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了解之同情”

2015-05-11 20:23:52郭阿男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教學

【關鍵詞】演史學方法,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5)05-0033-04

“了解之同情”的治史理論是陳寅恪先生提出的,它強調的是在研究和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必須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而非對歷史不存溫情地任意褒貶。其中原因在于:“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為而發(fā)。故其所處之環(huán)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則其學說不易評論。”①現(xiàn)代史學理論早已證明了“了解之同情”治史思想的合理性,特別是其在還原歷史情境和人物等方面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F(xiàn)以滬版教材第五冊第一課《鴉片戰(zhàn)爭》第一課時為例,呈現(xiàn)筆者相關的思考,求教諸方。

在教學實踐中,時??M繞筆者思緒的問題是時人并不清楚后人所了解的史實。那么,立于時人立場,以“了解之同情”的方法解構鴉片戰(zhàn)爭,或許可就以下三個方面會產生別樣理解:

(1)林則徐為何會對禁煙運動如此決絕?

(2)林則徐為何“開眼看世界”了還依然無法挽救敗局?

(3)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為什么沒有震醒19世紀中期的中國?

誠如上述理解,筆者選擇本段歷史中的關鍵人物之一林則徐串聯(lián)本課,審其言而觀其行,試圖以時人的視角考察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片斷,體驗具體歷史環(huán)境下歷史人物的心態(tài)和抉擇,嘗試著以“了解之同情”的史學方法構建中學歷史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林則徐的“廟堂之憂”

好的導入能夠營建課堂的歷史意蘊,開啟學生的憤悱之心。為此,筆者選取1838年林則徐稟呈道光皇帝的奏章片斷透視19世紀上半期中國因鴉片泛濫而面臨的困境,奠定學生理解此后禁煙活動的基調:

材料1: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shù)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引自《林則徐集》②

依據(jù)材料設問:

(1)林則徐是如何認識鴉片泛濫帶給中國的影響?

(2)林則徐的奏稿中透露出他當時什么樣的心境?

鴉片作為毒品的危害學生是有所耳聞的,但是19世紀上半期如此大規(guī)模的鴉片泛濫竟將至“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的境地,嚴峻的現(xiàn)實宛如一擊重錘激蕩學生的心靈,融化學生思維于危機之中。然而,林則徐鏗鏘有力的文字展示了有識之士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環(huán)節(jié)二:林則徐的“料敵之想”

1839年1月,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自北京城正陽門出發(fā),南下廣東。對林則徐信任有加的道光皇帝予以林氏節(jié)制兩廣水師的大權,望其能堪禁煙大業(yè)。1839年5月,林則徐抵粵,經過一番考察后,在稟呈給道光皇帝的奏章中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對手:

材料2: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驁,內實惟怯。

——引自《林則徐書簡》①

學生清楚發(fā)現(xiàn)林則徐的言語中滿是自信,認為英人色厲內荏、不足為慮。但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明白工業(yè)革命后的英國是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皆很強大,為什么林則徐對此毫無覺察呢?由此,又一個新的認知沖突形成。筆者借如下材料點化:

材料3: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

材料4:即其(英國)船堅炮利,亦只能取勝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內港。

——引自《林則徐年譜》②

依據(jù)材料設問:

(1)林則徐認為英人“外似桀驁,內實惟怯”的原因是什么?

(2)林則徐稱呼英方的用詞和語氣折射出林氏什么樣的心態(tài)?

學生憑借上述史料可以認識到林則徐自信的兩個籌碼:一是英人對中國產品的高度依賴;一是即使因為禁煙爆發(fā)戰(zhàn)爭,由于英人不擅長內河作戰(zhàn),所以中方也是穩(wěn)操勝券。此外,林則徐堅決的反問語氣和帶有鄙意的用詞也很容易讓學生聯(lián)想到清朝統(tǒng)治者長期以來秉承的“天朝上國”思想。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林則徐的認識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學生進一步解讀材料4就會發(fā)現(xiàn)此時林則徐的天朝上國觀念似乎有些松動:清國并不是樣樣勝過英國,英國至少可以憑借堅船利炮在外洋取勝。那么,是什么原因撬動了林則徐觀念呢?第三個認知沖突在學生思維中生成。筆者借此導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三:林則徐的“時務之舉”

出于“知己知彼”的思慮,自1839年5月抵粵至1840年11月被黜期間,林則徐除了考察英方的武力之外,還做出了其他方面的努力:

材料5: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

——引自《魏源集》③

材料6:林則徐先后組織編寫關于西方的相關書籍:(1)《華事夷言》;(2)《澳門新聞紙》;(3)《澳門月報》;(4)《四洲志》。

——整理自《林則徐年譜》④

材料7:今日巳刻,晾夷帶其女眷與啤治文、牟遜等同駕小船,由師船帶至虎門……以夷禮摘帽見。

——引自《林則徐集》⑤

依據(jù)材料設問:

(1)林則徐為了了解英國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2)通過如上途徑,林則徐可能會了解到哪些有關于英國的信息?

(3)林則徐的做法會對自身和中國產生怎樣的作用?

林則徐打破了清廷禁止與西方人正面接觸的桎梏,主動與英人會面商討兩國事宜。并且組織專門的人士翻譯和編輯西方的報紙和書籍,借此對英國有深入的理解。通過如上方式,學生不難推知林則徐很有可能對西方的社會歷史、經濟狀況、軍事力量,甚至關于英國如何看待中英貿易等信息有所掌握。如此,林則徐便成為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直面19世紀世界的人,接觸到了工業(yè)革命,也觸碰到了時代脈搏,故而是“開眼看世界”。

林則徐若只是停留在“開眼看世界”,不免令人遺憾,其可貴之處正在于他不僅僅看了世界,更在于看到西方的強大之處后,率先開始向西方學習,并且貫穿于林則徐督粵期間。1840年6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殘酷的事實促使林則徐對英國做出更深層面的探求:

材料8: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堅船利炮而稱其強……破浪乘風,是其長技……制炮造船,則制夷已可裕如。

——引自《林則徐集》①

材料9:購西洋各國洋炮二百余位,增排兩岸。

——引自《魏源集》②

材料10:又聞該國現(xiàn)系女主,……惟其貿易夷商,向在他國往往爭占馬頭,雖無國主之命,亦可私約兵船前往攻奪,得一新地,則許出貲之人取利三十年,乃歸其主,故于貿易之處,輒起吞并之心。

——引自《林則徐集》③

依據(jù)材料設問:

(1)林則徐為戰(zhàn)爭的勝利做了哪些準備?

(2)林則徐是如何認識英國對外政策的?

(3)林則徐對英國的態(tài)度比起初到南粵有何不同?

根據(jù)8、9兩則材料的表述,學生很容易形成認識,即由于身處前線的經驗,林則徐深知英方船炮之利。為了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林氏不得不暫時擱置天朝的威儀而從實利出發(fā),既購買西方的大炮加強火力,也提出了要效仿英國制造艦船的“長技”。而材料10則向學生展示了林則徐已經敏銳地覺察到英國的對外政策不單單是商業(yè)貿易,也存在著殖民擴張的意圖。綜合三則材料學生基本形成共識,雖然林則徐思維中天朝上國的思想依舊存在,但是他在“器物”的層面覺察出天朝的落后和西方的先進,進行了學習西方堅船利炮的實踐以圖戰(zhàn)勝英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代呼聲已經浮現(xiàn),還探究出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殖民擴張的趨勢。林則徐態(tài)度的轉變讓中國和西方先進文明靠近許多,這也是鴉片戰(zhàn)爭帶給中國的重要影響之一。

環(huán)節(jié)四:林則徐的“時勢之限”

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對于林則徐的布防活動持肯定態(tài)度。那么,勝利天平應該向著中國傾斜,而且歷史也確實出現(xiàn)過教材上描寫的“由于廣東防備嚴密,無隙可乘,英軍轉而沿海北犯,攻陷浙江定海,繼而直達天津白河口”。那么為什么中國依然無法擺脫戰(zhàn)敗的悲???學生的第四個認知沖突生成。筆者出示1840年6月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其他有關林則徐制敵的史料釋疑:

材料11: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力,是其強非不可制了。

——引自《林則徐集》④

材料12:雇瓜皮小艇30只,上裝干草、松明、蘸油麻片,配以十分之一、二的火藥。小艇的首尾,用5尺長的鐵鏈連接,其一頭拴七、八寸長的大鐵釘。交戰(zhàn)時,水手半身在水,劃槳而行以近敵。接敵后用大鐵釘將小艇釘在敵艦艦體上,然后縱火燃燒。

——引自《天朝的崩潰》⑤

依據(jù)材料設問:

(1)林則徐的制敵之策是否有效?為什么?

(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林則徐的思想有什么特點?

雖然材料10取自《海國圖志》,但是考慮魏源和林則徐之間私交深厚,以及《四洲志》和《海國圖志》的關系,其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那么兩則材料迅速激起學生思維的沖突,何以林則徐一方面致力于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一方面又會做出英軍不擅長陸戰(zhàn),用“水手劃槳”,“縱火燃燒”攻擊英艦等不合時宜的決策?至此,學生的憤悱心態(tài)醞釀成熟,筆者適時點破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應該對歷史人物存有“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置歷史人物于具體的歷史時代和歷史環(huán)境中,體會他們行為的來龍去脈,避免做出“超越歷史”的分析或者評價。林則徐,1785年生于福建的一個普通塾師家庭,4歲發(fā)蒙接受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26歲中進士,其后的仕途一帆風順直至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只是眾多士大夫階層的一個縮影,他們作為統(tǒng)治者長期受到傳統(tǒng)社會文化熏陶,必然會以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和眼光考量世界,會誤認為中英貿易是中方對英方的恩賜,會限于才識用落伍的策略制敵,縱然意識到西方的先進之處,學習起來總是顯得新舊雜糅或者步履蹣跚。只有理解至此層面,才能理解時人的選擇和行為,對歷史做出神交。

環(huán)節(jié)五:林則徐的“歷史之省”

經過上述分析,學生已經對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不過令學生抓耳撓腮的是,《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的中國何去何從?1843年10月,被貶的林則徐給陜西巡撫李星沅的信中表明自己的對戰(zhàn)爭的思考:

材料13:海邦近事,得了且了,奚暇深考……

——引自《林則徐書簡》①

同時,林則徐也記錄了京城的簽訂《南京條約》后的反應:

材料14:議和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

——引自《鴉片戰(zhàn)爭》②

出示材料后,不待筆者解釋而學生自喻,對歷史一片唏噓之嘆。林則徐因為戰(zhàn)事被貶而變得謹言慎行,之前主動接觸和學習西方的行為終其一生未曾再現(xiàn)。既然連林氏如此,那么戰(zhàn)后的朝廷恢復“一片祥和”也就在所難免,《南京條約》被視為“萬年和約”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事情。

反思上述思路,是一個以“了解之同情”的方法還原清人對鴉片戰(zhàn)爭反映的過程: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是在清人毫無防備且對西方知之甚少的情況下驟然降臨的,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在應對時候自然會從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出發(fā)做出鄙夷的姿態(tài);在接觸了西方的堅船利炮后開始反省中國在武備上的落后,更具遠見的林則徐開啟向西方學習的先河,哪怕只是零星的西方武器;不過歷史人物畢竟是處在具體的歷史時代和歷史環(huán)境中,難以盡褪傳統(tǒng)思想,戰(zhàn)后的中國依然在舊的道路上顢頇。反思二期課改所強調的“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核心觀念,其中“史”即包括史料,也包括史觀,而史觀自然也包括教師的預設立場。正如筆者對《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認識,選擇后人或者時人的立場所設計的教學是不同的。選擇后人立場,或可以讓課堂更加理性,選擇時人立場,或可以讓課堂更加溫情。至于哪種更為合理,自然沒有定論,且擇善而從。

【作者簡介】郭阿男,男,1987年生,陜西西安人,中學二級教師,上海市奉賢中學歷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

【責任編輯:吳丹】

猜你喜歡
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教學
表格歸納比較兩次鴉片戰(zhàn)爭
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比較
《林則徐》
雕塑(2022年4期)2022-09-15 07:10:18
微課讓高中數(shù)學教學更高效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林則徐禁煙
啟蒙(3-7歲)(2018年10期)2018-10-13 02:19:32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東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簡論林則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2
聯(lián)墨雙馨
對聯(lián)(2016年11期)2016-05-29 09:46:13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體育師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18
三都| 航空| 黑河市| 临沭县| 偃师市| 三都| 邹平县| 安图县| 麦盖提县| 米脂县| 宜春市| 迁西县| 蓬溪县| 桦甸市| 武威市| 高要市| 高陵县| 肃宁县| 郯城县| 来凤县| 织金县| 黔西县| 灌阳县| 通许县| 驻马店市| 广昌县| 固安县| 米脂县| 天门市| 图片| 兴义市| 安泽县| 综艺| 廉江市| 扎兰屯市| 南华县| 定兴县| 怀集县| 西峡县| 双牌县|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