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外國語學校 謝茂設
回歸深入輔助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策略
◎福建省福州外國語學校 謝茂設
文本解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日益受到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許多誤讀、偏讀、過度解讀、庸俗解讀等現(xiàn)象。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問題提出回歸文本、深入文本、輔助文本的主張。
高中語文;文本解讀;回歸;深入;輔助
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存在不少問題,如反客為主、輕下結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過度詮釋、大而不當?shù)?。就此,本人根?jù)多年教學實踐,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引發(fā)語文教師對文本解讀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回歸文本,指的是關注教材,回歸課文本身,關注課程理念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回歸傳統(tǒng),指的是注重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避免文本解讀的隨意性?!敖庾x文本還是從文本出發(fā)進行分析為上。在文本以外強加任何東西都是對自己的誤導?!雹?/p>
1.回歸教材整體編選要求
要做好文本解讀,首先需對文本所屬的教材有較系統(tǒng)的了解。教材的編選是一個科學系統(tǒng),每篇課文都是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同時又相對獨立。教師要善于整體把握教材各部分的地位和關系,理清教材的脈絡結構。
如《項脊軒志》,編入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此課程著重從文學鑒賞角度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文,通過自己的鑒賞探究,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俄椉管幹尽穼懙氖羌彝ガ嵤拢渌U發(fā)的情感具有普遍的人性共同點,可以多元解讀,感受生命的悲歡離合。
2.回歸單元主題要求
每個單元的主題是教師授課的綱。對單元要求的把握程度影響教師的解讀深度,進而影響學生的閱讀程度。
《項羽之死》編入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創(chuàng)造形象,詩文有別)。從單元的重點在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從形象性入手欣賞散文,通過形象,探究意旨。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確定本文的解讀方向是引導學生理解項羽形象的多樣性、復雜性、矛盾性。
3.回歸文本基本寫法
現(xiàn)在流行多元解讀、陌生化解讀,但實際閱讀教學中,仍然要高度重視回歸基本的寫作技法,回歸傳統(tǒng)的文本分析、評點、批注、誦讀等,并在此之上做出準確的解讀。在必修課文《鴻門宴》中,一個重要的寫法就是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通過兩大敵對集團各種人物的明爭暗斗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這個寫法解讀,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歸文本,回歸語文學科基本屬性,回歸傳統(tǒng)中有效的解讀方式,最大的好處是避免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出現(xiàn)“反客為主、輕下結論”的問題。同時,也避免出現(xiàn)為了求新求異,把文本解讀理解成了文本“曲解”、文本“怪讀”的弊端。
依照孫紹振先生的看法,經(jīng)典文本的結構至少有三層次:顯性層次、隱性層次、隱秘層次。文本解讀必須力求挖掘文本的隱性意義,甚至隱秘意義。“把文本當中潛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來,是語文教師艱巨的任務?!雹诮處熢诮虒W上要做的就是解讀深入一些,再深入一些,力求做到“讀者主體、文本主體和作者主體從表層到深層的同化和調節(jié)”。③
1.善推敲
隨著高考升學的壓力,隨著閱讀的快餐化、圖像化,教師和學生逐漸散失推敲的能力。葉圣陶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講的就是對文本中每一個字詞句都不能忽略,皆需細細品味推敲,把握其文中之義、言外之意。
必修一《記梁任公的一次講演》一文,作者描述梁任公演講一開始就念起《箜篌引》這首詩,為什么呢?常規(guī)的解讀是體現(xiàn)梁任公演講有感染力,有個人魅力。這樣未免流于表面。第一句“公無渡河”的“無”就值得揣摩,“無”如同“毋”,“不要”之義。妻子勸丈夫千萬不要過河,為什么?一過河就意味著死亡。語氣多么急切,神情多么恐慌!第二句“公竟渡河”的“竟”字,極有力量。丈夫不聽苦苦勸告和哀求,竟然決意要“渡河”!不惜拋棄家人,放棄生命!妻子的無奈、痛苦,襯托出丈夫的堅決、無畏。聯(lián)系梁任公變法者的身份和變法失敗的背景,由此明白,這首詩正是梁任公那種“置生死于度外”精神的含蓄表達,而這就是文本的隱藏意義。
當然,字不離句,句不離篇。對文本的文字進行推敲,既要進入文字本身,又必須跳出具體字詞句,整體把握文本主旨。這樣才不至于陷入純粹“咬文嚼字”之境,才會在文本解讀時做到既準確又深入。
2.善尋找矛盾
孫紹振教授認為:“要進入作品深層加以分析,就要從天衣無縫的作品中找出差異,揭示矛盾,提出問題?!雹芙庾x文本,基本的方法就是分析其中的矛盾,不管是語意矛盾、筆法矛盾還是情節(jié)矛盾,只有突破矛盾的封閉性,才能從文本的困惑中突圍出來。
如必修五第一單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抓住矛盾切入解讀是個很好的教學思路。文本中“雪”與“火”的矛盾,較為隱蔽,抓住這組矛盾,有利于解讀林沖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如金圣嘆所說:“寒熱間作,寫雪便其寒徹骨,寫火便其熱照面?!蔽谋局袑憽把保秩練夥?,烘托環(huán)境,襯托一個孤獨、悲壯、勇敢的英雄形象。文本中又不斷穿插寫“火”,如“火盆”“火種”“火炭”等出現(xiàn)十二次之多,處處埋伏筆,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留痕跡。塑造林沖做事謹慎、得過且過的性格特點。本文從“水火不容”矛盾中寫開去,最終共同推進林沖完成命運的轉變。以矛盾為解讀重點,角度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文本的解讀自然十分順利。
從矛盾的角度解讀文本,可以有效避免在課堂上討論一些無意義的問題。只有在矛盾的尖銳沖突中,閱讀興趣才能得以激發(fā),論辯欲望才能得以激活,思維智慧才能得以閃現(xiàn),最終達到師生教學的互動與智慧的互生。
3.善歸納
善于“歸納”,指的是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在學生已有認知和思考的基礎之上做一個提升式、總結性的點撥。對文本做出深層意義的歸納,一定程度上避免簡單粗放的教材處理。
如必修三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涵蓋了豐富的內涵:文本既是主要人物的出場秀,也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第一次展示,可以歸納;既展示了那個時代民情風俗,社會交際中繁文縟節(jié),也顯示森嚴的等級制度,可以歸納;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建筑格局、服飾樣式、審美趣味,也可以歸納。引導學生就這些方面進行挖掘整理,得出一些歸納性的觀點,進而對文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社會現(xiàn)實以及藝術價值等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亦樂乎。深入挖掘文本意義,對解讀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師必須克服功利、浮躁的教學弊端,有意識幫助學生靜心細讀、用心解讀、耐心品讀文本。這樣,才可能克服“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閱讀教學方式,汲取文本更深層次的養(yǎng)分。
文本解讀,并非只是局限于文本本身,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教師需要尋找有效的背景材料進行輔助教學。江蘇特級教師劉祥認為,在文本解讀中應“借助盡可能豐富的文字材料,一步步靠近他們的靈魂,傾聽他們的心聲”。⑤輔助材料運用得宜,對文本解讀助益良多,既有助于清除解讀障礙,又充實了課堂內容,增加了趣味性。
1.時機的把握
在啟發(fā)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盡量從文本中找出依據(jù),而非隨意聯(lián)想,當學生從文本中尋找的依據(jù)還不足以更好進行解讀時,正是背景輔助材料現(xiàn)身的好時機。否則,就很有可能變成材料的堆砌,甚至畫蛇添足,徒勞無功。
再舉《項羽之死》為例,在分析田父的“紿”與烏江亭長的“待”時,學生常常想當然地理解成:因為項羽殺了田父家人,所以田父騙他:烏江亭長是項羽老鄉(xiāng),所以幫助他。這種理解明顯于文無據(jù)。教師應抓住這個契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展示《資治通鑒》相關片段,以及劉邦面對生死的不同抉擇、韓信對項羽的評價等背景材料,學生自然很容易就明白,田父和亭長只是千萬百姓的一個代表,作者以小見大,目的在于刻畫人物既“殘暴”又“仁慈”的性格。學生對項羽悲劇英雄性格的認識就有了質的飛躍。
2.立體化的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有時要避免背景材料的單一性,而尋求多樣性、立體化。要注意材料的時代、國別、屬性等因素,選取要全面,避免重復堆砌。當然,這需要把握好一個度,過猶不及。
如選修課文《曹操獻刀》,引用多樣化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曹操到底是英雄、奸雄還是梟雄的討論分析。教師在教學中可引用《三國演義》中陳宮、呂布、劉備等人的評價,《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書的評價。同時,可引用戲曲材料,在戲曲舞臺上,曹操基本扮相均為勾白臉、三角眼、深皺紋、掛黑滿,成為戲曲舞臺上反面人物的典型。教師還可引用現(xiàn)當代專家學者的評價材料,如翦伯贊提出“替曹操恢復名譽”一說,如郭沫若的著名翻案戲劇《蔡文姬》,戲中的曹操多才多藝、平易近人、生活檢樸。講“殺呂伯奢”,可引用諸多曹操殺人的材料,如殺董承、殺董貴妃、殺伏皇后、殺華佗、殺孔融、殺楊修、殺許攸、殺婁圭、殺崔琰、殺邊讓等,以此幫助學生了解小說中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的異同之處。這類材料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文本解讀自然更豐富,更搖曳生姿。
善用背景材料來輔助文本解讀,可以較好地避免解讀過程中的“過度詮釋、大而不當”。多樣化的背景材料有助于學生全方位把握人物,達到立體化的解讀效果。背景材料必須精心篩選、細致甄別,才能對于解讀文本有較大幫助。
可以說,一堂語文閱讀課是否成功,主要還是看文本解讀達到怎樣的程度。功利一點看,文本解讀首先是為了把課上好,教學順利,學生有收獲;長遠一點看,文本解讀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的需要,更是教師詩意教學的體現(xiàn)。
①②④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修訂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③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⑤劉祥:《中學語文經(jīng)典文本解讀:第三只眼看課文》,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
(責任編輯:石修銀)
*本文系2013年度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以文本解讀為核心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FZ2013GH04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