機反復”的論證方式,從宏觀進入到中觀,通過對《資本論》“范疇表”的第二次研究,來再一次接近歷史的內涵邏輯。在有限的篇幅中,選取最為典型的分析案例是合理的選擇?!顿Y本論》第二、三卷由于馬克思在寫作過程中中斷,只具有草稿性質,因此在敘述方法上并沒有完全按照抽象—具體的方法進行。而第一卷則是馬克思經過反復修改潤色的結晶,它為我們剖析歷史的內涵邏輯提供了最佳的范本。本文最后,我們就以《資本論》第一卷的基礎范疇演進為案例,開展對歷史內涵邏輯的中觀研究。
《資本論》第一卷為整個經濟體系提供了范疇基礎。概念的最初演進體現(xiàn)為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內在包含著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之間的對立關系,既是資本主義文明形成的原動力,又是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胚胎。由此,《資本論》繼承和發(fā)揮黑格爾《邏輯學》的基點,在商品范疇中集中體現(xiàn)出來了。價值是由抽象勞動所形成的,抽象勞動則是交換行為的社會化產物,根源于資本主義私有制。所以,實質上并不是“價值”,而是私有制才是資本主義矛盾的總根源,然而要以思維規(guī)定來把握私有制的現(xiàn)實規(guī)定,又必須通過價值范疇的中介。這就是馬克思以概念辯證法來理性再現(xiàn)歷史運動的方法論。
2.由于價值本身是為交換而設置的,它就必然表現(xiàn)為某個特定的交換價值。在從價值到交換價值的范疇轉化中,馬克思實現(xiàn)了一次從抽象到具體的過渡。這種過渡范型同時為后面的范疇轉化提供了線索。
3.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在同一商品中成為對立的雙方,商品買者與賣者各自只能占有一方。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既在同一物品中,但又分裂為社會關系中的兩極。究其根源,是生產同一商品的同一勞動,表現(xiàn)為個別勞動 (具體勞動)與社會勞動 (抽象勞動)的內在對立,由此就造成了社會關系 (抽象勞動)物化 (具體勞動)的問題,即商品拜物教的問題。商品相當于黑格爾《邏輯學》中的純粹存在,內蘊著一切矛盾發(fā)展的萌芽。
4.這種商品的內部矛盾,在價值形式發(fā)展史中演進為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由此又產生了貨幣拜物教。以往的經濟學家在這一點上都是盲目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以貨幣形式為完成形態(tài)的價值形式……兩千年來人類智慧在這方面進行探討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結果”[6]7-8。所以,《資本論》的這一經濟學發(fā)現(xiàn),其意義就相當于辯證邏輯對兩千年來的形式邏輯的顛覆。
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辯證演進作為《資本論》的開篇,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寫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 (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xiàn)象中 (從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切矛盾 (或一切矛盾的萌芽)?!保?]307《資本論》此處的辯證法被列寧概括為個別即一般,換言之,在最簡單的范疇中內蘊著最復雜的范疇發(fā)展的契機,在最簡單的命題中包含著最豐富的矛盾運動的胚胎。從內涵邏輯的共性方面看,《資本論》的這種概念辯證法是以經濟范疇的形式,再現(xiàn)了黑格爾對外延邏輯的批判。經濟上的“商品=非商品”,相當于邏輯上的“A=非A”。黑格爾認為,“A=A”自身就包含著差別與同一的矛盾,一但人們問“A=?”時,實際上就意味著A先天具有超出自身而走向-A的沖動,就意味著A在原初狀態(tài)下和人們的理解中,早就包含著區(qū)別于抽象自身的內容。黑格爾的這種從一到多的辯證法思想,被不少學者 (如阿爾都塞)批評為一元決定論、自我封閉的辯證法。但實際上,黑格爾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范疇的運動不是偶然的任意性的產物,而是發(fā)自內在矛盾的結果。如果說他有迷誤,也只是在于他將范疇的發(fā)展理解為純思、意識、精神、理念的發(fā)展,而不在于他由此及彼的邏輯運思。列寧的解讀是一把理解黑格爾的鑰匙。列寧認為,《邏輯學》看似最唯心,其實最唯物。就是說,黑格爾的這種對形式邏輯同一律的顛覆,蘊含著新的世界觀,因為他以思想能夠自我運動的唯心主義形式,表達了世界的生成性質、源于內因的變動性質。馬克思合理地將這種思想解密為世界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不斷生成。人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改造世界,而思維通過范疇運動的方式把握世界。所以,在《資本論》以商品、貨幣、資本等范疇的“自我”演進來敘述經濟運動時,他始終明確:不是商品、貨幣、資本這些物的東西,而是創(chuàng)造這些物的人及其社會關系才是歷史運動的真正主體。這就是馬克思從思想的內涵邏輯到歷史的內涵邏輯的革命。
在《資本論》當中,由于馬克思自覺地以非概念的歷史來規(guī)定概念,因此“商品”概念中的內涵以及矛盾運動 (商品雙重屬性→價值→交換價值→貨幣→……),歸根結底都是歷史活動的產物,它是由資本主義條件下同一勞動分裂為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兩種屬性而形成的。歷史的關系與邏輯的關系,在《資本論》創(chuàng)作中有著非常明確的區(qū)別與統(tǒng)一。比如,《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針對“信用”范疇寫到:“施托爾希等人把這個直接由資本設定的、因而由資本的本性產生的特有的流通形式等等……同貨幣、商業(yè)階層等等混為一談”,所以“指出特征在這里既是邏輯的發(fā)展,也是了解歷史發(fā)展的鑰匙。”[7]67邏輯的發(fā)展是思維的辯證建構,而歷史的發(fā)展是思維建構的真實基礎。
總之,內涵邏輯的根本特點在于范疇前進的環(huán)節(jié)必然性。這種對環(huán)節(jié)必然性的追求是黑格爾之于馬克思的巨大遺產,黑格爾以概念運動的辯證法去重建形而上學,而批判無環(huán)節(jié)必然性的抽象理性,力求使思想達到具體。這是“思想”的內涵邏輯。[8]31馬克思的目標則是批判抽象存在——資產階級社會,把黑格爾的理論抽象歸結為現(xiàn)實抽象的表征。這是“歷史的內涵邏輯”。這種邏輯以范疇的自我發(fā)展和體系的內在生成為敘述形式,這是對黑格爾的繼承一面;同時,它又以人類感性活動作為范疇發(fā)展的根基和動力,這是對黑格爾的批判與超越一面。[9]120《資本論》歷史的內涵邏輯以非概念的歷史來規(guī)定概念,又以概念的辯證運動來描述歷史,因此,這就是馬克思辯證法的特質。
[1] 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4] [德]盧森堡.《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 [M] //[德]梅林.馬克思傳.樊集,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 孔 揚,姜大云.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目的論的真實關系——從馬克思對“異化”范疇的三次運用來看[J].長白學刊,2013(1).
[9] 賈麗民.反思達致真理:馬克思《資本論》的思維方式意涵 [J].學習與實踐,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