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郭沫若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及其文學表達

2015-03-19 01:08:14林榮松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回歸自然

郭沫若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及其文學表達

林榮松

(寧德師范學院 中文系,福建 寧德 352100)

摘要:郭沫若在文化現(xiàn)代化的歷史語境中重新書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詮釋了由自然彼岸回歸自然之中的生態(tài)倫理命題。郭沫若筆下人類訴求與生態(tài)保護互為呼應,尊重生命與善待自然相得益彰,傳達了一種樸素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盡管談不上多么自覺,乃至存在某種悖論,從中還是可以窺見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未來圖式,對于當今中國生態(tài)文學的生長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都不失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tài)文化思想;文學表達;回歸自然;生命精神;歷史語境

收稿日期:2015-01-23

作者簡介:林榮松,男,寧德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五四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390(2015)05-0078-04

在20世紀的文化大家中,郭沫若有著跨學科的廣闊視野。他早年就對天體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研究興趣,對宇宙的起源、演變和未來有過思考,雖然尚未找到科學的答案,但這一經歷促成和豐富了他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郭沫若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及其文學表達,盡管談不上多么自覺,乃至存在某種悖論,但對于當今中國生態(tài)文學的生長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都不失啟示意義。

郭沫若“五歲發(fā)蒙”開始讀“五經三傳”、唐宋詩文,從小接受嚴格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和割舍不斷的傳統(tǒng)文化情結,但他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不是盲目地認同或學究式地推崇。在文化現(xiàn)代化的歷史語境中,郭沫若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倘若缺乏自覺反倒會成為一種重負。有感于此,他既用傳統(tǒng)文化“凈化自己,充實自己,表現(xiàn)自己”[1],又能“融化一切外來之物于自我之中”[2],從而確立皈依自然、生命至上的生態(tài)文化立場。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乏生態(tài)智慧,儒家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可作為傳統(tǒng)文化自然觀的代表?!疤烊撕弦弧弊钤缬汕f子闡述,董仲舒將其發(fā)展成一種哲學思想體系,由此構建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儒家主張“仁民愛物,仁愛萬物”,早已把“仁”擴展到自然界,在“愛己”“愛人”的同時也“愛物”。所謂“愛物”,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解釋為:對于禽獸草木,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在這樣的意義上,“愛物”比“愛己”“愛人”更難,因而也是更高的境界。道家反對“以人滅天”,向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釋家倡導眾生平等、天地同根,生命主體與生存環(huán)境構成一個統(tǒng)一體。凡此種種,培育了親近自然的民族文化心理與以和為貴的生態(tài)倫理目標。

郭沫若所處的新舊交替的開放時代,客觀上為人們自由選擇不同的思想學說,確立各自的文化坐標,提供了相對寬松的條件。在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譜系中,既有孔子、莊子、王陽明,又有歌德、斯賓諾莎、惠特曼、雪萊、加皮爾、泰戈爾,呈現(xiàn)出一種混合的狀態(tài)。就生態(tài)文化思想的傳承而言,一方面深受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智慧的熏陶,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具有生態(tài)文化傾向的泛神論思想。他多次談到泛神論傾向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并不掩飾自己之所以“接近”斯賓諾莎及其泛神論,源于對莊子的喜愛。他主要吸收了泛神論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內容,即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視宇宙萬匯為一體”。在他看來,泛神論提供了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理想境界,可以讓人回到原始的“大同社會”。郭沫若直言不諱:“特別是對于自然的感念,純然是以東方的情調為基音的,以她作為友人,作為愛人,作為母親?!盵3]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歌德以自然為“慈母”、為“女友”、為“愛人”、為“師傅”的觀點。以崇尚自然為重要特征的長江流域文化,特別是巴蜀的山水雄風與文化精神,對郭沫若的文化性格與文學選擇有著深刻影響,加深了他對大自然虔誠的敬畏和由衷的酷愛。他在《序我的詩》中描述了這樣的印象:峨眉山除了“可觀”,更有“有威可畏”的“森嚴”與“巍然”,大渡河除了“清秀”,更有“可怕”的“狂吼”與“泛濫”。故鄉(xiāng)的沫水與若水不但嵌入他的名字,更融入到他的血脈之中。所有這一切,都成為郭沫若生態(tài)文化思想的寶貴資源。

保持生態(tài)的和諧平衡,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是中西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吧鷳B(tài)”不是單純的植物與動物,也不僅僅是簡單的環(huán)境及治理,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其核心是彼此之間的尊重、友好、和諧。追求生態(tài)平衡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和繁榮,而生命的延續(xù)和繁榮必須以自然為依托。在生態(tài)環(huán)境里,自然是生命的載體,生命是自然的結晶;自然是人類存在的空間,人類是自然的存在物。無論從人的社會需要出發(fā),還是從人的生存需要考慮,人類都離不開自然,乃至與之“相依為命”。獲得永恒的美麗家園,是人類的期望,也是人類的責任。實現(xiàn)這樣的夢想,正是生長中的生態(tài)文學所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郭沫若是中國現(xiàn)代最早感悟生命自由與自然尊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憧憬天人合一,向往物我一體,“我們便是他”“他們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他所贊美和膜拜的生命,絕非只對人類或生物的生命個體,而是指向整個自然界。正是這樣的認知,激發(fā)了郭沫若的強烈好奇心和審美想象。從親近自然到效法自然,從征服自然到融入自然,他在歌詠生命中感受自然的真實,在體驗生存中了解自然的偉大,在自然的引導下確證了日月輪回、新陳代謝,在自然的啟迪下聯(lián)想到千秋萬代、生生不息?;蛟S只有這樣的胸襟,才能實現(xiàn)“盡人之性”與“盡物之性”的融會貫通,人與自然互為依存的親和關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郭沫若本著這種精神重新書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拓展與深化了對自然的認知范疇與體認程度,詮釋了由自然彼岸回歸自然之中的生態(tài)倫理命題。

郭沫若深知只有善待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回饋;只有融入自然,才能享受自然給予的快樂自由。1904年郭沫若創(chuàng)作了《屯居即景》(五律),可視為這種追求的濫觴之作?!伴e居無所事,散步宅前田。屋角炊煙起,山腰濃霧眠。牧童橫竹笛,村媼賣花鈿。野鳥相呼急,雙雙浴水邊?!焙靡环伺c自然的和諧圖畫。1920年郭沫若在給宗白華的信中曾提及,《三葉集》通訊期間田漢從東京灣來博多灣小聚,有一天看到路旁有一處嫩草,田漢脫了木屐跳入草叢。郭沫若情不自禁指責道:“你愛他,何苦蹂躪他呢?”這種日常感受中對生命沖動的本能節(jié)制,正是深植于心的生態(tài)情懷的最真實流露。1978年郭沫若病重期間留下遺囑,在他死后把骨灰撒到大寨肥田。大寨曾是中國農業(yè)的一面旗幟,用自己的骨灰為大寨肥田,不僅表露出對大寨的特殊情感,也體現(xiàn)了一個唯物主義者對生死的超越,同時使其生態(tài)文化思想滲入了令人感動的成分。

郭沫若非常向往遠古文明,追懷“自由純潔的原人”,羨慕“那恬淡無為的太古”(《南風》),歌頌“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的蒼生”的大禹(《洪水時代》)。在《梅花樹下醉歌》《太陽禮贊》《雪朝》《日出》《西湖紀游》等新詩所描繪的生氣盎然的自然王國中,可以喚起對生命價值的切身體驗,不論星空、地球,還是太陽、月亮,抑或花草、樹木,都是生命本源狀態(tài)的生動呈現(xiàn),成為傳顯生命存在的形式與途徑,由此證明人活著的意義所在。從這個基點出發(fā),他在“歡聲、群鳥聲、鸚鵡聲,/……粉蝶兒飛去飛來,/泥燕兒飛來飛往”的晴朝中陶醉(《晴朝》),在“紅的桃花,白的李花,/黃的菜花,藍的豆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草花,/散在樹上,散在地上,/散在農人們的田上”的美景中歌唱(《司春的女神歌》),在“到處都是笑:海也在笑,/山也在笑,/太陽也在笑,/地球也在笑”的氛圍中熱切期待“我們擁抱”(《光?!?,在靜謐的星空中“仰望著星光禱告”(《星空》),在“天上的街市”中守望人間天上融為一體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早期散文《路畔的薔薇》中被遺棄的“路畔的薔薇”,“我”用“清潔的流泉,清潔的素心”來養(yǎng)護?!渡讲杌ā分猩讲杌ǖ膭e樣“風味”和“清香”,帶給“我”無限驚喜。寫于上世紀40年代的散文不再止于點到,而有所展開?!躲y杏》描繪了一幅人類保護自然、自然回饋人類的溫馨圖景:“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來的奇珍”,“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薄栋槨烦尸F(xiàn)的是另一種風景:“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xiāng)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清新的環(huán)境給白鷺提供了悠然自得的棲息樂園,而白鷺讓鄉(xiāng)居生活多了幾分美麗和生動,“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出的鏡畫?!薄稓埓骸贰堵淙~》《月蝕》等小說中景物衰榮與生命狀態(tài)相互映襯,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詩意把握和生命宇宙化的傾向,從另一個側面生動印證了他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

在郭沫若構筑的生態(tài)景觀中,《地球,我的母親》浪漫而接“地氣”,集中體現(xiàn)了對人與地球關系的思考,值得細細品味。長期以來解讀該詩通常局限于禮贊工農、勞動和創(chuàng)造,反倒忽略了生態(tài)視域下人與地球的關系,而這才是詩魂的關鍵所在。詩人從“相親”“報恩”“行動”來寫人與地球的關系,三個層面彼此關聯(lián)、不可或缺,情感的作用與邏輯的力量相互激蕩、相輔相成。對此筆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有過專門探討,①不再贅述。

郭沫若沒有滿足于樂觀的歌唱,也沒有停留于美麗的憧憬。象征祖國再生的《鳳凰涅槃》,已經帶有生態(tài)預警的意味。梧桐枯槁,醴泉消歇,生態(tài)毀壞,鳳凰將死,環(huán)境與生存的關系就是這么殘酷。然而,鳳凰“集香木自焚”不但自己“涅槃”了,還讓“死了的宇宙更生了”。自然造化一切,“一切的一”“一的一切”是一個完整的狀態(tài),在這個生態(tài)體系中“你”“我”“他”渾然一體,一切都是和諧的統(tǒng)一的,萬物同源的宇宙觀和生命觀得到了極度張揚。借古喻今的《女神之再生》深刻揭示了破壞和創(chuàng)造的相對性?!肮补づc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山”,天地晦冥,一如被污染了似的,“倦了的太陽只在空中睡眠,/全也不吐放些兒熾烈的光波”。詩人要新造太陽來照徹世界,重新變回原生態(tài)般“黃黃地、青青地”?!段覀兊幕▓@》從神話回到現(xiàn)實,“我們的花園”需要我們自己來美化,有了“催送著陽春歸來”的“偉大的園丁”,才有“地上的百木抽芽,群鳥高唱生命的凱旋之歌”。

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人類終于開始擺正與自然的關系,一種新的生態(tài)倫理范型正在建立。郭沫若文學創(chuàng)作的著眼點,不一定是明顯的生態(tài)現(xiàn)象或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問題,但上述作品的價值取向和哲理感悟都不同程度地與生態(tài)相關聯(lián)。在他多情又多彩的筆下,自然已然成為與人平等的倫理主體,人與自然實際上構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生態(tài)關系。

能否直面和破解生態(tài)困境,不但是對人類智慧和道德的拷問,也是檢驗生態(tài)文明程度的重要內容,更是事關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大問題。生態(tài)主義一般被視為對啟蒙主義的批判,但從人類的意識、良知和理想出發(fā),反思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掠奪和破壞,可以看作是“啟蒙”對自身的矯正和延續(xù)。而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禁錮將自然解放出來,也需要一場“生態(tài)啟蒙”運動,這對生態(tài)文學生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無疑都是極其必要的。

郭沫若有著典型的詩人氣質,熱情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浪漫精神的情感方式與思維特點。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是他詩性品格的主要內涵,也是鮮明特征。理想主義帶給他超凡脫俗,英雄主義帶給他自信自負。理想主義靠英雄主義變?yōu)榭赡?,英雄主義以理想主義作為寄托。郭沫若看重“人”的感受和“現(xiàn)代”的體驗,并且從自然中看到了文學的希望,追求返璞歸真,充滿瑰麗想象,喜歡自由抒發(fā),形成了獨特的言說風格。在他看來,“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同一的”,[4]“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現(xiàn),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現(xiàn)”。[5]對于熱衷傳達主觀感受的郭沫若而言,所謂“大同故鄉(xiāng)”只是解脫悲苦愁悶的一種情緒性向往,泛神論只是自然觀、生命觀具有現(xiàn)代性特征的一個表達路徑。

五四時代出于啟蒙和救亡的需要,過于夸大“人”的地位、作用和力量,致使人的欲望極度擴張。郭沫若其時還只是一個個性主義者,敢于弄潮,力行創(chuàng)造,在“生的顫抖”與“靈的喊叫”中,難免會因缺乏理性制約而壓抑了自然。于是筆下就有了《天狗》:“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要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該詩一向被當成五四時代個性解放的宣言書,詩人自謂“本質上帶有極濃厚的個人主義的色彩”。[6]其實,澎湃激情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本主義觀念。正是因為人本主義觀念的過度張揚,對天地自然才會失了敬畏之心,人的主觀意志才會無限膨脹,才會用犧牲日月、星球、宇宙來成全“我”。具有相同傾向的還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和《湘累》,前者放聲呼喊:“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后者大聲疾呼:“我萃之雖僅限于我一身,放之則可泛濫乎宇宙。”同樣是《女神》時期的詩歌,文化立場何以如此相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時代,各種思潮紛至沓來應接不暇,而郭沫若正處于思想發(fā)展的青春期,又寧愿做一個自我放逐的歌者,出現(xiàn)波動與彷徨的現(xiàn)象在所難免。毋庸諱言,郭沫若那一代知識分子還不具備真正的生態(tài)意識,沒能預見人類將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生態(tài)困境,沒能通過倫理反思來喚起人類對生態(tài)責任的擔當。郭沫若身上實際上存在這樣的悖論:既呼喚生命從令人窒息的惡劣環(huán)境中突圍,又向往在激烈的破壞中創(chuàng)造全新的自然;因“人的覺醒”獲得了對生命的超越,過于強調“人的覺醒”又導致了對自然的漠視。可見,人類擺脫人本主義絕非易事,生態(tài)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人類有權享有一個健康的自然,自然同樣擁有合理存在的權利。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理應保護自然,生態(tài)目標開始成為明確的道德理想。不管對自然的能動把握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永遠不能無視更別說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能否徹底摒棄那種基于人與自然對立的傳統(tǒng)立場,代之以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生態(tài)立場,需要對傳統(tǒng)審美與倫理關系進行生態(tài)改造與強化,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勢和歷史局限?!吧鷳B(tài)”在中國文學中的位置,最早不外乎展示動物植物的“博物學”,或尋求精神安慰的“庇護所”。[7]中國文學對自然的書寫,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的情感宣泄或理想寄寓的模式,自然與人之間更多體現(xiàn)為物我一體或情景相生的關系。郭沫若同樣未能完全擺脫這樣的立意,難能可貴的是,他筆下人類訴求與自然法則互為呼應,尊重生命與善待自然相得益彰,傳達了一種樸素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從中可以窺見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未來圖式,體現(xiàn)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熱切期盼。

“生態(tài)”已經連續(xù)幾年成為年度熱詞,我國正在努力走向生態(tài)文明的新時代,但毋庸諱言生態(tài)形勢依然嚴峻。迎接生態(tài)挑戰(zhàn),化解生態(tài)危機,政策導向、制度機制和法治保障無疑是必須的,但如果沒有發(fā)自內心的生態(tài)情懷和生態(tài)意識,生態(tài)保護便沒有了原動力,這或許是生態(tài)問題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如此,今天重溫郭沫若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及其文學表達,仍然會讓我們心生敬意。

注釋:

①參閱林榮松《重讀〈地球,我的母親〉》,載《郭沫若學刊》2014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郭沫若.中國文化之傳統(tǒng)精神[G]//郭沫若研究資料: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72.

[2]郭沫若.我們的文學新運動[J].創(chuàng)造周報,1923,5(3).

[3]郭沫若.自然底追懷[N].時事新報:學燈,1934-03-04.

[4]郭沫若.文藝的生產過程[G]//郭沫若論創(chuàng)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9.

[5]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M].郭沫若,譯.上海:泰東書局,1922:1.

[6]郭沫若.關于《天狗》及其它[G]//郭沫若論創(chuàng)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227.

[7]李魯平.生態(tài)在文學中的位置[N].文藝報,2013-02-06.

[責任編輯于湘]

猜你喜歡
回歸自然
室內裝飾的生態(tài)化設計趨勢
卷宗(2017年20期)2017-08-11 19:17:06
重拾宅形的江南記憶
談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景回歸自然
新課標下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景回歸自然
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解讀狄更斯作品中回歸自然的主題
從浪漫主義角度淺析狄更斯的《遠大前程》
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解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態(tài)觀
回歸與逃離:《少年維特的煩惱》維特的悲劇探析
論歐美文學中的回歸自然思想
觸目所及之處皆景觀
大宁县| 吕梁市| 托里县| 诸暨市| 新河县| 岑巩县| 泰安市| 瓦房店市| 金溪县| 庄河市| 上蔡县| 邯郸市| 卢氏县| 铜川市| 海宁市| 英德市| 景泰县| 沭阳县| 齐齐哈尔市| 甘泉县| 甘谷县| 保靖县| 吉水县| 岱山县| 齐齐哈尔市| 崇礼县| 昆明市| 新津县| 芒康县| 屯昌县| 濉溪县| 大港区| 什邡市| 秦皇岛市| 新宁县| 津南区| 泽州县| 五寨县| 崇明县| 柘城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