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春
孟子在《離婁》上篇提出了一個“教者必以正”的命題。我認為這個提法銀正確也很重要。弄清這個問題,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求說,是十分有益的。
古代教育家都很注重“教者必以正”?!秾W記》篇強調(diào)教者正才能正人,認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者不正,是不可能對學生做好“長善、救失”教育工作的。茍子也認為教者正的作用是巨大的,他說:“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荀子·修身》)在他看來,教師的道德品格、知識才能等“師法”是影響學生品德形成和一生行為非常重要的方面。韓愈則進一步指出,作為對人的教育,不但教師要正,而且長輩親友等人都要正,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學正、做正。他說:“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鳥可得邪”(《愛直贈李君房別》)。韓愈這里談到的教育環(huán)境問題很值得重視,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致德成才的重要方面。
縱覽古代教育家關(guān)于“教者必以正”的言論,我認為它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nèi)容。
首先是要求教者必須自身正,孔子就強調(diào)無論為官還是為師,都必須自身要正,為人師表。他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孟子也強調(diào)自身正,他說:“正己而物正”(《孟子·盡心》上)。為什么教師必須做到自身正呢?除了自身不正,難以正人外,還存在一個失去榜樣和感化力的問題。對此,唐朝柳宗元曾說到:“失其師表而莫有所矜式(榜樣,可效仿之處)”(《與太學諸生喜詣闞留舊城司業(yè)書》)。這就是說,作為教師自身不正,不為人師表就失去了榜樣的作用。另外,只有自己品行端正,德高望重,才能感化學生,使學生敬服你學習你。如孟子所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更為重要的是,自身正才能做到當逆流濁浪涌來時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能分清是非,耿守已正。這正如漢朝陸賈所說的一樣,“正其行而不荀合于世”(《新語·辨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樹立光輝的榜樣,才能使學生由衷地敬佩你。
其次強調(diào)的是教者必須講授正確的義理和知識,即所講授的內(nèi)容要正確.古今中外都有一些所謂教師有意無意,或被迫向受教育者灌輸一些錯誤知識和陳腐思想,誘導(dǎo)學生走上歧途的事例??鬃犹貏e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這是誤人子弟,以謬害世。他主張必須向?qū)W生講授正確的義理和知識,使學生明白怎樣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一名講求仁義禮智信的教人君子。為此,他精心編寫教材,不辭辛苦地帶領(lǐng)學生走向社會努力實踐。他以“文、行、忠、信”教育學生,并要求學生“思無邪”,正因為孔子教育的正確,他的學生不少成為圣賢君子,力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孟子也教育學生,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王守仁十分重視教人以正的原則,他指出,使學生“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義”(《傳習錄》中)。王夫之也有“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張子正蒙注>卷六)之說。我國古代教育家認為必須向受教育者講授正確的義理和知識的思想是十分寶貴的。
再次強調(diào)教者必須有正確的教學講授方式、方法,正確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手段。因此,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孔子就很講究教學方法。他所采取的啟發(fā)式、教學相長、因材施教、學思行相結(jié)合等教學方法都被后世教育工作者所采用。盂子也十分重視教學方法。他在談到因材施教時指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對才德很好的學生要及時指導(dǎo)點化);有成德者(對德行較高的,加以熏陶,使之成為德行崇高的完人):有達財(材)者(對才能較強的,要善為指教開通,使之成為才能通達的人);有答問者(對一般學生又可答其所問,以排其所難,解其所惑);有私淑艾者(對不能及門受業(yè)的學生,要用輔導(dǎo)的方式,使其“聞道以善其身”,自學成材)。此五者,君子所以教也”(《孟子·盡心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因材施教可謂細致、精微矣??傊?,孟子認為教師必須采取最佳的教學方法,去“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教學方式、方法的正確與否,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尺度,對此,不可忽視。
最后強調(diào)教者必須儀表,舉止要正。這就是要求教師必須舉止端莊文雅,教學姿式生動活潑,具有誘人的魅力。孔子就十分講究儀表,舉止美正和有禮節(jié)。他說:“文質(zhì)彬彬,可以為君子”(《論語·雍也》)。他無論外出,還是在家待客以及講學都衣服整潔,舉止端莊;猶“如見大賓”(《論語·顏淵》)。因而,他的弟子稱贊他“溫、良、恭、儉、讓”。孟子特別強調(diào)教師的氣質(zhì)美。他認為人必須威峻豪邁,堂堂正正,有一股“塞于天地之間”,壓倒一切邪惡的“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陽剛之美。孟子自己就十分注重這方面的修養(yǎng)(《孟子·公孫丑上》)。揚雄認為圣人君子不但要內(nèi)質(zhì)美,也要外衷美。他說:“或問圣人表里。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里也”(《法言·重黎》)。要做到表里統(tǒng)一,“實無華則野,華無實則賈,華實副(符)則禮”(《法言·修身》)。歐陽修在談到修身問題時也指出必須注意儀表美,說“君子之修身也,內(nèi)正其心,外正其容。”《(左氏辯》)由此可見,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視儀表舉止的肅美威正的。的確,作為教師必須重視這一方面的修養(yǎng),做到內(nèi)心正和外表正的統(tǒng)一,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和良好的個人生活作風而樹立好的榜樣。
總之,古代教育家所講的“教者必以正”,就是要求教師做到心志正,講授內(nèi)容正,教學方法正、儀表舉止正。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心志正,行義授理。對此,《呂氏春秋·勸學》講:“為師之務(wù)在于勝理,在于行義”。這祥做了,教師自己才會被學生及社會尊重,“理勝義立則位尊矣”。今天我們社會主義人民教師更要重視“教者必以正”這條原則,努力加強自身的品德素質(zhì)和業(yè)務(wù)素質(zhì)的修養(yǎng),搞好教學,為人師表。
(選自《道德與文明》)