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鳳,黃巧文,馬瑞民
(1.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廣東 深圳,518060; 2.廣州市大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510090; 3.深圳坪山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518070)
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演進及其經(jīng)驗啟示
——以美國、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實務為例
李曉鳳1,黃巧文2,馬瑞民3
(1.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廣東 深圳,518060; 2.廣州市大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510090; 3.深圳坪山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518070)
以美國與中國深圳社會工作實務經(jīng)驗為例,將社會工作督導置放于歷史的脈絡中,全面回顧了美國與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的起源、發(fā)展過程以及近年來的新變化。同時,基于美國與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經(jīng)驗及批判性的反思,得出了對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督導本土實踐的啟示:設立社會工作督導的多元價值體系,建構督導目標、督導方式、督導角色和權威、督導關系的多元動態(tài)體系,以及重視督導過程中多元多重脈絡體系的影響。
社會工作督導;發(fā)展歷史;社會脈絡;經(jīng)驗啟示
隨著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發(fā)展,我國學術界與理論界對于社會工作自身的批判性洞察在社會工作研究文獻中不斷出現(xiàn),然而學者與實務者很少注意到“社會工作督導”主題,也很少有人透過社會工作歷史演進去挖掘中國社會工作督導何時開始、如何形成。以下通過簡要梳理美國與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演進,試圖建構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的發(fā)展歷史,并闡釋美國與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的發(fā)展歷程、社會脈絡及其經(jīng)驗啟示。
20世紀20年代以前,美國社會工作界并沒有討論社會工作督導的文獻。而督導一詞最初是指對項目和機構的督導,而不是對項目內社會工作者的督導。第一次將督導作為書名的作者是Jeffrey與Brackett,他們在1904年出版的《慈善中的督導和教育》一書中指出,督導是由公共委員會對福利機構和組織所進行的督導。到了1929年,在米尓福德(Milford)會議的報告中則提到督導的作用。此后不斷有作者發(fā)表這個領域的相關文獻。比如Virginia Robinson的《社會工作督導》,Bertha Reynold的《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學與教》,Charlottee Towle的《人的一般需求》與《專業(yè)教育入門》等。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社會工作教育與督導的書籍有了顯著的增高。如此,借助于上述文獻的梳理,可以簡要呈現(xiàn)美國社會工作督導的發(fā)展歷史。[1]
(一)從行政管理起家的社會工作督導(1878—1910年)
美國社會工作督導起源于1878年美國水牛城的慈善組織會社運動(COS),社會工作督導的行政、教育及支持的三大功能皆溯源于此。不過,學者有關當時社工督導功能是如何衍生的爭議較多。據(jù)KutziK的觀察,在早期的慈善組織會社時期,因COS員工多為咨詢而非督導以及成員的平等原則等,使得行政督導的科層關系難以建立,那時并沒有教育或行政督導。直到20世紀初期COS雇用中產階級或勞動階層擔任訪問員開始,由于機構需要維持穩(wěn)定的專職訪問員所組成的人力資源并由此監(jiān)控義工,督導才成為服務機構的高層管理,以確保行政責信。之后,一些訪問員因不知如何提供服務以及人員流動率較高等,實施職前與在職訓練的教育督導開始產生。[2]然而,資深員工的主要職責是行政督導,比如方案規(guī)劃、分派工作給義工、評估服務輸送的結果,并且督導也對遭受挫折的訪問員提供情緒支持??梢?,早期社會工作專業(yè)的主要督導模式是行政管理督導,并且一直持續(xù)貫穿整個20世紀。
(二)社會工作督導脈絡向教育功能的轉變(1911—1945年)
1898年紐約慈善組織會社為27名學生提供一個為期六周的暑期訓練計劃,開啟了正規(guī)的社工教育。1904年紐約慈善學院(即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前身)成立,提供了包含實習成分的一年訓練。此后其他州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正式講授社會工作教育的課程。到了1910年美國共成立了五所社會工作學校,承擔著為社會工作專業(yè)培養(yǎng)督導的主要任務。[3]同時,1911年在Mary Richmond的領導下,首個實習督導的訓練課程在Russell Sage基金下的慈善組織部開設。20世紀20年代,社會工作訓練由機構轉移至大學,實習督導成為正規(guī)教育課程,學生的個別督導則成為日后督導普遍采用的形式。[4]不過,20世紀20年代以前,沒有相關的社工督導文獻,僅僅是實習督導成為了社工教育的一部分。1936年Virginia Robinson發(fā)表了《社會工作督導》,成為第一本有關社工督導的專著。[1]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學生督導與員工督導被視為相同的概念。直至20世紀80年代,學者才開始認識到兩者在理念、方法與實務上的差異,這些分野包括目的與使命、活動、時序觀念、著眼點、激勵行為及監(jiān)察方法等。比如,學生督導是純粹的教育過程,學生從中學會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為將來工作做好準備[5];而員工督導則包含行政問責的部分,員工透過督導向機構與案主負責。
(三)實務理論與方法的影響(1936—1950年)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受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督導過程被視為由督導者為員工進行的治療歷程。依照精神分析的概念,社工深信自己對案主的思想、感情及行為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相應地,督導被視作督導者為社工提供精神分析的過程,以此提升社工的自覺,這也是督導的個人化與情緒支持的原因。直到20世紀50年代,個案工作對督導的形式及結構仍有巨大的影響,部分督導者甚至將督導看作一線社工實務的平行過程。[6-7]其中,“督導者—員工”的雙向關系、督導過程內容的保密等影響至今仍在起作用。不過,這種特殊的督導方法引起了很多社工的反感,如“個案工作者是案主”的做法就侵犯了社工的隱私。其實,個案工作的介入與個人督導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案主的個人成長、能力建設及社會功能,社工為達成這些目的應進行社會心理診斷;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專業(yè)成長、促使員工獲得穩(wěn)定的專業(yè)身份認同等,為此,督導必須進行教育評估與引領員工發(fā)展。
(四)無休止的督導與專業(yè)自主的爭論(1956—1970年)
早期的社工督導是監(jiān)控義工的一種方法,稍后則演變?yōu)樵诖髮W成立正規(guī)的社工訓練課程,其中包括實習督導。其后再引進精神分析概念,把督導轉化為一個治療過程,督導也變成一線社工的終身學習過程。直到20世紀50年代,有人開始懷疑“持續(xù)的冗長的社會工作督導對于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社會工作者的價值和必要性”之時,則開始了專業(yè)自主權(如“獨立執(zhí)業(yè)”與邁向實務自主運動)與無休止的督導(如“持續(xù)學習”與情緒支持)的爭論。由此,督導的治療色彩日漸消退。之后,1956年美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社工邁向成熟的專業(yè)階段。因專業(yè)自主性及持續(xù)學習被認為是良好的專業(yè)發(fā)展的兩大表征,故部分社工認為數(shù)年的專業(yè)實踐之后,應擺脫無休止的督導并且應具有一定的專業(yè)自主性。[8-9]
(五)重返行政問責的年代(1980年至今)
自20世紀80年代管理主義與專業(yè)主義抬頭,服務機構必須向政府、捐贈者、公眾及案主保證善用資源,以達至“成本效益”的指標。而資源分配與資助金額的多少也取決于服務的成效及效率。相應地,服務品質也由資助者(如第三方專業(yè)機構)與案主評定。這樣,政府和機構十分重視成本、效益和問責,機構的督導者甚至整個專業(yè)便重拾了督導的行政功能,強調的是工作績效、任務導向、標準化、文書化、消費主義及成本概念,以此提高服務機構的品質與生產力。這樣,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則變成了一種處理(行政)事務的關系而非生命改變的關系,社會工作者也變?yōu)榱恕安恢业奶焓埂薄V?,督導對教育功能與管理功能的重視逐漸有揉合的趨勢。[10]
總之,美國社會工作督導是隨著慈善事業(yè)的產生而形成,并隨著社會工作實踐和社會工作教育的發(fā)展而變化,也隨著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理論的發(fā)展而走向專業(yè)化??梢?,美國社會工作實踐的環(huán)境與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的過程“形塑”了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
因中國內地社會工作教育的發(fā)展歷史較短,社會工作專業(yè)實務的發(fā)展處于起步階段,中國社會工作機構督導的研究文獻十分稀少。同時,關于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督導的實踐還沒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全國范圍內的經(jīng)驗研究”來描述整個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的發(fā)展歷史。如此,筆者只能透過中國深圳社工督導的歷史及經(jīng)驗研究來展開系統(tǒng)的梳理。概括地說,社會工作督導在深圳的發(fā)展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一)督導制度的頂層設計:社會工作督導制度的確立及機構督導工作的啟動
隨著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政府建設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全面推開,2007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1+7政策文件”(即《中共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意見》與7份配套方案文件),并在民政系統(tǒng)11個服務領域開發(fā)33個社工試點崗位,實施“黨委統(tǒng)一領導、政府主導推動、社會組織運作、公眾廣泛參與”的社工運作模式,采用“政策決策者、民間社工機構、用人單位、社會工作者、社工督導”多方介入的策略,確認了督導為現(xiàn)代社會工作制度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1]同時,在推行社工服務時,通過政府購買方式聘請香港督導,以此透過督導制度建設、督導政策制定、不同類型督導工作的試點等,來推進深圳社工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及制度化的發(fā)展。比如,2007年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向深圳鵬星社工機構一線社工提供督導服務,其工作成果受到委托方、一線社工、社工機構等人員的肯定。
(二)社工機構督導的直接模式:香港督導直接向一線社工提供專業(yè)督導
自2007年開始,深圳市政府通過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向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香港社會服務發(fā)展研究中心購買了30名半職督導,以此提升社工服務質量,促進社工機構專業(yè)化的發(fā)展。2008年3月,深圳市政府購買的香港社工督導與深圳崗位社會工作者同時上崗,社會工作機構督導的直接模式(又稱為“跨境督導模式”)試點在深圳全面推開。之后,在深圳由崗位社工向項目社工發(fā)展中,深圳市政府繼續(xù)向香港多家專業(yè)服務中心購買香港督導。同時,香港督導大規(guī)模地向深圳一線社工提供專業(yè)督導服務。比如,一個香港督導通常每個月提供10天的督導工作時間,每個香港督導一般督導9-14個新入職的深圳社會工作者,每個社工團隊可以接受香港督導的時間是兩年。①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督導對一線社工進行全方位的“傳、幫、帶”,其意義在于:通過幫助社工機構和社工樹立專業(yè)價值觀,開展培訓和示范性實訓,傳授社會工作知識和技巧,指導社工開展專業(yè)服務等,可以充分發(fā)揮督導在社工實務中的重要作用,并能有效地指導社會工作的試點工作的開展,由此為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社工機構督導的間接模式:推進深圳本土督導人才培養(yǎng)
早在2007年,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吳水麗先生就指出,向香港購買督導服務是一種暫行辦法,長遠的策略是發(fā)展本土督導,并建議在購買香港督導之時建立培育本土社工督導的計劃,希望三年后(即2010年)就有第一批具有3年經(jīng)驗的本土社工可以擔負督導工作。到了2009年,深圳市民政局推出了一個“兩層式、結合間接與直接督導模式”的督導人員架構,正式推行社工督導的間接模式。[12]7之后,香港督導通過細心制定本土督導人才的資歷與水平要求,選拔適合接受間接督導的社會工作者,并由香港督導定期檢討成效、安排相關的督導技巧培訓與工作坊等。由此,在香港督導的指導下,不斷地推進深圳本地“督導助理”“督導”兩個級別的人才階梯規(guī)劃及本地督導人才的建設。其中,“督導”分為高級督導、中級督導、初級督導(目前深圳僅選撥了初級督導);同時在試點階段的“督導助理”向“初級督導”晉升的過程中,也選取了部分優(yōu)秀的督導助理擔任“見習督導”。從深圳第一批督導助理選拔開始,到2009年4月公布的《深圳市社工督導人員工作職責手冊》文件,再到2010年12月發(fā)布的《深圳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聘請顧問管理辦法》文件、2012年5月的《深圳市社會工作者督導助理選撥指引》文件,以及2013年2月《深圳市初級督導評估方案》文件等,②可以窺見深圳整個督導人才資歷的要求及篩選標準與流程都在持續(xù)地完善,并且,由“督導助理”“見習督導”及“初級督導”組成的深圳本土督導隊伍也在發(fā)展狀大。此外,通過恒常督導、實務督導技巧培訓的工作坊、“問題為本”的學習模式及體驗式的經(jīng)驗學習等,香港督導正在逐步提升深圳本土督導的能力建設,如解難能力、人際相處及協(xié)作能力、主動學習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知識探究能力等。
(四)邁向社工機構督導的整合模式:本土督導“破繭而出”及走向獨立與成熟
在社工督導的間接模式推行中,香港督導開展的督導制度建立與督導人才培養(yǎng)是深圳對全國試點的一大貢獻,并且香港督導十分重視培育本土督導的一般性能力、教育及支持能力。比如,在實務督導技巧的培訓中,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開展了四個工作坊,其主題分別是“個案介入的手法及技巧”“批改作業(yè)的技巧及方法”“團隊建立的手法及技巧”“進行督導面談技巧及程序”。[12]19-20由此,可以快速提升本土督導各項督導實務能力,并在教育知識與情緒支持上為一線社工提供實務的專業(yè)指導及鼓勵員工士氣的提升。概括地說,深圳本地的督導經(jīng)驗有三個特色:一是實習督導與在職督導的結合,以彌補社工的正規(guī)教育不足;二是體現(xiàn)了社工督導的支持與教育功能,但欠缺行政功能的督導,如督導如何影響社工機構管理層為自己爭取資源等;三是部分香港督導對當?shù)刂贫扰c資源認識不足,如缺乏“文化敏感性”等。[13]展望未來,在深圳社工服務逐步邁入問責的時代,行政、教育、支持的整合督導模式應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這也是本土督導“破繭而出”及走向獨立與成熟的開始。為了進一步協(xié)助深圳本土督導回應未來的角色定位及工作挑戰(zhàn),深圳市政府又出資購買社工機構“顧問”崗位,完善了督導助理—見習督導—初級督導—顧問的督導人才體系建設。
總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的實踐背景是在政府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決心下產生的,并隨著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督導崗位試點、香港督導的“跨境督導”而不斷發(fā)展,也隨著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及年輕的一線社工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追求而變化。概括地說,深圳社工機構督導的發(fā)展,主要源于三大力量:一是在我國社會工作教育“井噴式”發(fā)展背景下,因社工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實習督導不足,社工崗位又聘用較多非社工專業(yè)的本科生,致使一線社工對在職督導與實習督導的需求都很高;二是政府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1+7文件”的督導制度設計及督導工作的大規(guī)模的試點,推動了深圳社會工作機構督導的初步發(fā)展;三是深圳市社工體制中的督導制度由香港督導開始及推動,這有其發(fā)展上的需要性及客觀環(huán)境的可行性。一般來說,在任何開始發(fā)展社工體制的地方,第一代社工面臨的“督導有關的問題”都是困難的,其中最困難的是如何建立第一代本土督導,深圳市也不例外,也要面對這個困境。不過,因深圳市有鄰近香港特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在開始推行社工服務時則可以向香港購買督導服務。
我國內地社會工作督導在21世紀初剛起步,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已開展了一些前瞻性的社會工作督導實踐。筆者認為,社會工作督導作為間接“使能”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服務品質、社會工作專業(yè)發(fā)展及工作的滿意度。進一步,基于美國與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經(jīng)驗及批判性的反思,對于中國內地的社工督導的本土實踐有如下啟示與借鑒。
第一,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督導模式在價值建立上應是一個多元的價值體系,它由價值的地位、多元價值體系構成(如由專業(yè)價值、機構價值、含有中國社會文化元素的價值和個人價值等組成了多元價值體系)。同時,因督導的價值對社工的做人做事、專業(yè)發(fā)展以及個人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故價值在社工督導的過程中處于基石和靈魂的位置。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的價值既是專業(yè)的、機構的,也是文化的、個人的,并隨著專業(yè)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而發(fā)展及變化。
第二,中國社會工作的督導目標、督導方式、督導角色和權威、督導關系應是一個多元的動態(tài)的體系。比如,“多元性”督導內容主要體現(xiàn)為專業(yè)性、行政性、支持性、文化性、學習性以及個體脈絡性的內容;“動態(tài)發(fā)展性”指督導的內容由開始的“經(jīng)驗性和行政性的內容”發(fā)展成為“專業(yè)性的督導內容”,而專業(yè)性的督導內容也是由開始“注重技巧”發(fā)展到后來的強調理論與價值基礎等。不過,中國社會工作督導內容的多元性應比上述論述更加豐富,除去專業(yè)、行政和情緒支持之外,還應增加如何學習的元素,以及更為重要和具有特色的中國文化元素。比如,做人、做事與一些“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的解讀,如人際關系、餐桌文化等,并增加學習性和個體脈絡性等方面的督導內容,以及特別加強專業(yè)價值、專業(yè)理論、社會政策分析以及針對服務對象服務質量等內容的督導。又如,從中國多元督導方式體系看,中國社工督導的方式也是一個多元的督導方式體系,其多元性包括專業(yè)性的督導方式、本土性的督導方式。然而,督導者如何將社工督導的國際經(jīng)驗和當?shù)靥赜械奈幕贫认嘟Y合,保持“文化敏銳”視角,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同時,從深圳社工督導的歷史演進中筆者發(fā)現(xiàn),所謂的“文化敏銳”視角,就如同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共舞”的過程相似,其實也是督導者與社會工作者“共舞”的協(xié)同發(fā)展歷程。
第三,在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的過程中,影響督導的是一個多元多重的脈絡體系?!岸嘣嘀亍钡拿}絡主要包括個體脈絡、機構脈絡、社會大環(huán)境和國家政策制度脈絡、國際專業(yè)話語脈絡,以及“多元”的物理場域脈絡、文化脈絡以及知識體系脈絡等。[14]可見,中國社會工作督導是一個“多元動態(tài)脈絡”取向的模式。其中,個體脈絡包括督導社工的教師、機構督導者以及社會工作者的個體脈絡;機構脈絡指社工機構脈絡;國家脈絡主要指國家的重視和支持,如國家職業(yè)資格證、督導資格認證、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投資方向等政策和制度等元素;社會大環(huán)境的脈絡包括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程度、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的認同程度、專業(yè)的發(fā)展空間、就業(yè)環(huán)境、政治體制環(huán)境等;國際脈絡主要指國家專業(yè)話語對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的影響是非常大和重要的,其影響的途徑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途徑是海外專業(yè)人士進入中國“直接”影響督導,以及學校督導教師和機構督導通過各種途徑直接進入境外和海外接受專業(yè)教育或者參觀考察、交流學習國外的專業(yè)性的知識和實務經(jīng)驗;間接途徑包括在中國情境中學習國外專業(yè)性的知識,借鑒專業(yè)性的標準以及利用遠程教學對中國的實習督導進行督導。
總之,在“多元動態(tài)脈絡”取向的模式下,中國社會工作督導是以多元的督導價值作為基石和靈魂,透過多元的督導方式、內容和動態(tài)的過程,經(jīng)過督導者多元的角色承擔和關系建構,在多元多重脈絡的影響下,最終達致多元的督導目標。
注釋
①數(shù)據(jù)來自香港社會服務發(fā)展研究中心詹滿祥督導于2012年5月25日在“深圳社工培訓課程”中講授的ppt資料第8頁。
②資料來源為深圳市民政局2013年內部資料,深圳市民政局編寫的《深圳市社會工作文件匯編(2013年)》第221—280頁。
[1]徐明心,何會成.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M].香港: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03:2—7.
[2]KUTZIK A J.The medical field [M]//F W KASLOW, et al.Supervision, consultation, and staff training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77:1—24.
[3]KADUSHIN A, HARKNESS D.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M].4th ed.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9—16.
[4]MUNSON C E.Handbook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M].3rd ed.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2002:13—19.
[5]BOGO M.The student field instructor relationship: The critical factor in field education [J].The Clinical Supervisor, 1993, 11(2):23—36.
[6]AUSTIN L. Basic principles of supervision [J].Social Casework, 1952, 33(12):163—217.
[7]TOWLE C. The Learner in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4:24—32.
[8]AUSTIN L.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M]//R H KURTZ.Social work year book. New Yor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57: 569—573.
[9]MUNSON C E.Clinical social work supervision[M].2nd ed.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1993:33—46.
[10]TSUI M S,CHEUNG F C H.Gone with the wind:The impacts of managerialism on human service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4, 34:437—442.
[11]李曉鳳.學校社會工作[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46—47.
[12]區(qū)潔盈.社會先行者印記后篇[M].香港: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10:7—20.
[13]馬麗莊,吳麗端,區(qū)結蓮.社會工作跨境專業(yè)督導——山東經(jīng)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2—23.
[14]張洪英.中國社會工作實習督導模式的發(fā)展——以山東濟南為例[D].香港:香港理工大學,2011:316.
(文字編輯:徐朝科 責任校對:王香麗)
2015-09-22
李曉鳳(1964—),女,漢族,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女性社會學及咨詢心理學。
李曉鳳,黃巧文,馬瑞民.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演進及其經(jīng)驗啟示——以美國、中國深圳社會工作督導實務為例[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15(6):12—17.
C916
A
1671-623X(2015)06-0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