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選修課,印度,學生本位,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9-0059-04
2013年,學校開始向高一學生開設(shè)校本選修課,我的《揭開印度的神秘面紗》成為了第一批課程,共有115名學生選修。從選修人數(shù)來看,我的課貌似頗受學生的歡迎。但真正開課后,就有兩件事情讓我充滿了挫敗感。一是課上有個別學生做主科作業(yè),二是有同事問我:“你這選修課的目錄與《印度文明史》一書大致雷同,如此何須你上課,讓學生自己看書不就得了嗎?”同事的質(zhì)問一針見血,振聾發(fā)聵。捫心自問,選修課的開設(shè)使教師難得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獨立舞臺,如果課上就做個簡單的搬書匠,我豈不成了復(fù)讀機嗎?驚醒后,我開始改變……
“印度”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選擇怎樣的內(nèi)容帶領(lǐng)學生走近印度對于我來說是個考驗。經(jīng)同事質(zhì)問后,我反復(fù)提醒自己不能照搬書籍上的結(jié)論,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不能僅以學術(shù)為本位,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為本位。正如課程論專家張華所說:“唯有讓兒童進入真實的歷史情境去探索真實的歷史問題,每一個兒童都產(chǎn)生自己的歷史理解,歷史課程才能成為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過程和資源?!币寣W生走近印度,關(guān)鍵是要縮短學生與印度的距離,如何縮短?我嘗試讓課程內(nèi)容從貼近學生做起。
首先,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如,《解開印度的神秘面紗——印度教》一課中我要和學生一起探討印度教對理想人生的設(shè)計。印度教認為理想的人生分為四個時期:(1)梵行期:與婆羅門師父共同起居,學習宗教知識,節(jié)制欲望,一般12年。(2)家居期:拜別師父回家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娶妻生子、成家立業(yè)。(3)林棲期:在森林中穿著破舊衣服,朝夕沐浴,吃野菜瓜果,采取超然的態(tài)度和苦行來沉思和冥思。(4)遁世期:完全拋棄世俗的一切,置苦樂于度外,帶破缽,著破衣獨身云游,靠接受施舍為生,潛心于最終的解脫。
這話題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很遠,如果就介紹這四個生活期,學生無法形成共鳴。我在選取內(nèi)容時盡量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循著這思路出發(fā),我做了如下設(shè)計:
師:我們中國儒家的理想人生是怎樣的呢?
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師:對啊,這是非常入世的、積極有為的人生。
師:印度教主張的理想人生又是怎樣的呢?印度教的理想人生設(shè)計,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它的前身婆羅門教時代,我們先來看看印度圣人的人生。先看釋迦牟尼。哪位同學能來說說釋迦牟尼的人生經(jīng)歷。
學生講述后教師總結(jié):釋迦牟尼貴為王子,剎帝利種姓,16歲成家,29歲初為人父,卻辭別妻兒,拋棄萬貫家財,離開宮殿,成了一名流浪漢。干什么?思考人生苦行(展示釋迦牟尼苦行像),冥思生老病死,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師:我們再來認識一個人(展示大雄的神像),他是誰呢?印度耆那教創(chuàng)始人筏陀摩那,人稱大雄。大家看他的神像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生:全裸。
師:為什么大雄會以這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呢?這也與他的人生有關(guān)。大雄也是剎帝利種姓,貝拿勒斯國的王子。自小生活安逸,結(jié)婚后有一女,大約30歲時,他決定出家修行,他放棄了世俗的一切,甚至扔掉了衣服。經(jīng)過13年的苦修,終于頓悟得道。
師:按照儒家對理想人生的設(shè)計,釋迦牟尼和大雄應(yīng)該干什么?
生:善待家人,勤政為民,安定天下。
師:那是什么讓他們拋棄榮華富貴,拋妻棄子、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要理解他們的選擇還是要從婆羅門教和印度教對理想人生的理解去尋找答案。
之后教師展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四個生活期,并予以解釋。
學生對印度教的理想人生設(shè)計一無所知,但根據(jù)初中所學的儒家的理想人生和釋迦牟尼的人生經(jīng)歷,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運用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引出印度主流宗教對理想人生的設(shè)計,枯燥的宗教理論和生動的人物經(jīng)歷相結(jié)合,減少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貴為王子卻選擇拋棄榮華富貴,這與我們中國主流文化形成強大的沖突,這種沖突引發(fā)了學生探究中印兩國文化差異的興趣,并在比較中加深對兩國文化的理解。
其次,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印度歷史是遠離學生生活的一個世界,尤其是印度的宗教文化,離學生的生活更加遙遠。然而,當代印度和中國是學生相對熟悉的,所以我采用了透過印度當下看歷史和透過中國看印度的思路來選取內(nèi)容。
透過印度當下看歷史。人們常說,歷史就是現(xiàn)在,了解過去可以更好地理解現(xiàn)在,同樣可以從當下尋找歷史的影子。比如,印度文化中有尊敬神靈的特點,如何讓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在教學時我就選取了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一幕:排舞時舞者動作不夠完美,此時舞蹈老師說:“你們要是不全神貫注,就無法以舞蹈敬神、愛神。感受自己腳踏實地的感覺,雙[緊盯地平線,讓神靈透過舞蹈,進入身體,傳遞給世界?!?/p>
由此引導(dǎo)學生根據(jù)視頻中的濕婆雕像判斷這段視頻反映地是哪一教派?因濕婆是印度教的神靈,學生已知。教師追問:她們跳舞為了什么?學生:敬神、愛神。之后我引導(dǎo)說從這個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和舞蹈在印度人心中的神圣。音樂和舞蹈在印度不僅是自我情緒的宣泄,也是娛樂神靈的藝術(shù)。
再比如,在講授印度教的理想人生時,我也用透過當下看歷史的思路,選用了當下印度苦行僧的照片,學生對穿著破衣,扎著發(fā)髻,渾身涂灰,臉上畫著三叉戟,額間涂紅的苦行僧很感興趣。學生看完就知道了原來在今天印度教的四個生活期觀念依然存在,從中可見印度宗教傳統(tǒng)的源遠流長。我的教學并沒有停止在讓學生了解苦行僧的穿著上,而是追問苦行僧為什么做此打扮?同時展示印度教的主神濕婆的圖片,讓學生尋找濕婆和苦行僧裝扮的共同點,學生發(fā)現(xiàn)苦行僧的打扮是在模仿濕婆:額間的紅就是濕婆的第三只[,濕婆的第三只[可以噴神火毀滅一切(現(xiàn)在印度婦女額上的吉祥痣也代表第三只[),三叉戟就是濕婆隨身攜帶之物。選用了這些淺顯易懂的內(nèi)容,使學生在了解印度歷史文化的同時,更好地理解了印度宗教對今天印度的影響。
透過中國看印度。引導(dǎo)學生從比較視野出發(fā)了解印度,可以更理性地審視中印文化的差異,增進學生對區(qū)域文化的理解。比如,印度文化敬重神靈,神靈是不容許冒犯的。那我們中國又是怎樣的呢?我引導(dǎo)學生利用必修三所學知識來回答這個問題。當有人向孔子請教人死后的事情時,孔子很不高興地說:“未知生,焉知死?!薄墩撜Z》也說“子不語,怪力亂神?!笨鬃咏逃茏訉砩褚志炊h之的態(tài)度??梢娢覀兊奈幕鞘浪仔缘?。然后再補充:
1888年4月,廣東省的清朝官吏們祈求龍王爺停止沒完沒了的瓢潑大雨,當龍王對官吏的禱告充耳不聞時,官吏便將龍王爺?shù)乃芟裉咨霞湘i押起來整整5天。①
在中國,1949年以前的確有曝曬、鞭打龍王的祈雨儀式。中國文化和印度相比,缺乏對神靈的敬畏。
我的選修課從開發(fā)、設(shè)計到開課總共用了半年左右時間,其間恰逢高三教學,時間倉促。印度對于我自己來說其實也是個陌生的話題,選擇印度一是因為自己對她知道得實在太少,想借此充實一下,二是因為我們的高中教材目光總是越過大洋,關(guān)注遙遠的歐美,對毗鄰而居并有兩千年交往史的印度只字未提。印度在許多學生心中成了一個神秘的國度。為了彌補這份遺憾,我選擇了印度。理想很美好,但現(xiàn)實很殘酷。比如曾想好好和學生說說印度的王朝風云,體驗歷史偉人的魅力。但印度重神話,輕歷史,可見的關(guān)于歷史人物的鮮活資料實在稀少,多為經(jīng)歷簡介,少有人物性情的生動描述。就拿阿克巴大帝來說,我甚至要通過電影去感知他。再加上我閱讀視野的狹窄,接觸的書籍多為通史和游記類,所以課堂中扮]的角色常常是印度歷史文化的介紹者,缺乏自己的理解。如此上課,我自己感覺不到自我專業(yè)的成長,對學生而言,聽了我的課最大的意義或許是多點課后的談資而已,這也難怪學生會在課上做作業(yè)了。怎么變?
其一:在閱讀中成長。之所以只能扮]文化的介紹者,根源在于閱讀太淺,太少。正如梁啟超所說:史識,要讀書間得。我從閱讀開始改變,從通史走向?qū)n},重點看印度宗教文化有關(guān)的書籍,同時更廣泛的看當下印度的資料,通過書籍更細致地感知印度。在閱讀中我的選修課也在修正,原來是《揭開印度的神秘面紗》,深度閱讀后發(fā)現(xiàn)要了解印度繞不開的就是她的宗教文化,所以我把范圍縮小為《從印度宗教看印度》。
其二:在介紹中融入個性化的思考。以往我在選取內(nèi)容時多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至于其深入的原因和影響涉及較少,這就導(dǎo)致了我的選修課有個很大的弊端,學生無從感知我分析和思考的過程,這對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養(yǎng)成是不利的。伴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開始透過印度當下看歷史、透過印度歷史看當下、透過中國看印度的思考。比如,去年講印度教的人生設(shè)計,我僅介紹了四個生活期,并未進行追問。今年上課,我就設(shè)計了如下問題:
師:印度教徒的四個生活期的設(shè)計對印度心態(tài)會有什么影響?
生:相對輕視物質(zhì),重精神。
師:這對于一個社會發(fā)展可能會有哪些積極影響?
生:可能會把錢財視為身外物。
生:可能會樂于捐贈。
師:大家推測完全正確。印度社會的確有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但學費并不貴,完全靠學費維持學校根本支撐不下去,教育資金主要靠社會捐助。而在公立大學,特別是像新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這樣最著名大學,學生幾乎不用交費,而且學校管食宿,教育資金也主要來自社會的捐款。
師:大家再想想四個生活期對老年人的心態(tài)會有什么影響?
生:老了可以追求精神的超越,不會那么無聊。
師:非常好,許多中國人很怕衰老,老了就啥也干不了。但在印度老年不是一種衰退,而是更積極地追求解脫。印度老人真如畢加索所說:人生從60歲開始變年輕??梢哉f,四個生活期的設(shè)計讓印度社會更積極地看待老年。也正因為此,年長的家庭成員受人尊重。具體到生活中年輕人見到長者要彎下腰行觸腳禮,有的甚至會行吻腳禮。
師:按照四個生活期的設(shè)計,世俗生活和宗教比起來,哪一個更重要?
生:宗教。
師:政治和宗教比起來,哪一個更重要?
生:宗教。
師:印度歷史上多次被異族入侵,但對印度教徒而言,最重要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外來民族可以占領(lǐng)國土,掠奪財富,焚燒廟宇,屠戮人民,但這不是真正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印度的宗教深入人心,很難被征服。正因為此,印度有強大的文化自信。2007年底,《印度教徒報》引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全世界47個國家所做的調(diào)查稱:“世界上印度人最自戀?!闭{(diào)查顯示93%的印度人認為本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有63%的印度人認為在任何方面都比別的國家好。比如想到印度服裝我們就會想到紗麗,而今紗麗依然是印度婦女的日常服飾之一,甚至于田間勞作也穿著長長的紗麗。我想這就是印度屢被征服卻固守自身傳統(tǒng)的重要原因。同學們,我們的國服今安在?為何我們傳統(tǒng)的服飾在生活中較少穿著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好好探究。
再如,去年我給學生介紹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濕婆,僅介紹了他的三種身份(毀滅之神、舞王、再生之神),并未追問。今年,我再講濕婆,同樣是介紹了三種身份,但追問:
師:濕婆集毀滅和再生于一體,這和印度教的什么主張有關(guān)?
生:輪回。
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的閱讀和思考,我課堂中的提問增加了,師生對話增加了,課堂不再是講座式的一言堂。在和學生的對話中,我發(fā)現(xiàn)了對印度文化充滿熱情的學生,體驗了教學相長的樂趣。但選修課對于我而言,依然是孕育中的孩子,它的成長需要我在閱讀和思考中不斷地修正……
【作者簡介】張仙君,女,浙江龍游人,中學一級教師,浙江衢州第一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