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皇室李氏的祖籍有西北“隴西說”和河北“趙郡說”兩種,陳寅恪先生力主“趙郡說”,并為學(xué)界所沿用。本文重新梳理了相關(guān)史料和史實,尤其是“光業(yè)寺碑”中記載的修建“二帝陵”的過程,結(jié)合唐初重修《氏族志》的動機,認定祖籍“趙郡說”是不真實的,是攀附山東望族的結(jié)果;依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從“隴西說”為宜。
關(guān)鍵詞:唐朝皇室;祖籍;隴西;趙郡;光業(yè)寺碑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陳寅恪先生關(guān)于唐代政治史的經(jīng)典論述中,影響最大的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即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1]303陳先生的論證是從皇室李氏的祖籍問題入手的,否定了原來的“隴西說”,力主“趙郡說”,①進而認定為趙郡望族李氏的一支,所以代表“中原文化”。其實,作為陳先生立論基礎(chǔ)的“趙郡說”是有問題的,有必要舊題重拾,再做些簡要的梳理。
五代后晉修的《舊唐書·高祖本紀》和北宋修的《新唐書·高祖本紀》都把李淵的祖先追溯了七代:父親李昞、祖父李虎、高祖李天賜、曾祖李熙、五世祖李重耳、六世祖李歆和七世祖李暠,都是以十六國時期西涼的武昭王李暠為始祖;前者說李淵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后者說是隴西成紀(今甘肅通渭)人,②沿用的也都是李暠的籍貫,因為李暠的祖上在成紀,后來移居狄道。③這是祖籍“隴西說”的來源。
陳先生否定“隴西說”,認為這是李虎更改過的籍貫,是“冒讬西涼后裔”。原來在西魏時期,宇文泰為了從精神文化入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試圖把關(guān)中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以取代中原和江南,所以,讓隨他西征的中原將士放棄了原來的祖籍,把籍貫都改成了關(guān)中或隴西,陳先生稱之為“關(guān)中本位政策”,改籍貫的時候李虎正好趕上了。[2]15宇文泰確實曾“以關(guān)內(nèi)諸州,為其郡望”,④更改過中原將士的籍貫;不過,宇文泰更改的只是中原西征的那些將領(lǐng)的籍貫,原來就是隴西或關(guān)中的,當然就不用改了,李虎和另一員大將楊忠就是這樣。隋文帝楊堅是楊忠的兒子,始祖是東漢太尉楊震,《后漢書·楊震傳》記載其籍貫是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隋書·高祖本紀》記載楊堅也是弘農(nóng)華陰人,⑤屬于關(guān)中地區(qū),期間沒有更改過籍貫。李虎祖籍隴西,應(yīng)該也是這樣。
宇文泰給中原將士更改籍貫之后,還給這些人改了姓氏,楊氏改成了“普六茹”,李氏改成了“大野”,楊忠和李昞(李虎已經(jīng)去世)都把姓氏改了。據(jù)《隋書·高祖本紀》記載,楊堅在北周后期掌實權(quán)的時候,下令“已前賜姓,皆復(fù)其舊”;《舊唐書·高祖本紀》也記載說“至隋文帝(在北周)作相,還復(fù)本姓”,⑥都把姓氏改了回去。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只改回了漢姓,沒有提改回籍貫的事。陳先生解釋說,這是因為其氏族發(fā)展階段的限制,只改回了姓氏,沒有來得及改回籍貫。[2]16這個說法的難解之處在于:當初是先改籍貫,后改姓氏,為什么往回改的時候卻先改姓氏呢?其實,沒有把籍貫改回去的真正原因,在于他們就是本地人,祖籍本來就在關(guān)隴地區(qū)。
在唐初到唐中葉的一段時間里,皇室李氏自己曾經(jīng)放棄了隴西,試圖把祖籍改為趙郡。這是祖籍“趙郡說”的來源。其動機后面再說,先分析一下更改祖籍的具體過程。
第一步是把始祖認定為李熙。唐朝剛建立的時候,李淵追尊祖先追到曾祖李熙,是按照“五世而斬”的傳統(tǒng)行事,⑦并不是說要以李熙為始祖;沒有追尊前面的三代祖先,不等于不承認他們,如前面說的,無論狄道還是成紀,都是沿用的李暠的籍貫,事實上是以李暠為始祖的。但是,從唐太宗開始,為了更改籍貫,卻要以李熙為始祖了。到中宗的時候,專門負責(zé)祭祀禮儀的太常博士張齊賢說,按照皇家禮制應(yīng)該建“七代之廟”,中宗是李淵的曾孫,中宗這一代不算,所以“七代之廟”是追尊到李熙為止。值得注意的是,張齊賢說追尊的最高一代“始祖即太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還直接說“或有欲立涼武昭王為始者,殊為不可”。⑧到玄宗的時候,又有人提出立“九廟”,⑨盡管中宗和睿宗是親兄弟,按帝位卻是兩代,仍然是到李熙,與張齊賢追尊“七代之廟”相同,也是要把最前面的三代放棄。
無論五世、七代或九廟,都是從現(xiàn)在在位的皇帝算起,隨著皇帝的代際更替,最高的“始祖”依次往后退延,不斷更換,祖籍不應(yīng)該隨著“始祖”的更換而改變。唐高祖的時候還是這樣,從唐太宗開始故意把二者混同,試圖把更換始祖作為更改祖籍的前提和依據(jù)了。但是,這樣做總歸是不順暢的,譬如據(jù)張齊賢說,不以李暠為始祖是因為時間太久遠,已經(jīng)“親盡則遷”了;而且李暠的“勛業(yè)未廣,后王失國,土宇不傳”,以其為始祖“實乖典禮”,⑩也不光彩。只是否定了李暠做“始祖”的資格,并沒有否認李暠是皇室的祖先,因此而放棄李暠的籍貫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步是把李熙的祖籍認定為趙郡。在追尊李熙為始祖的同時,還在趙州廣阿(即隆平)為李熙父子修建了陵墓,?成了皇室祖籍趙郡的最重要的證據(jù)。問題是,李熙是李暠的四代孫,為什么與李暠的祖籍不同、改在了隆平呢?查閱最早的史書,有的只記載了已經(jīng)建成的“二帝陵”的方位和規(guī)格,沒有說此前這里的陵墓的情況;?有的只記載祖籍在隴西成紀或狄道,沒有提及趙郡或隆平。?只有《新唐書·宗室世系上》的序言說,李淵的第三十代祖李曇在戰(zhàn)國時期封“柏人侯”,死后“葬柏人西”,?柏人又作柏仁,即與隆平相鄰的堯山。但年代過于遙遠,難以作為信史。
陳先生認為,唐室李氏不是李暠的后裔,所以不是隴西人,祖籍應(yīng)該在趙郡一帶。為了找到皇家李氏與趙郡的關(guān)系,陳先生從李虎的封號入手,做了詳細的考證。魏晉以來,望族李氏分布在山東(太行山以東)地區(qū),其中的趙郡李氏名望最高。西晉年間,原在巨鹿郡(治今河北寧晉西南)的李楷一支遷徙到了趙郡的柏仁,與趙郡李氏混合了,陳先生推斷,李熙父子應(yīng)該是“趙郡李氏柏仁一支之子孫”;[2]8李熙的孫子李虎被追封“唐國公”之前,曾封為“趙郡公”,就表明其屬于趙郡李氏。陳先生還根據(jù)古代禮制分析說,本來應(yīng)該由“趙郡公”晉一級,追封“趙國公”,但同時的李弼已經(jīng)用了這個封號,只好另擬一個,在與趙郡或隴西有關(guān)系的古代國名中尋找。隴西只有“秦”,已經(jīng)封了宇文直為“秦國公”,所以只能在與趙郡有關(guān)的“趙”之外的魏、中山、晉和唐之間選擇,因為堯山在漢代屬于中山國的唐縣,所以就封為“唐國公”了,[1]306這也是在“暗示其與趙郡相關(guān)”[2]8……這些考證極見功力,他人難以企及。不過,李虎追封“唐國公”在北周初年,在西魏宇文泰更改祖籍之后,如果當初李虎真的改過祖籍,如今又用封號“暗示”提醒其原籍在趙郡,不在隴西,不合常理,因為北周是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的,不應(yīng)該與其父的“關(guān)中本位政策”相抵牾。
陳先生所引用的多是間接的甚至是轉(zhuǎn)了幾個彎的史料,唯一的直接證據(jù),是隆平“光業(yè)寺碑”中修建“二帝陵”的記載。?陳先生千慮一失,過于相信碑文的內(nèi)容了。
這是一方記事碑,不同于墓志,只記載了建陵的經(jīng)過,沒有追述墓主的先世和家族的“歷史”,所以從中無法得到祖籍方面的信息。記載建陵經(jīng)過的時候,也沒有提及從哪一代祖先開始在這里安葬和原來的墓地狀況,只是說奉朝廷的指令,州縣官具體辦理建陵事宜。細讀碑文有一種感覺,盡管說是重建,開始的時候只是說在“邢趙二州”一帶,并不知道具體位置;當時隆平屬趙州,堯山屬邢州,所以派使臣會同邢趙兩州的官員一起“僉謁塋域,畫圖進上”,而且是“累遣”使臣,來這一帶反復(fù)“僉謁”。碑文借用唐高宗的敕令說,“豈得含宏久大之業(yè),尚闕郊歌;大蒸殷薦之儀,有虧祀典?(所以)敬詢故實,允迪鴻名”,透露出皇家塋域的祭祀已經(jīng)虧、闕(缺)多時,現(xiàn)在才來彌補尋找。經(jīng)過多次探訪,終于“金繩界邢任之國,寶剎舞燕趙之衢”,把當初的“邢趙二州”細化為“邢任之國”了。所說的“任”是地名,應(yīng)該寫作“人”或“仁”,?即柏仁縣,也就是與隆平相鄰的堯山。經(jīng)過“金繩”的這番“界”定,才把祖陵的具體方位最終確定了。
陳先生認為,“李熙、李天賜父子共塋而葬,即族葬之一證。光業(yè)寺碑頌詞復(fù)有‘維王桑梓之語,則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絕無疑義,而唐皇室自稱其祖留居武川之說可不攻自破矣?!盵2]8陳先生所說的“自稱其祖留居武川”,是指李熙在北魏末年駐守武川(今內(nèi)蒙武川東北)的時候,曾在此“因家焉”,定居在此,?沒有說李熙是從哪里來到武川的,所以,是否留居武川,包括是不是像陳先生認為的,自稱留居武川是“附會其家世與六鎮(zhèn)有關(guān)”,[2]16都與祖籍何方?jīng)]有直接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陳先生過于相信碑文所說的祖陵位置了。從實際的建陵過程看,與其說是探訪舊址,更像是選定新址;?相關(guān)的記載都是從“二帝陵”說起,這里原來有沒有李熙父子的墳?zāi)苟际菃栴},?據(jù)此認定這就是其“累代所葬之地”,進而認定“即其家世居住之地”,前提是不可靠的。
張金龍先生補充陳先生的論證時說,“李氏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去偽造其祖先之墓地,如要偽造則應(yīng)該在隴西成紀(或狄道),而不應(yīng)該在河北之廣阿”。?對于在隆平修建祖陵的動機,不能作為孤立的事件,應(yīng)該與唐太宗重修《氏族志》結(jié)合起來分析,因為最早動議到這里修建祖陵的就是唐太宗。
我們知道,唐朝初期門閥士族還有一定的實力,尤其在觀念和習(xí)俗上,士庶差別仍然很大。唐太宗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望族的姓氏秩序,就是為了抑制舊士族的勢力,抬升皇家的地位。高士廉主持修成后,仍然把崔氏排在第一,唐太宗不滿意,說他們已經(jīng)“世代衰微,全無冠蓋?!抛R凡下,而偃仰自高。……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下令“不須論數(shù)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皇室的“官爵”最高,當然應(yīng)該把李氏升為第一了。盡管唐太宗遮掩說,自己“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不是出于私心,這樣改動的妙處在于,既抬升了皇室李氏的地位,也提前了山東望族趙郡李氏的排名,不知不覺之間,皇室的“李”與趙郡的“李”混同等同了(順便說一下,唐太宗這個公開的表白等于宣布:皇室的“李”與山東的“李”沒有關(guān)系)。與之同時,還需要進一步證明皇室李氏確實來自山東望族,所以才想到了去“燕趙之衢”的趙郡去尋找祖墳,才在隆平修建了“二帝陵”,并且用“光業(yè)寺碑”勒石為證——“維王桑梓,本際城池”,這就是我們李唐皇室“萬代宗支”的發(fā)源地!
這是當時常見的攀龍附鳳的習(xí)氣,作為皇室也沒能免俗。陳先生覺察到了這一點,所以說他們不是趙郡李氏的嫡系,只是從巨鹿遷徙過來的一支,而且懷疑他們“若非趙郡李氏的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的假冒牌。”[2]11從血緣宗族的角度看,連“破落戶”也夠不上,只是個“假冒牌”。本來,修建“二帝陵”是重修《氏族志》的“配套工程”,是為了鞏固《氏族志》的排序,但是,唐中葉以后舊世族衰落了,攀附已經(jīng)沒有意義,唐朝皇室對“二帝陵”的修建、對祖籍的更改也沒有了興趣,?又恢復(fù)使用原來的祖籍了;所以,他們只是在唐初到唐中葉的一段時間內(nèi)試圖更改祖籍,此前此后都是沿用的隴西舊籍。兩《唐書》等記載皇室祖籍依據(jù)的是“唐室自述其宗系之舊文”,[2]2只說隴西,沒提趙郡,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以上的分析能夠成立,祖籍“趙郡說”就應(yīng)該放棄,因為這是不真實的,是攀附山東望族的結(jié)果;依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李唐皇室的祖籍應(yīng)該以最初的李暠為準,在隴西的成紀或狄道。
附帶說一下,在陳先生和上個世紀30年代的相關(guān)論著中,“氏族”包括“祖籍”和“民族”兩層意思,陳先生已經(jīng)糾正了李唐皇室出身西北游牧民族的說法。[1]306朱熹曾說“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3]3245是講其祖上一直在西北,與“夷狄”混雜,沾染了游牧人的風(fēng)習(xí),不像是講祖籍,也不是說李唐皇室是游牧人。宋人筆記中有唐太宗形象的描述,說他有明顯的“胡人”特征,“虬須壯冠,人號髭圣”,即絡(luò)腮胡須,[4]67而且胡須上翹,“虬須上可掛一弓”。[5]122這可以從母系遺傳上得到解釋,因為他的祖母姓獨孤氏,母親姓竇(紇豆綾)氏,都是西北游牧民族的女子;從父系來說,是漢人無疑。
注釋:
①關(guān)于唐朝皇室祖籍問題的討論始于上個世紀30年代,除了陳寅恪先生的論著,還有劉遂:《李唐為蕃姓考》,《女師大學(xué)術(shù)季刊》一卷四期,1931年;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tǒng)考》,《女師大學(xué)術(shù)季刊》二卷二期,1932年;金井之忠:《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日本東北帝國大學(xué)文科會編《文化》二卷六號,1935年。50年代岑仲勉先生反駁過陳先生看法,見《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89-90頁?!吨袊蟀倏迫珪ぶ袊鴼v史》中胡如雷先生撰寫的“唐高祖李淵”條沿用了陳先生的觀點,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1124頁;李蘭珂先生《隆堯唐陵、光業(yè)寺碑與李唐祖籍》(《文物》1988年第4期)和張金龍先生《李唐出于趙郡李氏說》(《歷史研究》1993年第5期)兩文重申和補充了陳先生的論證。
②《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75年,第1頁;《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75年,第1頁。
③《晉書》卷八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257頁。
④《隋書》卷三三《經(jīng)籍志》譜系篇序,中華書局,1973年,第990頁。
⑤《后漢書》卷五四《楊震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759頁;《隋書》卷一《高祖本紀》,第1頁。
⑥《隋書》卷一《高祖本紀》,第7頁;《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第1頁。
⑦ 傳統(tǒng)的“五世而斬”是把自己算做第一代,再往上推四代;張齊賢等說的“七代之廟”、“九廟”則是不算自己這一代,從父親開始算起。
⑧《舊唐書》卷二五《禮儀》,第946頁。
⑨《舊唐書》卷二六《禮儀》,第1003頁。
⑩《舊唐書》卷二五《禮儀》,第946-947頁。
?隆平又稱廣阿、象城、昭慶等,漢代開始置縣,隸屬巨鹿郡,后屬趙郡。1947年與堯山縣合并為隆堯縣。為簡明起見,以下統(tǒng)稱隆平。李熙父子的陵墓在今隆堯縣魏家莊鎮(zhèn)王尹村北,始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中宗麟德元年(664年)建成,初稱“建昌陵”和“延光陵”,玄宗時改為“建初陵”和“啟運陵”,習(xí)稱“二帝陵”。
?參見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七,中華書局,1983年;王溥:《唐會要》卷一《帝號》,中華書局,1995年。
?參見《魏書》卷九九《涼王李暠傳》,中華書局,1974年;《晉書》卷八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帝系門》,鳳凰出版社,2006年。
?《新唐書》卷七十《宗室世系上》,第1956頁。
?該碑全稱“大唐帝陵光業(yè)寺大佛堂之碑”,在“二帝陵”附近的“光業(yè)寺”內(nèi),刻立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F(xiàn)有殘碑12塊,存放在隆堯縣碑刻館;
碑文存2959個字,見《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史部第636冊,第285-286頁。
?唐代邢州有任縣,在州治與堯山之間,所以不可能用“邢任之國”囊括中間的堯山。修建“光業(yè)寺”的時候曾由趙州刺史田再思等率領(lǐng)隆平、堯山和任縣三縣士民一同施工,可能碑文因此寫串了。
?《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第1頁。
?當初讓邢趙二州共同“僉謁”尋訪,修建“二帝陵”的時候兩州也都應(yīng)該參與;堯山舊治在隆平舊治正西偏南,“二帝陵”在隆平舊治正南、堯山舊治東南,與兩縣舊治成相距6公里左右的等邊三角形,正好在兩縣兩州的結(jié)合部,選建在這里兩邊都方便。這也透露出了臨時選址的痕跡。
?陳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10頁說當初“李熙父子俱葬于廣阿”,沒有提出證據(jù)。據(jù)《冊府元龜》卷1《帝王部·帝系門》第11頁記載,李熙在北魏末年鎮(zhèn)守武川的時候“終于位,因家焉”,死在了任所,子孫們才在武川定居的。據(jù)此推測,子孫們應(yīng)該把李熙葬在了武川。
?張金龍:《李唐出于趙郡李氏說》,第184頁。該文只提到了“二帝陵”,沒有提及“光業(yè)寺碑”。
21.《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第2443-2444頁。
22.“二帝陵”建成61年后的開元年間立“光業(yè)寺碑”,由當?shù)氐囊粋€“從九品下”的縣尉楊晉撰寫碑文,透露出此時朝廷對“二帝陵”的關(guān)注已經(jīng)減退了。
參考文獻:
[1]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三聯(lián)書店,1956.
[3]黎靖德.朱子語類[M].中華書局,1985.
[4]陶谷.清異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錢易.南部新書(卷癸)[M].中華書局,1958.
作者簡介:邢鐵(1957-),河北新河人,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社會經(jīng)濟史。
(責(zé)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