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英奕
(大連外國語大學 韓國語系,遼寧 大連 116044)
“娜拉”形象的重塑在韓國無產(chǎn)階級文學中的作用
——論蔡萬植的《走出玩偶之家后》
苑英奕
(大連外國語大學 韓國語系,遼寧 大連 116044)
上世紀20年代初,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被介紹到韓國,主人公“娜拉”作為“自由女性像”受到廣泛的關注。十余年后的1933年,作家蔡萬植以翻案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小說《走出玩偶之家后》。迄今為止,韓國學界普遍認為作品中的“娜拉”是對前者婦女解放思想的繼承和強化。然而,小說中的“娜拉”在歷經(jīng)種種人生的磨難后,最終從中產(chǎn)階級夫人轉變?yōu)橐粋€自食其力的無產(chǎn)階級工人,這一變身的結局具有深刻的寓意。本文認為,作者蔡萬植把當時敏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問題巧妙地嫁接到婦女解放的傳統(tǒng)主題里,借助當時已有定評的自由女性形像“娜拉”塑造了一個殖民地統(tǒng)治下摸索政治解放的韓國民眾形象。對“娜拉”形象的重塑體現(xiàn)了韓國無產(chǎn)階級文學在嚴厲的檢閱制度下尋求文學表達的可能性所做的探索與努力,同時也展示了韓國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一種巧妙的表達方式。
“娜拉”;《走出玩偶之家后》;無產(chǎn)階級文學; 韓國文學;蔡萬植1
1879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上演后,其女主人公“娜拉”在歐洲成為女性獲得自由的典型代表。然而,“娜拉”在朝鮮半島受到關注是40余年之后,1920年前后,對《玩偶之家》的翻譯介紹集中出現(xiàn),韓國文壇掀起了一股“娜拉”熱。不僅如此,時隔十余年后的1933年,青年記者蔡萬植又以“娜拉”為題材,撰寫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走出玩偶之家后》。由于這部小說內(nèi)容單調(diào),寫作技巧不夠嫻熟,其文學性不及他后來的《濁流》、《太平天下》等小說,因此在韓國學界并未受到過多的關注。
本文主要從比較文學的角度考察這一時期韓國文學界對《玩偶之家》的接受和利用的情況,試圖以此對蔡萬植的《走出玩偶之家后》做出一個全新的解讀。需要強調(diào)的是,比較文學中接受美學的研究雖然以讀者反應為中心,但其涉及范圍更為廣泛。著名比較文學學者韋斯坦因(Weisstein)(1989:65)曾將比較文學中的“影響論”和“接受論”如此區(qū)分:“影響體現(xiàn)的是已完成的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而接受體現(xiàn)的是包括作家、讀者、評論家和批評家、出版社以及其周邊環(huán)境在內(nèi)的作品和其語境之間的關系。所以,文學中的接受研究可以視為一種與文學社會學或者心理學相關的學問。”而接受美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也強調(diào)對作品的歷史本質加以考察。在此基礎上,有中國學者也指出要“從文學作品的起源、社會功能和歷史影響這種視野上去看文藝作品”(胡經(jīng)之 王岳川,1998:337)。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韓國文學中的“娜拉”,作為讀者的反應,考察主要集中于評論家、作家的接受,即他們是怎樣翻譯介紹《玩偶之家》的,并涉及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文壇的狀況。而在對小說《走出玩偶之家后》的文本分析中,則著重從比較文學影響論的角度考察了作家蔡萬植的翻案方式。比較文學理論家約瑟夫·T·肖恩(J.T.Shaw)曾對翻案如此解釋:“翻案一般發(fā)生在對于外國作品的翻譯改寫中,它涵蓋范圍較廣,包括從對原作的忠實改編到出于商業(yè)目的進行符合本國讀者胃口的改編。其結果出現(xiàn)了不少‘叛逆性創(chuàng)造’”(轉自Weisstein,1989:47)。而蔡萬植的翻案小說《走出玩偶之家后》恰恰是對原作《玩偶之家》進行了符合韓國社會情況的改編,而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叛逆性創(chuàng)造”實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和價值觀訴求。
近十幾年來,部分韓國學者開始關注蔡萬植的《走出玩偶之家后》,在作品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據(jù)筆者調(diào)查,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六部論著,一篇期刊學術論文。不過,多數(shù)研究關注的焦點都在“娜拉”作為自由女性這一主題方面,七位作者大致是分三個角度展開論證的。第一種角度主要分析了《走出玩偶之家》中“娜拉”這一形象的創(chuàng)作如何體現(xiàn)佐拉的實驗主義精神①,第二種角度主要分析了“娜拉”人物的重塑如何強化了韓國社會中女性自由問題②;第三種角度在比較原作和《走出玩偶之家后》中“娜拉”形象的同時,分析了后者中“娜拉”如何作為擺脫韓國殖民地現(xiàn)狀的政治符號而塑造的③。從上述三種角度來看,筆者比較支持最后一種,并從中受到啟示。但可惜的是,包括第三種角度在內(nèi)的先行研究中,只是對“娜拉”在韓國的活用現(xiàn)象進行了縱向的梳理,并沒有深入論證“娜拉”這一人物的選材在無產(chǎn)階級文學中起到的作用。換言之,為何蔡萬植會選擇“娜拉”來進行重新塑造?大多數(shù)論述只提到了不同時代“娜拉”鏡像之間的聯(lián)系,卻沒有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指出“娜拉”在不同時代所扮演角色的轉變。為此,本文先梳理20年代“娜拉”熱現(xiàn)象之于韓國文壇的意義,接著分析《走出玩偶之家后》中“娜拉”鏡像的形成,繼而探討這一鏡像在韓國無產(chǎn)階級文學史上的意義。
韓國文壇對劇作家易卜生或者《玩偶之家》進行介紹始于1919年,最初先是出現(xiàn)了一些零星的關于作家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主要刊登在當時的一些報紙或雜志上。例如,1919年12月25日出版的《創(chuàng)造》雜志上,一位署名為“極熊”的作者曾發(fā)表《文藝雜感》一文,文中對易卜生的戲劇如此評論:“通過極力描寫社會缺陷和社會惡徳,痛切地道出個人解放問題,對實際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保O熊,1919:50)緊接著,次年11月27日的《每日申報》上,一位署名為“半狂生”的作者發(fā)表《世界文豪評傳19》一文,對劇作家易卜生進行較為全面的介紹,其中提及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的風度,一時間成為當今火熱的話題?!保ò肟裆?920)不僅如此,韓國著名的文藝期刊《開辟》上,作家玄哲(1921:30)發(fā)表《近代文藝與易卜生》一文,文中將易卜生與歌德等偉大詩人相提并論的同時,高度贊揚說“易卜生是近代文藝建設者的首要人物”,該文還以《玩偶之家》為例,玄哲(1921:32)說:“易卜生的中心思想在于,應該過有生命力的生活,自覺自主的生活”。而韓國近代戲劇的奠基者梁白華先生也翻譯發(fā)表了《玩偶之家》,并撰寫《關于“玩偶之家”》一文稱頌易卜生戲劇中對女性立場的尊重這一點。同時,也提出“娜拉”出走之后結果如何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1995:122-123)。以上四篇文章中的引文可以說是韓國文壇譯介易卜生和“娜拉”的最初文字,它們的介紹雖然并不系統(tǒng),評論也并不具體,但足見其介紹評論的主旨在于弘揚“自由生活”、甚至是“女性的自由生活”這一主題。也可以推斷出,此時“娜拉”在韓國文壇的現(xiàn)身并非偶然,它和韓國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無關系。1919年中國的“五四運動”曾引發(fā)了整個中國人文思想的革命,無獨有偶,近鄰朝鮮半島在1919年3月1日同樣發(fā)生過“三一運動”,這一運動也同樣進一步推動了韓國民主自由思想的發(fā)展。20世紀初是韓國文人積極介紹西方文明思想、謀求富國強民、擺脫殖民統(tǒng)治的最為集中的時期??梢酝葡?,對“娜拉”的介紹也自然順應了這一思想潮流,甚至成為推動改革的一種思想資源。
1922年,韓文版《玩偶之家》劇本終于在韓國問世,而其韓文題目為《娜拉》(韓語原文為“??”)(??,1922:1)。該書的內(nèi)封面內(nèi)容為當時著名女作家羅慧石所做詩歌,其題目正是《娜拉》。該書的序由署名為“云汀生”的作家所寫,正文后的跋文由作家金一燁所做,跋文后還附有評論文,由當時成功創(chuàng)新改革韓國小說文體及內(nèi)容的權威作家李光洙所做,題為《娜拉呀》(韓語原文為“???”)??梢哉f,這本書的執(zhí)筆者們陣容龐大,足以顯現(xiàn)該書在當時韓國文壇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書無論是詩歌還是序、跋文的內(nèi)容,都從正面贊揚或介紹了主人公“娜拉”的離家出走行為,甚至還對讀者發(fā)出了要求女性獨立的呼吁。這一時期對“娜拉”關注的共同點就是:它們所關注和討論的并非“娜拉”這個人物的美學價值或者劇本本身的寫作水平等,而是關注了該劇本的主題,著重介紹了“娜拉”作為女性解放的代表的層面,賦予這一形象在自由民主思潮中的重要地位,以推進韓國民主解放、擺脫殖民命運的革命運動??傮w來說,“娜拉”在20年代的韓國文壇中,是作為婦女解放的符號而受到關注的。
如上所述,韓國文壇對于“娜拉”的討論主要集中在1920年左右,而這個討論卻并未持續(xù)下去,直到1933年蔡萬植小說的發(fā)表,對“娜拉”的介紹與討論間斷了十余年。這種情況與當時的韓國政治背景的變化不無關系,進入20年代中期后,部分韓國文人響應國際左聯(lián)組織的成立,1925年成立了韓國左翼文聯(lián)KAPF(Korea Artista Proletaria Federatio),逐步傾向于對普羅文學的推廣,而KAPF內(nèi)部文人對普羅文學的不同看法又成了20年代韓國文壇最激烈的爭論。因此,20年代上半期韓國文壇關注的焦點已經(jīng)由“文學革命”轉變成了“如何實現(xiàn)文學革命”,“娜拉”作為“女性自由”革命的鏡像在20年代初備受關注,而到了20年代中期則自然被擱置了起來。
1933年5月27日到11月4日,當時身為報社記者的蔡萬植在《韓國日報》上開始連載長篇小說《走出玩偶之家后》,這部小說使用了原作《玩偶之家》中的部分人物名稱,“娜拉”也曾經(jīng)是中產(chǎn)階級新知識女性,這是和原作一脈相承的。然而,該小說將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安排在韓國,因此“娜拉”生活的場景是韓國、其家人朋友也都是韓國人。原作中“娜拉”反抗的是束縛她自由的整個家庭,她所要擺脫的是使她所謂“安分守己”的父權制度。然而,《走出玩偶之家后》中的“娜拉”已經(jīng)走出了家門,不再需要和她所在的家庭斗爭了,她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則是生存問題。正是由于“娜拉”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同于原作,作家才得以設置新的情節(jié),并將自己的政治訴求蘊含在“娜拉”新的命運之中。正如肖恩所說,實際上該小說是蔡萬植“叛逆性創(chuàng)作”的一部翻案小說。該小說中作家將“娜拉”的經(jīng)歷設置得十分曲折,其命運的情節(jié)設置大致如下:離家出走→回到鄉(xiāng)下→到首爾做家教→搬家→患肋膜炎住院→出院后賣化妝品→墮落為酒吧女郎→自殺→被救后找到自我→到工廠當工人。
從上述情節(jié)中可以看出,《走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命運崎嶇坎坷,她為了獲取獨立的人格而不斷奮斗,為了維持生存嘗試過多種行業(yè),但困難重重,直至最后自殺被救后,她才找到自我。而小說的結尾更加引人注目,“娜拉”在找到自我后找到的出路是進工廠當了工人。也就是說,原來身為中產(chǎn)階級夫人的女主人公如今成了無產(chǎn)階級的一員。可以說這個結尾和當時的普羅文學傾向不無關聯(lián),但重要的是這一結尾在小說中只是蜻蜓點水般十分輕巧地掠過而已。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前所作的鋪墊,亦即“娜拉”并非離家出走后就立即選擇了當工人這條路,她在奮力拼搏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各種理念,但從那些理念中她卻始終看不到一絲希望。 小說中“回到鄉(xiāng)下”這一事件集中體現(xiàn)了“娜拉”從希望走向絕望的過程中所做的各種嘗試,其內(nèi)容大致如下:“娜拉”離家出走后回到了鄉(xiāng)下老家,她作為新式女性,組織鄉(xiāng)下的婦女成立夜校,教她們識字讀書,但鄉(xiāng)下的婦女認為女人學了也沒有用,最終夜校只有解散。這個事件給予“娜拉”的打擊很大,使她充分認識到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是多么頑固。文中,儒家思想對于韓國人思想的統(tǒng)治之深,從傳道夫人和“娜拉”母親的對話體現(xiàn)了出來。
(傳道夫人):“圣經(jīng)書才是萬古真理,沒有一句是沒用的。每句話可都是對的……?!?/p>
(母親):“可比孔子老人家的話還對嗎?”
(傳道夫人):“雖說孔子老人家的話也對,不過可比不上圣經(jīng)上講的啊。”
(母親):“呵,咱朝鮮半島人不都是按照孔子老人家說的話去活的嗎?”
(傳道夫人):“孔子老人家的話都過時了?!?/p>
這段對話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韓國人思想的兩種意識形態(tài),一種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另一種是新傳入的基督教思想。然而,主人公“娜拉”對于這兩種思想都表現(xiàn)出了否定的態(tài)度。辦夜校事件的失敗促使她徹底認識到儒教中愚化人思想的部分,然而她也并未因此就接受了基督教思想,相反她看到了基督教思想的愚民教化部分。文中是如此敘述“娜拉”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的:“之前韓牧師曾講過宗教是這樣那樣的,而他說的話的中心意思無非就是作為妻子的徳就是應該絕對服從丈夫。而如今這個傳道夫人以夜校為名把這些愚昧無知的女人們召集起來,不是想辦夜校,似乎是更致力于耶穌教的傳道?!保ǎ?987:55)結果,夜校失敗這一事件使“娜拉”對基督教也產(chǎn)生了反感。
文中這個情節(jié)的安排看似討論的是婦女解放問題,但筆者看來,遠非婦女解放問題那么單純。因為對于宗教思想正確與否的判斷并不只屬于韓國婦女,而是所有韓國民眾面臨的問題。這是因為,從引文中“娜拉”母親的話可以看出,儒教和基督教在朝鮮半島不僅僅作為一種宗教信仰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了朝鮮半島百姓的思想言行。因此,《走出玩偶之家》中“娜拉”和儒家、基督教思想的接觸這一情節(jié)的安排是作者別具匠心的一筆,看似是“娜拉”的偶然巧遇,但其中隱含了作家的世界觀:狹義來講是作者對婦女解放路線中儒教和基督教思想的否定,廣義來看可以視作作者在摸索朝鮮半島光復自由的過程中對于儒教和基督教意識形態(tài)的否定。
如此看來,可以說《走出玩偶之家后》中的“娜拉”是作為一個反帝、反封建的、超出新女性代表的政治路線探索者而被塑造的。這一寫作目的也可以從作家的自述中表現(xiàn)出來,蔡萬植在對《玩偶之家》的評論中說道:
《玩偶之家》中蘊含的婦女解放這一時代精神,是這部作品的根本主題,所以易卜生自身不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中略)在根本主題之外發(fā)現(xiàn)第三者,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事實。
從蔡萬植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他所關注的并非《玩偶之家》的中心議題——婦女解放,而發(fā)現(xiàn)了“第三者”并將其視為“有趣的事實”,而毋庸置疑這種“有趣的事實”實現(xiàn)的方式與《走出玩偶之家后》這部小說有著密切關系。換言之,蔡萬植對于《玩偶之家》的閱讀經(jīng)驗實際上是為他的寫作訴求提供了一個好的名稱素材,他的真實目的則在于借助這個婦女解放的符號去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文學創(chuàng)作。
因此,筆者認為《走出玩偶之家后》是“女性解放問題的實驗作”這種觀點并不全面,這里的“娜拉”,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其政治追求,是作為一個具備判斷能力、敢于大膽摸索的政治路線探索者被重新塑造的。
1920年左右韓國文壇曾掀起一股“娜拉熱”,諸多文人對《玩偶之家》主人公進行了譯介評論。而耐人尋味的是,時隔十年,當“娜拉”不再被關注時,韓國作家蔡萬植為何借用“娜拉”來塑造了一個新的政治路線的探索者呢?德國學者Muller曾從互文性角度對相關作品之間的人物關系進行闡釋,并將其稱作“人物互文性(interfigurality)”。他將人物互文性分為七種情況,其中第三種為“續(xù)篇中再次使用的人物(Re-Used Figures in Allographic Sequels)”,并對該類型的人物互文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盡管前后兩個文本的人物名字一樣,但卻不能誤以為兩人個性相同,正如互文性的其他現(xiàn)象一樣,《走出玩偶之家后》中再次使用的人物既跟隨文學前身又脫離其前身?!保℉einrich F. Plett edit,1991:101)而蔡萬植則正如Muller所說,雖然使用了易卜生的“娜拉”,但其用意卻并不單單為了婦女地位的解放。
《走出玩偶之家后》中情節(jié)曲折,作家在“娜拉”離家出走后為其設置了重重困難:“娜拉”回到鄉(xiāng)下,辦夜校不成,之后“娜拉”又回到了首爾,然而依然舉步維艱。做家教的時候要忍耐傻瓜般學生孝貞的愚笨、還要防備其丑鬼哥哥時不時的性騷擾、其刻薄奶奶的羞辱等,這使得“娜拉”身心疲憊。再加之對兒女的思念、目睹了朋友的不幸遭遇,“娜拉”最后患上肋膜炎,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療。出院之后面臨生存危機的她做起了在路邊上賣化妝品的小買賣,但由于沒有買通街道管理官員,最后仍然是一無所獲。走投無路的她只好經(jīng)人介紹作了酒吧女招待,在酒吧每天備受男人戲弄、毀滅自尊的情況下“娜拉”的良心備受譴責,在墮落和死亡這兩條路中“娜拉”毅然選擇了后者。盡管這些障礙事件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由于過度頻繁,使整個敘事顯得有些繁瑣,但這些頻繁的障礙事件無一不在向讀者暗示社會的黑暗面:從鄉(xiāng)下人的愚昧、到城里人的刁鉆、再到官員的黑暗不公、好色男人的丑陋惡習等。這些事件的設置,一方面暴露了韓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另一方面也為下一步“娜拉”成為工人埋下了伏筆。
“娜拉”自殺后獲救,十分湊巧的是,此時敘事中有一個印刷廠女工登場,女工“南秀”不僅救了“娜拉”的性命,更巧的是,她還是工人運動的領導者,具有著開導“娜拉”、賦予“娜拉”新生希望的視野高度。她將自己的情況告訴“娜拉”:靠自己的雙手正當生存,為自己的利益團結工人一起抗爭。在南秀的開導下,“娜拉”很快就找到了新的自我,并在南秀的介紹下去印刷工廠當了工人。當然,死而復生的題材在韓國文學中由來已久,以《沈青傳》為代表的古代小說中往往是主人公化身為仙,最終大團圓。這是因為韓國文學中“在意識的底層或深層都受到佛教、儒教、道教等東方或道德思維的影響,并且在深層還存在著薩滿教的思維方式?!保ǎ?986:258)但自殺的主人公被他人救助,重新獲得新思想、樹立重生的信心這一題材卻始于1910年左右的“新小說”,20世紀初是韓國文壇革新、思想革新的轉型時期,雖然30年代的小說中仍然出現(xiàn)這一題材,但其思想革新的作用卻是一脈相承的。至此為止,小說中“娜拉”徹底由原來的中產(chǎn)階級夫人轉變成了無產(chǎn)階級的一員。不僅如此,“娜拉”還進一步接受了新的政治理念,她重新翻出自己的老鄉(xiāng)炳澤送給她的《婦人論》,這本書讓“娜拉”獲得了新的人生觀、樹立了新的政治視野。小說敘述到這里,“娜拉”的政治色彩也大致明朗了。但值得關注的是,小說中自始至終并無提及“無產(chǎn)階級”或“社會主義”等字眼,而其主人公也是大家熟悉的女性自由的代表—“娜拉”,這個題材及敘述很難使讀者聯(lián)想到當時日本總督府所禁忌的“地下活動”、“社會主義”、“赤色分子”等詞眼。但不可否定的是,小說始終都在為“娜拉”最后的變身制造契機,無論是上述對儒教和基督教的否定,還是在生活中四處的碰壁,都是為了使“娜拉”獲得一個新的自我、一條新的生存之路。從資產(chǎn)階級生活向無產(chǎn)階級生活的轉變顯示這條道路就是無產(chǎn)階級之路。
值得關注的是,這部作品與二十年代末韓國盛行的“新傾向文學”、“普羅文學”風格截然不同。上述兩種文學現(xiàn)象往往以主人公為底層貧困者、選擇殺人放火等極端手段、最終選擇社會主義路線等題材為特征。而這篇小說中既沒有選擇敏感的社會主義題材,也沒塑造僵硬的“赤匪”人物。而相反選擇了一個曾作為女性解放的先鋒而被大眾關注的話題人物——“娜拉”進行了再加工。這樣,它在吸引大眾注意力的同時,卻婉轉地傳達了作家的政治主張。
《走出玩偶之家后》連載六個月后,作者蔡萬植曾發(fā)表文章《文藝時感》強調(diào)說:“盡量讀起來簡單,理解起來簡單點。要把那種讓人神經(jīng)衰弱般費解的文章盡量寫得‘讀起來簡單,理解起來簡單’一些的話,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保???,1989:62-63)可見,蔡萬植所追求的寫作風格是深入淺出,因為他意識到 小說所服務的對象應該是大眾的讀者,所以追求淺顯易懂的文章。而《走出玩偶之家后》對“娜拉”的再塑造正是通過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來實現(xiàn)的,傳達的主題卻是敏感的、嚴肅的。如此看來,蔡萬植之所以使用了易卜生原作的人物“娜拉”作為素材,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一是用熱門的形象吸引大眾讀者的視線,二來通過有趣的素材傳達對社會主義的志向。
綜上所述,《走出玩偶之家后》對“娜拉”的活用,反映了上世紀30年代嚴酷政治條件下韓國文學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摸索——將意識形態(tài)融入熱點題材,尤其是小說結尾“娜拉”身份的轉變,使我們可以把該小說視為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作品。從這一點上來講,該小說應該受到無產(chǎn)階級文學史的關注。
該小說誕生的上世紀30年代可以說是韓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動蕩浩劫的時代。此時韓國文壇的焦點不同于十年前,直到二十世紀20年代初,文壇關注較多的是引進西方文化、革新韓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自1925年左聯(lián)成立以來,韓國文壇積極倡導普羅文學,文學作品開始與社會主義運動相結合。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運動比較活躍,日本總督府加強了文化殖民統(tǒng)治?!疤貏e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之后,日帝不僅在本國強化了思想彈壓,而且在殖民地的統(tǒng)治中也變本加厲?!保???,1999:58)日本總督府開始對韓半島的出版物進行嚴格的檢閱,當時的許多作品最終出版時內(nèi)容被刪減或干脆被取消了出版資格。并且,總督府還于1931年和1934年對激進的作家文人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拘捕(???,1999:58)。韓國文壇頓時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許多文人只好轉入地下活動,或者停止創(chuàng)作,閉口緘默。韓國文學批評史上一般將這一時期稱為“意識形態(tài)內(nèi)在化時期”(???,1999:58)。而蔡萬植的《走出玩偶之家后》正是發(fā)表于這一時期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興起,引起了殖民地當局的警惕,作家的創(chuàng)作受到更加嚴格的管制。在這種情況下,《走出玩偶之家后》卻通過了總督府的檢閱,其中“娜拉”這一素材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饒有趣味的是,作者通過“娜拉”所表現(xiàn)的對社會主義的向往——以階級斗爭為基礎的社會變革恰恰是總督府檢閱取締的對象。在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和閉塞的時代背景下尋找突破口,探索新的表現(xiàn)形式方面,可以說“娜拉”在韓國無產(chǎn)階級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
如此看來,易卜生的“娜拉”在韓國文學中的接受并非一成不變的,“娜拉”在20年作為追求女性自由的代表受到關注,到了30年代作為社會化的新女性,肩負起了探索社會主義路線的重任。顯然,包括向意識形態(tài)藝術形式的轉換,這種接受的變化與時代有密切的關系。重視接受與時代的關系,這是我們在研究東西方文學的關系中應該尤為注重的一點。
注釋:
① 金慶洙.1998.??????????????[J].??????,(1):101-152; 方閔昊.2001.??????????????[M]. ??: ????; 鄭善泰.2003.???????????[M]. ??:????.
② ???.2003.????????????[M]. ??: ???????;???.2005.??????[M]. ??:???;???. 2010.????「????????」?????「???」?????[M]. ??: ???????.
③ ???.2005.????「????????」???? ‘??’?????????[M]. ??: ???????.
[1] Heinrich F. Plett edit.1991. Intertexuality[M].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2] Weisstein.1989. ??? ??. ?????[M].??: ?????.
[3] ???.1999.?????????[M].??: ????????.
[4] 極熊.1919.文藝雜感[J].創(chuàng)造,(5):48-51.
[5] ????????? ?.1995.?????3[M]. ??:????????.
[6] 半狂生.1920.世界文豪評傅19[N].????,1920-11-27.
[7] ??.1922. ??? ??. ???[M]. ??:永昌書館.
[8] ???.1986.?????????????[M].??:???????.
[9] 玄哲.1921.近代文藝和易蔔生[J].開闢,(1):30-32.
[10] ???.1987.?????1[ M]. ??:???.
[11] ???.1989.?????10[M]. ??:???.
[12] 胡經(jīng)之 王岳川.1998.文藝美學方法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The Role on the Refounding of Nora’s Image in South Korea Proletarian Literature——A Study on Cai Wanzhi’s After Leaving The Doll’s House
In the early 1920s of the last century, Norwegian writer Ibsen’s work A Doll’s house was introduced in Korea, where the heroine “Nora”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10 years later, Cai Wanzhi, a Korean writer, wrote a sequel named After Leaving the Doll’s House in 1993. So far, the Korean scholars argue that the two works share the same strain. The latter actually intensifies the idea “Emancipation of women”. However, the idea the article holds is that Cai Wanzhi shaped an image of “new political subject” by means of the much-talkedabout character “Nora”, who had been symbolized under “the women issue”. Meanwhile he also tried to dig up the political line along which the Korean folks toiled for survival under the colonial background. At the end of the fi ction, “Nora”, a middle class lady, converted into a proletarian worker dramatically. In fact, it is a mechanical mixture of ideology and novel fodder. The author's delicate deceitful act made his works accepted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al publication inspection system successfull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hange of “Nora”image is the concentrated ref l 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y and arts of Korean literature in 1930s and shows a new expressive way of th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Nora; After Leaving the Doll’s hous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South Korean literature; Cai Wanzhi
I106
A
2095-4948(2015)02-0041-06
本文為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冷戰(zhàn)中期韓國‘民眾文學’比較研究”(W2013180)的階段性成果。
苑英奕,女,大連外國語大學韓國語系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韓國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