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華娣 翁忠良
(1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宜興214221;2宜興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宜興214206)
中國陶瓷文化淵源流長,自新石器早期開始綿延數(shù)千年。期間它容納了書畫藝術、金石藝術等文化形式,至唐、宋時期中國陶瓷已成為體系完善、工藝先進、影響海內外的民族文化品牌。
宋代算不上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期,但就其文化與藝術而言,卻是一個集大成的時期。詩詞、書畫比肩,南青北白“五大”名瓷輝映以及景德鎮(zhèn)、龍泉窯的崛起。但宋朝也是一個多事之秋,社會動蕩變化、人員大量遷徙。聰明的宜興人抓住這一重要轉型期、機遇期,他們棄瓷而興陶,產(chǎn)區(qū)逐步向丁蜀地區(qū)靠攏。尤其到了明代,當?shù)靥諛I(yè)主要集中在黃龍山、蜀山一帶,就地取材于黃龍山陶土資源。由此生成于3億至2.5億年前的紫砂礦土,展露出它的美妙身姿,開始了它燦爛的文化歷程。這塊神奇的泥土為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貢獻了兩朵稱之為 “名陶無類”的奇葩——宜興均陶、宜興紫砂。同時成就了宜興“陶都”的地位。
宜興紫砂發(fā)展綿延數(shù)百年,進入本世紀初,紫砂又一次被國人所重視,特別是2008年以來,紫砂熱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成席卷大江南北之勢。但近兩年來,隨著人們對宜興紫砂的關注度和研究度的提高,許多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歷史作品鑒定問題以及紫砂歷史起源問題,特別是紫砂真?zhèn)蔚戎T多問題。由于對上述問題我們行業(yè)內部人士并無統(tǒng)一觀點認識,有的甚至還相互矛盾,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場上的混亂,這已經(jīng)引起中央媒體的關注和質疑。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問題出在我們行業(yè)自身內部。紫砂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它應該包括:材質、造型、裝飾、茶道和審美等諸多文化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是構成紫砂理論完整體系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長期以來業(yè)內所重視的、外界所關注的主要還是紫砂的技藝問題、市場的價值問題,而對決定、影響這一“技藝”的重要本源——“紫砂原料”卻輕視了、忽略了,有的甚至歪曲了。目前,有那么一些人,他們不注重紫砂材質研究,但卻對別人研究原料意見頗多。往往以紫砂失道、偏離方向、丟掉思想、丟掉技藝等大帽扣之、大棒揮之,其實這是“心態(tài)”和“水平”問題,所謂“心態(tài)”是指這些人過高看重職稱頭銜,而對民間“制泥人”則是小看之;“水平”問題是一些人做壺可以,但搞研究卻不行。要知道研究紫砂原料也是一門學問,要有相關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自己搞研究不行理應謙虛,但不應反對別人搞,更不應對別人橫加指責。紫砂材質是紫砂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認真、科學、系統(tǒng)地研究宜興紫砂原料特性以及它與紫砂制作技藝之間的關系,絲毫不會影響到紫砂文化的正常發(fā)展、不會降低紫砂的藝術價值,也不會降低大師、名人的身價。其實,紫砂是純樸的、自然的也是美妙的,這種美妙是材質、工藝的交集、是土與火的結晶、是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我們理應尊重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但更應敬畏自然的造物。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正確的做法是認真研究它、從而更好地利用它,因為我們人類自身也是自然的造物。目前,宜興紫砂行業(yè)內研究原料材質的人還太少,他們雖然不夠專業(yè),研究也未成系統(tǒng),也缺乏科學實驗設備,但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可嘉。他們不但不應受到責備,而應像農田里的“農夫”袁隆平那樣受到人們的尊敬,因為他們同樣是紫砂文化的守望者、傳播者。
目前已經(jīng)有一批紫砂愛好者、收藏家,也有一些文化學者、藝術家,他們同樣也在關注宜興紫砂原料的研究,并且對紫砂原料的多樣性、多變性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興趣。的確,我們已經(jīng)不能用傳統(tǒng)的眼光看待現(xiàn)今的紫砂藝術。黃龍山紫砂礦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簡單概念上的“紫泥、紅泥、本山綠泥”,因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三種原礦還可細分為不少泥種,它們的出礦點不同,其外觀、結構以及燒成后顏色都會有所不同。從材質學角度很有必要對其深入研究,從而為紫砂理論體系提供科學的基礎依據(jù)。同時,我們應看到這項工作的困難性和復雜性,有許多工作要做,有許多路要走。以下,我們具體分析兩種紫砂礦土,讓大家一起來進一步認識這種神奇的泥土。
淺灰綠色的礦體、淡綠色熟泥、1 100多攝氏度下成品呈米黃色,這是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本山綠泥的認識。但隨著不斷實踐和探索,我們發(fā)現(xiàn)丁蜀鎮(zhèn)黃龍山本山綠泥由于出礦點不同,存在三大系列:傳統(tǒng)本山綠泥、高溫黃金團泥、高溫還原色泥。
傳統(tǒng)本山綠泥(見圖1),氧化焰燒成,窯溫一般在1 150℃~1 180℃之間,超過1 200℃就會起泡甚至變形,成品外觀呈淡黃色、青黃色或米黃色等。
圖1 傳統(tǒng)本山綠泥
高溫黃金團泥(見圖2),氧化焰窯爐,分兩次燒成。第一次在1 170℃溫度下燒成,此時外觀呈黃色,再經(jīng)第二次1 370℃燒成,成品外觀呈金黃色,并且器身布滿許多鐵質小黑點,好似滿壺盡披黃金甲。再次退火1 180℃,金黃色更美,充分體現(xiàn)了紫砂的五色土、富貴土的魅力所在。
圖2 高溫黃金團泥
高溫還原色泥(見圖3),還原焰窯爐1 380℃左右溫度燒成,成品外觀呈多色狀,肌理層次非常豐富,且透氣性特好。最為奇妙的是泡茶時壺身散發(fā)出濃濃的香味,耐人尋味。
圖3 高溫還原色泥
以上三種原料,從礦土、泥坯上看不出不同,但在不同窯溫和燒成氣氛下卻出現(xiàn)如此巨大的差別,真是不可思議。特別是他們還顛覆了有關陶瓷理論的定律,因為一般陶土在如此高溫下,不是起泡(變形)就是瓷化,而上述原料不僅沒有變形和瓷化,反而透氣性更加明顯??梢哉f,這是宜興紫砂對世界陶瓷理論發(fā)展的又一貢獻。
“石黃泥”:黃龍山周邊地區(qū)產(chǎn)出的一種含鐵量較高的特殊紫砂礦土。表體呈黃褐色,將其加工成熟泥,和紅泥相近呈土黃色。燒成溫度與紅泥相同,但成品卻呈黑色(見圖4)。由于此種原料本身稀少,歷史上很少單獨成器,一般用作化妝土。我們在制作過程中感受到這種泥料的神奇。一是在成型過程中泥片干燥速度快;二是經(jīng)燒成后器皿收縮較大,收縮率達到30%左右;三是燒成后器物表面呈黑色,和傳統(tǒng)捂灰工藝效果還不一樣,它黑中有光澤,很有靈性;四是雖然收縮率30%,但它沒有瓷化,吸水率、透氣性良好;五是表體具有一定磁性,能吸住磁鐵,經(jīng)專業(yè)檢測機構對其理化測試,其含鐵量高達40%,是目前紫砂礦土中含鐵量最高的。
圖4 石黃泥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間有太多奧妙需要我們去探索,宜興紫砂礦土有許多神奇需要我們去研究。礦土不可再生,技藝可以傳承,保存研究材質載體,就是保護制作技藝。紫砂行業(yè)和紫砂藝人應該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尊重歷史、尊重實踐。我們相信,通過對紫砂材質的分析與研究,其成果必將對宜興紫砂文化注入強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