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華 平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蕭萐父先生中國哲學的詩意書寫
高 華 平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蕭萐父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史家,同時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詩人和具有多方面藝術修養(yǎng)的學者。因此,蕭先生的中國哲學的書寫范式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詩性特征。這主要表現為:其中國哲學的書寫以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的人格美為書寫目標,以充滿激情的詩性語言為哲學話語,敢于突破傳統(tǒng)哲學論文格套、采用多種文體形式等幾個方面。蕭先生中國哲學詩意書寫范式的形成,既與其個人的坎坷經歷相關,也是他對中國哲學詩性特質的深刻認識以及他自覺探索一條能將傳統(tǒng)與現代、中國與西方融合起來的中國哲學書寫范式的結果。蕭萐父先生的這一中國哲學的書寫范式,對學界當前關于中國哲學書寫范式的探討具有深刻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蕭萐父;中國哲學;詩意書寫
業(yè)師蕭萐父先生是當代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家,同時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詩人和具有多方面藝術修養(yǎng)的藝術家。正因為蕭先生兼具哲學史家和詩人、藝術家的多重身份,故他的中國哲學研究具有獨特的個性,他的中國哲學的書寫方式可謂是一種詩意的書寫。在紀念蕭先生九十冥壽和學術界反思中國哲學書寫范式之際,總結蕭先生中國哲學的獨特書寫范式,不僅是為了紀念和緬懷蕭先生本人,也是為了能使當前中國哲學書寫范式的探討獲得深刻的借鑒與啟示。
以本人曾跟隨蕭先生學習中國哲學及學習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所見,筆者以為,作為蕭先生中國哲學獨特書寫范式的詩意書寫,主要表現為:以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的人格美為書寫目標、以充滿激情的詩性語言為哲學話語和突破傳統(tǒng)哲學論文格套、采用多種文體的書寫形式等幾個方面。
做任何研究都會有自己的目標,研究中國哲學亦然。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因為興趣,有的為了服務政治,有的則是為學術而學術……孔子、荀子皆曾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荀子·勸學》)王國維則感慨地說:“今舉天下之人而不悅學”:今之“言獎勵學術者”,“言研究學術者”,實皆“以其名也,否則以其可以得利祿也”(《教育小言十則》)。蕭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由于歷史的原因,其始也不能不具有某種功利化的目的。蕭先生當年也認為研究中國哲學史,“就是必須按照(中國)哲學史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把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加以具體化”[1]392。哲學史研究的“特定對象”,就是“哲學認識的矛盾發(fā)展史”;中國哲學研究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揭示出這些哲學的本質矛盾在中國哲學中的表現形態(tài)和歷史特點,揭示出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具體聯結”[2]4-6。但隨著蕭先生把自己中國哲學的研究重點確立于明清之際的啟蒙哲學思潮、特別是王夫之哲學思想的研究,并且由于他在歷經磨難和艱難困苦之時,經?!跋肫鹈髑逯H學者們‘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的堅貞風范”,故他最終把“內在超越流俗,充分實現自我的人格美追求”[3]10確立為其中國哲學書寫的最高目標。
為了凸顯其中國哲學書寫“實現自我人格美追求”的目標,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對于儒家,他特別注意揭示儒門《易》《庸》作者的“氣度恢宏,目光遠大”,具有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和多元的學術史觀。他指出,儒家的傳統(tǒng)是中國多元、流動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環(huán),儒家文化傳統(tǒng)本身也是紛繁復雜的??鬃又螅叭宸譃榘恕?;荀子之時,更是“儒門多雜”;而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將儒家的思想傳統(tǒng)凝固成“以維護宗法關系及其等級秩序,確定和限制封建特權、調節(jié)宗族內外矛盾為中心的‘禮教’”,“日益變?yōu)槿诵缘蔫滂簦優(yōu)榈赖伦杂X的反面,人的真正價值被全面否定”。他將這一歷史事實稱之為“類似宗教異化的倫理異化的現象”,堅決加以拒斥,而充分肯定明清啟蒙思想家們“反抗倫理異化的叱咤聲”等“儒家傳統(tǒng)中的積極因素”[4]103-111。
對于道家,他尤其頌揚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別樹一幟的異端精神。蕭先生認為,從先秦的老、莊與稷下道家,到漢代的嚴君平、揚雄、王充,皆“慨然以異端自居”,“卓立不茍”;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原本貴族,但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走上了思想異端的道路,拒絕與當權者合作”,“清操自然”;“隋唐堅持道家思想風骨的士人……其批判的鋒芒卻顯示了明朗的異端性格”;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們多有道家異端精神,“狂傲不羈,揭露‘假人’,呼喚‘童心’,主張個性解放,反對異化……”[4]112-126蕭先生將道家這種“被褐懷玉”的異端性格、“道法自然的客觀視角和物論可齊的包容精神”,稱之為“道家風骨”,認為“道家風骨”“把人們引向開闊的視野,引向一種不斷追求、不斷超越自我局限的精神境界”,“是值得珍視的思想遺產”[4]127-133。
對于佛教禪宗,蕭先生定義佛教哲學為“一種以人生究竟、宇宙實相為對象的特殊形態(tài)”:“中國化的佛學以‘證菩提’為歸趣,主‘心性本覺’,因而尤為重視‘智光’、‘慧光’、‘覺解’、‘心悟’”;而禪宗“東山法門”中“勇于破舊立新的改革精神”、堅持“守心”或“守本真心”的“創(chuàng)造精神”、不擇根基、不拘一格的“開放心態(tài)”,則被他稱之為“詩化的哲學”,因為這種哲學“充分重視了詩化的審美意識”[1]288-296。
正是由于這種對中國哲學追求獨立不阿、求真向美的“詩化哲學”特質的認識和哲學書寫以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的人格美為最高目標,故蕭先生對同道中馮契先生的《智慧說三篇》(《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馮氏哲學“將認識的辯證法貫徹于價值論領域”,“使理想成為現實在創(chuàng)造真、善、美活動中,培養(yǎng)自由人格的德性”。因為馮氏這種對真、善、美統(tǒng)一的“平民化自由人格”理想的追求,正與蕭先生以建立真、善、美統(tǒng)一的完美人格為目標的中國哲學書寫范式深相契合,故二人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眾所周知,哲學話語與文學藝術的詩性話語是具有明顯差異、有時甚至是相互對立的。哲學話語要求準確、明晰、理性、信實,而文學藝術使用的詩性話語則具有簡約、模糊和多義性,并富有激情。老子曾揭示哲學話語與文學藝術的詩性話語之間的矛盾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81章)
當然,哲學話語與文學藝術的詩性話語之間的這種矛盾對立也不是絕對的。對立,通常出現于較低層次的哲學思維或審美活動之中,而在高級的哲學思維和審美活動中,則是“正言若反”的。因為“道”本身的存在既是哲學的,又是藝術和審美的。老子曾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說的即是這個意思,而《老子》一書采用的也正是一種詩性的話語。
蕭先生對中國哲學書寫的話語,既是哲學的,也是文學藝術的詩性話語(或者說,他的哲學話語中兼用了很多文學藝術的詩性話語)。他對中國哲學的書寫,常常充滿著詩人的激情。讀著蕭先生中國哲學的論文、論著,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他特有的哲學話語中飽含著的深情。如蕭先生論漢儒說:“漢廷尊儒,所尊者乃投其所好之儒,凡固執(zhí)儒家原旨者,如申培公、轅固生等反遭拒斥,而趙綰、王臧、眭弘、蓋寬饒等竟以思想罪被迫害致死。至于被儒門斥為‘曲學阿世’者如公孫弘等則得貴顯……而大批標榜名教的‘儒生’、‘名士’,反而成為儒學培養(yǎng)出來的偽君子。如論儒家傳統(tǒng),究指申培公、轅固生之儒?或指公孫弘、董仲舒之儒?抑指眭弘、蓋寬饒之儒?”[4]106作者的愛憎分明、斥偽揚真之情躍然紙上。又如蕭先生論道家曰:“正是處于異端地位的道家,雖屢遭打擊而仍固守自己的學術路線,堅持天道自然,反抗倫理異化,揭露社會矛盾,關懷生命價值,倔強地從事學術文化的創(chuàng)造活動和批判活動,形成了特異的傳統(tǒng),凸顯了道家的風骨?!盵4]131對道家的贊頌之情亦溢于言表。最后,他終于情不自禁地將這種激情的詩性話語化為一篇篇的詩、頌。如他在《船山人格美頌——為紀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作》一文中論王夫之晚年之學術曰:
晚年船山,潛隱著書,甕牗孤燈,絕筆崢嶸。在學術上自辟蹊徑,精研易理,熔鑄老、莊,出入相、禪,揚棄程、朱、陸、王,而復歸張載,“推故致新”,“破塊啟蒙”,別開生面;同時搔首弄天,以詩達志,續(xù)夢觀生,“內極才情”,充分表露其“胸次”、“性靈”、“獨至之微”,直到辛未深秋絕筆之作《船山記》中“賞心”、“遙感”的頑石之美。
可謂字里行間皆充滿了作者對王船山人格和學術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與蕭先生中國哲學書寫的詩性話語相關聯的,是他的哲學書寫除了以通常所謂論文、專著的形式出現之外,還有大量以各種文學體裁出現的文藝作品。這就極大地突破了以往哲學書寫的文體格套,更進一步增強了其哲學書寫的詩性特征。在蕭先生已出版的各種學術著作中,差不多都收錄有他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作;而在2007年出版的《蕭氏文心》中還有專門一冊“蕭萐父詩詞作品選集”——《火鳳凰吟》。
《火鳳凰吟》中除“風雨憶存”、“繾綣芳情”兩輯為以抒情為主的作品外,其余各輯或“評史論詩”,或與中外學者論學唱和,誠如吳根友兄在《火鳳凰吟序》中所云:這些作品“能融真契美,能做到情中涵理,理以情發(fā),情理相融”;“既表達了詩人‘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崇高理想,亦涵蘊了詩人對中國文化慧命源流‘上下求索’之探尋”,是一條“通向求真、向善、致美的現代中國詩化哲學的道路”。根友兄在《火鳳凰吟序》中還舉蕭先生的《湘西草堂題詠十首》為例,說這十首詩作“深契傳主王船山集哲人詩人于一身的身份,實為船山畫魂的傳神之筆” 。而在我看來,這組詩同時也應該是對明清之際中國哲學“雷風相薄”、“沖破鴻蒙”之啟蒙特點的高度概括,直可與被賀麟先生激賞的《傅山300周年祭》十四首并列,亦可謂“此300字可抵一篇萬言論文”①。
蕭萐父先生中國哲學書寫采用的詩性文體,除了詩、詞二體之外,還有頌、祭、序、跋、題辭、聯語等。形式自由,豐富多樣,與其“詩化哲學”的內容相得益彰。如“頌”體,本是源于《詩經》的文體,劉勰的《文心雕龍·頌贊》說:“四始之至,頌居其極。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庇址Q“頌”體的特點說:“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qū);敬慎如銘,而異乎規(guī)戒之域。揄揚以發(fā)藻,汪洋以樹義,唯纖曲巧致,與情而變,其大體所底,如斯而已?!笔捪壬摹洞饺烁衩理灐獮榧o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作》,最初題名“船山人格美淺繹”,并不以“頌”名體,但在收入《吹沙二集》時,蕭先生卻將它改為了“船山人格美頌”??梢娛捪壬鷮Υ宋牡闹匾暫退麑υ撐奈捏w形式的考量——他是經過反復推敲才最終選擇具有“詩性特征”的“頌”來作為該文的文體名稱的?!洞饺烁衩理灐芬晃囊詷O凝煉的語言、字斟句酌地對王船山的哲學思想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他把船山哲學的特點概括為在天人關系上“依人建極,主持天地”,建立起“獨立的主體或價值尺度”,“為其內在超越流俗,充分實現自我的人格美追求,提供綿密的理論依據” 。他把船山的歷史觀概括為“通過‘史’,發(fā)現自我的歷史存在,感受民族文化慧命的綿延”,“基于歷史教養(yǎng)而自覺形成理想人格的崇高美”。即把對王船山哲學書寫的目標定位于建立一種獨立不阿、超越流俗的理想人格之美。蕭先生的這篇論文不同于傳統(tǒng)哲學論文的嚴整和詳盡,甚至也不同于傳統(tǒng)“頌”文體的韻文形式,而是以非韻文的面貌出現。但他在文中稱頌王船山是“詩與史,培育出的一個倔強靈魂”,其《船山記》有“‘賞心’、‘遙感’的頑石之美”;“《黃書》七篇俱在,璀燦奪目”;船山志向“以韻語托出,字字珠璣”。既是對王船山哲學和人格的極高度的概括和論述,又十分切合“頌”體“美盛德之形容”的特點。全文既包含深情,又突破了“頌惟典雅”的格套,雖無韻而勝有韻,實是一首情真意切、情理俱佳的散文詩!
不僅如此,即使是蕭先生的許多論文和詩詞,其書寫也并不完全恪守傳統(tǒng)的寫法和格套,而是自由灑脫、極富創(chuàng)造性。讀他的文章,常常發(fā)現文中有詩、詩中有文,詩文相配、韻散間行,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如他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合”與“分”》一文,本在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其演變的特點,但卻在行文間不時錄有作者的多首七絕詩;《傅山三百周年祭》雖然是十四首七絕詩,但每一詩后皆有數百字不等的散文解說,正如佛經之長行與偈頌相配,別具一格,既是哲學書寫的革命,也是對文學文體的一種創(chuàng)新。
蕭先生中國哲學的書寫之所以會形成如此富有詩意的書寫特點,筆者認為,這既與蕭先生本人的詩人氣質和他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多方面修養(yǎng)有關,更是他依照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自身特點研治中國哲學的必然選擇。
對于中國哲學的特點,學術界歷來多有爭論。以至于出現了“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等諸多討論。但筆者以為,這些問題的實質,仍然是中國哲學的特點問題,即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相比有哪些不同,它的思維方式、探索對象、以至于書寫范式有哪些特殊之處?對于這些問題,蕭先生的回答是:
在情與理的沖突中求和諧,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斥中求互補,在詩與哲學的差異中求統(tǒng)一,乃是中華哲人和詩人共同締造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他們在這一心靈創(chuàng)造活動中實現著美與真的合一,使中國哲學走上了一條獨特的追求最高價值理想的形而上學思維的道路,既避免了把哲學引向宗教迷狂,又超越了使哲學最后僅局限于科學實證或邏輯推理,而是把哲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歸結為一種詩化的人生境界。中國哲學的致思取向,從總體上乃是詩化的哲學。
蕭先生還舉例說,中國哲學從《尚書》《周易》《老》《莊》《列》《文》,到孔、孟、荀諸儒,一直到陶(潛)、謝(靈運)、阮(籍)、嵇(康)、晦翁、陽明:“中國哲學這一追求詩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春蘭秋菊,千古不絕,神思慧命,綿延至今?!彼职堰@一“詩化哲學”的著作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哲學家們用詩的形式來表達某一哲學義理或境界的哲理詩;另一類則是詩人們用韻語進行述評的“詩哲學”[1]511-516。
中國哲學的這一書寫傳統(tǒng)或范式以及知行合一、以追求融真契美的人格美境界為最高目標,顯然不同于西方哲學書寫重邏輯和理性的范式。而蕭先生的中國哲學的書寫范式,以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的人格美為書寫目標,使用包含激情的詩情話語和詩詞賦頌、序跋題辭等多種文體為表現形式,應該說,這其中明顯包含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傳統(tǒng)思維和書寫范式的自覺繼承。
當然,在當代的學術語境下,蕭先生的中國哲學的書寫很大一部分仍然是以當前的學術范式、即以嚴密的論文或專著的面貌出現的。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說,蕭先生一生都在探索一條能將傳統(tǒng)與現代、中國與西方融合起來的中國哲學的書寫范式。蕭先生的這一自覺探索,應該也正是中國哲學界現在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之一。
注 釋:
①轉引自吳根友的《火鳳凰吟序》,見《火鳳凰吟》(《蕭氏文心》之一)第2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蕭萐父.吹沙二集[M].成都:巴蜀書社,1999.
[2]蕭萐父,李錦全.中國哲學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蕭萐父.蕭萐父文選: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 蕭萐父.蕭萐父文選: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安勝】
2015-04-09
高華平(1962—) ,男,湖北監(jiān)利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
B26
A
1672-3600(2015)08-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