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
【摘 要】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是教學的巨大財富。作為教者的我們,要學會“容錯”,善于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習過程在“動態(tài)生成”中挺進,讓課堂彰顯生命智慧的活力。
【關鍵詞】容錯;以錯引思;有效;認知建構;教學智慧
“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面對我們的學生,他(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背景、對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更何況課堂上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探索的過程,有探索,就難免會“出錯”。因此,正如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p>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是教學精彩生成的可用資源。“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因此作為教者,我們要學會“容錯”,同時善于抓住教學契機,以“錯”促學習目標、認知結構、學習方法、學習內容的動態(tài)生成,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讓學習過程在“動態(tài)生成”中挺進,讓課堂彰顯生命和智慧的活力。
一、以“錯”促學習目標的動態(tài)生成——“問題讓學生自己提”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我首先請學生們聯(lián)系實際,說說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而后發(fā)問:“那么,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呢?”學生回答:“有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蔽页鍪就队埃▓D1)。這個投影一出示,很多同學先是滿臉疑惑:這也是三個角,可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接著便議論紛紛:看來,有三個角的圖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有的同學思考片刻便搶著說:“這個圖形雖然是三個角,可是它不是三條邊。我覺得有三個角三條邊的圖形才叫三角形?!焙芏嗤瑢W聽了他的話覺得有道理,紛紛點頭稱是。我笑而不語,又出示了一張投影(圖2)。這個投影一出,同學們更茫然了:這也是三個角,三條邊,怎么不是三角形呢?教室里又是一片討論聲。這時,我見火候已到,又利用課件演示:三條線段,首尾依次連接,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看到這個演示,又通過討論,得出了: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時,大家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悅。一個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們對知識主動、積極的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思維熱情,同學們在“欲罷不能”的濃濃的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新課的學習。
二、以“錯”促認知結構的動態(tài)生成——“方法讓學生自己悟”
例如,探究“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的分數(shù)特征”時,我問:“有的分數(shù)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有的分數(shù)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這里面蘊含著一個規(guī)律,猜一猜,這個規(guī)律是在分子中呢,還是在分母中?”當學生觀察到和分子相同,而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卻不能時,一致認為規(guī)律在分母中。這時,我又問:“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的分數(shù)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組織學生討論:有的說分母是奇數(shù),但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有的說分母是偶數(shù),但也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當學生屢屢碰壁,思維出現(xiàn)“中斷”、“偏離”時,我不再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爭論,而是適時地點撥指導,啟發(fā)學生:“你們試著把分數(shù)的分母分解質因數(shù),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一句話,使學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維的突破口,發(fā)現(xiàn)了特征:“一個分數(shù),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shù),這個分數(shù)就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正當學生心滿意足之際,我又出示和,先讓學生判斷,再組織試驗,從而又激起矛盾:為什么分母同是35,化成的小數(shù)卻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呢?通過觀察分析,最后讓學生自己認識到所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前面,還得補充個前提“最簡分數(shù)”。
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呵護每一個學生的悟得,從而再現(xiàn)了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這樣,學生不僅扎實地獲得了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還靈活運用思想和方法獲得了學習的美好體驗,享受到了發(fā)現(xiàn)學習帶來的愉悅。
三、以“錯”促學習方法的動態(tài)生成——“思路讓學生自己講”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么每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于兩個思想。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中,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
四、以“錯”促學習內容的動態(tài)生成——“錯誤讓學生自己析”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別是內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必要的前提。利用學習錯誤,并及時引發(fā)這種“觀念沖突”,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對已形成的認識從另一個角度,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認識,這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睘榇?,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把我們的課堂創(chuàng)設成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在我們的課堂中,使“容錯——救失——利導”構成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xiàn)生命的活力,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像斷臂的維納斯,就像傾斜的比薩塔,同樣具有獨特而真實的審美意義。
(作者單位:蘇州市姑蘇區(qū)草橋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