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鴿 趙鳴芳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 210023)
△通訊作者
《傷寒雜病論》中茯苓桂枝配伍的藥證探析
白 鴿 趙鳴芳△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 210023)
目的:探討茯苓、桂枝配伍的藥證,更好的指導臨床診療。方法:本文通過對《傷寒雜病論》中共同使用茯苓、桂枝的相關(guān)方劑及條文分析,采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相互參照的方法,歸納茯苓、桂枝相互配伍使用的藥證。結(jié)論:茯苓、桂枝配伍使用的藥證主要有小便不利、悸及氣上沖。
藥證,是中醫(yī)用藥的指征和證據(jù)。其中“證”即是證據(jù)——癥狀、體征、病機都可以作為證據(jù)?!秱摗芳啊督饏T要略》的用藥十分嚴格,有是證,則用是藥。藥物的增減,都應隨臨床見證的變化而變化。本次對張仲景的藥證研究主要從原文中分析歸納而來,這樣更能精確且符合仲景臨床用藥思路。
藥物及藥物間的相互配伍,均需要一定的指征和證據(jù)。藥物相互配伍,既要重視藥物配伍的主治功效,更應該注重藥物配伍之間的復雜關(guān)系,如配伍之后,是否提高或改變了單味藥或共同的功效,以及是否變化了單味藥或共同的主治范圍。因此,藥物配伍的藥證研究,對于掌握藥物的臨床應用大有裨益。本文著重探討桂枝、茯苓配伍,該配伍存在的方劑《傷寒雜病論》共有19處。
小便不利可因水邪內(nèi)停、濕熱蘊結(jié),也可因津液虧損,臟腑虛損、氣化無力。其病因雖有寒熱虛實,然其病機皆與膀胱氣化無力有關(guān)。
1.1 茯苓治小便不利 “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濕淫所勝,小便不利。淡味滲,泄陽也。治水緩脾,生津?qū)狻?,《傷寒論?6條小柴胡湯方后注中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1]。318條四逆散的方后注中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而真武湯中“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從仲景用藥加減變化中可見,茯苓對改善小便不利具有一定功效。
1.2 桂枝治小便不利 “桂枝能于陰中宣陽,故水道不利,為變非一……有汗出則病愈者,有小便利則病愈者,皆桂枝導引之功也”[2]。174條桂枝附子湯方后注中“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這其中一加一減,也足見桂枝通利小便之義。
1.3 二藥配伍治小便不利 在茯苓、桂枝同用的五苓散中“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為傷寒表不解,膀胱氣化功能失常,而出現(xiàn)小便不利,此處桂枝既能解表,又能化氣行水,合用茯苓則行水功效更佳。而40條外寒兼有內(nèi)飲的小青龍湯方后注中有“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小青龍湯中本有桂枝以溫通陽氣以達到化氣行水之功,其或然證中又見小便不利,因水飲內(nèi)停,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兩者合用既能溫陽化氣,其通利小便之效也能增強?!督饏T要略》中“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氣丸“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薄秱摗?07條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均同治小便不利,且同用桂枝、茯苓。桂枝溫陽化氣,振奮脾胃之氣,并能氣化水飲,茯苓甘淡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滲濕,其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濕之源,水濕為陰霾之邪,又賴陽氣以煦,桂枝茯苓配伍使用從而使水飲既能得陽氣而化,又能從小便去。有桂枝無茯苓,則不能利水滲濕以助氣化,有茯苓無桂枝,則難以通陽化氣以行津液。在治小便不利中,水氣較重者,重用茯苓,一般茯苓的用量較桂枝大或與桂枝相等,現(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桂皮油有健胃、緩解胃腸道痙攣及利尿作用[3]。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jié)構(gòu),是茯苓利尿的有效成分。茯苓素對Na+、K+-ATP 酶的激活作用可促進機體的水鹽代謝功能[4]。從藥理上看,茯苓桂枝配伍使用,能溫陽化氣,利尿除飲功效。在臨床上,田莉婷等治療臌脹時,常用胃苓湯加味治療肝硬化腹水水濕內(nèi)阻型,茯苓30g、桂枝15g配伍使用,以溫陽化氣行水[5]。
仲景文中有臍下悸、心下悸、悸、喘而悸、眩悸。茯苓、桂枝治悸,不僅治心悸,也可治臍下悸、眩悸。“悸”的病機可為水飲上逆、也可為心陽虛,為水飲上逆而作的悸,則茯苓的效果較好,因心陽虛而致悸,桂枝效果好。桂枝有溫通陽氣的作用,但通常情況下,心陽虛和水飲上逆是同時并見的。因心陽虛而導致水飲內(nèi)停不化逆于上而悸。
2.1 茯苓治悸 《本經(jīng)疏證》中“能行水而止眩悸者,其惟茯苓乎”。理中丸方后注“悸者,加茯苓二兩”。小半夏湯“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而在小半夏加茯苓湯中“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兩個條文中,小半夏加茯苓湯中明顯多出了“眩悸”而藥物又多了“茯苓”,可見茯苓治眩悸。96條小柴胡湯方后注中也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真武湯治“臍下悸,頭眩”。這幾個方中,同時用了茯苓,又同治悸?!侗静菟急驿洝分醒浴靶南录抡咚制湫模毾录抡咚l(fā)自腎,似不能悉主以茯苓矣。然上中下之水,應皆從小便出者,舍茯苓其奚屬”。
2.2 桂枝治悸 在四逆散中“悸者,加桂枝五分”。桂枝甘草湯治“叉手自冒心,心下悸。”中也明確寫出了“悸者,加桂枝”,體現(xiàn)了桂枝溫通心陽以止悸的作用。
2.3 二藥配伍治悸 茯苓桂枝同用的苓桂草棗湯“其人臍下悸者”腎之根本動搖,水旺而土崩,桂枝溫通陽氣而安腎之根本,茯苓泄水而培土。苓桂術(shù)甘湯“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惫鹬κ枘具_郁,茯苓培土而泄水,五苓散“臍下有悸”、茯苓甘草湯“必心下悸”、“傷寒厥而心下悸”均同用桂枝、茯苓,均有同治“悸”。茯苓能益氣寧心,桂枝能溫通心陽,二者使用在平?jīng)_降逆的同時,對水氣凌心或欲作奔豚有較好的效果。實驗研究苓桂術(shù)甘湯能明顯降低CHF大鼠血清AngⅡ、ET-1及TNF-α、IL-1β水平,表明抑制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因子的過度表達,抑制CHF大鼠心室重構(gòu)、改善CHF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機制之一,也是該方溫陽益氣、健脾化飲的重要生物學基礎之一[6]。
《傷寒雜病論》中或言氣上沖、或言奔豚,多因心陽虛則不能下達以暖腎,腎水反乘心陽之虛而上逆,故其氣從少腹上沖心而必作奔豚。
3.1 茯苓治氣上沖 《本經(jīng)疏證》“奔豚、沖氣盡水氣之所為也!則不可為不用茯苓者解矣”。可見,氣上沖與水氣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而作為健脾利水的茯苓,能通過利水氣而治療氣上沖。
3.2 桂枝治氣上沖 “桂枝之利水,乃水為寒結(jié)而不化,故用以化之,使率利水治劑以下降耳,是故水氣不行,用桂枝者,多兼表證及悸、上氣、振等候……以是知用桂枝者,仍用其和營通陽下氣”。理中丸方后注中也明確寫出了“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shù)加桂四兩”。117條“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狈兰狐S芪湯方后注中“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都明確提出了氣上沖者,加桂枝。
3.3 二藥配伍治氣上沖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中,“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沖?!?此病是本有水飲,且心陽不足,上焦心陽不能鎮(zhèn)守于上,而下焦虛陽浮越,使氣上沖。用桂枝溫通心陽散飲的同時,又用茯苓以加強其祛水飲之功。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保蜍吖鹬Ω什荽髼棞捌淙四毾录抡?,欲作奔豚”,在兩個方中,同用桂枝、茯苓,且此處也是因心陽不足,震懾無權(quán),而使下焦水寒上逆。桂枝單用能溫心陽下氣,茯苓單用能利化水氣,桂枝茯苓同用則其治療水氣上逆效果更強,則可以在溫心陽的同時又能下氣利水,以達到治療心陽虛,水飲逆的氣上沖之證。桂枝溫陽化氣,能促進水液的運化、輸布、排泄,又能宣通三焦陽氣,以利水通道,能使水飲下降,有平?jīng)_之妙,得茯苓的淡滲化氣伸陽之性助,則桂枝平?jīng)_降逆而無遺留之慮[7]。脾陽受損則水濕不化,水氣內(nèi)停中焦則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暈;腎陽受損無以溫化水液至水停下焦,心陽不足則心火不能下蟄與腎,水飲之邪欲乘虛上逆則可見臍下悸動,欲作奔豚[8]。
綜上所述,通過對張仲景條文的歸納整理,發(fā)現(xiàn)茯苓、桂枝相互配伍使用的藥證主要有小便不利、悸及氣上沖。此外,隨證治療是中醫(yī)經(jīng)典用藥模式,更好地歸納、利用藥證,不但有利于張仲景理論研究的發(fā)展,亦有利于提高臨床診療效果。
[1] 王好古.湯液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10.
[2] 王海峰.茯苓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1,6(12):44.
[3] 鄒 澍.本經(jīng)疏證[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00.
[4] 周 巖.本草思辨錄[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47-148.
[5] 田莉婷,李煜國,劉皎皎,等.淺談鼓脹病論治體會[J].陜西中醫(yī),2014,35(2):125.
[6] 方海雁,黃金玲,桑方方,等.苓桂術(shù)甘湯對慢性心衰竭大鼠AngⅡ、ET-1、TNF-α和IL-1β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報,2010,29(2):55.
[7] 鄒 澍.本經(jīng)疏證[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00.
[8] 傅文錄.臨證常用藥對200對[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62.
(收稿2015-01-12;修回2015-03-10)
傷寒雜病論 中藥配伍 茯苓 桂枝
R2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