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筑蘭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傅雷家書》的文藝美育思想探析
丁筑蘭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傅雷家書》包含著深刻而廣泛的文藝美育思想,尤其表現(xiàn)在音樂、文學及雕刻、戲劇、繪畫等幾個方面,通過對《家書》中文藝美育的方法及思想的分析,得出了文藝美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完善人格的結論。
《傅雷家書》;文藝美育;人格
傅雷(1908-1966),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的譯文以傳神為特色,堪稱我國翻譯作品的典范。不過,曾經有人說過,傅雷一生中最重要的著述,不是15大卷的譯文集,而是《傅雷家書》。此著作雖然是父母寫給子女的家信,但其中包含著對生活、對藝術、對美育明智而深刻的理解。本文由此書出發(fā)對傅雷的文藝美育思想做一個探討,以期為美育的實踐和研究提供一個思考的視角。
愛美是人的天性,然而何以為美?怎樣才美?卻是后天傳習、培育的結果。傅雷作為一個學識淵博、學貫中西的學者,其實施美育的方法當然是多方面的,而文學藝術的熏陶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一個方面。文學藝術的熏陶,不僅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培育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和審美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藝術欣賞可以“在人身上喚起和形成那些具有人的價值的性質和屬性”,“造就完整的個性?!盵1][P164]傅雷的藝術造詣眾人皆知,對子女的文學藝術熏陶,也就自然成了他實施美育的一個重要方法。
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心理學研究證明:音樂的組成要素,如節(jié)奏、旋律等與人的心理生理狀態(tài)緊密相關;音響的運動傾向,與人的情感狀態(tài)異質同構,因而具有強大的情感表現(xiàn)能力?!稑酚洝氛f:“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樂強烈的抒情性和表現(xiàn)性,給聽眾以再創(chuàng)造的廣闊天地,是培養(yǎng)審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方法。它訴諸聽覺,卻直達心靈,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豐富人的感覺,培養(yǎng)人的審美敏感,塑造人的高雅氣質。豐富的音樂體驗和較高的音樂素養(yǎng),是建構自由、和諧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格所不可缺少的。
傅雷十分推崇音樂美育,在《家書》中他說:“我們在音樂上得一個國際大獎比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得幾個第三第四,影響要大得多。”[2][P195]傅雷有很高的音樂修養(yǎng),長子傅聰又是鋼琴家,在他的家書
中,自然而然談到了很多音樂理論、藝術修養(yǎng)、演奏技巧等問題。他希望孩子能從音樂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多次叮囑傅聰在心里苦悶時,多聽聽音樂,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因為貝多芬的作品大都具有崇高美的特點,展現(xiàn)出不怕犧牲,勇于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包含有深刻的道德意義,能激勵人心,鼓舞斗志,使人獲得一種崇高的美感升華。作為父親的他也具有很高的音樂修養(yǎng),在家書中,他數(shù)次形象生動地描述自己聽音樂后的感受,他對音樂美的完美闡釋,培養(yǎng)了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力和表達力。
在家庭美育中,傅雷強化了音樂美育對成長的促進作用。音樂不是以直接的描述,而是通過其體裁、風格、樣式及作曲家所表現(xiàn)的情感,讓欣賞者從中領悟出社會狀態(tài)、文化背景等等,加深對人類文明進程的了解。因而對音樂的欣賞不僅能提高樂感,促進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還能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傅雷在提到斯卡拉蒂時期的音樂風格與時代的關系時說:“斯卡拉蒂的時代,文藝復興在繪畫與文學園地中的花朵已經開放完畢,開始轉到音樂;人的思想感情正要求在另一種藝術中發(fā)泄,要求更直接刺激感官,比較更縹緲更自由的一種藝術,就是音樂,來滿足它們的需要。所以當時的音樂作品特別有朝氣,特別清新,正如文藝復興前期繪畫中的波提切利。”[2][P243]他還詳細地分析了歷史背景對貝多芬的藝術風格產生的影響,認為這是當時社會矛盾在音樂中的體現(xiàn)。
對音樂的認識能加深對社會文化的了解,也只有對社會背景、歷史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加深對音樂的領悟、理解能力。所以,在音樂美育中要注意相關知識的傳授,這樣,可以增強對音樂的理解力。音樂的時間性決定了它的欣賞是過程性的,每一次的演奏或欣賞都是一次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同的時間地點情緒都會影響到審美感受,在反復的演奏與欣賞中,主體逐漸加深對音樂的知識、經驗、情感感悟,感受到音樂的豐富內涵,不斷得到心靈的滋養(yǎng)?!拔乃囎髌芬怀瓿?,總是固定的東西:一幅畫,一首詩,一部小說,哪有象音樂演奏那樣能夠每次予人以不同的感受?……因為音樂的流動性那么強,所以聽的人也不容易感到多聽了會變成機械?!盵2][P376]傅雷對音樂美的透徹領悟,引領著孩子進入音樂殿堂,最終成為音樂家。
然而并非所有的音樂都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給孩子欣賞音樂,要注意選材,需講究方法。“過多的音樂只能麻痹你的感覺,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氣與新鮮感,從而損害你的藝術。”[2][P228]不能讓過多雜亂的音樂損傷孩子的聽覺感受力,要讓孩子遠離那些瘋狂的、充滿噪音的所謂的現(xiàn)代音樂。前段時間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流行的,由全國各地方言中的罵人話編寫的“粗口歌”,給青少年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應讓孩子堅決遠離。
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形象、生動、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或情景,給孩子展現(xiàn)了美好動人的人生圖卷。文學語言可以細膩地描寫一切情景、聲音、色彩、氣味和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給人以形象生動逼真的美感,達到情、聲、意的結合。文學作品中,那種“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ji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悲壯豪邁,“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無畏精神,都在給人以強烈情緒感染的同時,給予精神上強烈的震撼和激勵,引導讀者分析、思考,使自身的品德和人格也得到教育與提高,文學藝術的美感教育作用是十分廣泛和持久的。
傅雷在孩子還小時,就親自編訂教材,教孩子古文、詩歌、散文,內容“從孔、孟、先秦諸子、國策、左傳、晏子春秋、史記、漢書、世說新語等等上選材料,以富有倫理觀念與哲理氣息、兼有趣味的故事、寓言、史實為主,以古典詩歌與純文藝熏陶結合在一起?!盵3][P37]他摘選的都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都是具有民族思想、道德觀念、審美價值的作品,和全人類的最高思想原則符合的。他說:“我們學古典作品,當然不僅僅是為古典而古典,而尤其是為了整個人格的修養(yǎng),尤其是為了感情太豐富的人的修養(yǎng)!”他努力使孩子從小就受到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讓文學成為孩子精神的慰藉。同樣以家書聞名的曾國藩也說過:“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
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盵4][P715]這種氣質,可以看作是文學的陶冶作用而給人帶來的一種深沉、睿智,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和諧統(tǒng)一的人格表現(xiàn)。
在家書中,傅雷經常與傅聰談論詩詞文學。談李白、談杜甫、談白居易,認真細致地分析他們的風格特點,寫作技巧,見解精辟,觀點獨到,閱讀家書,讀者也受到一次傳統(tǒng)文學教育。例如在分析白居易的詩《長恨歌》與《琵琶行》時說:“白居易對音節(jié)與情緒的關系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杜眯小分小按笙亦朽小薄靶∠仪星小币欢?,好比斷音,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于一個長的休止,“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明確起音,聲勢雄壯。至于《長恨歌》,那氣息的超脫,寫情的不落凡俗,處處不脫帝皇的雍容氣派,更是千古奇筆。……明明是悲劇,而寫得不過分的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絕妙典型?!盵2][P51]
這種精彩的論述,在家書中還有很多。傅雷很重視孩子的古典文學教育,常督促孩子多讀古文,并把他所推薦的《世說新語》《古詩源選讀》《唐五代宋詞》《中國文學史》等書,不遠萬里寄給國外求學的兒子,時時和孩子交流閱讀感受,引導孩子拓寬想象,把蕭邦的作品風格與李白詩詞相比,把舒伯特的作品與漢晉六朝文學相比,以加深傅聰對藝術的領悟力。“親切,熨貼,溫厚,惆悵,凄涼,而又對人生常帶哲學意味極濃的深思默想;愛人生,戀念人生而又隨時準備飄然遠行,高蹈,灑脫,遺世獨立,解脫一切等等的表現(xiàn)。豈不是我們漢晉六朝唐宋以來的文學中屢見不鮮的嗎?而這些因素不是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也具備的嗎?”[2][P271]同時,他也推薦傅聰讀巴爾扎克、莫羅阿、丹納、羅曼·羅蘭等的著作,“望你看后能從中汲取教益,尤其在人生藝術方面,有所提高?!盵2][P250]希望孩子能在人生藝術中也能像在音樂藝術中一樣,達到和諧均衡的境界。
除了詩歌、小說,文學美育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兒歌、謎語、快板等都可以用來培養(yǎng)孩子的文學興趣。傅雷在傅聰小時候,常常給他講故事,講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故事,這些世界鋼琴大師,成了小傅聰心中學習的榜樣,給他激勵,給他鼓舞,為他在音樂道路上的攀登提供了無窮動力。
傅雷對孩子們的藝術教育是多方面、立體的,并不局限于音樂和文學。他的教育集哲學、美學、教育學、歷史學、心理學于一體,融音樂、書法、繪畫、小說、詩歌、戲曲于一身。傅雷通過這些藝術形式,以它們獨特的藝術語言,展示出各不相同的藝術魅力,讓孩子熱愛藝術,熱愛美,熱愛生活。在家書中,各種藝術幾乎都有所涉及。除了音樂,傅雷一再建議傅聰多接近其他藝術,“音樂太刺激神經,需要其他較為靜態(tài)(或如你時常所說的較為“客觀”)的藝術如繪畫、建筑、文學等等來平衡?!盵2][P265]“一切要合乎中庸之道,……欣賞造型藝術是維系一個人身心平衡的最佳方式?!盵2][P280]
傅雷精通繪畫雕塑藝術理論,在二十六歲時就寫出了至今廣受關注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自然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他也不會忘記造型藝術。從家書中可以看到,他多次給孩子郵寄畫冊,還多次提到著名畫家、同時也是他的好友黃賓虹的畫作,仔細地給孩子講解欣賞知識。他批判那些所謂的現(xiàn)代派畫家,他認為這是“二十世紀愈來愈沒落的病象?!盵2][P392]是一種心靈的病態(tài),是附庸風雅,欺哄人的玩意兒。直至今日,仍然時常出現(xiàn)一些由垃圾堆砌的、甚至尸體塑出的所謂行為藝術、現(xiàn)代藝術,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時,要正確引導他們區(qū)分開那些無聊的、低級的趣味,多用經得起時間空間考驗的經典藝術品來感染孩子。
正如把音樂與詩歌相比較一樣,傅雷還觸類旁通,把莫扎特的音樂與拉斐爾的圣母畫作比較,認為莫扎特的溫柔嫵媚,像天使一樣純潔,與拉斐爾的圣母畫那種脫盡人間煙火的溫馨甜美同出一轍。不同類型藝術的對比,能加強孩子融會貫通的能力。家書中還認真地向孩子描述他們一家去看戲劇演出的情況,對每一出戲都進行詳細評點。他提到石刻的美,還給孩子寄出武梁祠石刻拓片,并花了近一封信的篇幅給孩子詳細介紹與之相應的知識。在家書中認真地糾正傅聰?shù)淖煮w,指點孩子
的書法,并且對南斯拉夫藝術團的舞蹈演出贊不絕口。
藝術對人的巨大影響要通過正確的欣賞才能體現(xiàn),傅雷深諳此道,經常指導孩子的欣賞。他認為,藝術引起的感覺是感性的,感性的東西容易變,必須經過理性的歸納,才能深深融入自己的心靈,成為自己個性和人格的一部分。欣賞者和藝術家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欣賞的基礎?!耙磺袀ゴ蟮乃囆g家(不論是作曲家、是文學家,是畫家……)必然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我們只要能發(fā)掘自己心中的人間性,就找到了與藝術家溝通的橋梁。再若能細心揣摩,把他獨特的個性也體味出來,那就能把一件藝術品整個兒了解了?!盵2][P173]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時,要引導孩子進入作品的情感世界,情感的激蕩,是打開心靈的鑰匙,藝術的感化過程,也就是作品的高尚情感對低級情感的征服過程,在作品與觀者之間心靈的對話和同情共感中,使欣賞者自身的人格與情操也得到提高,達到教育目的。
藝術教育主要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文學家”“畫家”,而是讓孩子能受到藝術的熏陶,培養(yǎng)他的藝術修養(yǎng),增添生活情趣。傅雷在給畫家劉抗的一封信中,提到傅聰?shù)囊魳穼W習時說過:“我一向準備他隨時改行,學音樂原意只讓他有一項終身的藝術享受?!盵5][P36]藝術教育不是強迫性的技藝教育,不是以希望孩子成為藝術家為目標?,F(xiàn)在有的家長,一心想讓孩子成名成家,這種教育思想與藝術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完全背離的。無功利的藝術一旦被涂上功利色彩,它為人生增添趣味,為生活增色,讓人生更美好的初衷就會消失殆盡,完全失去了它的教育目的。在家長強迫性的教育下學習藝術技藝的孩子,最多學會的只是模仿別人的藝術技巧,沒有自己主動的體驗、創(chuàng)造,只是一個復制藝術的工匠,成不了名家大師,美育給人的情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帶來的巨大作用,也體現(xiàn)不出來。
傅雷曾明確地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即培養(yǎng)完善的人?!辈⒄f:“吾教育之原則,素來主張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5][P175]可見,“做人”是傅雷美育的目的。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也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衡量偉人和天才的標準是成就;而判斷自我實現(xiàn)的尺度,則是人性的完善、成熟和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把那些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稱作天才或偉人,這是因為他們在某一方面特別出眾,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并不是所有人的人格都完善。因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者”、一個人最高層次的人,業(yè)績固然是一個標準,但不是最重要的標準,最重要的標準是精神的標準和人格的標準?,F(xiàn)實的人與智能機器人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他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的社會成員。一個學者或專家,如果沒有明確的世界觀,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沒有高雅的審美情操,不僅在事業(yè)上很難有多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難的。這正是傅雷一再強調“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的原因。然而,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建構完善人格等,在當前家和學校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影響了青少年人格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還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致使價值觀嚴重傾斜,利己主義惡性抬頭,是非觀念極度薄弱……,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1]鮑列夫.美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傅雷.傅雷家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3]葉永烈.傅雷一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4] 中國家訓經典[M].??冢汉D铣霭嫔?,2002.
[5]傅雷文集·書信卷(上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劉向宏)
2014-12-06
I206
A
丁筑蘭(1970-),女,貴州貴陽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文藝學。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2014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審美文化》課程教學改革及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建設”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