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懷
摘 要:自制學具的再加工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好方法,更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
關鍵詞:自制學具;再加工;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2-0037-01
眾所周知,自制學具不僅是補充學校教具不足、改進傳統(tǒng)教具的缺陷、補充實驗儀器的空白的主要途徑,還是培養(yǎng)師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師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科學教師都積極組織學生自制了學具,在課堂教學中也應用了自制學具,卻往往忽視了自制學具的再加工和后期應用。
自制學具的再加工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的學識底蘊不同,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因此自制的學具也就千差萬別,學具展示的直觀現象也就異彩紛呈。通過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學生對自己自制學具的操作的簡便程度、用料的適合程度、展示現象的明顯程度的評價或優(yōu)或差也就應運而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對自己的自制學具的修改想法,形成了再加工的意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這一心理閃動,抓住學生再創(chuàng)新的大好時機,組織學生及時進行自制學具的再加工,能促使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從而體驗到創(chuàng)新的快樂。如教學“燃燒與滅火”一課時,自制滅火器時學生用的材料、制作的密封性、操作的簡易程度都影響著滅火的效果。同時,學生們自制的成品通過課堂展示達到的效果也千差萬別,效果好的同學歡天喜地,現象不明顯的同學當時就已經動手再加工了。由于有優(yōu)秀的成品參考,學生再加工就更胸有成竹,學生的再創(chuàng)新就更有現實性。如有的同學把酸奶瓶換成了透明的礦泉水瓶,增加了可視度;有的同學在自制的滅火器上貼上了自制的標簽,標簽上不僅列有名稱、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項,還把自己的姓名工工整整地寫在制作者的后面,儼然重大科技產品成功問世。顯而易見,自制學具的再加工也是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體驗活動,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形成。
自制學具的再加工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能發(fā)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自制學具幾乎沒有一次制作就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品的過程,大多都是經歷了數次的改進。如“紙飛翼”一課,學生們自制的紙飛翼樣式雖然繁多,但當他們在課上對比實驗后,就有了再加工的想法,并對增大紙飛翼的面積就能增加紙飛翼的飛行時間這一發(fā)現進行積極嘗試。增加紙飛翼的面積的方法多種多樣,加長的,增寬的,鋸齒形的、葫蘆形的……各種紙飛翼應運而生。每做出一個新花樣,學生們都積極地去對比,發(fā)現不足馬上改進?,F象也隨之明顯,飛行時間在改進中一點點在增加,飛行中的紙飛翼的視覺美觀也在一次次的改進中愈加突出??梢姡瑹o論是一次成功還是數次改進,學生們的動手動腦一直伴隨其中,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就在這一次次的制作中得到了發(fā)展。
自制學具的學期展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如對于學生的自制學具,教師可采取學期展評的方法進行一次集中展評。因為有了這樣的集中展評,學生在課后的再加工活動就會更積極主動,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同時,學生面對自己作品的自豪感和成功的體驗也很好地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為他們的后繼學習注入了動力。有的學生還把自己的一件自制學具的一次次的改進的原版都留下來做成一個系列,更能體現出他們的改進過程和心靈閃動。
對自制學具的再加工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求實、求真的過程。學具的再加工中,學生對更換材料都在想當然——動手換——在實驗中一次次求實求真,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學具創(chuàng)作。如上面提到的滅火器的標簽的用料就有3個學生更換了好幾次——紙質的滅火后弄濕了就脫落了,甚至字跡不清楚了,于是更換成塑料布的。雖然標簽的用料不會因為濕了而脫離,但在陽光下僅僅一個月就脆化了。學生又在樓道里的滅火器上得到啟發(fā)——鋁片易于刻字、易于成型,于是鋁制的標簽就端端正正地出現在自制的滅火器上了。
自制學具是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的過程。通過自制學具,學生認識到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有缺點和不足,自己的取長補短就是創(chuàng)新。學生有了創(chuàng)造的興趣,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學生對科學的態(tài)度、對科學的情感,對自己研究的價值都有了新的認識。如在學習“沉與浮”改變物體沉浮狀態(tài)這一課時,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學生面對自己的同學操作自己的作品,那種熟練的操作、精準的講解、發(fā)自內心的自豪和溢于言表的成就感都是學生在自制過程中一點點積淀起來的。在這里,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了逐步確立和形成。
總之,學生自制學具的過程不因為下課鈴聲的響起而結束,自制學具的再加工卻是因為課堂上看見同伴的作品或聽到教師的建議而繼續(xù)創(chuàng)新。這樣,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就在這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過程中得到逐步培養(yǎng)和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