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廣東佛山528000)
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及其借鑒意義
趙飛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廣東佛山528000)
池田大作是當今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在道德教育方面也頗有建樹。本文對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作初步的探討。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的基本內涵是: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應有之義,技能教育與道德教育應同時推進;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教育應以道德教育為主;道德學習應持續(xù)終生;全社會都應重視道德教育。借鑒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并見之于實踐,有利于增強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基本內涵
20世紀以來,科技進步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活,與之相伴的,就是人們普遍重視學校教育,但關注的重點卻是如何通過學校的教育活動,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相關知識,但對能影響人的一生甚至影響社會的道德教育往往不夠重視,更有甚者,認為學校教育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占用了時間,影響了對學生專業(yè)技能和相關知識教育的進度,簡直就是浪費。
池田大作認為,學校教育固然是科技進步、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20世紀以來的人類歷史進程表明,人類進步與沖突、發(fā)展與危機和科技進步始終相伴,有時影響到了人類和諧相處、甚至威脅到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因此,必須在教育全程實踐中,切實進行系統(tǒng)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出專業(yè)技能和道德水平和諧發(fā)展的人才,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為此,池田大作提出了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
池田大作從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定位及如何開展,個體人生發(fā)展全過程始終伴隨道德教育,全社會都要重視道德教育的全方位視角,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
(一)“育人”是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
池田大作認為:學校教育是人類傳承知識、啟發(fā)個人潛能的唯一動力,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紐帶,“教育是把一切知識導向創(chuàng)造人類幸福與和平的唯一動力,教育能啟發(fā)人的無限潛力。在人與人之間系結平等與共鳴的紐帶”[1]113。但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受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對學生普遍注重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忽視道德教育,“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可以說根本沒有進行人格方面的知性磨練”[2]136。這樣做,雖然可以通過在可能短的時間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方式取得很大的教育利益,但卻忽視了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嚴重違背了學校教育應堅持的“育人”宗旨。必須改變功利主義教育觀,堅持“育人”這一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技能教育的同時,有效開展道德教育,因為“教育的根本課題是在于說明和回答人類應當怎樣存在,人生應當怎樣度過這些人類最重要的問題……光把實利作為動機和目的,不是教育應有的狀況”[3]60。
池田大作認為,人類面臨的威脅是物質危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由于道德危機使人因精神生活窒息而成為行尸走肉,是物質危機和精神危機的最終表現(xiàn)形式,因此,道德危機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威脅,“現(xiàn)在有威脅我們肉體健康的物質危機,其次有威脅心理健全的精神危機,而最后決定性表現(xiàn)出來的將是道德的危機,它將窒息我們的精神生活”[4]8。而道德危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失。
(二)學校教育不應遺漏更不能排斥道德教育,技能教育與道德教育應同時推進
1、教育“是構成人的形成的根干”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離不開知識和道德的傳承。池田大作認為,學校教育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最根本動力,“教育是文化的原動力,是構成人的形成的根干”[5]351-352,學校教育必須在純學術的理論基礎上,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才能成功。培養(yǎng)出具備堅強意志和良好道德修養(yǎng)、具有豐富專業(yè)知識的人,是學校教育應有的終極目標,也是衡量學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標志,“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造就人。對于人類來說,磨練知性、豐富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堅信更不可欠缺的是倫理和道德方面的修養(yǎng)”[6]226。
目前的學校教育在功利主義思想指導下,普遍忽視甚至忘記了“培養(yǎng)具備堅強意志和良好道德修養(yǎng)、具有豐富專業(yè)知識的人”這一終極目標,代之以“培養(yǎng)具有豐富專業(yè)知識的人”,導致了學校注重知識及相關技能的教育,“僅把探究真理當作絕對目標,并不注意其結果會違背人的福祉”[7]107,從而使學校教育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成了“知識和技術的奴隸”[8]60,迷失了方向,也喪失了人類尊嚴。學生也因在學習過程中長期受“喪失了人類尊嚴”的教育的熏陶而心靈健康受損,“偏重物質的思想在人自身的心中也排擠、壓垮了同情、誠摯、愛等人所固有的豐富的感情”[9]61,可見,“唯知”的功利主義教育培養(yǎng)不出真正的優(yōu)秀人才。
2、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應有之義,技能教育與道德教育應同時推進
道德固然具有時代性、階級性、國家性、民族性的特點,但人類社會客觀上要求社會成員應當共同遵守的一些道德,又具有超越時代、超越民族、超越國度的共同特性,即具有普世價值。池田大作認為,學校教育應堅持對學生進行具有普世價值的道德教育,“讓學生掌握任何時代都不會變的、超越民族或國度差異的、做人的倫理觀或蒙泰涅所說的‘德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6]234。
學校教育的具體內容,歸根結底是由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規(guī)約的。池田大作認為,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完整人格、掌握適應社會需要的知識的人,因此,學校教育的內容必然地包含知識和技能教育、也包含道德和人格教育,池田大作稱之為“知性”和“感性”教育,“如果進一步深談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知性’和‘感性’的教育”[2]135。池田大作進一步分析了“知性”教育是給予和吸取知識和智慧的教育,是以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要的社會人、職業(yè)人為目標的,“所謂知性,從根本上來說,則是作為個人的人格方面的知性。更具體地說,則是為了造就社會人、職業(yè)人而給予和吸取知識和智慧的教育”[2]135。所謂“感性”教育,是以培養(yǎng)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社會人、職業(yè)人為目標而進行的人格教育,它促使人精神成長、心靈豐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感性”教育,“它意味著人的心靈的豐富,這也是做人的條件”[2]135。因此,學校教育應該內在地包含知識和技能教育、道德和人格教育,只有兩方面有機結合,同時完整推進,才能使學生成為既掌握扎實知識和技能、又具有高尚道德和完整人格的人,最終達成“育人”的教育終極目標。
池田大作還深刻闡述了知識和良心的關系:有知識沒良心,知識就會成為利己心的工具被濫用而危害人類,“不管積累多少知識,如果不培養(yǎng)起使用它的人的良心,知識只會成為人本來具有的利己心的工具,到處濫用”[5]354;有良心沒知識,良心也會因為沒有科學知識的支撐而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惡”,同樣會危害人類,“有了良心,但是如果沒有對具體現(xiàn)實的廣博知識、敏銳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發(fā)自良心的熱情,也可能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惡’”[5]354。學校教育只有將道德教育與知識和技能教育完美結合,才能使學生德才兼?zhèn)?,懂得如何正確運用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和人類服務,避免缺乏良心或缺乏知識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對于知識和良心,本來兩者具備才能得到正確的發(fā)揮”[5]354。
3、道德教育應促成學生道德認知、情感、意志的和諧發(fā)展
池田大作認為,知、情、意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具體表現(xiàn),屬于道德的范疇,是道德的三個基本要素,伴隨著人的終生。池田大作揭示了知、情、意的基本內涵,他認為:“知、情、意是指人的心靈的三種機能。這里我想規(guī)定知是指知性、理性的機能,情是意味著感情、情念等的機能,意是指意志、意欲的意思”[10]21。由于人的心理活動復雜,且常受多重因素影響而變化,使知、情、意經(jīng)常失衡,池田大作進一步指出知、情、意的失衡會給個人和他人帶來不幸,“但是知、情、意的不平衡,反過來會導致歪曲和破壞自己的生命,不少情況下會帶來自己和他人的不幸”。池田大作主張:知、情、意應“圓滿協(xié)調”,即應動態(tài)的平衡(和諧)?!八^圓滿協(xié)調,絕不是均等地具有知、情、意的意思,所謂協(xié)調,是可以在強有力的脈動中發(fā)現(xiàn)的。所謂圓滿,應當是意味著生命的一切精神因素,在強有力的脈動中也統(tǒng)一、融合成為一個生命體”[10]21-22。在此,池田大作強調知、情、意的和諧發(fā)展不是量上的均等發(fā)展,而是三者在強有力的生命脈動中有機統(tǒng)一融合成一個生命體。
(三)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應以道德教育為主
1、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基礎”
池田大作深刻闡述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和補充,學校教育的重點是知識和技能,家庭教育的重點是道德,兩者只有相輔相成、密切協(xié)作,才有利于實現(xiàn)學校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慕K極目標。
池田大作認為,學校雖應開展道德教育,但學校教育的重點,客觀上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教育,“學校教育把重點放在開發(fā)人的生命的智能上”[10]353。家庭教育應長期不懈地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對孩子開展道德教育,并著重對孩子進行情感、意志的培養(yǎng),“而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固然要把重心放在‘情’與‘意’上,同時還應當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進行不懈努力”[10]353。只有這樣,家庭教育才能為學校教育打好基礎,使學校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慕K極目標更好地實現(xiàn),“如果是這樣,那就可以認為,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基礎,在這一基礎之上,學校教育才有可能很好地開花結果”[10]353。
2、家庭是道德教育內化的場所
學校開展道德教育,固然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但學校道德教育只是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外因,只有讓學生將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內容,通過親身實踐和感悟,得到了真心的認同,才能真正內化。道德教育的內容要內化成受教育者內心的信念并轉化成自覺的道德習慣,需要時間、空間進行實踐和感悟。池田大作認為,家庭就是道德教育內化極重要的場所,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家庭生活對于塑造年輕人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態(tài)度和能力方面都起著極大的作用”[11]13。
3、家庭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
池田大作認為,家庭教育固然包含著家長對孩子的保護,但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道德教育,由于“獨立、自主精神”決定了孩子意志是否堅定、能否掌握適應將來在社會獨立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是孩子最終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的關鍵,“如何培育孩子自己去開辟人生的能力、堅定生活的能力——即‘自主的精神’,可以說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點”[7]100,所以,家庭教育的重點應是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
4、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尊重人格、言傳身教
池田大作認為,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人格,家長應在尊重孩子人格、發(fā)揮孩子天性的基礎上,依據(j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總結自己的道德體驗,以鼓勵、引導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任何孩子都具有豐富的個性和素質。我希望做父母的要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對孩子有時要進行教導,提出忠告,并給予鼓勵,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能夠自由地茁壯成長”[9]359,使孩子受到潤物細無聲式的道德教育。
孩子是通過模仿、學習他人的言行成長的。家庭生活中,大人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與否,是通過家長的言行表現(xiàn)的,家長應注重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切實體會到家長對孩子人格的尊重,“大人說話做事要讓孩子們能夠懂,以尊重他們的個體性”[11]13。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更是微型化的社會,而家長能否以孩子能正確理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是家長是否真正尊重孩子人格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只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對孩子開展道德教育,孩子才能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就會學習對人的尊重。在家庭中是培養(yǎng)小的社會人”[12]71。家長依據(j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對孩子開展道德教育,會使孩子體會到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和規(guī)范,孩子也會在家長的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孩子總是以父母為榜樣。勤奮而嚴肅的生活方式遠比不斷祈禱更深刻地影響他們”[11]13。
(四)道德學習應持續(xù)終生
學校教育是學生成才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池田大作認為,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再成功的學校教育,也不能代替人的終生學習,“人生并不是只用學校教育來培養(yǎng)的”[3]61。知識和道德總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在學校畢業(yè)后如不堅持繼續(xù)學習,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和道德規(guī)范有的將會過時,“學問本身也是日新月異的。在學校學過的知識,經(jīng)年累月之后變成了落后于時代的無用的東西,這種情況也不少見”[3]61。只有終生不斷學習,及時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新道德規(guī)范才能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需要。
人發(fā)揮才能的關鍵,并不在于是否學好了學校傳授的各種知識(含專業(yè)和道德知識等),而在于能否成功把握了機會,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提供的。實踐證明,只有善于終生學習并與時俱進地掌握了社會需要的各種知識的人,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成為社會真正成功之人,“學生時代的優(yōu)等生不見得就是人生的成功者……許多人在學校讀書時并不引人注目,但到了中年或晚年以后才表現(xiàn)出才華”[3]61。
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終生都面臨著諸多機會與挑戰(zhàn),而揚善抑惡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挑戰(zhàn)。池田大作認為,人性善惡共存,伴隨終生,要成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一員,必須自覺揚善抑惡,這就要求人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每個人都應該自覺認識到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善惡兩方面,并竭力抑制殘暴的破壞性沖動”[6]100。正如池田大作在上文所論及知識與良心的關系時所揭示的那樣,一個人如果只有知識和技能而無高尚的道德,將會因謀取一己之私而濫用知識和技能,成為自然和社會的巨大潛在威脅。正因為如此,作為個體的人,就應終生學習道德,在與時俱進地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同時,終生自覺提高道德修養(yǎng)。
(五)全社會都應重視道德教育
池田大作認為,學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輕道德的現(xiàn)實,是造成目前人類文明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現(xiàn)為人們失去了通過自身道德修養(yǎng),正確處理影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影響了和諧相處,“現(xiàn)代文明最大的缺陷和歪曲,歸根結底是在于使人們喪失了凝視自己的內面并加以正確引導的態(tài)度”[4]229。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就應切實改變目前社會上“道德教育只是學校的事”的觀念,全社會都要重視道德教育,并切實采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個人修養(yǎng)有效結合的措施才能實現(xiàn),“人性的磨練不應當全委托于學校,應當作為家庭、地區(qū)乃至整個社會的問題提上日程”[10]353。
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道德教育在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地位,學校、家庭、社會如何開展道德教育,個人道德學習要持續(xù)終生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正確認識和處理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來,在我國教育方針層面都把德育定位為學校教育的首位,并提出了“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又進一步強調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這實際上就是對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培養(yǎng)合格人才提出的殷切希望。
但現(xiàn)實中,“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定位往往只停留在教育方針的“紙面表述”、或者只是停留在決策高層或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中,在學校教育的實踐操作層面,德育往往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傮w而言,注重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忽視德育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在當前實踐中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貫徹。借鑒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為當下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地位提供了寶貴的思路。第一,道德教育與知識和技能教育都是學校教育題中之義,三者應同時推進,不能顧此失彼,以“智”代“德”或以“德”代“智”同樣都是不可取的。第二,強調德育首位,就是學校在制定、實施、評估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課程評價等方面都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加以考量,并不是要把道德教育無限擴大或無限抬高,也不應以道德教育去遮蔽知識和技能教育。重“智”輕“德”或重“德”輕“智”同樣都是不可取的。
(二)學校開展道德教育的借鑒
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提出了學校道德教育應促成學生道德認知、情感、意志的和諧發(fā)展,他認為和諧發(fā)展并不是量上的均等發(fā)展,而是三者在強有力的生命脈動中有機統(tǒng)一融合成一個生命體。這些觀點,對于啟發(fā)我們如何開展學校道德教育具有積極的價值。
目前,學校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重視道德知識(理論)的灌輸教育,忽視道德情感的激發(fā)、熏陶和培養(yǎng),缺乏道德意志的自覺引導和錘煉;教育方式缺乏靈活性,以被動的知識理論灌輸為主,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得很不夠;學生普遍把道德修養(yǎng)視同技能學習,以能通過考試為學習目的。道德教育內容往往以普遍性問題為重點,極少能針對個人的道德發(fā)展需要開展。由于人文關懷的缺失,使受教育者難以在知識和技能學習中切實體會到道德教育的個體價值和個體道德提升所帶來的愉悅,造成德育有效性弱化。借鑒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有利于以滿足受教育者個體道德發(fā)展需要的人文關懷為切入點,改變道德教育的“唯知”灌輸模式,探索“知”、“情”、“意”多端教育模式,高度關注并自覺推進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在學生個人生命體的激活、成長、豐滿以及和諧發(fā)展,從而最終促使受教育者切實體會到道德教育的個體和社會的發(fā)展、享用等價值,真正在心靈深處認同和接納道德教育,最終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家庭開展道德教育的借鑒
池田大作重視家庭的道德教育基礎作用,倡議利用家庭重點開展道德教育,指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指明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是“尊重人格、言傳身教”。這些觀點,為我們如何開展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積極的借鑒和基本的思路。
池田大作家庭道德教育觀為解決當前我國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和方法。第一,正確認識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啟蒙和基礎作用,家庭是孩子成人的第一所學校,家長要改變“道德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的觀念。第二,正確認識和處理學校與家庭道德教育的關系。學校與家庭在道德教育上各司其職,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學校開展的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的道德教育,以顯性教育為基本手段,以社會倫理為基本內容,側重于道德理論的傳授和認同;家庭則是進行靈活的、即興的、隱性的道德教育,以家庭倫理為基本內容,側重于道德的踐履和內化。第三,相對于知識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三者而言,學校的重點在于知識和技能教育,因為學校擁有相應的師資資源,而家庭的重點在于道德教育。第四,家庭道德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家長要學會在尊重孩子人格和天性的基礎上實施教育,切忌強權和暴力。其次,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人格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活榜樣,家長就是孩子品格形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是家庭道德教育永恒的、可行的、有效的基本方法。
(四)關于道德學習要持續(xù)終生的借鑒
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強調了道德學習的終生性,這個觀點從個體人生的持續(xù)發(fā)展需要闡釋了終生道德學習的必要性,對于我們如何對待離校后的道德學習指明了基本路徑。
當前,有不少人誤以為,道德學習只是學生的事情,道德學習的目的只是換取畢業(yè)證,所以在學校畢業(yè)后,不再需要道德學習。其實,道德學習是個體成長為符合時代需要的社會人的基本要求和手段,道德學習不只是學生時代的任務,它是人生的永恒課題,因為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也在不斷地發(fā)展,這規(guī)約著道德學習的終生性。因此,只有確立終生道德學習的理念并見之于實踐,個體才不會被永恒發(fā)展的社會所淘汰。畢業(yè)后的道德學習主要靠高度的自覺、自主、自律、自檢和長期的修煉。
(五)實現(xiàn)學校、家庭、社會道德教育的整合系統(tǒng)化
借鑒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必須切實改變人們對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將學校、家庭、社會作為道德教育的有機體,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切實從場地、時間、人員、經(jīng)費、教材等方面貫徹和落實學校德育大綱的要求,在尊重學生人格、天性的基礎上,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并通過教育工作者的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家庭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場所,因此,一方面家長要切實轉變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的觀念,重視對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實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養(yǎng)成孩子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社會應弘揚正氣,通過加強道德和法治建設、以及相關制度的建設切實保障守法者和道德高尚人的切身利益,以促進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
借鑒池田大作道德教育系統(tǒng)觀,將學校、家庭、社會作為道德教育的系統(tǒng)進行有機整合,才能培養(yǎng)出與科技發(fā)展適應的、符合時代和社會需要的、掌握豐富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并具有高尚道德修養(yǎng)的人,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fā)展。
[1]池田大作.人生寄語一池田大作箴言集[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2]池田大作.人生箴言[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1995.
[3]池田大作,阿·湯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6.
[4]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黑夜尋求黎明[M].卞立強,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
[5]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回答[M].卞立強,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
[6]池田大作,狄爾鮑拉夫.走向21世紀的人與哲學[M].宋成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7]池田大作.人生的坐標[M].卞立強,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8]阿·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M].茍春生,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9]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問答[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
[10]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問答[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
[11]保林,池田大作,著.生生不息為和平:保林和池田大作對話錄[M].周佰通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2008.10重?。?
[12]池田大作.人生箴言[M].卞立強,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戢斗勇jidouyong@qq.com劉嶺峰2572756826@qq.com)
Ikeda Daisaku’sView on Moral Education and ItsImplication
ZHAOFei
(Departmentof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Sciences,FoshanUniversity,Foshan528000,China)
Ikeda Daisaku is the famous Buddhist thinker,philosopher and educationist at present time.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mor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his systematic view on moral educ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following aspects:a.moral education,along with skill education,is essential for schooling that both of them should be promoted synchronously;b.household education is indispensable and should mainly evolve around moral education;c.moral learning is a life-long project which deserves to b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community.Such a systematic view sheds valuable light on moral education that will promote its pertinence and efficiency.
Ikeda Daisaku;systematic view on moral education;fundamental implication
G410
A
1008-018X(2015)03-0072-06
2015-03-18
趙飛(1965-),女,廣東新興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