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蔣澤源
摘要:教學質量一直是高等院校共同關注的問題,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理解、掌握及運用更多的知識是所有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傳統的大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相適應。而近年來備受歡迎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由于學校招生規(guī)模及開設時間上的選擇,并不適應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設置,所以在本校,解剖學課程的講授過程采用的是以大課為基礎的開放式教學。主要課程在大課講訴,一些和臨床緊密聯系的章節(jié)采用學生課外實踐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各種設備資源先行自學,然后在實驗課上進行討論,得到結果。在這種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導,而是起到向導、領路人的作用。我們發(fā)現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自學所掌握的知識不僅更牢固,而且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團結協作的能力。
關鍵詞:解剖學;PBL;開放式教學;討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154-03
隨著生命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及醫(yī)學科學的日益進步,人們對衛(wèi)生保健需求正在發(fā)生著重大變化,因此,全社會對醫(yī)學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同時也對醫(y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國的大多數醫(yī)學院校中,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教授為主,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地位。而現代教學方法重視學習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倡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師生教學的互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已經得到國際醫(yī)學教育界的肯定,并在許多院校得到應用。近幾年,隨著國際醫(yī)學教育標準的引入,國內的許多醫(yī)學院校也紛紛采用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解剖學是醫(yī)學院校的新生入校后接觸到的第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前期基礎課程,其很多知識點與以后所學的其他醫(yī)學專業(yè)課及臨床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剛開始學習時,學生對這門課充滿了好奇,但由于該課程涵蓋了人體所有九大系統,范圍廣泛,且名詞繁多,記憶抽象,很多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枯燥乏味,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作為解剖學的教師,近幾年我們系部一直在探討如何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醫(yī)學的熱愛,為基礎課與臨床課之間搭上聯系的橋梁。下面就這幾年所采用過的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及所面臨的問題做一個總結。
1.傳統的醫(yī)學教育模式:這是現在大部分高校仍然在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通過課堂的講授單向傳授知識。近年來,由于多媒體的廣泛應用,也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不少便利。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將課本上的內容大量地傳授給學生,對于系統解剖學96學時及局部解剖學的64學時的教學量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并且,為了解決經濟和就業(yè)問題,我國從1999年開始逐年擴大普通高校本??圃盒U猩藬?,錄取率由1998年的34%上升到2012年的80%~90%,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師資力量及配套的資源設備嚴重不足,大班授課也相對緩解了這一矛盾。而且,該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學科系統性和完整性,易于實施教學和組織管理。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國必然會長期持續(xù)下去。但是,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是教師的一言堂,由于缺乏課堂上的互動,學生單一的聽講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厭學的情緒,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同時,大課講授過程中,缺乏學生的反饋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習僅僅是記錄和記憶的過程,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2.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近年來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其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以問題為核心,通過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最終得出結論的過程。這種學習方法突出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學習,可以提高學生通過自己及小組成員,借助一系列手段,解決問題的技能,也增強了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及協作能力。但是,這種學習方法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解剖學是一門醫(yī)學前期的基礎課程,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沒有一點醫(yī)學基礎,而PBL教學采用的是案例的教學,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醫(yī)學基礎,并且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主動性,才能完成一次病案的討論。對于剛剛踏進學校大門的學生來說,實施PBL教學無疑是有一定難度的。其次,PBL教學的實施需要很多設施及資源的支持,包括教學設施、教學場地、實驗設備、信息資源等。PBL教學強調的是小班教學(6~9人),對于中國高?,F在的招生規(guī)模而言,除了少部分嚴格控制招生人數的醫(yī)學院??梢詫嵤㏄BL教學外,其他一些醫(yī)學院校也只是在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當中小部分開展。最后,PBL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要對臨床各專業(yè)知識熟悉,還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而對于解剖學教師來說,由于在病案討論中缺乏臨床經驗,并不能很好地勝任導師的角色。
3.以大課為基礎的開放式教學。這是我們在現在的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主要課程在大課講訴,一些和臨床緊密聯系的章節(jié)采用學生課外實踐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教學形式?!敖虒W”,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相輔相成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項,都不能稱之為教學。在開放式教學中,大班教學主要講授課本上重點內容,而實驗課堂的小班教學我們則選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同時又和臨床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外借助一些資源自學,然后在小課堂(實驗課)上一起討論。例如,我們選取了肝門靜脈系統這一內容讓學生課外自學,自學前告訴學生在這一部分,通過自學要掌握肝門靜脈系統的構成、屬支及其和上、下腔靜脈之間的吻合等重要內容,然后給學生1~2周時間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網絡資源,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后,自擬發(fā)言提綱。討論課上再由學生自己講述對肝門靜脈的理解,同時老師會給出一些提示性的問題,比如:肝門靜脈收納的是哪些地方的靜脈血?為什么肝門靜脈的血液是進入肝臟的?肝門靜脈壓力增高的時候血液會通過吻合支流向上、下腔靜脈,這時,病人會有哪些表現?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想辦法尋找答案。最后由任課教師評判并講授與所討論問題相關的知識,強化學習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好地讓學生通過實驗課的交流學習去鞏固理論課上教授的知識,并且學生在解決問題以及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以塑造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培養(yǎng)自學能力、臨床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理解獲取新知識、有效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講訴,我們發(fā)現學生學習熱情得到極大的提高,學習積極性也調動起來,經過自學、討論得來的知識,學生掌握得更為牢固,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交流及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在我們的實踐運用過程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還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教師在操作的時候引起注意:首先,選擇好討論點。一個好的討論點不僅是書本上的重點內容,更重要是具有伸展性,可以向臨床延伸,和臨床聯系緊密,這樣的教學,可以給學生以啟發(fā),讓學生學會發(fā)散性、拓展性思維。其次,教師要確定好自身的位置,在小班討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路人的作用,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同時,由于學生的自控能力差,當在討論過程中偏離了討論主體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地提醒學生。再次,我們發(fā)現在討論過程中,有一些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總是在積極發(fā)言,而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可能長久以來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育造成了他們主要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少有機會嘗試作為信息輸出者,故而在以交流討論為主的學習模式中可能依舊會出現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學習,而不參與到討論的現象,或是他們的信息交流和資料分享多是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沒有把團隊合作真正延伸到課外。因此,教師在討論課中要注意學生發(fā)言的均衡性,不能成為了某個學生的一言堂。這樣,才能對所有的學生都產生好的效果。最后,教師在討論課上雖然說話不多,但是,其作用是不容小視的,必須要掌握一些和學生溝通的技巧,如傾聽、引導、適時打斷等。同時,對教師的知識儲備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樣,才能自如地應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不可預期的問題。以大課為基礎的開放式教學給了學生充分發(fā)揮的余地,但同時我們也在大力加強解剖學教學網站的建設。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在課堂上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畢竟有限,并且,學生如果在課后對書本內容有一些疑問的話,也很難見到老師,所以我們加強了課程網站的建設,作為學生和教師交流的一個平臺。在該網站上,除了教師課堂上的教學資料、教學要求及一些教學視頻外,還有一個互動園地。在這里,學生可以針對所學的內容中不太清楚的地方提出疑問,還可以回答教師在網站上所留的思考題,真正成了學生和老師交流的一個平臺。
綜上所述,讓學生自覺、快速地掌握、理解、運用知識是每個教師的理想,各個醫(yī)學院校都有著自己的教學模式。我們不應該盲目地尊崇、套用某一個教學模式,而應該取其所長,加上自己學校的特色,成為有自身特點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擴展空間,發(fā)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黃群.時勢下五年制醫(yī)學教育傳統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0,(6):949-950.
[2]喬文達.論醫(yī)學教育中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2,24(4):23-26.
[3]陳劍飛,黃嵐.PBL教學法與醫(yī)學教學改革[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1):55-56.
[4]趙玉萍.PBL與LBL在醫(y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對比應用[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1,23(2):229-231.
[5]郭曉磊,關宿東.PBL教學模式對醫(yī)學院校教師教學能力要求探討[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0,35(11):1164-1165.
[6]王丕琳,宋茂民.開放式教學法在醫(yī)學院校臨床大課教學中應用的實踐與探討[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2010:473-477.
[7]孫旭紅,柴勇.新型醫(yī)學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風,2012,(8):216-218.
[8]高小青,張西北.以解剖學為基礎的PBL醫(yī)學教學網站的構建[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2,29(4):157-159.
基金項目:三峽大學教學研究項目(J2013046)資助課題
作者簡介:馬嵐(1977-),女,碩士,講師,三峽大學醫(y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